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4 5卷第 3期 2 0 1 5年 5月 东 南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O F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 4 5 N o . 3 Ma y2 0 1 5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0 5 0 5 . 2 0 1 5 . 0 3 . 0 1 7 θ 环填料塔中灰颗粒对 K 2C O3溶液 吸收 C O 2性能的影响 张 军1 谢文霞1 龚 勋2 ( 1东南大学能源转换及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 1 0 0 9 6 ) ( 2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 3 0 0 7 4 ) 摘要为了解燃煤烟气中灰颗粒对化学吸收法脱除 C O 2性能的影响, 选用典型的 K2C O3溶液作 为吸收剂, 利用乱堆 θ 环小型填料塔, 采用液相加入灰的方式, 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吸收液 温度、 填料塔高度、 液气比、 灰颗粒浓度等工艺条件对灰作用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灰的存在使 脱除 C O 2的效率降低,灰对脱除效率降低的影响与其化学成分关系不大, 但与操作参数有关; 随着吸收液温度或填料高度的增加, 灰对 C O 2脱除效率的影响减弱; 随着液气比的增加, 灰对 C O 2脱除效率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 随着灰颗粒浓度的增大, 灰对 C O2脱除效率的影响逐渐增 大, 最后趋于稳定. 分析表明, 对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吸收液初始分布而实现的. 关键词碳酸钾; 灰颗粒; 二氧化碳; 填料塔 中图分类号X 5 1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5 0 5 ( 2 0 1 5 ) 0 3 0 5 0 9 0 6 I n f l u e n c eo f a s hp a r t i c l eo nC O 2 a b s o r p t i o np e r f o r ma n c e u s i n gp o t a s s i u m c a r b o n a t ei naθ r i n gp a c k e dt o w e r Z h a n gJ u n 1 X i eWe n x i a 1 G o n gX u n 2 ( 1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E n e r g yT h e r m a l C o n v e r s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o f Mi n i s t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2 1 0 0 9 6 , C h i n a ) ( 2S t a t e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H u a z h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Wu h a n4 3 0 0 7 4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a s hp a r t i c l e s i nt h ef l u eg a s g e n e r a t e d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o n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C O 2b yt h e c h e m i c a l a b s o r p t i o nm e t h o d ,t h e t y p i c a l K2C O3 s o l u t i o nw a s e m p l o y e da s t h ea b s o r b e n t ,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s w e r ec a r r i e do u t b yu s i n gas m a l l p a c k e d a b s o r b e r f i l l e dw i t hθ r i n gp a c k i n ga n d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 a s hf r o mt h e l i q u i dp h a s e .T h e e f f e c t s l a w s o f t h ep r o c e s s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a b s o r p t i o nl i q u i dt e m p e r a t u r e ,t h ep a c k i n gh e i g h t ,t h el i q u i d g a s r a t i oa n d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t h e a s hp a r t i c l e s ,o nt h e a s ha c t i o nw e r e s t u d i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t h e a s hc a nr e d u c e C O 2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h e a s ho nt h e 