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34 卷 第 12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34 No.12 2015 年 12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Dec.,2015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5–06–12;修回日期修回日期2015–07–1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1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HGZY0024 Fund projects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378168;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2012HGZY002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戴启权1991–,男,2013 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抗震及岩土数值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hfutdqq DOI10.13722/ki.jrme.2015.0755 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戴启权 1,钱德玲1,张泽涵1,佟国锋1,杨远威1,钱礼平2 1.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摘要进行液化地基–群桩–超高层建筑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再现饱和砂土地基液化诱发的结构体系侧 向大变形的震害现象。通过试验,研究相互作用体系下地基液化、体系侧向大变形前后群桩基础的动力响应,对 地基超孔隙水压力、群桩体系的基频、阻尼比、桩身应变、桩底接触压力和桩顶位移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的规 律主要有群桩内外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存在差异;随着激励峰值的提高,砂土层达到液化条件,群桩体系的 频率降低、阻尼比增大;桩基的动力响应与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和频谱特性均有关;桩身应变变化量峰值沿桩身向 上逐渐增大,桩顶裂缝多;不同地震波激励下,桩顶位移响应规律差异较大;承台两端角桩在地震波激励过程中 表现出明显的一拉一压现象,揭示了结构体系大变形的根本原因。提出提高群桩的抗压拔性能、改善地基的液 化条件可提升超高层建筑–群桩体系的抗震能力。研究结果对超高层建筑–群桩体系抗震研究及防灾减灾具有重 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桩基础;液化场地;群桩;振动台试验;动力响应;体系大变形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U 47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6915201512–2572–08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GROUP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ON LIQUEFIABLE GROUND DAI Qiquan1,QIAN Deling1,ZHANG Zehan1,TONG Guofeng1,YANG Yuanwei1,QIAN Liping2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2. Anhui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and Design,Hefei,Anhui 230001,China AbstractShaking table tes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ile group and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ystem on liquefiable foundation was conducted to reproduce the liquefaction-induced large deation of the system in saturated sandy ground. The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EPWP of ground,the natural frequency,the damping ratio,the strain of pile group,the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bottom of pile and the displacement at pile top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large deat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EPWP response in and out of pile group was different. The sand layer liquefied,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pile group decreased and the damping ratio of pile group increased with the raise of peak accelerati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s was relevant to both the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earthquake wave. Besides,the peak strain of pile increased upward along pile body so that there were more cracks on the top of pile. The displacement of pile head varied with the seismic behavior.