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第6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1 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s on Cave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Jin Genres 王占雍 赵 慧 王金平 WANG zhanyong, ZHAO hui, WANG Jinping 摘 要 “窑房同构” 的营造方式, 包括 “窑 上建窑” “窑上建房” “窑前建房” “窑顶檐 厦” “无梁结构” 和 “窑脸仿木” 六种营造做 法, 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技术方式, 在山西各 地均有发现。 其中, “窑上建房” 的技术现象 非常普遍, 广泛应用于楼阁、殿堂和民居建 筑中。 “窑上建房” 技术历史悠久, 是晋系古 建筑典型的地方做法之一, 坚固经济, 因境而 成, 空间布局灵活, 适应平地、 山地等复杂多 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蕴含深厚的人居智慧。 明初创造的硬山顶形式, 被广泛应用于山西 古建筑中。 硬山顶采用墙体承重的砖木混合 结构体系, 其山墙可与筒拱的边墙上下对齐, 而不做任何收分, 为窑上建房创造了条件, 促 进了窑房同构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晋系古建筑; 窑房同构; 窑上建房; 营造技术; 人居智慧 Abstract The ways to create the isomorphism between cave and building include the six kinds of isomorphism ways cave build on cave, buildings on cave, buildings in front of cave, the cave eaves, no beam structure and imitation wood cave face, which are the typical technology s of ancient buildings of Shanxi and could be found in all parts of Shanxi. Among them, the technology of buildings on cave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pavilion, palace and vernacular dwellings. The technology of buildings on cave is one of the typical technologie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Shanxi, and has a centuries-old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typical technologie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Shanxi. The technology is solid and economical, constructed on mountain terrain, having flexible spatial layout, adapting to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phys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fl at land and mountainous areas. The Yingshan Roof, creat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s widely used in ancient buildings in Shanxi.