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 3 卷第3 期 2 0 0 8 年5 月 热能动力工程 J O I I I i N A LO F 础G 姗E R 矾GF O RT H E R M A LE N E R G YA N DP O W E R V 0 1 .2 3 ,N o .3 M a y ,2 0 0 8 文章编号1 0 0 1 2 0 6 0 2 0 0 8 a 3 一0 2 6 9 0 4 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生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隋建才1 ,徐明厚2 ,杜云贵3 ,刘 艺1 1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重庆4 0 0 0 6 0 ;2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 3 0 0 7 4 ; 3 .重庆大学资源- q 环境学院,重庆4 0 0 0 4 4 摘要通过沉降炉燃煤实验,讨论了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 粒的形成机理,研究了炉膛温度、煤粉粒径及氧浓度对亚微 米颗粒生成的影响。实验选择平顶山烟煤、六盘水烟煤和合 山烟煤。每种煤的煤粉粒径范围分别是1 0 0 2 0 0 /a n 、6 3 ~ 1 0 0 肿和小于6 3 肿。煤粉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后,用1 3 级低 压撞击器按不同粒径收集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i 粒径小于0 .3 7 7p a n 的颗粒是通过气化一凝结机理形成, 而粒径大于O .3 7 7 /a n 的颗粒是通过矿物质的破碎、聚结机 理形成;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煤粉粒径的降低及氧浓度的 提高,亚微米颗粒生成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炉膛温度是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煤粉粒径及气氛次之。 关键词煤燃烧;亚微米颗粒;形成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 Q 0 3 8 .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煤炭是国内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火电 站的主要燃料,其燃烧在为我们提供必需的热源和 电力资源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颗粒物污染。截 至2 0 0 6 年底我国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4 .8 亿k W ,电站年耗煤约1 2 亿t 。而我国燃煤锅炉热效 率偏低,且煤质低劣,燃煤过程中颗粒物排放量大约 是电厂所用煤粉量的1 .2 %一1 .5 %⋯,这说明电站 燃煤是大气颗粒物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研究 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生成与控制已成了一项非常紧 迫的任务。 煤粉燃烧过程中,煤中无机组分在锅炉内高温 热动力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通 过几种不同途径形成煤灰颗粒,这些颗粒进入大气 后会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2 - 5 J 。2 0 世纪8 0 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煤灰颗粒形成与控制 方面的研究[ 6 - 8 ]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 前研究机构仅限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 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 院等单位,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颗粒物形成机理、元 素迁移和富集规律及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分布等方 面,而对亚微米颗粒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 少[ 2 ,9 0 0 | 。为此,通过沉降炉实验,探讨了燃煤过程 中亚微米颗粒的形成机理,分析炉膛温度、煤粉细度 及氧浓度对其生成的影响,进而为实现燃烧过程中 抑制其生成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 1 .1 实验煤种 实验选用平顶山、六盘水和合山3 种烟煤,先将 其干燥、破碎和研磨,然后筛分为3 种粒径小于6 3 /z m 、6 3 ~1 0 0 /a n 和1 0 0 ~2 0 0t a n 。3 种煤不同的工业 分析和元素分析分另i J 如表1 、表2 和表3 所示。 