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large deation of the system was revealed through the phenomenon which two corner piles were pulled up and pressed down alternately under excitation. Consequently, it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anti-seismic capacity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pile group system by strengthening 第 34 卷 第 12 期 戴启权等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2573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resistant property of pile and improving the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of ground. Key wordspile foundation;liquefiable ground;pile group;shaking table test;dynamic response;large deation 1 引引 言言 场地液化是结构物桩基震害的主要原因。1964 年日本新泻地震和 1999 年台湾集集地震中,饱和砂 土场地液化导致大量桩基严重破坏,因此研究液化 过程中桩基破坏机制对减小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 义[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2-6]。吕西林等[7]设计了结构– 地基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地基形 式对结构物的影响;唐 亮等[8]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 22 低承台群桩的地震反应,再现了地震触发的场地 液化现象;汪明武等[9]基于土工离心试验研究了倾 斜液化场地横向流动对群桩地震响应规律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超高层建筑已随处可 见,然而液化场地上的超高层建筑会受到地震液化 的威胁。诸多学者使用质量块代替上部结构研究基 础的动力响应,不能很好地再现相互作用体系的震 害。将上部结构和基础按照同一相似关系设计并进 行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的学者较少,尤其是对超高层 建筑–群桩基础体系的试验研究鲜有报道,对该体 系开展试验研究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某结构高 度 178.3 m 的超高层建筑为原型,设计了群桩–液 化地基–超高层建筑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模型,通过 振动台输入 El Centro,Kobe,上海人工地震波并采 集试验模型各部位的加速度、应变、位移、孔隙水 压力和桩土接触压力数据,研究地震作用下液化场 地中的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 2 试验模型设计试验模型设计 本文设计了液化地基–群桩–超高层建筑动力 相互作用体系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 重点实验室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模型和部分传感 器布置见图 1。模型土容器为直径 3 m 的柔性筒, 该容器能很好地消除边界效应对模型动力响应的影 响[10-11]。 由砾石、 粉细砂和粉质黏土组成分层地基, 并控制水位以模拟饱和液化场地。桩基础为 33 群 桩模型, 上部结构为高度 3.56 m 的框架–核心筒超 高层建筑模型,该建筑模型附加配重块总质量为 1.82103 kg。 图 1 振动台试验模型示意图单位mm Fig.1 Layouts of shaking table test modelunitmm 2.1 相似系数相似系数 限于振动台试验条件,模型几何相似系数设计 为 l S 1/50模型/原型,下同,弹性模量和加速度 相似系数分别设计为 E S 1/3, a S 3.8,根据 Bockingham π定理导出其他各物理量的相似关系式 并计算相似系数见表 1。 表 1 主要物理量动力相似系数 Table 1 Primary dynam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model 物理量 相似关系式 相似系数模型/原型 长度 l S l S 1/50 线位移 Sx xl SS 1/50 角位移 Sθ Sθ 1 面积 A S 2 Al SS 1/2 500 弹性模量 E S E S 1/3 应力Sσ E SS σ 1/3 应变Sε Sε 1 泊松比Sυ Sυ 1 质量密度Sρ / al SSS S ρσ 4.39 质量 m S 2 / mla SS SS σ 1/28 500 刚度 k S kEl SS S 1/150 时间 t S 0.5 / tla SSS 0.072 5 频率 f S 0.5 / fal SSS 13.78 阻尼 c S 1.50.5 cla SS SS σ − 0.000 48 速度 v S 0.5 vla SS S 0.276 加速度 a S 2 / axt SSS 3.8 257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 2.2 群桩模型群桩模型 本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由 144 根单桩组成,模 型制作难以实现。