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brick-wood mixed structure system with wall load-bearing. The gable wall and arched side wall are aligned, and do not have any batter of wall. This kind of technology creates the conditions for buildings on cave,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somorphism technology between cave and building. Key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Jin Genres; Isomorphism Between Cave and Building; Buildings on Cave; Building Technology; Human Habitat Wisdom 0 引 言 “窑上建房” 是窑房同构建筑的一种技术形态, 无论是在山地环境, 还是处于平坦地 带, 皆能融入其所处的环境, 在山西、 陕西、 甘肃、 河南等地区应用广泛, 蕴藏着深厚的文化 价值和技术内涵[1]。 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地区的产物, 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关 系的人居典范。 将窑洞与房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 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是明清时期 DOI 10.13791/ki.hsfwest.20170612 王占雍, 赵慧, 王金平. 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6 71-77.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6-0071-07 作者简介 王占雍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赵 慧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王金平 (通讯作者)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wjp79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0778117) ◎传统聚落与历史研究 ISSUE 6 DEC. 2017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72 山西民间营造技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反 映。 窑洞与木结构房屋巧妙结合, 完美体 现了 “实用、坚固、 美观” 的建筑三要素, 是民间传统营造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 的研究价值。早在新石器时期的“竖穴 居”室,即已萌芽[2](图1)。春秋战国时 期,木结构与夯土层相结合, 创造了高台 建筑, 是土木混合结构的雏形[3]。历代的 砖石结构墓室、汉代之后的高耸建筑、元 明时期的无量殿、 清代的锢窑民居, 皆以 仿木结构技艺的高低, 作为技术水平评 价的准则。虽然砖石结构的类型多种多 样, 但盛行于西方的石构柱梁板式建筑, 在我国也只是昙花一现[4], 唯有砖石拱券 技术, 被传承和发展下来, 并得以普遍推 广。砖石拱券结构与木结构房屋相结合, 利用砖石“窑上建窑” ,层层发券,能使 建筑物不断增高,其顶部仍然要用木结 构瓦房式样收顶, 以示结束。随着“叉柱 造” “缠柱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多层木 结构建筑虽在东汉时业已盛行,但汉代 之后的高耸建筑,却以砖石拱券结构为 主[5]。说明木结构与土、石、砖结构相结 合的营造方式,历代都进行了不断的探 索和实践(图2)。 下面从楼阁、殿堂、民 居等方面,逐一分析明清时期山西地区 “窑上建房”这一营造技术方式。 1 窑上建房的楼阁 这里所称的楼阁, 是指位于城乡聚落 中的高耸建筑, 包括城门楼、 堡寨门、 魁星 楼、 钟鼓楼、 市楼、 碑楼、 村阁、戏楼等具 有标志功能和“窑上建房”特征的公共场 所建筑。 明朝是我国城建史上最兴盛的时 代, 砖石拱券技术因建城活动而日益成熟。 民工与军工相结合, 施工技术交流融合, 营造技艺不断改进, 取得长足进步。纵列 筒拱采用支护施工, 券形日益规范。 下垒窑 台, 上构房屋,拱券结构与木结构混合建 造, 土木、 石木、 砖木结构交互使用, 产生 了与过往不同的 “窑房同构” 的建筑形态, 如城门楼、 市楼、 敌楼等。 