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巴东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七年八月 目 录 前 言1 一、任务的由来1 二、编制目的1 三、编制依据1 四、方案适用年限3 五、编制工作概况3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4 一、矿山简介4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5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6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6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6 一、矿区自然地理6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7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10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10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10 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11 第三章 矿山土地复垦方案11 第一节 土地复垦方向可行性分析11 第二节 土地复垦质量要求与复垦措施22 第三节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25 第四节 土地复垦投资估算28 第五节 土地复垦服务年限与复垦工作计划安排38 第六节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39 第七节 保障措施40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44 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44 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49 第三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51 第四节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53 第五节 经费估算及进度安排54 第六节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92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95 附 图 目 录 图 号 图 名 比例尺 01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土地利用现状图(巴东国土局提供) 110000 02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土地损毁预测图 12000 03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筑石料用灰岩矿 土地复垦规划图 12000 04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矿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12000 05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12000 06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 12000 07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AA′剖面工程部署图 12000 08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挡墙结构图1100 09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排水沟工程结构图 120 附表目录(附文本内) 附表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信息表 附表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现状调查表 附表3 土地复垦现场踏勘表 附表4 村组土地复垦意见 附件目录(附文本内) 附件1 遴选结果通知书 附件2 委托书 附件3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报告评审意见及评审备案证明 附件4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书 前 言 一、任务的由来 为满足巴东县溪丘湾乡建筑砂石料的需求,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拟在巴东县溪丘湾乡石羊山村设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进行净矿权出让(试点),净矿权出让已征求县安监、林业、环保等8个部门意见,相关部门同意设置该采矿权。根据土地复垦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及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为了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时有效的对损毁土地复垦利用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为国土部门对矿山企业监督管理及采矿权人缴纳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提供依据,巴东县国土资源局公开招选了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我队为中选单位。 二、编制目的 为了落实土地复垦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证土地复垦及环境恢复义务落实,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确实将矿山土地复垦及环境恢复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落到实处,为土地复垦及环境恢复实施监管、监督检查、复垦保证金及环境治理备用金的预存以及矿山闭坑后验收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1、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958-2015); 2、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 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1991); 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8、量和单位(GB3100-3102-1993);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1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 14、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 15、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157-1995); 