根据刚度等效原则和相似系数计 算群桩模型参数如下桩径 8 cm、桩长 72 cm、嵌 固长度 3 cm、群桩中心距 34 cm,群桩布置及单桩 配筋见图 2。桩身材料为微粒混凝土,微粒混凝土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实测值为 15.10 MPa、杨氏弹性 模量实测值为 1.87104 MPa。钢筋用镀锌铁丝模拟, 镀锌铁丝力学性能参数见周 颖和吕西林[12]的研究。 a 33群桩布置图 b 单桩配筋图 图 2 群桩布置及单桩配筋图 Fig.2 Arrangement and reinforcement of pile group 2.3 液化场地模型液化场地模型 液化场地由砾石、粉细砂和上海常见的粉质黏 土分层均匀填筑而成,总厚度 1.1 m,见图 1。底层 土由最大粒径为 10 mm 的砾石构成,厚度 0.5 m, 为整个结构体系提供稳定的桩基持力层。中间液化 层采用普通粉细砂模拟,厚度 0.5 m,所用粉细砂 的颗粒分布曲线见图 3。砂土层上为重塑的粉质黏 土覆盖层,厚度 0.1 m,覆盖层土性参数见表 2。桩 基穿过液化层进入稳定持力层的长度为 2.75DD为 桩径,符合规范[13]中关于抗震设防区桩基设计原则 的规定。 图 3 粉细砂颗粒分布曲线 Fig.3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fine sand 表 2 覆盖层土样实测土性参数 Table 2 Measured properties of covering stratum soil 含水率/ 塑限/ 液限/ 干密度/ gcm -3 试验前 试验后 17.10 27.40 1.54 26.0 31.9 2.4 加载制度加载制度 振动台输入的地震波激励分别采用 El Centro 1940 年,NS 分量、Kobe 天然地震波和上海人工 地震波,图 4 为 El Centro 波的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 谱。加速度峰值由我国抗震规范的地震震中烈度加 速度值依据相似关系换算而来,并对时间间隔作相 应调整。试验时,同一加速度峰值下,依次通过台面 沿体系x向见图 1输入上述 3 条地震波, 随后加大 峰值进行下一级试验。 加速度峰值有0.133 g, 0.380 g, 0.760 g和 1.140 g四个等级,每次改变加速度峰值 前后均输入小振幅白噪声激励白噪声加速度峰值 为 0.070 g,白噪声工况号依次为wn1,wn12,wn20, wn28,以获得模型体系的动力特性。 010203040 5060 -0.08 -0.04 0.00 0.04 0.08 0.12 加速度/g 时间/s a El Centro波加速度时程 04812 16 20 2428 0.00 0.02 0.04 0.06 0.08 0.10 傅氏谱值/gs 频率/Hz b El Centro波傅氏谱 图 4 El Centro 波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谱 Fig.4 Acceleration time-history and corresponding Fourier spectrum of El Centro wave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x 8根φ4.00 mm φ0.9 mm10 mm 92 cm 34 cm y 34 cm 第 34 卷 第 12 期 戴启权等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2575 3 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响应分析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响应分析 为记录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动态变化过程,在砂 土层中安放了 K5,K6群桩间地基和 K2,K3群桩 外地基4 个高灵敏度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传感器位 置见图 1 所示。根据实测孔隙水压力数据,计算地 基超孔隙水压力 0ii uuuΔ− 1 式中 i u为传感器采集的第i个孔隙水压力数据, 0 u 为地震波输入时传感器的初始值。限于篇幅,本文 仅绘出了加速度峰值为 1.140 g的上海人工波激励 下地基砂土层超孔隙水压力时程见图 5。 a K3 b K6 c K2 d K5 图 5 地基砂土层超孔隙水压力时程图 Fig.5 Time-histories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of sand layer 分析图 5 可知 1 砂土层的超孔隙水压力随地震波的激励快 速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消散。图 5 中标出了传感 器相应位置地基的初始有效应力,发现 K2,K3 处 的超孔隙水压力达到初始有效应力的水平,K5,K6 处的超孔隙水压力达到初始有效应力的80并持续 3~4 s 的时间,根据泰沙基有效应力原理,群桩外 砂土层地基在地震波激励下发生了液化。 2 地震波激励过程中,群桩内外地基的超孔 隙水压力均会在开始段出现瞬时负压,且群桩外负 压大于群桩内。产生瞬时负压可能是由于静止的土 体突然受到地震波激励时,孔隙水压力计周围土体 形成的腔体发生了瞬时膨胀所致。群桩间土体受周 围桩体的约束明显,所以产生的负压较群桩外小, 李培振等[14-15]报道的试验中均出现了类似负压现象。 