山西自古关隘众 多, 明设九边重镇, 晋省就占了两处, 分别 为大同镇和太原镇。 著名的雁门关、 宁武关 和偏头关, 至今仍然保存有格局较为完整 的关城、 市楼和城门楼。 明末清初, 社会动 荡, 百姓纷纷结堡, 用以自卫。 许多堡寨常 常采用 “窑上建房” 的做法, 高墙壁立, 堡 门嵯峨, 危阁耸立, 成为乡村聚落的标志性 景观(图3) 。 山西民间信仰广泛, 也是戏曲 之乡, 大量的庙宇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城乡 聚落中, 由此产生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山门戏 台。 山门戏台往往采用 “窑上建房” 的营造 方式, 下砌筒拱, 上构戏楼, 布局精巧, 流 线疏朗, 功能合理。 一般而言, 山门两侧皆 对称布置钟楼、鼓楼, 有的采用下窑上房 的形式, 窑房同构, 高低错落, 别有一番风 味[6](图4) 。 城门多为纵列筒拱,里高外低, 有利 防守,拱券的跨度一般在46 m之间, 高 56 m左右, 自下而上略呈锥形, 收分明 显。城门楼的规模依据城市的等级而定, 以三、五、 七开间居多, 屋顶常为歇山重檐 带平座的木结构形式。地方城市一般均建 有市楼, 以钟楼、鼓楼称之。 市楼是城市 的制高点, 选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具有预 警和标志功能。地处十字路口的市楼,底 座采用纵横交错的十字交叉筒拱结构, 道 路穿底而过, 四通八达, 被形象地称为过 街楼。 窑上的木结构建筑, 多采用重檐十 字歇山顶形式, 照顾到四个方向的观瞻。 霍州鼓楼别称文昌阁, 建于十字大街交汇 处, 底座四向砖券门洞, 上方镶砌匾额, 东 “霍对” , 西“镇汾” , 南“迎熏” ,北“辰 拱” 。 台上建二层三檐腰缠平座四面抱厦 的十字歇山顶楼阁。 楼层皆设置回廊, 以四 根金柱为主干, 采用永定柱构造, 廊部以单 步梁与金柱联结, 明间向外出抱厦, 一层抱 厦柱落地,二层为垂莲柱。顶层梁架以抹 角梁承老角梁和三架梁, 三架梁上立瓜柱 承脊檩, 脊檩中部设垂莲柱, 由戗斜撑, 飞 檐翘角, 丰富多姿。 代县边靖楼也称鼓楼、 谯楼, 创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成化 十二年(1476年)重建, 清代屡有修葺。 由 砖砌城台、木构楼阁和登台步道三部分组 成[7](图5)。 城台基宽49.9 m、 深40 m、 高 13.3 m, 在南北向用砖拱券门洞。 门楼面阔 七间, 进深五间, 三层四檐歇山顶。 四周围 廊, 二层设有勾栏, 三层于勾栏下设平座, 各层檐下均设斗拱, 二层柱头科五踩双翘, 三层、 四层斗拱均五踩双昂。 一层前后檐置 图1 竖穴居中的窑上建房 Fig.1 buildings on cave of the vertical cave dwelling 图2 窑上建房的楼阁 Fig.2 castle in the building on the cave 图3 沁水湘峪堡墙堡门 Fig.3 the wall and gate of Xiangyu Castle 图4 庙宇中的钟鼓楼 Fig.4 buildings on cave of the vertical cave dwelling 2017年第6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3 图5 代县边靖楼 Fig.5 Bianjin tower of Daixian County 图6 天镇新平堡玉皇阁 Fig.6 Yuhuang tower of Xinpingbao in Tianzhen Town 板门, 二、 三层前后檐辟门, 四周六抹格扇 窗。檐下悬 “声闻四达”和“威镇三关” 巨 匾。边靖楼采用窑上建房的手法, 规模宏 大, 闻名于世。 村落中窑上建房的楼阁, 规模较小, 采用歇山、 悬山、 攒尖、 硬山顶形式较多, 常与民间信仰相结合, 由此产生了诸如真 武阁、关帝阁,三官阁、玉皇阁以及观音 阁等庙、 阁合一的多功能建筑。天镇新平 堡玉皇阁位于东西、 南北大街的十字交叉 路口, 台座东西宽10.4 m, 南北长14.3 m, 高约5.55 m, 占地面积约148.7 km2[8](图 6)。 砖拱券为十字交叉结构, 二伏二券, 拱跨3.85 m, 洞高3.65 m。木结构房屋平 面呈方形, 面宽三间,进深六椽,重檐歇 山顶。第一层阁内残存道教神众壁画,二 层设勾栏平座, 柱头额枋垂直搭交, 斗拱 五踩重昂, 廊柱直承撩檐坊, 每间装六抹 格扇门, 内部梁架为平棊遮挡, 黄琉璃瓦 覆盖, 脊刹、 吻兽俱全, 各层设楼梯, 上下 通达。玉皇阁位于堡内中心, 是新平堡标 志性最强的建筑。 