表1 平顶山烟煤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 粒径 水份灰份挥发份固定碳 CHNS 6 31 .0 51 8 .7 53 5 .9 84 4 .2 26 7 .0 35 .3 41 .0 93 .8 5 6 3 一1 0 01 .1 61 7 .3 03 7 .9 14 3 .6 36 8 .船5 .4 50 .1 33 .9 4 1 0 0 一2 0 0O .7 71 8 .5 14 1 .4 9 3 9 .2 36 8 .9 5 5 .1 4 1 .1 l3 .8 3 收稿日期2 0 0 7 0 5 2 1 ;修订日期2 0 0 7 0 7 2 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2 0 0 2 C B 2 1 1 6 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0 3 2 5 6 2 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 0 0 7 B A C 2 4 8 0 0 作者简介隋建才 1 9 7 5 一 ,男,重庆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博士后. 万方数据 2 7 0 热能动力工程2 0 0 8 年 表2 六盘水烟煤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 粒径 水份灰份挥发份 固定碳cI - IN S 6 31 .8 12 7 .6 42 1 .1 0 4 9 .4 5 5 7 .6 64 .9 50 .6 9 3 .3 8 6 3 。1 0 02 .0 l2 5 .5 42 1 .0 3 5 1 .4 25 5 .7 35 .2 3 0 .7 5 4 .2 2 1 0 0 一2 0 02 .0 92 6 .3 52 1 .5 6 5 0 .0 05 9 .6 43 .3 41 .0 82 .8 6 表3 合山烟煤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 粒径 水份灰份挥发份 固定碳cHNS 6 32 .7 05 0 .0 21 5 .2 53 2 .0 33 5 .4 31 .3 50 .4 86 .2 2 6 3 一1 0 02 .5 64 8 .5 61 3 .6 43 5 .2 4 2 8 .84 .8 4 0 .4 16 .5 1 l o o 一2 0 02 .5 44 8 .6 31 2 .7 33 6 .i 03 7 .4 20 .8 50 .4 l5 .6 2 1 .2 实验系统 实验系统见文献[ 2 ] ,其主要由沉降炉、微量给 粉器、旋风分离器及低压撞击器组成。沉降炉采用 硅炭棒分3 段电加热,加热区高约2m ,炉膛采用刚 玉管,内径为5 6m m ,温度调节和监测通过自动温控 装置实现。给粉采用M F E V 2 1 0 型微量给粉器,利用 分别贮存有氮气和氧气的气罐对燃烧气氛进行调 节。为防止高温产物进一步反应,在取样管顶部采 用氮气淬灭,并且全程采用水冷。煤粉在沉降炉内 完全燃烧以后,飞灰随着烟气流经取样枪进入切割 粒径为1 0 /a n 的旋风分离器,分离器的主要作用是 除掉粒径大于1 0 肿的颗粒,防止后面低压撞击器 每一级膜片上的颗粒超重;然后,飞灰颗粒进入L P I 并将飞灰颗粒按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分成1 3 级,其 切割粒径范围分别为0 ~0 .0 2 8l ,0 .0 2 81 0 .0 5 65 ,0 .0 5 65 ~0 .0 9 44 ,0 .0 9 44 ~0 .1 5 4 ,0 .1 5 4 0 .2 5 8 ,0 .2 5 8 ~0 .3 7 7 ,0 .3 7 7 ~0 .6 0 5 ,0 .6 0 5 0 .9 3 6 , 0 .9 3 6 ~1 .5 8 ,1 .5 8 ~2 .3 6 ,2 .3 6 3 .9 5 ,3 .9 5 ~6 .6 , 6 .6 ~9 .8 t a n 。 1 .3 样品处理 实验中撞击器内的膜片采用有机膜,为了防止颗 粒反弹,在有机膜上涂上用四氯化碳稀释后的阿匹松 油 A p i e z o nLv £t e u u l ng r e a s e 。取样前的有机膜及取样 后载有颗粒的有机膜置于烘箱中1 0 5 ℃烘干1h ,在 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在灵敏度为0 .0 0 1n a g 的分析天 平上称重。利用X 1 W 对样品进行成分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 .1 亚微米颗粒形成 煤中矿物质在高温燃烧环境中经气化、成核、凝 结及凝聚等过程形成亚微米颗粒,许多学者都得出 了类似的研究结论,但哪些粒径的颗粒是由气化一 凝结机理形成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7 圳。为 此本文对不易气化元素s i 和龇在不同粒径灰颗粒 上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总灰中S i 含量 囫赋 匡C国圉 匝母A l ≥ 。总灰中A l 含量 二阻阅一.一用隔寓.1I l l ; i 卫 l lIl 鋈 多黍 蚕鎏萎誊蚕量莹鋈曼萋鬟暑罟 空气动力学直径,I m 图1 粒径 F c 3 2 .1 4 , 这说明燃烧六盘水烟煤时,炉膛温度、煤粉粒径和气 氛对亚微米颗粒生成量都有显著性影响,影响最大 的是炉膛温度,其次分别是煤粉粒径和气氛。同样, 燃烧另外2 种煤时也有类似的规律,对于平顶山烟 煤来说,F A 7 4 .2 1 ,F B 5 6 .1 5 ,F c 2 9 .3 4 ;对于合 山烟煤来说,F A 7 7 .2 3 ,F B 7 6 .5 5 ,F c 3 8 .5 6 F 为方差分析中的观测值 。 