3 群桩外地基超孔隙水压力的上升速度和峰 值均比群桩内大,这是由于填筑群桩内外砂土的方 式不同致使群桩内砂土层密实而群桩外砂土层松 散,松散的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作用下更易发生液 化。 试验中观察到加速度峰值为 0.760 g的 3 条地 震波输入后,土体表面出现少量积水,激励峰值提 高到 1.140 g输入时, 体系出现x向倾斜大变形, 土 表积水增加并伴随喷水冒砂现象, 试验现象见图 6。 4 相互作用体系下群桩动力响应分析相互作用体系下群桩动力响应分析 4.1 群桩体系基频与阻尼比分析群桩体系基频与阻尼比分析 通过对白噪声扫频时加速度计采集的数据进行 谱分析,得到不同工况前后群桩体系的基频与阻尼 比,结果列于表 3。由表 3 可知随着输入激励加 257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 a 承台倾斜 b 上部结构倾斜 c 土表喷水冒砂 图 6 试验现象图片 Fig.6 Photos of test phenomena 表 3 群桩体系基频与阻尼比 Table 3 Frequencies and damping ratios of the pile group 工况编号 频率/Hz 频率降低相对百分比/ 阻尼比/ wn1 11.00 0.0 6.06 wn12 10.75 2.3 7.33 wn20 10.25 6.8 6.89 wn28 10.25 6.8 7.09 速度峰值的提高和工况数的增加,群桩体系的基频 逐渐下降,相对初始值最大降幅达 6.8,体系的阻 尼比呈波动上升趋势。这是土体软化及土的强非线 性动应力–应变特性和桩基损伤累积共同导致的结 果。 4.2 桩身应变响应分析桩身应变响应分析 为研究x振动方向承台两端角桩 P1 和 P3 的动 力响应,分别在桩顶、桩中部和桩尖布置了应变传 感器,以记录不同工况下桩身的应变响应。根据各 工况下 3 个不同位置采集的应变数据算得相应位置 应变变化量,找出每个位置的应变变化量峰值。图 7 绘出了在峰值加速度分别为 0.133 g,0.380 g,0.760 g 和 1.140 g的El Centro 地震波激励下分别对应工况 号 EL1,EL2,EL3,EL4,命名规则下同,P1 和 P3 应变变化量峰值沿桩身的分布。 从图 7 可得出如下规律 1 桩身应变变化量峰值沿桩身向上逐渐增大, 与试验后观察到的桩身裂缝上部多、下部少的分布 规律相对应。 2 随着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提高,除桩尖外 桩身应变响应均增大。加速度峰值越高,桩顶处应 变变化量峰值增加的越多,EL4 工况下桩顶处应变 变化量峰值达到最大。表明桩基震害常发生在桩基 上部,与历次地震灾害调查结果一致。 a P1桩 承台 原水平线 水面线 x 喷水冒砂 第 34 卷 第 12 期 戴启权等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2577 b P3桩 图 7 El Centro 波激励下 P1 和 P3 桩身应变变化量峰值 Fig.7 Peak strain of P1 and P3 pile excited by El Centro wave 3 在各工况下,P1 和 P3 桩尖、桩中部的应 变响应峰值相差不大,但桩顶处相差较大,表现为 P1 桩大于 P3 桩。EL4 工况下,P1 桩顶处应变变化 量峰值接近 P3 桩顶处的 2 倍。其原因是地震波激 励过程中,地基液化诱发体系向x方向倾斜大变形, 导致承台两端角桩动力响应差异较大。 4 上海人工波激励下桩身应变响应峰值变化规 律与 El Centro 波激励下基本一致,但 P1 桩在 EL1, EL2, EL3 工况的应变响应峰值大于 SH1, SH2,SH3 工况SH1,SH2,SH3 和 SH4 工况号代表输入的激 励分别是峰值加速度为0.133 g,0.380 g,0.760 g和 1.140 g的上海人工地震波,而在 EL4 工况下变为 小于 SH4 工况。 表明桩基的应变响应不仅与输入激 励的加速度峰值有关,还与其波形有密切关系。 4.3 角桩桩底接触压力响应分析角桩桩底接触压力响应分析 试验过程中观察到上部超高层结构在小震时 摆动幅度较小,大震时剧烈摇晃并出现x向倾斜大 变形。因此,可通过上部结构出现倾斜大变形前后 桩底与地基接触压力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桩基的响应 状态。将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均减去初始 值,得到桩底接触压力的变化量。图 8 绘出了加速 度峰值为 0.133 g小震和 1.140 g大震的 El Centro 波激励下承台两端角桩 P1 和 P3 桩底接触压力变化 量时程。 分析图 8 可知 1 桩底接触压力变化量从零开始,交替出现 正值和负值,正值表示桩基受压向下运动,负值表 示桩基受拉向上运动。P1 和 P3 桩底接触压力变化 量存在明显的反相位关系,即随着地震波的输入, 3 4 56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桩底接触压力变化量/kPa 时间/s P1 桩 P3 桩 012 a 峰值为0.133 g时 123456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桩底接触压力变化量/kPa 时间/s P1 桩 0 P3 桩 b 峰值为1.140 g时 图8 El Centro波激励下P1 和P3 桩底接触压力变化量时程 Fig.8 Contact pressure variation at the bottom of P1 and P3 pile when excited by El Centro wave P1 桩受压向下运动的同时 P3 桩受拉向上运动,而 P1 桩受拉向上运动的同时 P3 桩受压向下运动,表 明地震波激励下承台两端角桩出现一拉一压现象, 群桩基础在地基中沿x轴正负向摆动。 2 随着地震波的震级提高,两端角桩桩底接 触压力变化量增大,说明大震下桩基在地基中的拉 拔和冲压对持力层的破坏要比小震下严重。 3 随着地震波的震级提高及试验工况的增加 群桩摆动幅度加大,桩尖在持力层中反复拉拔和冲 压使持力层刚度弱化,加之群桩外砂土层逐渐液化 后为桩基提供的侧向约束减弱,导致群桩–超高层 结构体系出现x向倾斜大变形。