孝义宋家庄三官阁位于 东堡门之上,殿内供奉着天官、地官、水 官, 因与人之祸福荣辱密切相关, 民间信 仰广泛[9](图7) 。 东堡门坐东面西, 底层为 七间并列筒拱砖砌锢窑, 南北长29.45 m, 东西宽13 m, 地面至女儿墙顶高5.64 m, 均 采用二伏二券砌法。 明间为过街门洞, 拱跨 3.13 m, 洞高3.98 m。 左右次间拱跨2.85 m, 洞高3.9 m。 梢间拱跨2.9 m, 洞高3.8 m。 南 侧山墙处砌筑台阶, 可达二层。 三官阁坐落 在窑洞顶部, 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顶式。 主殿面阔5间, 南北长17.5 m, 东西宽7.4 m, 高8.37 m。 明间两侧配有左右耳殿, 面阔 3.7 m, 进深5.8 m, 高6.5 m。 主殿与耳殿高 差1.87 m, 形成高低错落的形式。 三官阁处 于堡寨的防御节点上, 里外造型, 风格迥 异。朝堡内的立面通透开阔, 门窗多为木 格栅,殿前留有三米的平台, 以供村民朝 拜供奉。朝堡外的立面与东门外墙上下平 齐,对外只设两个很小的高窗, 供瞭望和 预警之用。这种设置不仅增强了堡门的 防御能力, 而且利用高窗的独特光线, 营 造了神秘的宗教信仰氛围。 离石烈士楼位 于十字街口,底层为纵横两向交叉的筒 拱, 采用三券三伏砌法。东西拱跨3.8 m, 南北拱跨3.88 m, 窑腿宽4.5 m左右, 窑台 高5.7 m左右, 台上做有勾栏。二层木结 构建筑面阔5间, 进深5间, 平面带有周匝, 坐落在南北长17.5 m、 东西宽13.5 m的台座 上 (图8) 。 明间宽3.29 m, 次间宽2.31 m, 副阶宽1.47 m, 阁楼带窑座通高16.45 m。 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形式, 尺度宜人, 造 型美观。 临县黑龙庙位于碛口镇湫水河与黄 河交汇处的卧虎山上, 坐东北、 朝西南, 是晋西窑上建房、 窑房同构的典型案例。 庙宇为两进四合院, 前院布置黑龙庙,后 院布置关帝庙, 中间被东西向的甬道隔 开。整座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台起,布局 严谨,空间紧凑,独具特色(图9)。前院 的倒座布置7间窑洞,均为并列筒拱结 构。山门占居中间的三孔窑洞, 窑前建有 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的木结构房屋, 为 重檐歇山抱厦形制。 钟、鼓楼左右对称, 布置于山门两侧边窑的顶部, 为十字歇山 顶式。戏台采用窑上建房的做法, 位于倒 座山门之上。 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四椽, 五檩前出廊梁架, 斗拱均为三踩单昂,屋 顶为单檐歇山顶式。室内天花及室外斗 拱、额枋、 雀替、檐檩上均施彩绘。在金 柱部位上设置隔断, 把戏台分为前台、后 室两个空间, 功能合理, 构思精巧[10]。 图7 孝义宋家庄三官阁 Fig.7 Sanguan Tower of Sonjiazhuang in Xiaoyi County 图8 离石烈士楼 Fig.8 the Martyr Tower in Lishi City ISSUE 6 DEC. 2017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74 2 窑上建房的殿堂 “窑上建房”的营造方式,除了在高 耸的楼阁中使用外, 还被广泛应用于庙宇、 衙署等建筑群的主体殿堂(图10)。殿堂 的地位相当重要, 营造法式曾将 “殿阁 地盘” 作为重点, 详加论述[11]。 园冶也 认为 “凡园圃立基, 定厅堂为主”[12]。无 论是宫室、庙宇, 还是衙署、 民居, 殿堂都 是建筑组群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宫室中 有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佛寺中有天王 殿、无量殿、观音堂; 道观中有三清殿、重 阳殿、 吕祖殿; 祠庙中有献殿、 享堂, 祭堂; 神庙中有正殿、耳殿、 偏殿;衙署中有大 堂、 二堂、堂。 诸如此类, 都说明殿堂建筑 的重要性。 “殿” 与 “堂” 原本同义, 仓颉 篇载 “殿, 大堂也” 。 说文也载 “堂, 殿也” 。早期将规模较大的宫室,称之为 “殿”或“堂” , 二者相互称谓。 随着建筑 类型的日益丰富, 建筑的称谓也发生了变 化。或许是缘于约定俗成, 明清时期所称 的“殿” , 专指宫廷、庙宇等级别较高的建 筑, 衙署、 书院、 民居、 园林等其它类型的 建筑, 鲜见有称之为 “殿” 的。 “堂” 的规模 比殿小, 其称谓较为宽泛。 