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i s n o t r e l a t e dt oi t s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b u t t ot h eo p e r a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W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 t h ea b s o r p t i o nl i q u i dt e m p e r a t u r eo r t h ep a c k i n gh e i g h t ,t h i s e f f e c t i s w e a k e n e d .W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eo f t h el i q u i d g a s r a t i o ,t h i s e f f e c t h a s a t e n d e n c yt or i s e .W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t h ea s hp a r t i c l e s ,t h i s e f f e c t i n c r e a s e s g r a d u a l l ya n df i n a l l yt e n d s t ob e s t a b l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a s hc a nb ea c h i e v e db yc h a n g i n gt h ei n i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a b s o r p t i o nl i q u i d . K e yw o r d s p o t a s s i u mc a r b o n a t e ;a s hp a r t i c l e s ;c a r b o nd i o x i d e ;p a c k e db e d 收稿日期 2 0 1 4 1 0 1 9 . 作者简介张军( 1 9 6 3 ) ,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J u n z h a n g @s e u . e d u . c n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计划) 资助项目( 2 0 1 3 C B 2 2 8 5 0 4 ) 、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资助项目 ( F S K L C C 1 2 0 5 ) . 引用本文张军, 谢文霞, 龚勋. θ 环填料塔中灰颗粒对 K2C O3溶液吸收 C O2性能的影响[ J ] .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5 , 4 5 ( 3 ) 5 0 9 5 1 4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0 5 0 5 . 2 0 1 5 . 0 3 . 0 1 7 ]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 控制 C O 2的排 放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燃煤锅炉是主要的 C O 2排放源之一. 与其他排放源相比, 燃煤锅炉排 放源每一排放点排放的 C O 2量大, 对其控制易于 实现 C O 2的减排, 因此对燃煤锅炉 C O2排放控制 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一个热点, 多种技术尚在研发中[ 15 ]. 其中, 化学吸收法具有 吸收量大、 吸收效果好、 吸收剂能循环利用、 能回收 得到高纯 C O 2等优点, 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技术 基础条件比较成熟, 因此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燃煤烟 气 C O 2排放控制技术. 填料塔是化学吸收法中最常用的反应器. 为获 得最佳的 C O 2脱除效果, 不少学者对影响化学吸 收法吸收 C O 2性能的因素及规律进行了研究, 如 李庆领等[ 6 ]利用模拟软件 P R O/ Ⅱ研究了吸收液 的体积流量、 贫液温度、 烟气温度等对单乙醇胺 ( ME A ) 吸收 C O 2效率的影响; 那艳清等 [ 7 ]在自制 填料塔中, 研究了吸收剂浓度、 溶液温度等对 ME A 吸收 C O 2效率和总体积传质系数 KG a v的影响; D e y 等[ 8 ]在填料塔反应器内研究了 ME A A MP ( 空间 位阻胺) 混合溶液的流量、 温度、 溶液浓度等对吸 收 C O 2传质性能的影响; 尹文萱等 [ 9 ]选择二乙醇 胺( D E A ) 作为吸收剂回收 C O 2, 并考察了吸收温 度、 解吸温度、 D E A的浓度以及烟气中 C O 2浓度等 因素对 C O 2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的影响. 此外, 一些 研究者[ 1 01 2 ]发现, 烟气中 S O 2的存在对吸收剂吸 收 C O 2性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填料的堵塞是利用填料塔处理含尘气体、 液体 中常遇到的问题. 对于燃煤烟气, 尽管现代电除尘 设备的除尘效率已很高, 但并不能将灰颗粒全部捕 集, 而经过湿法脱硫, 亦会产生新的灰颗粒. 这将使 得进入填料的烟气以及吸收液( 由于循环使用) 含 有一定量的灰颗粒. 因此要全面掌握填料塔中吸收 剂吸收燃煤烟气中 C O 2的性能变化, 必须研究灰 颗粒带来的影响. C h e n等[ 1 3 ]通过溶液中加入粉煤 灰的方 式 分 别 研 究 了 灰 颗 粒 存 在 时 ME A 和 K 2C O3吸收液在填料塔中的流体动力学特性, 结 果显示灰颗粒的存在会使溶液的液泛点、 压降等发 生变化. 