资源描述: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 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 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0二二年八月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 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 资质证书等级及编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勘查单位 52201712018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甲级单位 522017130187 环境工程设计评价乙级单位 GHC-A0411 编制单位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22年8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1 第一节 项目来源1 第二节 总体目标与任务1 第三节 编制依据2 第四节 工作情况3 第二章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概况6 第一节 地理位置6 第二节 矿山基本情况6 第三节 地质环境修复情况6 第四节 土地利用状况7 第三章 自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8 第一节 自然地理8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8 第三节 水文地质条件9 第四节 工程地质特征9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10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生态问题11 第一节 损毁范围11 第二节 土地资源损毁问题12 第三节 损毁区地质环境问题14 第四节 地质安全隐患问题24 第五章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29 第一节 基本原则29 第二节 修复治理对象29 第三节 修复方案的确定及修复方式29 第四节 修复措施29 第五节 修复工程部署30 第六章 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38 第一节 复垦质量要求38 第二节 复绿工程要求39 第三节 截排水沟施工要求39 第四节 环保要求39 第五节 临时设施要求39 第六节 跟踪监测40 第七章 治理工程费用预算41 第一节 编制依据41 第二节 编制说明41 第三节 费用预算及结果41 第四节 资金来源42 第八章 保障措施43 第九章 效益分析45 第一节 环境效益45 第二节 社会效益45 第三节 经济效益45 附 图 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01 01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1号治理区修复整改技术方案现状图 11000 01 02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1号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平面布置图 11000 01 03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1号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5-5'断面图 11000 01 04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1号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大样图 / 02 05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2号治理区修复整改技术方案现状图 11000 02 06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2号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平面布置图 11000 02 07~10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2号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1-1'~4-4'断面图 11000 02 11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2号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大样图 / - 2 - 第1章 前 言 第一节 项目来源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19年4月25日下发的“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要求,对长江干流含金沙江四川、云南段,四川宜宾市至入海口及主要支流含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湘江、汉江、赣江沿岸废弃露天矿山含采矿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根据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的函(黔环督办函〔2020〕21号)要求及毕节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21个市场化治理矿山修复项目整改的通知(毕资源规划发﹝2022﹞6号)的文件精神要求;根据2022年4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编制的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修复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复绿工程“治理效果不佳,治理工作有待加强”的问题,受织金县自然资源局委托,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工作,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治理区补植复绿。 综上所述,针对金西煤矿现状存在的复绿效果不佳的问题,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我公司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制订完善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以指导金西煤矿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工作。 第二节 总体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1号治理区本次需修复面积12163.71 ㎡,需修复面积主要为高陡岩质边坡,因此,为使修复工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整改修复方案设计与原修复设计保持一致,在修复区种植爬山虎,与周边生态空间有机融合。 