在庙宇、 衙署、 书院、 民居等建筑中, 皆有使用。然而, 无 论规模大小, 殿堂往往被布置于建筑组群 的中轴线上, 主从有序, 地位彰显。 据笔者 的调查资料, 山西应用“窑上建房”方式 产生的殿堂, 数量众多, 在衙署、 宫观、 寺 庙、 祠庙、 神庙等建筑组群中, 皆有发现。 这种形式的殿堂,底层采用砖石筒拱结 构,上层使用砖木混合结构, 空间布局严 谨, 屋顶形式多样, 其“窑房同构” 的形态 多姿多彩。在高大的窑台烘托下, 体量庞 大,造型恢宏, 常常被布置于中轴线上的 最后一进院落, 成为建筑组群的制高点, 独具地域特色[13]。 窑上建房的寺庙殿堂,以大同观音 堂三真殿和平遥镇国寺三佛殿较有代表 性(图11)。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 创建于 辽重熙年间, 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八年(1651 年)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 分前后两院, 布 局紧凑。 戏台、 观音堂、 三真殿沿中轴线由 前至后排列, 迭层升高。 三真殿为后院压轴 建筑, 是一座砖券窑洞与砖木结构房屋相 结合的殿堂。 主殿内塑观音、 文殊、 普贤三 圣佛像, 故名 “三真殿” 。底层窑洞面宽3 间, 殿外东西两端各设砖踏步梯道, 可拾级 而上。砖木结构房屋坐落在窑台之上, 平 面呈 “凸” 字形, 面阔5间, 屋顶为硬山式。 正中三间为主殿, 两侧为耳殿。三真殿采 用窑上建房的同构方式, 浑然一体, 大巧 若拙,朴实大方。 平遥镇国寺三佛殿,重 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因供奉毗卢遮 那佛、 报身卢舍那佛、 应身释迦牟尼佛而得 名。 位于万佛殿之后, 是寺庙轴线上的最后 一座建筑(图12) 。 佛殿上下二层, 一层为三 孔靠崖式窑洞, 窑前建有三间木结构廊厦。 二层坐落在窑洞后方的土台上, 三开间, 进 深四架椽。 通面阔13.1 m, 通进深11 m。 前 带廊厦, 悬山屋顶, 通高12.12 m。 窑顶设月 台, 空间宽敞。 三佛殿采用窑房同构营造方 式, 布局紧凑, 视野开阔[14]。 山西民间信仰俗神, 一些地方采用窑 房同构方式修建神庙, 下层窑洞,上层殿 堂, 上下层叠, 高低起伏。 木结构房屋与靠 崖锢窑相结合, 殿前空间开阔, 常在主殿前 部配置左右厢房, 作为配殿, 形成了高低错 落的退台式三合院。 平遥段村河神庙建于 明嘉靖年间, 位于官沟河西侧, 庙宇坐北向 南, 依山就势而建, 上下三层, 左右三跨(图 13)。 下层布置戏场, 中层布置河神殿和配 殿, 上层布置玉皇阁和耳殿。 庙宇采用纵横 图9 临县碛口黑龙庙 Fig.9 the Heilong Temple of Qikou in Linxian County 图10 窑上建房的庙宇殿堂 Fig.10 the temple of the building on the cave 图11 大同观音堂 Fig.11 the Guanyin hall of Datong City 图12 平遥镇国寺 Fig.12 the zhenguo temple of Pingyao County 图13 平遥段村河神庙 Fig.13 the village temple of Pingyao County 2017年第6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5 两向布局的方式, 沿着东西方向, 横向并联 三路建筑群。 中路院落由南至北依次为戏 台、 山门、 河神殿和玉皇殿, 次第升高, 跌 宕起伏。 东、 西两路建筑大致对称, 布置配 殿。 中层台院东西长43 m, 南北宽13 m, 东 西方向并列11孔靠山砖砌锢窑。 中路7孔, 西路3孔, 东路1孔, 三路院落窑前均建有 左右配殿。上层台院东西长44.5 m, 南北 宽11.7 m, 东西方向并列13孔砖砌锢窑。 中 路5孔, 西路5孔, 东路3孔。 窑前也建有左 右配殿。 中路三间为筒拱“顺窑” , 与一间 “横窑” 十字交叉砌筑, 窑前设置木结构 悬山式抱厦, 较东西两侧窑洞凸出2.85 m, 主从有序, 空间紧凑。 玉皇殿为砖木混合结 构的硬山顶式房屋, 坐落在中路主殿窑顶, 面阔5间, 中间三间凸出, 作为主殿, 左右配 置耳殿, 主次分明。 河神庙采用窑上建房方 式, 木结构殿堂与筒拱锢窑相结合, 上下取 相同的开间,木柱均落在窑腿上, 布局严 谨, 井然有序。 一些规模较大、规制较高、祭祀性较 强的祠庙类建筑, 也采用窑上建房的方 式。灵石静升文庙创建于元代, 现存建筑 为清代重修, 由三路院落组成。 中路从南至 北依次布置影壁、 棂星门、 泮池、 大成门、 大成殿、 寝宫和尊经阁。