3 结论 通过沉降炉燃煤实验,探讨了亚微米颗粒的形 成机理,研究了炉膛温度、煤粉粒径及氧浓度对亚微 米颗粒生成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1 粒径小于0 .3 7 7 肿的颗粒很可能是通过 气化一凝结机理形成的,而粒径大于0 .3 7 7p z n 的颗 粒是通过矿物质的破碎、聚结机理形成。 2 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煤粉粒径的降低及 氧浓度的提高,亚微米颗粒生成量会有不同程度的 增加。 3 通过正交试验发现,炉膛温度、煤粉粒径及 炉内气氛都对亚微米颗粒的生成有显著性影响,而 且炉膛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煤粉粒径及气氛 次之。 参考文献 [ 1 ] S O U DHN ,W Uz .E a s tA s i a a i rp o l l u t a n tc o n t r o la n dc o a l f i r e d p o w e rg e n e r a t i o n [ R ] .L o n d o n I E AC o a l R e s e a r c h ,1 9 9 8 . [ 2 ] J I A N C A IS U I ,M I N G H O UX U ,Y U N G U ID U ,e ta 1 .E m i s s i o nc h a r a c t e r - i s t i c sa n de l e m e n t a lp a r t i t i o n i n go fs u b m i c r o np a r t i c u l a t em a t t e rd u a n g c o m b u s t i o no fap u l v e r i z e db i t u m i n o u sc o a l [ J ] .J o u r n a l0 ft h eE n e r g y I n s t i t u t e ,2 0 0 7 ,8 0 1 2 2 2 8 . [ 3 ] 刘小伟,徐明厚,于敦喜,等.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颗粒物 生成的研究[ J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0 0 5 ,2 5 2 2 1 0 4 1 0 8 . [ 4 ] 隋建才,徐明厚,丘纪华,等.煤粉燃烧过程中矿物质气化影响 因素的模拟研究[ J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0 0 5 ,2 5 1 4 7 8 8 3 . [ 5 ] 俞云,徐明厚,于敦喜,等.燃烧过程中焦炭的膨胀特性及其 对颗粒物形成的影响[ J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D 5 ,2 5 2 1 1 1 2 1 1 6 . [ 6 ] T A Y L O RDD ,F L A G A NRC .A e r o s o l sf r o mal a b o r a t o r yp I l l 蒯 c o a lc o n d m s t o r [ R ] .A C Ss y m p o s i u ms e r i e s ,1 9 8 1 . [ 7 ] Q U A N NRJ ,N E V I I L EM ,J A N G H O R B A N LM ,e ta 1 .M i n e r a lI n a t [ e r a n dt r a c e - e l e m e n tv a p o r i z a t i o ni nal a b o r a t o r y p u l v e r i z e dc o a lc o m b u s t i o ns y s t e m [ J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1 9 8 2 ,1 6 7 7 6 7 8 1 . [ 8 ] H E L B L EJJ .M e c h a n i s m s0 fa s hp a r t i c l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铲Ⅲt l Id u r i n g p u l v e r i z e dc o a lc o m b u s t i o n [ D ]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M I Tl i b r a r yi nA m e r i c a ,1 9 8 7 . [ 9 ]吕建焱,李定凯.不同条件对煤粉燃烧燃烧后P M l o 、P M 2 小和 P M l 排放影响的实验研究[ J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0 0 6 ,2 6 2 0 1 0 3 1 0 7 . [ 1 0 ]刘建忠,范海燕,周俊虎,等.煤粉炉P M l 0 /P M 2 .5 排放规律的试 验研究[ J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0 0 3 ,2 3 I 1 4 5 1 4 9 . [ 1 1 ] 隋建才.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 D ] .武 汉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 0 0 6 . 编辑韩锋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