本文研究了灰颗粒对吸收剂脱除 C O 2效 率的影响, 并研究了灰颗粒对 C O 2脱除率与主要 工艺条件的关系. 1 实验 1 . 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主要由烟气模拟系统、 反应系统、 烟 气分析系统等 3部分组成( 见图 1 ) . 反应系统是一 个内径为 3 5c m、 高度为 1 3 0c m的小型填料塔, 内 装规格为 3 3m m的不锈钢 θ环填料, 采用乱堆方 式. 烟气的组成仅考虑 N 2和 C O2. N2和 C O2由钢 瓶供给, 由转子流量计控制流量, 在烟气混合罐中 混合, 形成实验所需的模拟烟气. 烟气从底部通入 填料塔反应器, 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吸收反应. 采 用烟气分析仪对反应后的烟气进行分析, 分析仪为 德国 MR U V A R I OP L U S系列, 其测量 C O 2的最 小分辨率为 0 . 1 %. 1 , 2 N2,C O2钢瓶气; 3 , 4 转子流量计; 5 烟气混合罐;6 填 料塔; 7 烟气分析仪; 8 废液罐; 9 新液罐; 1 0 蠕动泵; 1 1 U形压力计 图 1 实验流程示意图 1 . 2 实验灰颗粒 研究的灰颗粒为直接取自电厂除尘器末两级 的细灰. 本次研究中使用了 2种灰颗粒 一种取 自华电包头电厂( 简称内蒙灰) ; 另一种取自南京 热电厂( 简称南京灰) . 利用 L SP a r t i c l eS i z eA n a l y z e r 粒径分析仪对 2种灰颗粒进行了测量. 采用 文献[ 1 4 ] 的方法对灰 p H值进行了测量, 其中内 蒙灰 p H值为 1 3左右, 南京灰为 1 1左右, 故 2种 灰均为碱性灰. 利用 E D X R F对灰的化学组成进 行了分析, 其化学成分见表 1 . 实验以内蒙灰 为主. 表 1 2种灰颗粒的主要成分% 灰种w ( N a 2O ) w ( Mg O )w ( A l 2O3) w ( S i O2)w ( C a O )w ( K2O )w ( F e 2O3) 内蒙灰1 . 31 . 3 32 3 . 25 6 . 66 . 12 . 47 . 3 南京灰0 . 41 . 0 43 0 . 65 1 . 57 . 01 . 25 . 4 015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 5卷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1 . 3 实验吸收剂 在化学吸收法中采用的吸收剂种类较多. 考虑 到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灰对 C O 2脱除存在 的影响, 为此选用传统吸收剂 K 2C O3. 1 . 4 实验方法及过程 为操作方便, 直接将灰引入液相中, 且灰浓度 较大, 以减少实验时间. 实验首先配置了 K 2C O3水( 或含灰) 溶液, 其 中 K 2C O3采用无水试剂分析纯, 上海久忆集团生 产, 纯度大于 9 9 . 5 %, 溶液质量浓度选为 2 5 %[ 1 5 ]. 将配制好的 K 2C O3水( 灰) 溶液通过磁力加热搅拌 器加热到设定温度, 然后按一定比例调节 N 2和 C O 2的流量, 形成 C O2含量约为 1 4 %的模拟烟气, 并将模拟烟气通入填料塔的底部. 然后开启蠕动泵 让溶液通过管道进入到填料塔顶部, 气液进行逆流 接触, 进行化学吸收反应. 反应后的烟气经过干燥 瓶干燥后进入烟气分析仪. 预备实验发现, 工况在 1 5m i n 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因此选取 3 0m i n作 为一个实验工况. 实验的基本条件为 内蒙灰; K 2C O3浓度为 2 5 %; 灰颗粒浓度为 1 %; 溶液温度为 4 5℃; C O 2 浓度为 1 4 %; 填料高度为 9 0c m; 液气比为 7 L / m 3. 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条件来研究溶液吸收 对 C O 2性能的影响. 按如下公式计算 C O 2的脱除效率 η= Q i nCi n- Qo u tCo u t Q i nCi n ( 1 ) 式中, Q i n为入口烟气流量; Qo u t为出口烟气流量; C i n, Co u t为 C O2进、 出口体积浓度. 由于 N 2的量不发生变化, 故 ( 1- C i n) Qi n= ( 1- Co u t) Qo u t ( 2 ) 将式( 2 ) 代入式( 1 ) , 得 η= C i n- Co u t C i n( 1- Co u t) ( 3 ) 2 结果与讨论 2 . 1 实验结果可靠性分析 由于在含灰实验时灰沉积在填料上, 因此后续 实验必须对填料进行清洗, 但这样会改变填料的堆 积状态, 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重复性. 为此, 一方面 选择小尺寸的填料, 以减少堆积状态的变化; 另一 方面, 在进行含灰 K 2C O3溶液吸收 C O2时, 每次 都重复 2次无灰 K 2C O3溶液对 C O2的吸收实验, 当 2次的脱除率或者反应器出口处的 C O 2浓度误 差小于 0 . 1 %时, 再进行含灰溶液的实验. 2 . 2 灰的影响 图 2为 2 5 %K 2C O3溶液和 2 5 %K2C O3溶液 + 1 %内蒙灰时反应器出口处 C O 2浓度在一个实 验工况时间内的变化. 由图可见, 在 K 2C O3溶液中 加入灰颗粒后反应器出口处的 C O 2浓度升高, 由 此表明, 灰颗粒的存在对 K 2C O3溶液吸收 C O2具 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此外从图中结果可以看出, 在 0~ 3m i n 内 K 2C O3溶液与含灰 K2C O3溶液出口 处的浓度基本相同; 实验进行 3m i n后, 两者之间 的差距变大; 2 0m i n 后变化基本稳定. 对添加南京灰的 K 2C O3溶液进行了吸收 C O2 的实验, 结果见图 2 . 由图可见, 不同的灰种对 K 2C O3溶液吸收 C O2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内蒙 灰的影响效果要略大于南京灰. 