2号治理区本次需修复面积122495.93 ㎡,项目前期修复方式主要为对积水坑进行回填覆土复绿,消除安全隐患,对其他复绿效果较差区域进行补植补种,因此,为使修复工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整改修复方案设计与原修复设计基本保持一致。 通过整改修复工程,修复区地貌景观破坏得到较大改善、不良地质体得到清除,修复区草地结构初步建成,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二、任务 1、查明治理区及周围自然地理条件,地质背景; 2、查明治理区存在的现状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3、根据治理区存在的现状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生态修复整改方案,并对费用进行预算。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6);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部长令); 5、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 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7、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矿山的通知(黔环通〔2007〕86号); 8、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6年11月24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9、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矿山复绿工作的通知(毕府办函〔2017〕145号); 10、关于推进全市21个市场化治理矿山修复项目整改的通知(毕资源规划发[2022]6号)。 二、规范和标准 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2、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规范(DZ/T0221-2006);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4、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10);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6、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B 51044-2014); 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 8、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 0283-2015); 9、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 10、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程(TD/T 1046-2016); 11、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DZ/T 1049-2016); 12、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TD/T 1048-2016); 1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 /T 1048-2016); 14、造林技术规程(DB/T15776-2016); 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40112-2021)。 1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17、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报批稿 18、省林业局关于印发贵州省林业局恢复植被 和林业生产条件、树木补种标准(试行)(黔林造发〔2021〕11号)。 19、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T 38360-2019) 三、技术资料 1、水文地质手册(中国地质大学,2006); 2、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19.09); 3、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实施方案(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12); 4、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补充方案(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08) 5、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修复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2022.04)。 第四节 工作情况 一、工作方法 (一)收集资料 1、收集当地气象水文资料; 2、收集交通资料; 3、收集矿山开采历史资料,以及相关的资料。 (二)地形测量 治理区地形地貌改变大,为了准确反映治理区地形地貌现状,本次采用了无人机正射航测,航测比例尺11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设定GPS控制点4个。经现场抽查,测量对地形、地貌表示合理、地物取舍得当、数字精度良好。 (三)航拍建模 无人机航测辅助地质灾害体调查,包括确定现状土地损毁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积水坑边壁危岩体,解译灾害类型、边界、规模、形态特征,分析其位移特征、活动状态、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危害范围和程度。 采用地形图采集、GPS现场实测点等,对无人机航拍图像降低畸变,与地理坐标配准,进行几何校正,基于GPS像控点的三维建模,提交大比例尺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图和三维模型,比例尺11000,正射影像图影像精度应优于0.8mm,数字高程模型精度应优于3m,影像图地面分辨率应优于0.2m。 (四)现场调查 采取全面查勘法,对前期矿山复绿情况,矿山治理对地质环境破损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并在手图上圈定出复绿效果差的区域,以及需要补充覆土复绿的区域。 二、工作完成情况 接受任务后,我公司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于2022年8月11日至2022年8月14日完成地形航测、现场调查工作,待所有调查区完成实地调查工作后,于2022年8月15日转入室内,进行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绘制和方案的编制工作。 