寝宫为砖拱券窑 洞形式,5间纵列筒拱与1间枕头窑十字相 交构成无梁殿格局, 前置七开间的木结构 廊厦。通过无梁殿左侧的砖砌踏道, 向上 通往尊经阁。 尊经阁坐落在寝宫窑顶后部, 为砖木混合结构, 面阔5间, 前后设置副 阶, 悬山顶屋面, 与寝宫 “窑房同构” , 形成 “下窑上房” 的建筑造型。 西路院落由前后 两进四合院组成, 前院为义学书院, 后院为 明伦堂。 殿堂及东西厢房的做法, 皆采用窑 上建房方式, 屋顶高低错落。东路院落由 前至后分别布置魁星楼、 赈济堂和义仓, 赈 济堂为3孔砖砌筒拱锢窑(图14)。 静升文 庙是分布于乡间僻壤的礼制建筑, 因规制 之需要, 空间布局左昭右穆, 严谨对称。 其 主体殿堂的构筑, 采用了窑洞结合木结构 的地方营造做法, 技艺娴熟, 大巧若拙, 因 地制宜, 融入乡土。 由此可见, 窑房同构方 式, 应用范围之广泛[15]。 山西不少的自然村落, 人烟稀薄, 交 通闭塞, 商旅罕至, 没有必要和能力建造大 型庙宇。 一些规模较小的诸神庙宇, 也采用 窑上建房的手法, 将殿堂与其它建筑有机 组合在一起, 既经济又适用, 同时也创造了 丰富的乡土景观。 阳泉某地的三教庙, 将山 门、 钟鼓楼和三官殿合而为一, 集中组合在 长12.78 m、 宽4.4 m的窑房同构建筑中(图 15)。底层为三间筒拱窑洞, 明间用作山 门, 拱跨2.18 m, 洞高2.72 m; 次间用作殿 堂, 拱跨2.28 m, 洞高2.41 m。 二层明间窑 顶上部布置三官殿, 砖木混合结构硬山顶, 前带廊厦, 廊深1.045 m。 面阔三间, 明间宽 1.28 m, 次间宽0.855 m, 进深5五架椽, 宽 4.4 m, 通高4.61 m。 三官殿两侧对称布置 砖木混合结构的卷棚顶式钟楼、鼓楼。 面 阔、进深皆为一间, 前后长2.18 m, 左右宽 2.04 m, 通高3.43 m。 这组建筑在如此狭小 的的空间里, 既有山门, 又有殿堂, 还有钟 鼓楼, 将诸多功能和结构形式熔于一炉。 其造型高低错落, 玲珑剔透; 咫尺天地, 方 寸之间, 小中见大, 令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 因, 也是巧妙借用了 “窑上建房” “窑房同 构” 的窑房同构营造技术。 3 窑上建房的民居 山西民居也采用窑上建房的同构方 式。其木结构部分, 受窑洞固有形制的约 束, 大致有 “一” 字形、 “凹” 字形和 “回” 字形三种平面形式。 其中 “一” 字形平面应 用较广 , 在一般民居建筑中均有发现, 多被 作为正房; “凹” 字形平面, 如霍州、 汾西、 灵石、 孝义、 临县等地的民居, 下部为窑洞, 上部为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两侧为窑或房, 有时也窑房同构, 整体布局呈三合院形式; 如在“凹”字形平面的南部布置倒座房或 窑, 便形成了 “回” 字形的四合院(图16) 。 临县碛口镇西湾村背靠眼眼山, 东临湫水 河, 西接卧虎岗。 东财主院位于村落东部, 采用窑上建房方式, 因山就势布局, 将下层 的屋顶作为上层的院落, 形成了上下垒叠四 层的台院。 其平面形式一层为 “一” 字形平 面, 二层为倒 “凹” 字形平面, 三层为 “回” 字形平面。 依据地形广狭高低, 应对进退, 窑房同构; 功能合理, 秩序井然, 是晋西民 居的杰出代表。 类似的案例还有临县李家 山李氏宅院, 灵石静升王家大院, 汾西师家 图14 灵石静升文庙 Fig.14 the Confucian Temple of Jingshen in Linshi County 图15 阳泉某地三教庙 Fig.15 the Sanjiao Temple in Yangquan City 图16 窑上建房民居的平面形式 Fig.16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on the cave ISSUE 6 DEC. 2017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76 图17 灵石静升莫论居 Fig.17 the Molun residence of the Jinsheng in Linshi County 图18 构造做法 Fig.18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图19 窑上建房的案例 Fig.19 the cases of building on cave 沟师式宅院等。 有关窑上建房、 窑房同构的立面形式, 一般而言, “窑” 与 “房”取同样的高度, 偶 尔也有“房” 比“窑”高的现象。若“窑” 高于 “房” , 则不成比例。 