16、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 0179-1997); 17、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1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1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 20、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 21、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 2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 2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15); 24、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 25、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 1120-2006); 26、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 27、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NY/T 1342-2007); 2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1007-2003); 29、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30、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31、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TD/T 1044-2014); 3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33、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2011); 3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 (二)主要基础资料 1、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报告(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 2017年7月); 2、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 2017年7月); 3、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报告评审意见及评审备案证明(恩施州国土资储备字〔2017〕32号); 4、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80号); 四、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生产规模为50万吨/年,服务年限约为8.2年,矿山闭坑后3个月内完成土地复垦及环境治理工作,考虑到对复垦和环境治理成果的监测、管护,本方案设计监测、管护期为0.8年,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服务年限为9年,实际起算时间以颁发开采许可证时间为准,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服务年限顺延。若矿山未来扩大开采规模、变更开采范围或改变开采方式,则应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五、编制工作概况 该矿山地质勘查工作由我队承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项目组即地质勘查项目组。我队在进行勘查工作时即对矿区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质构造、水工环等进行了调查,勘查报告编制完成后,我单位根据确定的矿区范围再次到矿区进行定界工作,同时访问调查周边老百姓对矿区土地复垦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相关意见,了解当地材料单价及工价,野外工作完成后立即到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收集矿区所在地土地利用现状图,随后转入室内进行综合研究,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并申请恩施州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审查。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按图1程序进行。 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 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资源等调查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和复垦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报告编写和图件编绘 图1 工作程序框图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 矿山简介 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属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拟挂牌出让的净采矿权,为露天开采矿山,矿山开采范围内保有(122b)资源储量487.3万吨,可采资源储量410.3万吨,矿山生产规模5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8.2年;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台阶式开采,公路运输;开采矿石经加工成不同规格的粗砂、细砂,用于当地工民建筑。 矿区位于巴东县城区22方位直距约17.6km处的石羊山一带,行政区划属巴东县溪丘湾乡石羊山村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022′18″~11022′29″,北纬3111′45″~3111′58″。矿区北东侧直距约60m处有村级公路(水泥)经过,村级公路向南公路里程约5.5km与209国道相连,交通较方便(见插图2)。 插图02 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根据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报告,矿区范围由7个拐点坐标圈定,其平面直角拐点坐标(1980西安坐标系)分别为 ⑴X 3453289.78, Y 37440142.18;⑵X 3453220.99, Y 37440428.95 ⑶X 3453133.44, Y 37440426.56;⑷X 3453122.70, Y 37440303.25; ⑸X 3452884.51, Y 37440218.27;⑹X 3452920.64, Y 37440067.32; ⑺X 3453091.56,Y 37440082.90。 矿区面积82831m2,开采标高北矿段485m~535m,南矿段458m~567m。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根据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台阶式开采,从上至下按15一个台阶开采,开拓运输方式为公路开拓、汽车运输,开采矿石经加工成不同规格的粗砂、细砂,用于当地工民建筑。