本次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序号 勘查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1 地形图测量 11000地形测量 Km2 1.20 定点测量 组日 4 2 航拍建模 航片正射影像(DOM) 幅 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 幅 1 3 工程地质测绘 1500水工环地质调查与测绘 Km2 1.20 现状调查 Km2 1.20 完成工作内容及工作量满足报告编制的要求,各项工作均符合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本次工作的程序如下(图1-1) 图1-1 工作程序图 三、质量评述 1、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并按我公司ISO90012015质量体系文件和实施安全责任制,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2、资料收集齐全。 3、地形航测精度满足方案制定需要。 4、现场调查精度满足制定方案要求。 第2章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调查区位于织金县城南西方向,位于阿弓镇和白泥镇之间,坐标为东经10529′44″-10532′12″,北纬2626′01″-2628′02″,调查区距六枝特区、织金县城分别为35km、60km,距离白泥镇政府12.5km,织金-六枝县道从工作区穿过,交通情况良好,见交通位置图2-1。 白泥镇金西煤矿 图2-1 金西煤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 矿山基本情况 金西煤矿属整合矿井,由原来的马鬃岭煤矿和金西煤矿整合而成。根据2015年1月28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黔国土资矿管函[2015]143号),兼并重组后金西煤矿拟预留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5.0835 km2。生产规模60万吨/年,设计采用斜井开拓。 第三节 地质环境修复情况 为了改善矿山治理形成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矿方相继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的恢复、土地复垦进行统一的规划,2020年编制了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实施方案,2021年因矿方对土地有新规划,编制了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补充方案,截至目前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损毁面积共51.4383hm2,其中已治理面积37.9723hm2,剩余未治理面积13.4660 hm2。 第四节 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收集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调查区治理工程实施前压占的土地类型未涉及基本农田;治理区造成土地被压占、损毁,损毁范围内大部分被碎石覆盖,植被无法正常生长,仅见局部有杂草分布,边坡基岩裸露,土地未得到合理利用。经2020年和2021年生态修复治理,仍有部分区域复绿效果较差。根据收集2020年织金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报告及矢量文件,调查区一区西部损毁区与生态保护红线部分重叠,二区南东部损毁区生态保护红线部分重叠,详见图2-2。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挖损范围 挖损范围 图2-2 调查区损毁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关系图 第3章 自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气象 治理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温润气候,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步,近30年平均气温14.3℃。历史最高年平均气温14.9℃,最低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34.0℃,极端最低温度-12.7℃。无霜期为240~290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2天,最短218天,最长361天。据收集到的织金县气象局资料统计,1971-2021年近50年平均降雨量1390.2㎜,历史最高年降水量1817.3mm,最低年降水量936.7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7月份,其次是5、8月份。 二、水文 治理区积水坑积水严重形成一水塘,周边无湖泊等地表水体分布,水塘上方北西向冲沟较发育。 三、地形地貌 治理区属于低中山侵蚀峰丛谷地地貌,区内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自然坡度10~70,局部见陡崖。最高点位于治理区北西侧山顶,海拔1920.00m,最低点位于南东低洼处,海拔1560.00m,最大相对高差360.00m。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改变了微地貌特征,在治理区的北西侧形成高度约60.00~73.54m的人工边坡,边坡坡度60~70。 四、土壤 区内主要土壤为黄壤,并有水稻土分布,水稻土面积较小,分布较为集中。黄壤土壤质地粘重,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其剖面层次发育比较分明,地表覆盖层有10cm左右的枯枝落叶和已开始分解的有机残体,淋溶层厚约20cm,呈灰棕色,为粒状、碎块状或小块状,向淀积层过度比较明显。淀积层厚度大约30cm,呈黄至棕黄色,多为块状结构。母质层呈黄色,发育程度低。黄壤脱硅富铝化作用相对较弱,淋溶作用明显,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30克/公斤。水稻土主要是由各种自然土壤和旱作土壤经过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交替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土类。水稻土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环境,加上生产过程中补充的肥料比较多,因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高,全磷、全钾含量居于中等水平。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 治理区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和二叠系,现由新至老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Q) 岩性主要为黄褐色残坡积粘土及碎石。残坡积粘土主要分布于斜坡中下部以及坡脚低洼地带,厚0.5m~3.0m。 (二)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P3l) 位于区内大部分范围,与下伏玄武岩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二、地质构造 工作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北东至南西向发育的阿弓向斜南东翼,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45E,倾向N45W左右,倾角10-27,一般为20左右。断层较发育,宽缓褶曲且波幅较小。 三、地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5月15日发布、201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C,治理区范围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G表G.1,场地地震烈度属Ⅵ度,属地壳稳定区。 第三节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含水层介质的岩类特征和地下水赋存条件,将治理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岩组为第四系的松散残坡积粘土及腐殖土,其结构松散,孔隙度高,透水性较好,蓄水性差,动态变化大,富水性弱。 二、基岩裂隙水 含水岩组为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粉砂岩、泥岩。地下水赋存于岩体的风化裂隙中,富水性中等~丰富。 三、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补给源,雨水通过孔隙、风化带节理裂隙、溶蚀裂隙等渗入地下,形成孔隙水等,受地势控制,地下水由北西向南东径流,于地势较低地段排泄。 第四节 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治理区出露地层及岩性组合特征,可划为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和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其工程地质特性分述如下。 一、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由区内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P3l)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粘土岩、煤层等组成,其岩体较为破碎,抗风化能力弱,力学强度总体较低。 二、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为第四系粘土、回填土。分布于治理区斜坡顶部、缓坡及低洼地带。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工程地质特性差。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以及垦荒耕种,建房切坡。因矿山治理工程活动造成岩石暴露,并形成较大规模的积水坑,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生态问题 第一节 损毁范围 施工单位(贵州兴伟兴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根据2019年7月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对采煤沉陷区进行开发式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现状开挖范围内土地资源大面积被挖损破坏,边坡裸露,大面积地表植被遭受损毁,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治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等矿渣随意堆放,大量矿渣占用土地资源,因挖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责令停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造成的土地损毁区分为2个区域,总面积51.4383hm2(合771.19亩),损毁范围详见图4-1和4-2中红线圈定。 垮塌堆积区 积水区 边坡未治理区 已治理区 图4-1 沉陷区治理1号治理区整改修复区范围分布图 已治理区 平台修复效果差区域 边坡未治理区 图4-2 沉陷区治理2号治理区整改修复区范围分布图 第二节 土地资源损毁问题 根据收集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金西煤矿1号治理区原来的土地类型主要为乔木林地,其次为旱地及灌木林地;2号治理区原来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其次为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矿山在前期治理工程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压占、挖损等形式破坏土地,改变了原来土地的性质,同时治理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破坏了生态景观,形成“青山挂白”现象,因岩体破碎残留碎石覆盖于坡面,植被无法生长,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治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等矿渣,大量矿渣占用土地资源,煤矸石随意堆放,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煤矸石在雨水的冲刷淋滤下,产生大量的污水,以至于下雨天治理区内污水横流,对治理区及周边的水质和土壤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后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挖深度大,形成高陡边坡,矿坑边壁岩石裸露,石渣堆积,植被完全被损毁,生态破坏严重,植被无法生长,当地居民无法耕作,农作物等减产严重。 总体上该矿山前期治理工程活动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大、破坏程度较严重,1号治理区和2号治理区总的损毁面积为51.4383hm2(合771.19亩)。 图4-3 金西煤矿1号治理区土地类型 图4-4 金西煤矿2号治理区土地类型 第三节 损毁区地质环境问题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责令叫停后,施工单位根据2020年编制的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实施方案及2021年编制的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补充方案对矿区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根据现状调查,局部未按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根据采煤沉陷区治理方案仍分为1号治理区和2号治理区,其中1号治理区分为已治理区、积水坑区、边坡,共3类区块(各区详分后简述见表4-1);2号治理区分为1平台、2平台、3平台、水塘(积水坑区)、边坡1、边坡2,共5类区块(各区详分后简述见表4-2)。