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9年第6期 总第132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回收, 238份;有效问卷229份 5调研思路在此次调研中,围绕调查目的,我们分别抽 样深圳、 广州两个地区的四个超高层居住小区的各项基本属性 表1 ,居民对目前居住状况的满意度和居住意向进行调研分 析,并通过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 比较、 分析,将其定量化,以期 分析结果有利于全面了解超高层住户的居住意向。 6实地调研时间 2008年10月11~15日 表1 超高层住宅调研样本基本信息 区位 楼盘名称 层数 建筑 高度 m 占地面 积 m 2 建筑 面积 容积率绿化率 开盘 时间 物业费 用元/ m2 月 深 圳 擎天华庭481685174 . 29048215 . 871020023 . 2 万科俊园462255466 . 27811014 . 292519984 . 38 广 州 东湖御苑52约1501291514246411 . 03约20 20052 . 5 凯旋会52192144101080007 . 56520044 21112 调查项目 1室内居住舒适度 2公共交流空间 3居住总体满意度 4居民居住意向 21113 调研报告可行性 实际发放问卷数273份,回收238份,有效问卷229份。 其中擎天华庭有效问卷120份;万科俊园有效问卷64份;凯 2009年6期 总第132期李 茉 超高层住宅的居住模式研究13 图1 调研问卷 旋会有效问卷14份;东 湖御苑有效问卷31份。 有效问卷统计问题 答案和数据具有真实性 和代表性。 212 调研分析结果 针对本文讨论主题, 现将调研问题统计结果 汇总如下 21211 室内居住舒适度 表2 超高层住宅室内舒适度 关注问题满意程度 室 内 居 住 舒 适 度 声环境 自然通风 热舒适度与低层 普通住宅相比 吵闹较吵闹可接受较安静安静 73138177 风大一般没有未作答 474823 好差不多差 54406 1室内声环境 38住户认为室内声环境为可接受, 38住户认为不同程 度的吵闹,仅7住户认为安静,可见超高层住宅的室内声环 境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15 - 25层的住户室内声环境最差, 30层以上的住户反应较安静。建议10 - 30层重点做噪声模 拟。 61的超高层住户认为室内声环境可以接受及安静, 78 普通高层住户认为室内声环境可接受,普通高层住宅室内声环 境优于超高层住宅。 噪声来源 11噪声主要来源为交通噪声以及风声; 21施工噪声具有时效性。 建议 11基地选址远离噪声源; 21设置绿化带等隔声措施; 3.通过建筑体型的设计减少风摊面积; 41设置隔声窗等隔声措施。 图2 超高层住宅室内噪声来源 2室内风环境 风速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变大,风大的室内居住环境并不舒 适,合理的利用平面布局以及开窗等方式来调节超高层住宅的 室内风环境,避免室内空气流分布的不均匀。 超高层住宅尤其是30 - 40层的住户需要有区别于普通高 层住宅的专项设计方法和规范,通过设计提高超高层住宅的室 内舒服度。 图3 超高层住宅空调使用情况 81住户觉得住在超高层住宅中没有摇撼的感觉,结构技 术已经解决了超高层住宅的稳定性问题。 3室内热舒适度 ① 热舒适度 空调的主要使用月份为5 - 10月。在华南地区,自然通风 对节能的贡献率非常大,如果自然通风做好,开空调的时间可 以大幅度缩减。 53居住超高层住宅的住户认为热舒适度优于普通低层 住宅。 ② 相对湿度 碧景园是与擎天华庭相距200m的多层住宅小区。 有绿化的空中花园,相对湿度、 温度的情况都更舒适,在设 计中应保证一定量绿化率,对于提高居住环境整体质量行之有 效。擎天华庭位于闹市区,占地5000m2,绿化配置的非常少, 从图中可见擎天华庭地面的温湿度状况较差。 闹市区建设超高层住宅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建议选择用地 宽裕、 绿化丰富的景观区建设超高层住宅社区。 21212 公共交流空间 表3 超高层住宅公共空间 关注问题满意程度 公 共 交 流 空 间 楼层公共交流平台 希望设置公共平台 等候电梯时间 有无未作答 96526 是否未作答 551926 过长较长一般非常快未作答 123739102 近70住户希望在超高层住宅中设置公共活动平台。 49住户认为等候电梯的时间长,仅有10的人认为等候电 梯很快。 2009年6期 总第132期李 茉 超高层住宅的居住模式研究14 21213 居住总体满意度 表4 超高层住宅满意度 关注问题满意程度 居 住 满 意 度 楼层满意度 希望居住楼层 总体满意度 满意不满意未作答 651817 40层未作答 1126196335 满意较满意可接受 较不满意 不满意未作答 113846311 ① 楼层满意度 65住户对所居住的楼层满意。26住户希望住在10~ 20层; 19住户希望住在20~30层; 9希望住在30层以上。 ② 总体满意度 环境满意度/对比普通高层住宅分析 对环境满意的住户占49 ,可接收的占46 ,仅4较不 满意。 对比分析高层住宅对环境满意的住户占47 ,低于超高 层中的环境满意度占49。 超高层住宅的设施完善,居住环境 好,总体满意度高。 21214 超高层住宅推荐意向 表5 超高层住宅推荐意向 超高层住宅 推荐意向 推荐不推荐未作答 68275 68的住户愿意荐超高层的居住模式; 27的住户不愿意 推荐。50岁以上的住户23 不推荐超高层居住模式; 36~ 50岁的住户推荐度最高为34。 3 超高层住宅的居住模式特征 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尺度、 城市本来的面 貌和空间概念,同时,超高层住宅对城市生活和居住模式也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311 高容积率居住模式 超高层住宅,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容纳更大量的居民。容积 率是建筑经济技术指标之一,通过公式推导,认识影响容积率 高低的建筑因素。用R代表容积率,D代表建筑密度, S底代表 建筑底层总面积, S总代表总建筑面积, F代表建筑平均层数, S用地代表用地面积。