加工场地设置在南矿段和北矿段之间的槽谷处,堆土场设置在矿区北西侧宽缓槽沟处,堆料场设置在矿区南东侧岩溶洼地处,加工后的矿石经传输带运至堆料场;矿山综合办公楼设置在石羊山村委会东侧,拟修建2层砖混结构办公楼。矿山生产规模为50万吨/年,矿山服务年限8.2年,矿山开采范围内保有(122b)资源储量487.3万吨,可采资源储量410.3万吨。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属新立矿山,目前未进行任何采矿活动。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区内属亚热带内陆季风气候区,夏天酷暑,冬天严寒,四季分明,据巴东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1917.8mm,每年4-9月为雨季,3月、11月为旱季,12月至次年2月上旬为降雪期,无霜期264天。 (二)水文 矿区内及周边无长流地表水体,无泉点出露、无季节性冲沟,矿区东侧岩溶洼地392.5m可视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未来矿山拟设最低开釆标高458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 (三)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鄂西南褶皱山区,位于巫山山脉南麓余脉的石羊山,山体总体走向北东向,矿区地貌属缓坡台地、槽谷、残丘地貌;矿区最高点高程位于矿区南西角山顶高程567.5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侧岩溶洼地高程为392.5m,相对高差175.3m。 (四)植被 矿区内地表植被较发育,以灌木林及荆棘为主,乔木极少,主要为松、栎等乔木,植被覆盖率约65。 (五)土壤 矿山基岩多裸露,地表分布有第四系黄褐色、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灰岩碎块,厚0-4m。 二 、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二段及第四系,现由新至老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度0~4.00m 为残坡积层,黄褐色、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灰岩碎块,上部为耕植土,含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平缓台地、低洼槽谷处;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二段(T1-2j2) 厚>365m 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云质灰岩、灰岩、生物屑微晶灰岩,单层厚0.4~3.1m,局部夹0.8~1.3m岩溶角砾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质白云岩、灰岩;底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质云岩、灰岩,层间夹有0.5~1.2m泥质灰岩。该层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赋存层位。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罗坪向斜中段南翼,岩层倾向190~206,倾角19~22,为一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矿区及附近未见断裂构造,地层中节理裂隙较发育,通过地表调查,岩层中主要分布有2组节理①组倾向178~162 ,倾角78~86 ,裂隙间距0.1~0.9m,裂隙率0.32m/条。裂隙宽度0.01~165mm,多无充填物,溶蚀后为舒缓波状,属张性节理,部分微细节理充填方解石薄膜;②组倾向125~139,倾角78~85,裂隙间距一般为0.2~0.8m,裂面较平直,裂隙宽度0.01~90mm,属压性节理;虽节理裂隙对矿层有一定的溶蚀破坏,但对矿层的连续性破坏无影响。总体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三)水文地质 1、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鄂西南褶皱山区,位于巫山山脉南麓余脉的石羊山,山体总体走向北东向,矿区地貌属缓坡台地、槽谷、残丘地貌;矿区最高点高程位于矿区南西角山顶高程567.5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侧岩溶洼地高程为392.5m,相对高差175.3m。矿区内地表植被较发育,以灌木林及荆棘为主,乔木极少,主要为松、栎等乔木,植被覆盖率约65。 2、气象水文特征 区内属亚热带内陆季风气候区,夏天酷暑,冬天严寒,四季分明,据巴东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1917.8mm,每年4-9月为雨季,3月、11月为旱季,12月至次年2月上旬为降雪期,无霜期264天。矿区内无长流地表水体,无泉点出露、无季节性冲沟,矿区东侧岩溶洼地392.5m可视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未来矿山拟设最低开釆标高458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 3、矿区含(隔)水层组特征 根据区内出露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和含、隔水层性能,划分如下 1. 第四系粘土夹碎石孔隙含水层 Q 厚0-4.0m 黄褐色、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灰岩碎块,表层为植物生长层,残坡积成因,主要分布于缓坡台地、槽谷低洼处;该层组结构较松散,含孔隙潜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潜水迳流途径短,富水性弱。 2. 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云质灰岩、灰岩、溶崩(盐溶)角砾岩裂隙溶洞含水岩组(T1-2j) 厚度>365m 该含水层为碳酸盐组成,分布于整个矿区,岩性为云质灰岩、灰岩、溶崩(盐溶)角砾岩、含泥质灰岩,含裂隙溶洞水,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为斜坡地形,坡度5-65,地形有利排水,大气降水绝大部分形成坡面流,由高处向低处径流,排泄入矿区东侧岩溶洼地和矿区西侧槽谷中,仅有极少部分通过岩层中岩溶裂隙转入地下形成岩溶裂隙水,在地势较低处以溶洞、裂隙泉点出露,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该含水层富水性极不均匀,总体来说区域富水性强。 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地形条件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补给条件差,地下水径流通过岩溶管道、岩溶裂隙由矿区中部山脊向西、南东或沿岩石倾伏方向由南西径流,通过出露于地表的溶洞或裂隙以泉点形式出露,地下水最终排泄入矿区西侧溪沟中,区内地下水补给源单一,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因此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5、矿区供水水源 矿区内无常流地表水体,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靠水窖蓄积大气降水及在石羊山村委会北东侧蓄水池引水。