说明大震激励下结 构出现倾斜大变形是群桩在地基中摆动、桩尖在持 力层中反复拉拔和冲压以及地基液化共同作用的结 果。因此,提高群桩的抗压和抗拔能力、改善地基 液化条件对超高层建筑的抗震防灾有重要意义。 4.4 桩顶位移响应分析桩顶位移响应分析 本试验模型体系的承台刚度较大,试验过程中 承台的运动可视为刚体运动,所以,桩顶位移可通 过对承台的加速度进行 2 次频域积分来获得。值得 2578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 注意的是,加速度计采集的是绝对加速度,所以积 分所得位移是测点的绝对位移。El Centro 波和上海 波激励下桩顶位移时程见图 9。 24681012141618 -30 -20 -10 0 10 20 30 位移/mm 时间/s 0.133 g 0.380 g 0.760 g 1.140 g 0 a El Centro波激励下桩顶位移时程 24 6810 12 141618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位移/mm 时间/s 0.133 g 0.380 g 0.760 g 1.140 g 0 b 上海波激励下桩顶位移时程 图 9 El Centro 波和上海波激励下桩顶位移时程 Fig.9 Top displacement variation of piles excited by El Centro and SH wave 分析图 9 可知同一地震波激励下,桩顶的位 移响应规律大致相同,随着激励加速度峰值的提 高,桩顶位移响应峰值逐渐增大。不同地震波激励 下,桩顶位移响应规律和峰值均不同,El Centro 波 1.140 g工况下桩顶位移峰值为 31.1 mm,而上海波 1.140 g工况下桩顶位移峰值为 47.6 mm,后者是前 者的 1.5 倍。这是由于上海波的低频成分丰富,并 且体系的频率较小,激励过程中体系的动力响应得 到了加强。 5 结结 论论 本文进行了液化地基–群桩–超高层建筑动 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通过对砂土层地基超 孔隙水压力和群桩基础动力响应的研究, 得出以下结 论 1 试验过程中砂土层地基发生液化,再现了 可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体系的震害,如 地基表面喷水冒砂、上部结构–群桩基础体系沉降 和倾斜大变形等。 2 随着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增大和激励次 数增加,群桩体系的频率呈下降趋势,体系的阻尼 比呈上升趋势。这是土体刚度弱化及土的强非线性 动应力应变特性和桩基损伤累积共同导致的。 3 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大小和频谱特性不同 会引起桩顶位移响应规律的差异,在低频成分丰富 的上海波激励下体系的动力响应得到加强。 4 桩身应变变化量峰值在桩顶处最大,与桩 上部裂缝较多相符,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越大,桩 顶处应变增加越明显。P1 与 P3 桩顶应变变化量峰 值差异较大,说明体系倾斜大变形会导致承台两端 的角桩受力状态产生较大差异。 5 超高层建筑–群桩体系倾斜大变形是地震 波激励下桩基受到反复拉拔和冲压作用使持力层刚 度弱化、群桩在地基中摆动、砂土层液化后为桩基 提供的侧向约束减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减 轻超高层建筑及群桩基础的震害可提高桩基抗压拔 能力、改善地基液化条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SO T,UNO K,KITAGAWN S,et al. A dynamic model test and analysis of a steel pipe piled well found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11WCEE. [S.l.][s.n.],19961 085. [2] LU X,LI P,CHEN B,et al. 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layered soil pile 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05,423742–751. [3] 冯士伦,王建华,郭金童. 液化土层中桩基抗震性能研究[J]. 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81 402–1 406.FENG Shilun,WANG Jianhua,GUO Jintong. Seismic resistance of pile foundation in liquefaction layer[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5,2481 402–1 406.in Chinese [4] 孔德森,李纯洁,凌贤长,等. 液化场地群桩–土–结构地震相互 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增2143–149. KONG Desen,LI Chunjie,LING Xianzhang,et al. Shaking table tests on pile group-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to seismic loading on liquefied ground[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1,33Supp.2143–149.in Chinese [5] 钱德玲,李 辉,卢文胜,等. 变截面桩基础体系高层建筑结构的 地震响应[J].