其地质环境现状分述如下 一、1号治理区 图4-5 1号治理区现状正射影像图 (1)已治理区 位于中-南西侧,该区域内斜坡已复绿且种植相应的植被,未发现地质裂缝等安全隐患问题;平台区域已平整覆土复垦为旱地且种植相应的农作物,农作物长势良好;该区南侧2处建筑物租赁用于家禽喂养。已治理区现状基本按复绿复垦方案施工,环境基本达到生态修复要求。 照片4-1 治理区平台已平整种植农作物 照片4-2 治理区边坡已复绿 (2)积水坑区 积水坑区位于调查区北侧边坡坡脚,原凹坑在回填未整平导致形成坑塘积水,未按设计要求整平,因积水未能生长植被,未能达到生态修复要求。 照片4-3 积水坑区积水形成水塘 照片4-4 积水坑区已平整覆土,种植农作物 (3)边坡 边坡位于调查区北侧,边坡留设3级台阶,靠近牲畜房有1处垮塌堆积体堆积于平台上,坡面仅悬挂绿色网布,未按复绿复垦方案栽植爬藤,边坡裸露,不能满足生态修复要求。 照片4-5 边坡挂网布 照片4-6 边坡顶部1处垮塌 沉陷区1号治理区本次调查挖损面积148835.41 ㎡,已修复面积136671.70 ㎡,存在积水及边坡裸露现象,根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表D.8,各区块的生态修复评定结果如下表4-1,需修复面积12163.71 ㎡,需修复面积占挖损面积的8.17。 15 表4-1 1号治理区生态环境现状概况表 序号 区块编号 区块类型 区块现状基本情况 植被情况 面积(㎡) 原设计方案 存在环境问题 评定结果 1 A1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26-55m,坡度45~55,基岩出露 无 11766.68 种植油麻藤挂网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边坡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 B1 平台 平台处有积水,形成积水洼地,洼地深0.1-1.0m,草苗成活率低,地形坡度≤5 无 227.02 复垦为耕地 坡面积水,无植被生长 已按原设计施工,但平整未达标,形成积水区,农作为未能生长;未达到修复要求 3 C1 斜坡 斜坡植被生长良好,地形坡度≤65 菖蒲草 3268.48 / 坡面植被生长良好 基本达到修复要求 4 C2 斜坡 斜坡植被生长良好,地形坡度≤65 菖蒲草 22625.63 / 坡面植被生长良好 基本达到修复要求 5 C3 斜坡 斜坡植被生长良好,地形坡度≤65 菖蒲草 45208.72 / 坡面植被生长良好 基本达到修复要求 6 D1 平台 平台处已复耕,作物生长良好,地形坡度≤5 作物 14488.52 平整,复垦为耕地 平台作物生长良好 已按原设计施工,农作物生长良好,达到修复要求 7 D2 平台 平台处已复耕,作物生长良好,地形坡度≤5 作物 3924.06 / 平台作物生长良好 基本达到修复要求 8 D3 平台 平台处已复耕,作物生长良好,地形坡度≤5 作物 30273.68 / 平台作物生长良好 基本达到修复要求 9 E1 平台 平台有两处建筑物,为“贵州融和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养殖基地,建筑物完好,周边复绿效果良好 杂草 16882.61 / 养殖已做环保处理 / 10 F1 斜坡 为斜坡局部垮塌,堆积堆积于斜坡马道上 无 170.01 / 垮塌堆积体存在滑移风险,威胁下方耕地 未达到修复要求 合计 148835.41 23 二、2号治理区 图4-6 织金县白泥镇金西煤矿2号治理区平面图 (1)1平台 1平台位于调查区西南侧,场地已按复绿复垦补充方案覆土平整复耕,种植农作物、红叶石楠等,长势良好,边坡已放坡复绿,已达到恢复治理要求。 照片4-7 已平整种植农作物、红叶石楠等 照片4-8 边坡已复绿 (2)2平台 2平台位于调查区西南侧,该区场地已按复绿复垦补充方案修整土地,局部区域树苗未置入土坑,土中碎石含量高,草种未选用方案设计品种,东侧斜坡受雨水冲刷严重,形成冲槽,未按方案标准覆土、栽植;小部分草类生长稀疏,大部分区域草类长势良好,植被生长差区域不能满足生态修复要求。 照片4-9 边坡挂网布 照片4-10 部分场地存在建筑垃圾、积水 (3)3平台 3平台位于调查区东侧,该区场地已修整,只有部分区域进行覆土并种草,场地堆放大量器械;西侧临水塘一侧边坡已放坡复绿,因局部碎石含量高,草种覆盖率较低,基本达到复绿要求;但东偏北侧边坡仅悬挂绿色网布且坡面有残渣未清理,未按复绿复垦补充方案要求施工,未达到复绿效果。 照片4-11 场地平整并种植农作物 照片4-12 东偏北侧边坡挂网布 照片4-13 西南侧边坡复绿情况 照片4-14 西侧已复绿边坡 (4)积水坑 积水坑位于调查区中部,因沉陷区治理需揭露采空区,开挖形成凹坑,未能及时回填,坡面汇水流入坑中,无法疏排,坑内积水,未按复绿复垦补充方案要求回填,未达到复垦要求。 照片4-15 积水坑区未进行覆土 照片4-16 积水坑区积水形成水塘 (5)边坡1 边坡1位于调查区西-北侧,边坡分级开挖留设多级台阶,台阶已覆土,宽缓平台处种植红叶石楠等植被,但树根未植入坑穴,边坡悬挂绿色网布已损坏,未按复绿复垦补充方案要求施工,不能满足生态修复要求。 照片4-17 边坡挂网布 照片4-18 坡顶表土轻微滑动 (6)边坡2 边坡2位于调查区东北侧,分级开挖留设多级台阶,边坡裸露,仅悬挂绿色网布,平台处坡面未进行修整,草类生长稀疏,品种非设计要求;该区东面现状发生滑坡。未按复绿复垦补充方案要求施工,不能满足生态修复要求。 照片4-19 边坡挂网布 照片4-20 场地未修整 2号治理区工程活动挖损面积365547.91 ㎡,已修复面积243051.98 ㎡,根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表D.8,各区块的生态修复评定结果如下表4-2,本次调查需修复面积122495.93 ㎡,需修复面积占原治理区损毁面积的33.51。 表4-2 2号治理区生态环境现状概况表 序号 区块编号 区块类型 区块现状基本情况 现状植被情况 区块面积(㎡) 原设计方案 存在环境问题 评定结果 1 A1 平台 平台处栽植鸢尾草,间距0.5m,苗高0.3-0.5m,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80,草苗成活率10,地形坡度≤5 鸢尾草 2149.70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鸢尾草生长效果极差 未按原设计草种类型选播,截排水沟未施工;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2 A2 平台 平台处无植被生长,土层厚度约10cm,碎石含量达80,地形坡度≤15 无 173.04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坡面无植被生长 未按原设计播种;坡面无植被生长,未达到修复要求 3 A3 平台 平台处栽植鸢尾草,间距0.5m,苗高0.3-0.5m,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75,草苗成活率20,地形坡度≤15 鸢尾草 2302.98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草苗生长效果极差 原设计截排水沟未施工;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4 A4 平台 平台处栽植鸢尾草,间距0.5m,苗高0.3-0.5m,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75,草苗成活率20,地形坡度≤15 鸢尾草 1714.21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草苗生长效果极差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5 