未来矿山生产生活用水推荐在石羊山村委会北东侧蓄水池引水,据调查,该蓄水池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引水距离直距约600m。 6、矿床充水因素 矿区内矿层及围岩均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较发育,含岩溶裂隙水,矿床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引起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为含水层中的岩溶裂隙水,直接渗入采坑的大气降水,顺采矿边坡而来的地面流,边坡地面流以及直接落入采坑的大气降水,可通过修筑截水沟或排水沟引排到矿区外,采矿时应特别注意隐伏地下的承压溶洞水,应采取“边采边探”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矿区含水层单一,补给条件单一,排泄通畅(除承压溶洞水外),拟开采建筑石料灰岩矿层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因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四)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根据区内岩性组合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将本区划分以下工程地质岩组 1 第四系松散、软土石工程地质岩组(Q) 分布于缓坡台地、槽谷低洼处,厚0~4m,为残坡积层,主要岩性由黄褐色、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灰岩碎石组成,分布不连续,结构松散~稍密,孔隙较发育,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较大,易饱水变形,稳定性差。 2 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二段软弱~坚硬层状灰岩、云质灰岩、溶崩角砾岩、含泥质灰岩工程地质岩组(T1-2j2) 厚>365m 岩性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云质灰岩、灰岩、生物屑微晶灰岩,单层厚0.4~3.1m,局部夹0.8~1.3m岩溶角砾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质白云岩、灰岩;底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质云岩、灰岩,层间夹有0.5~1.2m泥质灰岩;溶崩(盐溶)角砾岩属软岩类,地表风化成碎块状,稳定性差,云质灰岩、灰岩为坚硬岩类,岩石坚硬性脆,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好。 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区内经调查暂未发现较大规模的塌陷、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3、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内岩体类型为层状结构基岩区,岩层倾向南西,倾角19-21。北矿段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呈顺向坡,南矿段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呈斜交,现状自然边坡以岩质边坡为主,沟谷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层一般<2m,矿山边坡现状稳定性较好。未来北矿段开采将形成北侧主边坡,为顺向边坡,岩层倾向约19,预留安全边坡角60,开采垂高约50m,工程边坡最易发生岩石顺层滑坡,应特别注意防护,开采应严格按照台阶式开采,及时清除危岩,规范开采。南矿段开采将形成高约109m的边坡,西侧为主边坡,边坡类型为斜交坡,最终边坡角60;南侧、北侧为两边边坡,南侧边坡为斜交坡,北侧为顺向坡,边坡角60,北侧顺向边坡应特别注意防护。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虽小,但在强降水条件下生产土体滑动的可能性存在,但规模较小。矿区开采在北、西、南三侧形成边坡,边坡的稳定性与坡高、坡角、岩石倾角相互关联,开采时应因势利导,加强边坡的管理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综上所述,矿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极小,工程地质岩组以层状软弱-坚硬碳酸盐工程地质岩组为主,岩石强度高,稳固性较好。未来开采易产生小规模崩塌及顺层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五)矿体地质特征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层赋存于嘉陵江组二段(T1-2j2)中,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矿层岩性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云质灰岩、灰岩、生物屑微晶灰岩,单层厚0.4~3.1m,局部夹0.8~1.3m岩溶角砾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质白云岩、灰岩;底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质云岩、灰岩,层间夹有0.5~1.2m泥质灰岩,均可用作普通的建筑石料。矿层走向长度>300m,倾向宽度>400m,矿层厚度>300m,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呈整合接触,倾向190~206,倾角19~22;矿层层位稳定,沿走向、倾向连续性好,除节理裂隙对矿层有一定的溶蚀破坏外,对矿层的连续性破坏无影响,矿层保存完好。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土豆、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和柑橘等;工矿企业除矿区北侧直距约12km有煤矿外,无其他工业。经济水平总体一般。电力通过农网改造,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用电。 四、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石羊山矿区采矿权范围及工业场地用地面积9.631 hm2,其中旱地1.314 hm2,有林地6.957 hm2,其它林地1.193 hm2,村庄用地0.167 hm2。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矿山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公路修建和居民房屋建设,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无重大工程活动。 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据本次调查,该矿山周边目前暂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先例,故在此不予案例分析。 第三章 矿山土地复垦方案 第一节 土地复垦方向可行性分析 一、 土地损毁分析与预测 (一)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该矿属一般生产项目,土地损毁区域主要是工业场地和露天采场,损毁方式分别为挖损、压占。 一般矿山基建期主要工作是附属设施建设、场地整平,表现为小范围的挖损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大部为填洼补平方式进行场地整平。