按照我国建筑经济技术指标规定 R S总/S用地 ,D S底/S用地,S总 S底F, 推导得出 R S底F /S用地 DS用地F /S用地 DF 显然,容积率R和建筑密度D、 建筑平均层数F呈正 比例关系。在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层数越高容积率越高; 在容积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层数的增高可以降低建筑密度, 留出更多的活动空地和绿地。 312 远地居住模式 由于远离地面生活,超高层住宅中的行动不得不依赖于电 梯,这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行动。在调研中超高层住宅住户评价 居住不方便的原因主要是电梯运行时间过长和等候电梯时间 过长等。 目前居民因远离地面生活在与自然隔绝的状态中,缺乏低 层住宅中邻里间的绿化形式,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比起低层住 宅来明显地减少。绿化紧张的小区如厦门英皇湖畔全部的活 动场地包括一个网球场和几个儿童游乐设施,业主室外活动的 场所是去小区附近的公园。 313 传统居住模式缺失 现有的超高层住宅的布局方式破坏了传统住居生活的有 机性及连续性。超高层住宅为了满足居住建筑的卫生标准,如 日照间距、 通风要求等,以及其固有的高度和体量,使得超高层 住宅常常采用分散式布局。高层住宅的这种布局方式,导致了 低层住宅沿水平方向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外部空间的消失,加之 超高层住宅刻板的内部通道,从而使得传统住宅区内丰富的、 充满生机的居住环境的消失。 314 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 超高层住宅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必然会给周围的环境带 来一定的影响。高层建筑改变了人们熟悉的城市尺度和城市 空间环境的印象。超高层建筑带来的环境问题除了景观之外, 主要的负面影响还有日照、 电磁波、 高层风、 大气污染、 水处 理、 垃圾处理等。这些问题甚至还会超出建筑所处的街区,辐 射到更大的范围。 4 针对超高层住宅居住模式的设计对策 超高层住宅是中国大城市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趋势, 20 世纪后期人类社会面临着结构性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 思 维方式等等都在改变。针对超高层住宅这种新型居住模式的 特点,对于未来超高层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411 综合化与集群化 超高层住宅应注重居住空间的多重可能,适当的高密度及 一定程度的功能混合为业主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加有效 地实现城市的各种功能要素互补。目前超高层住宅裙楼普遍 设有商业设施、 文化设施、 公共活动设施、 健身设施和管理设 施,有些还建有医疗设施和金融设施,超高层住宅正在向功能 的综合化和建设方式的集群化发展,提高了“ 空间的利用率 ” 和“ 空间的凝聚力 ” 。 现在开发商已经注意到超高层住宅中安全感的重要性,早 期的楼盘深圳擎天华庭和厦门莲花广场由于商住混合而导致 人流量大、 流动性强,降低住户的安全感和邻里熟识度,社区归 属感低。新建小区开始出现智能化的保安管理系统及旅馆式 服务方式,超高层住宅设施齐全、 安全有保障且管理到位,而且 景观视野良好对很多居民具有吸引力,使人产生居住在超越下 界空间的优越感。 412 空中交往空间的补给 1竖向“ 组团 ” 分解 一座超高层住宅能够容纳200户以上,有的甚至多达六、 七百户,而当邻里达到100户以上时,彼此了解基本不存在。 超高层住宅的内部居住环境相对封闭,邻里相识的几率由于高 密度的居住模式而降低。 考虑住宅户数和公共空间的数量关系,结合户型单元打通 部分楼层空间将超高层住宅划分为若干个“ 组团 ”,在组团间 设置活动空间和交往场所以促进住户之间的交流和归属感。 2空中灰空间 在调研中81的住户希望在超高层住宅内部设置公共交 流平台,在封闭的室内空间引入空间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的公众 活动的中庭,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变环境,将阳光和绿化引入室 内,营造出自然化的空间。经仪器测试有绿化的擎天华庭六层 的空中花园的温湿度和噪声都优于紧邻道路的一层大厅,可见 空中绿化对于改善空间质量的重要性。下转第28页 2009年6期 总第132期陈剑良 探讨大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规划与建设问题28 布局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 412 以规划来指导村镇建设 对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镇,在进行规划和建设时, 应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加 强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来指导村镇建设,避免造成二次拆迁, 项目建设要按规划实施,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以晋安区鼓山 镇、 新店镇两镇来说,规划都是按城市的一个分区规划来管理 的,既允许两镇目前的自我发展,又按照城市分区规划来控制 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用地。 413 以“ 留用地 ” 来解决村民生活出路 争对目前村镇大量土地被征用的情况,同时考虑到怎样使 这些村民能真正融合到城市当中成为城市人。建议可以尝试 在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的指导下,把为城市服务的某些用 地,结合村镇规划,留给村民作为“ 生产、 生活留用地 ”,以解决 大量土地被征用后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当城市发展需要这些 服务设施时,这些村民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即可转入这些新 的产业。