因为当从底层仰 视、或从门口远瞻时, 总会因视线的变形 而遮挡上层的木结构房屋, 所以将窑上木 结构房屋的高度有意识地提高, 不至于由 于视觉变形导致窑上的房屋显得矮小。这 种情况对于靠崖建窑、退进较多的木结 构房屋, 尤为重要。建于独立锢窑顶部的 木结构房屋, 由于上下窑房的外墙基本对 齐, 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木结构房屋的 高度有时比窑洞还要矮些(图17)。灵石 王家大院的莫论居, 一层正窑地面至窑洞 高5.27 m, 二层木结构房屋地面至屋脊高 6.87 m, 二层比一层高1.6 m, 房比窑退后 2.27 m。孝义贾家庄郭家宅院, 一层正窑 地面至窑洞高4.68 m, 二层的砖木结构厅堂 地面至屋脊高6.82 m, 二层比一层高2.14 m, 房比窑退后6.13 m。 平遥古城马圈巷11号民 居, 一层正窑地面至窑洞高4.65 m, 二层的 砖木结构风水楼地面至屋脊高6.55 m, 二 层比一层高1.9 m, 房比窑退后2.12 m。 从以 上分析可知, 房屋在水平方向的退后距离愈 多, 房屋与窑洞在垂直方向的高度比愈大。 证实窑房同构的民居或其它建筑, 在窑上建 房确定建筑高度时, 综合考虑了视距因素。 一般而言, 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 厅堂是一 处宅院中最高的建筑。 大明律规定民宅 轴线上不准造楼, 不准造五间之屋, 其它建 筑不得高于厅堂, 由此可见堂为最重要的建 筑。调查发现, 窑上建房的民居,最后一 进院落的正窑才是制高点,迥异于其它地 区的形制。 说明自然因素之于窑房同构建 筑的影响, 要大于人文因素。恐怕是与因 地制宜,适应自然条件, 因境而成分不开 的[16](图18)。 窑洞和木结构是两种不同的结构体 系, 窑上建房可保持各自结构的独立性。 其关键技术, 在于砖石窑洞与木结构房屋 的上下结合部位, 即窑顶或木结构基础部 分的处理。对于砖石砌筑的锢窑而言,通 常窑顶要留足1 m左右的厚度, 至少也应 达0.5 m, 否则极易发生形变, 严重者可致 坍塌。木结构基础的设置, 多在锢窑封顶 时, 一并进行。 在砌筑窑顶时, 应先确定木 结构承重柱的位置, 在柱位处选用体积较 大、用料规整的毛石砌筑数层, 其它部位 用碎石、 碎砖填充, 最后灌浆。 窑洞顶部地 面的处理, 与其它建筑的处理方式相同, 即 三七灰土垫层、 找平层, 其上铺条砖或方砖 墁地。 窑上建房木结构的柱顶石、 柱子, 以 及上部的梁架, 其做法近似于其它木结构 建筑。 除此之外, 如何将窑洞与木结构房屋 的“殿阁地盘”恰如其分地上下吻合在一 起, 对于 “窑上建房”而言, 也是技术的关 键。 如前所述, 窑洞的合理拱跨通常为1丈 即3.2 m左右, 木结构民居的间架尺寸一般 为3.3 m左右, 二者具有先天的可融合性, 为窑上建房创造了条件。 调查发现, 晋西民 居较多采用石木结构的窑上建房方式, 木 柱细长, 上下层窑房的开间较少对齐, 上层 木结构房屋的间数往往多于下层窑洞。 而 处于太行山区的民居,尽管也采用下窑上 房的石木结构方式, 但上下开间基本相同, 做法规矩。 晋中民居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 下层拱券砖窑, 上层构建木屋, 上下开间很 少有不一致的现象。 由此可见, 窑上建房的 民居, 虽然受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但自 然因素的作用往往大于人文因素, 恐怕是 与当地的经济能力和取材范围分不开的。 较之于民居, 无论处于何地, 将窑上建房形 式作为主体殿堂的庙宇等其它建筑, 窑房 的开间布列工整, 上下层的间数鲜有不一 致的现象。 由此说明, 作为公共场所设施, 庙宇、 衙署、 祠堂等建筑, 通常是一个地方 经济、 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象征, 倾注当 地的物力、 财力营建, 空间布局严谨, 做法 更合规制(图19)。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山 西不同地区的“窑上建房”方式,就地取 材, 因材制用, 法无定法, 形随人意, 具有 浓郁的乡土情怀和独特的地域特征。 4 结 语 综上所述, “窑上建房” 是“窑房同 构”的一种技术形态。元明之际, 砖石筒 拱结构被广泛认同和大规模推行, 与木结 构建筑相结合成为必然。 砖石材料硬度较 大, 不易加工, 但刚度强, 受压性好, 有利 防火, 坚固耐用; 木材柔性较好, 易于加工 成各种构件,抗拉性强, 但易腐朽,易遭 火患。木结构结合砖石拱券结构, 取长补 短, 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窑上建房” 的 同构方式, 可保持各自结构体系的相对独 2017年第6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77 立性,最易实施。 