土地损毁类型主要为对土地造成的压占损毁,主要表现为地表植被被压占,土壤成分发生变化,砾石含量增加等。 矿山开采期是土地破坏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土地破坏主要包括因矿山开采造成挖损破坏及剥离表土、废石对土地的压占破坏。矿石为临时堆放,对废石进行破碎分级加工后综合利用,堆存表土在生产期为边生产、边复垦,无大量废石及表土堆存;后续开采主要为逐渐增大开采区而导致挖损损毁土地面积增加,损毁土地原有地貌,迫使植被失去原有生存条件,影响植物生存。 矿山闭坑后进入自然恢复期,不存在新的损毁,土地损毁仅是工程基建期和矿山开采期破坏的土地通过各类水土流失形式的扩展,随着各项土地复垦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土地破坏将逐步得到扼制,项目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将得到恢复和改善,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压占损毁顺序地表植被和腐殖质被压占→松散堆积物形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使周边土地被损坏; 挖损损毁顺序表土剥离→地表植被和腐殖质被损毁→损毁土地原有地貌→影响植物生存。 (二)土地损毁情况 该矿山属新建矿山,目前土地还未受到损毁破坏,未来矿山开采拟损毁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村庄用地(现状土地类型见影像插图1及附图01),损毁方式为挖损和压占(复垦区土地基本情况见表3-1)。 插图1 石羊山矿区拟损毁土地现状地形地貌 表3-1 复垦区土地基本情况表 复 垦 区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土地类型 面积hm2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小计 已损毁 拟损毁 林地 有林地 6.957 / 6.957 其它林地 1.193 1.193 耕地 旱地 1.314 / 1.314 城镇村庄用地 村庄 0.167 / 0.167 合 计 9.631 / 9.631 复垦责任范围内土地损毁及占用面积 类型 面积hm2 小计 已损毁或占用 拟损毁或占用 损毁 挖损 8.283 / 8.283 塌陷 / / / 压占 1.348 / 1.348 合计 9.631 / 9.631 复 垦 土 地 面 积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面积hm2 已复垦 拟复垦 耕地 旱地 / 5.43 林地 有林地 / 4.201 其它林地 / / 合计 / 9.631 土地复垦率 100 (三)拟损毁土地预测 1、土地损毁成因分析 该矿山属新建矿山,采用露天方式开采,加工场地均未形成,露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为加工场地整平开挖及工业场地对土地的压占及开采矿石对土地造成挖损破坏。从而造成损毁植被、生态景观受到破坏等。 2、土地损毁预测内容及方法 ⑴预测内容 根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一部分通则TD/T1031.12011)要求,结合本矿山的具体开发利用特点,土地损毁预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预测拟损毁土地的方式、类型、面积、程度。 ⑵预测方法 拟损毁土地的预测方法,主要依据项目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地形地貌特征等来确定。本项目区地形复杂程度简单,露天开采方式,土地损毁预测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叙述如下 ①土地损毁方式预测方法根据露天开采项目特点,土地损毁方式表现工业场地及其附属设施压占土地。采用定量的方法预测压占面积和形成时序。 ②损毁土地类型预测方法根据GB/T21010-2007对土地类型的分类,结合现场调查、开发利用方案资料确定由于矿山开采造成损毁的土地类型。 ③损毁土地的面积预测方法对建(构)筑物、工业场区对土地的压占采用矿山与土地使用权人的用地协议定量统计。 ④土地损毁程度预测方法 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提示了土地的可利 用范围及可利用的能力。矿山土地的破坏表现在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矿山土地质量控制因素指标值在矿山原始土地质量背景值基础上向不利于土地利用的方向变化。这包含两方面一是矿山土地破坏是相对于矿山开发活动之前土地质量背景值的变化;二是矿山土地质量的变化是由矿山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实际上是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的矿山土地质量变化程度的评价。具体标准见表3-2、3-3 a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指一定区域内土地质量以及复垦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径基本一致的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复垦技术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 土地类型本身是一个成因相近、土地属性和外貌形态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对于矿山破坏土地来讲,破坏类型是决定复垦对策和复垦方向的主要依据,所以选择矿山破坏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的划分依据。 b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 根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本项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土地破坏预测内容包括工程挖损和压占土地的范围、面积和程度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把土地破坏程度预测等级数确定为3级标准,分别定为一级轻度破坏、二级中度破坏、三级重度破坏。评价因素的具体等级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精确的划分值,本方案是根据类似工程的土地破坏因素调查情况,参考各相关学科的实际经验数据,采用主导因素法进行评价及划分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表3 -2 挖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 评价因素 评价因子 评价等级 轻度破坏 中度破坏 重度破坏 地表变形 挖掘深度 10m 挖掘面积 1000ha 表3-3 压占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 评价因素 评价因子 评价等级 轻度破坏 中度破坏 重度破坏 地表变形 压占面积 100 ha 排土高度 30 m 评价结果为 表3-4 破坏土地程度表 单元 破坏 方式 堆积高度或挖掘深度 m 破坏程度 原有地类(m2) 有林地 其它林地 旱地 村庄用地 露天采场 挖损 10m 重度破坏 68021 13140 1670 加工场 压占 6m 轻度破坏 / 2048(含在矿区范围内) / 堆料场 压占 10m 轻度破坏 9925 / / 堆土场 压占 10m 轻度破坏 3104 / / 矿山公路 压占 5m 轻度破坏 360 / / 挡土墙 压占 10m 轻度破坏 / 90 / 小 计 81410 13230 1670 合 计 96310 (四)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 矿山复垦区主要包括露天采场、堆料场、排土场及排土场到矿区范围内的矿山公路。