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198–103.QIAN Deling, 第 34 卷 第 12 期 戴启权等液化场地超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2579 LI Hui,LU Wensheng,e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rise structures by different foundation system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33198–103.in Chinese [6] 钱德玲,夏 京,卢文胜,等. 支盘桩–土–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台 试验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02 024–2 030. QIAN Deling,XIA Jing,LU Wensheng,et al. Study of shaking table test of squeezed branch pile-soil-high-rise 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9,28102 024–2 030.in Chinese [7] 吕西林,陈跃庆,陈 波,等. 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 台模型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20420–29. LU Xilin,CHEN Yueqing,CHEN Bo,et al. Shakeing table testing of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J]. Earthquaken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0,20420–29.in Chinese [8] 唐 亮,凌贤长,徐鹏举,等. 可液化场地桥梁群桩–独柱墩结构 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9,4211102– 108.TANG Liang,LING Xianzhang,XU Pengju,et al. Shaking table tests for seismic response of pile-supported bridge structure with single-column pier in liquefiable ground[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9,4211102–108.in Chinese [9] 汪明武,TOBITA T,IAI S. 倾斜液化场地桩基地震响应离心机试 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02 012–2 017. WANG Mingwu,TOBITA T,IAI S. Dynamic centrifuge tests of seismic responses of pile foundations in inclined liquefiable soil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10 2 012–2 017.in Chinese [10] 陈跃庆,吕西林,黄 炜. 结构–地基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中士体 边界条件的模拟方法[J]. 结构工程师,2000,325–30.CHEN Yueqing,LU Xilin,HUANG Wei. Simulation of soil boundary condition in shaking table test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J]. Structural Engineers,2000,325–30.in Chinese [11] 陈跃庆,吕西林,侯建国,等. 有建筑物存在的软土地基液化模拟 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1 59–63.CHEN Yueqing,LU Xilin,HOU Jianguo,et al.Shaking table test ing on seismic liquefaction of soft soil under building footing[J]. 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2003,36159–63.in Chinese [12] 周 颖,吕西林. 建筑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与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16–19.ZHOU Ying,LU Xilin. and technology for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f building structures[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216–19.in Chinese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Compilation Group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GJ94-2008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s[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08.in Chinese [14] 李培振,程 磊,吕西林,等. 可液化土–高层结构地震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4467– 474.LI Peizhen,CHEN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