其产生的建筑形态, 常见 于殿堂、 戏台、 楼阁以及民居等建筑, 应用 非常普遍。 木结构房屋造型丰富, 除庑殿、 歇山、 悬山、 攒尖顶外, 随着砌砖技术的进 步, 明初创造的硬山顶形式, 被广泛应用 于民间建筑中。 硬山顶采用墙体承重的砖 木混合结构体系, 其山墙可与筒拱的边墙 上下对齐, 而不做任何收分, 给人以天造地 设, 浑然一体的感觉, 为窑上建房创造了条 件, 促进了窑房同构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金平, 王占雍. 晋系古建筑典型营造技术 初探[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5 1-8. [2]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 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71. [3] 杨鸿勋.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 北 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7. [4] 傅熹年. 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42-144. [5] 孙大章.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M]. 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6] 王金平. 风土环境与建筑形态 晋西风土 建筑形态分析[J]. 建筑师, 200301 60- 70. [7] 柴泽俊. 柴泽俊古建筑文集[M]. 北京 文 物出版社, 1999. [8] 李锦生. 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 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9] 付晓欢. 宋家庄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09. [10] 杜林霄. 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分 析[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07. [11] 梁思成.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M]. 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50. [12] 计成. 园冶[M]. 陈植, 注释. 北京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1988 71. [13] 李会智. 中国古建筑丛书 山西古建 筑 (上册)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15. [14] 李会智. 中国古建筑丛书 山西古建 筑 (下册)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15. [15] 王金平. 山西灵石静升镇[J]. 文物, 201505 80-87. [16] 常青. 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302 192-200. 图片来源 图1 杨鸿勋.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7. 图2-4、 9-11 作者拍摄 图5 柴泽俊. 柴泽俊古建筑文集[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9. 图6-8、 12、 15、 17-19 作者绘制 图13-14、 16 李锦生. 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 测绘图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收稿日期 2017-10-30 (编辑 申钰文)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