复垦责任范围9.631hm2。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采矿活动结束后,综合办公楼保留为村庄用地,未计入复垦面积。 二、复垦区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利用土地类型为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村庄用地,用地面积及用地类型见表3-5。 (二)土地权属状况 巴东县石羊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拟用地权属为溪丘湾乡石羊山村集体土地,未来采矿权人可通过土地租赁方式获得临时土地使用权,整个生产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见土地利用权属见表3-6。 表3-6 石羊山矿区拟用地范围土地利用权属表 单位hm2 权 属 地 类 湖北省巴东县 溪丘湾乡石羊山村 01耕地 03林地 20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011 012 013 031 032 033 203 204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有林地 灌木林地 其它林地 村庄 采矿用地 1.314 6.957 1.193 0.167 合 计 9.631 三、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一)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在矿山建设和生产期间,由于露天采坑的挖损、机械设备的碾压及堆料场、工业广场、矿山公路对土地造成的压占破坏,将会造成矿山地表植被清除、土壤退化,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是致命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后,某些耐性物种虽能在矿地实现植物的自然生长,但由于矿山废弃地土层薄、微生物活性差,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非常缓慢,即使形成植被,质量也相对较差。 地表表层土壤与废渣等混杂,使土壤保肥能力下降,以上造成的破坏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壤总孔隙度急剧减少,导致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地表已经无有效土壤,植被、作物等都已不能生长,甚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此外,露天采坑的开挖使地表的土壤破坏,在原有区域形成一个巨大的采坑,改变了原有的地表结构,对地表的林地造成直接破坏,且影响程度严重。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 露天采坑的开挖破坏了微地貌结构,改变了地表水汇流的方向,影响地下水体运动规律,由于采矿破坏地层的原状,使地下水自然流场发生变化,最终使部分土地失去保水能力,影响植被生长。 (三)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1对植物的影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粉尘等会对工业场地附近植物产生一定污染。通过防治措施,其破坏程度可得到控制,影响不大。 露天采坑开挖面积较大,且挖损较深,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植被的根系,打破土壤、植物间的水分及营养物质平衡,从而影响植被生长。地下水、地表水的变化,也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地表土壤缺水,导致植被的退化,甚至消亡,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的活动及机械噪声对动物的活动和栖息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矿区野生动物少,且多为一些常见种,所以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总之,本项目产品方案为粗砂、细砂及碎石,不设选矿设施,无尾矿库,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四、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对损毁土地分析和预测结果,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明确评价依据及过程,说明各评价单元复垦后的利用方向、面积、限制性因素。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条件下,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划分土地复垦单元。 (一)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应包括以下原则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协调。 b因地制宜原则。 c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d主导性限制因素与综合平衡原则。 e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 f经济可行、技术合理性原则。 g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原则。 (二)评价步骤 本方案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a在拟损毁土地预测和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和范围; b综合考虑复垦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意见以及其它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分析,初步确定复垦方向,划定评价单元; c针对不同的评价单元,建立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d评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等级,明确其限制因素; e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各评价单元的最终土地复垦方向,划定土地复垦单元。 (三)评价范围和初步复垦方向的确定 评价范围为复垦责任范围。 根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附录B,生产建设项目类型参照煤矿、金属矿等,将本项目复垦类型划分为“中部山地丘陵区”,其特征与复垦方向见表3-7,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第二条“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根据山区人多地少耕地尤为稀缺的实际情况,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增加,保证粮食生产对耕地的需求,创造条件能复垦为耕地的优先复垦为耕地。结合土地使用权人的意愿,初步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