A5 平台 平台处栽植鸢尾草,间距0.5m,苗高0.3-0.5m,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75,草苗成活率20,地形坡度≤5 鸢尾草 10576.93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草苗生长效果极差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6 A6 平台 平台处栽植鸢尾草,间距0.5m,苗高0.3-0.5m,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75,草苗成活率20,地形坡度≤5 鸢尾草 459.87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草苗生长效果极差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7 A7 平台 平台处无植被生长,土层厚度约10cm,碎石含量达90,地形坡度≤5 无 6350.29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坡面无植被生长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8 A8 平台 平台处无植被生长,土层厚度约10cm,碎石含量达90,地形坡度≤5 无 4331.73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坡面无植被生长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9 A9 平台 平台处无植被生长,土层厚度约10cm,碎石含量达90,地形坡度≤10 无 2675.56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坡面无植被生长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10 A10 平台 平台处无植被生长,土层厚度约10cm,碎石含量达90,地形坡度≤5 无 411.77 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坡面无植被生长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11 A11 平台 平台处栽植鸢尾草,间距0.5m,苗高0.3-0.5m,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85,草苗成活率10,边缘栽植有桂花树,未置入坑穴,地形坡度≤5 鸢尾草、桂花树 16365.29 场地平整,覆土播种三叶草草籽 碎石含量高,坡面植被生长效果差 未按原设计播种;草种成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12 B1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10-17m,坡度65,基岩出露 无 1033.13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3 B2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4-6m,坡度75,基岩出露 无 59.53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4 B3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6-10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470.55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5 B4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9-19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617.25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6 B5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6-14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778.29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7 B6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4-5m,坡度75,基岩出露 无 81.52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8 B7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9m,坡度65,基岩出露 无 413.48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19 B8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2-8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531.07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0 B9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3-6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316.36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1 B10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3-4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90.67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2 B11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12-18m,坡度45-85,基岩出露 无 1432.12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3 B12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11m,坡度85,基岩出露 无 212.36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4 B13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6-16m,坡度55-85,基岩出露 无 1453.05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5 B14 裸岩边坡 边坡高度3-14m,坡度55-85,基岩出露 无 438.00 边坡修整挂网播种三叶草草籽 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26 B15 裸岩边坡 多级边坡,高度8-44m,坡度75-8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