这样既满足了城市生活的需要,又可以解决农民因失 去土地的就业问题。如 2004年福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征用 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 , 按此文件, 建设项目由政府统一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时,原则上按被征用农 用地面积10比例确定留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 于发展第二、 第三产业,解决村民生产安置及生活出路问题。 此文件还详细规定了留用地的使用和管理,实施几年来,起到 了很好的效果,减少了村民的上访。 414 切实加强与改善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规划管理队 伍的建设,完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理顺市区两级 的规划管理体制,尤其是对村镇的私人建房,要做到疏堵结合, 近期以疏为主,尽快实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远期在村民的 观念逐步转变过来后,再以堵为主。严格执法检查,提高违章 建筑查处力度,使村镇建设能按规划要求实施。另外建设项目 征地时,充分利用目前大量土地由政府先收储后出让的有利时 期,要按规划路网、 河道为界来划定用地界线,不留下边角用 地。对部分房屋较密的地块,应与空地一起统一规划,成片征 用,避免产生新的“ 城中村 ” 。 综上所述,福州市晋安区所属的三个镇位于城市规划区 内,由于受空间上发展侧重点不同的影响,各乡镇的发展对策 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和特点。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在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村镇规划和建设存在 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由于该领域问题 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上本人的水平有限,许多问题还有待于 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白磊,齐同军 1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 研究[J ]1城市规划, 2009 5 84871 [2]俞斯佳,骆悰 1上海郊区新城的规划与思考[J ]1城市 规划学刊, 20093 13191 上接第14页 超高层住宅目前多选择建设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如深圳 的擎天华庭、 厦门的海湾新城、 英皇湖畔,拥挤的市中心腾不出 更多的空间为超高层住宅小区提供地面绿化,因此在超高层住 宅中补充空中花园、 公共客厅、 入户花园等非常必要。 对于承载交通功能的空间进行深度挖掘,尤其对于节点空 间,如门厅,楼梯空间,入口空间等处,增强其活动性质。交通 空间狭窄,邻里间因为距离近而尴尬,不利于交往。超高层住 宅交通空间设计应颠覆户型单元包围电梯间的传统做法,拓展 交通核的功能性,引进阳光、 自然风、 外界视野的景观,营造活 跃的交往空间。 413 外部空间的营造 超高层住区对城市影响很大,高容积率,建筑体量大,占有 更多的城市空间,相对于独立完整的超高层住宅单体,外部环 境是超高层住区重要的底部界面。 底层空间架空对岭南地区满足了建筑通风、 日照、 放热等 方面的物理功能,架空的空间遮阳避雨是适于活动的场所。从 外部环境作针对性设计,例如利用小品设计增加场所特征,增 加建筑和景观节点空间的休闲性质,以弥补超高层住宅外部空 间的邻里氛围。 通过单体的排列组合方式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外部空间, 如有街坊型、 中心型、 行列型、 围合型、 带状型、 混合型等形态的 组合。布局方式改变了从前的“ 兵营式样 ”,大量采用前后交 错布局,单体扭转,组合等各种手法,宅间绿地也呈现指状延 伸,开敞感和渗透感强。 根据服务半径,通过整体设计达到业主使用环境的邻里梯 度,在相应组团范围内设置适合的活动类型和空间,整合一定 的公共绿地,临近的楼栋之间共享宅间路、 儿童活动沙地,采用 同一的色彩和标识,分级的公共空间增加邻里的领域感。 5 结语 超高层住宅是城市住居集约化发展的必然,适合我国人多 地少的特殊国情是未来大城市居住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面对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超高层住宅为城市留出了更多的绿 地和活动空间,改善了居住区的整体居住环境。通过设计的完 善,超高层住宅不再仅是为市中心提供大量住宅的手段,而且 是为多样化生活提供的一种新的高舒适度的居住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涛,凌世德 1城市人口密集下高容积率居住模式 研究[A ]1第五届中国住宅城市研讨会论文集[C ]1北京中 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5111, 409 - 417. [2]石华 1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 ]1大连大 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 [3]戎安 1调查研究科学方法[M ]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8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