内蒙灰的 p H值高 于南京灰, 这一结果说明通常情况下灰的化学性质 对 K 2C O3溶液吸收性能的影响很小. 对不含吸收 剂的灰水溶液进行了实验, 结果见图 2 . 由图可见, 在 1 %的灰量下, 灰本身的化学性质对 C O 2的吸收 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 图 2 溶液性质对 C O2吸收的影响 从上述结果可知, 灰溶液本身不具有明显吸收 C O 2的能力, 而且溶液加入灰颗粒后, 吸收 C O2的 变化主要发生在前期, 而灰颗粒带来的负面影响并 没有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明显提高. 为此, 进行了更 长运行时间的实验, 结果见图 3 , 其中前 3 0m i n为 2 5 %K 2C O3溶液吸收 C O2时反应器出口处的 C O2 浓度, 从3 0至3 3 0m i n 则是2 5 %K 2C O3溶液 + 1 % 内蒙灰吸收 C O 2时反应器出口处的 C O2的浓度. 由图 3可见, K 2C O3溶液加入灰颗粒后, 反应 器出口处的 C O 2浓度在3 0~ 9 0m i n 内先是逐渐升 高, 随后虽然运行时间大幅增加, 但升高趋势变缓. 结合图 2和图 3结果可知, 灰颗粒的加入使反应器 出口处 C O 2的浓度增加, 而且反应的前期变化较 大, 随着时间的增加, 出口浓度的升高趋势变得较 为缓慢. 115第 3期张军, 等 θ 环填料塔中灰颗粒对 K2C O3溶液吸收 C O2性能的影响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图 3 长时间运行时反应器出口处的 C O2浓度 对填料塔, 液体初始分布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 因素[ 1 6 ]. 实验中发现, 初期带入塔内的灰颗粒沉积 在填料顶部的入口处, 这使得液体分布变得不均 匀, 气液接触面积减少, 吸收效率降低. 当填料顶部 入口处灰堆积到一定程度以后, 随后加入的灰则随 液体一起流向填料内部并发生沉积. 此时虽会减少 内部填料的面积, 但由于内部表面积较大, 且由于 液相分布不均匀致使一些面积没有利用, 因此灰在 填料内部的沉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气液实际接触 的面积影响不大, 从而使吸收效率维持相对稳定.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内蒙灰对 K 2C O3溶液的负面 作用更明显一些. 因为从粒径检测结果来看, 内蒙 灰粒径比南京灰小( 前者粒径中值和平均值分别 为5 . 2 6 1和 1 4 . 0 5μ m, 后者分别为 6 . 8 6 4和 1 4 . 3 6 μ m) , 所以, 内蒙灰在填料上部入口处堵得更密实, 对液体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更大, 使其负面影响更 明显. 2 . 3 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 K 2C O3溶液脱除效率的影响见图 4 , 其中脱除效率为一个工况的最后 1 0m i n的平均 值( 以下各部分的脱除效率均按此方法计算) . 由 图 4可知, 反应温度对溶液的吸收能力有很大影 响, 随着吸收塔入口处溶液温度的升高, 无论含灰 图 4 不同反应温度下 C O2的脱除效率 K 2C O3溶液还是纯 K2C O3溶液的脱除效率都迅速 增加; 存在一个临界温度, 在此温度之前, 效率随温 度增加而相对缓慢增加, 而在此温度后效率随温度 增加而呈现快速直线地增加. 溶液温度对 K 2C O3溶液脱除 C O2的影响一 方面是提高溶液温度有利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1 5 ];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 吸收液黏性降低, 分子扩散增强, 液相传质阻力降 低, C O 2脱除率提高 [ 1 7 ]. 综合两方面因素, 随着温 度的升高, K 2C O3溶液对 C O2的脱除率迅速增加. 从图 4中还可以看到, 在溶液温度大于 6 5 ℃ 后由于温度对吸收反应过程影响的增大, 灰颗粒对 C O 2脱除效率的影响略有减弱. 2 . 4 液气比的影响 随着液气比的增大, 溶液流量相应增加, 这使 得进入到填料塔内的吸收液增多, 液体能够更好地 润湿填料, 使得气液接触更加充分; 另一方面, 随着 液气比的增加, 气液两相传质推动力增加, 使得 C O 2浓度降低. 因此, 无论是纯 K2C O3溶液还是含 灰溶液的脱除效率均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增大 ( 见图 5 ) . 图 5 不同液气比下 K2C O3溶液对 C O2的脱除效率 对比图 5中的 2种溶液脱除效率曲线还可以 看出, 随着液气比的增加, 灰颗粒对 K 2C O3溶液的 抑制影响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液气比的增加单 位时间内进入塔内的灰量增多, 较多的灰颗粒沉积 在填料上阻碍气液的充分接触, 反应塔内部的气液 分布状态改变较大, 这与提高液气比而增加的推动 力相比, 灰颗粒对填料表面积的改变而带来的影响 更大一些, 因此使得灰颗粒对 K 2C O3溶液的影响 随着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大. 2 . 5 填料高度的影响 填料高度对 K 2C O3溶液脱除效率的影响见图 6 . 由图可见, 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 纯 K 2C O3溶液 和含灰溶液的脱除效率逐渐增大, 但是增大幅度逐 215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 5卷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渐降低. 这是因为在一定的溶液浓度下当烟气中的 C O 2浓度降到一定程度时, 气液两相传质推动力降 低, 此时进一步增加接触面积和( 或) 反应时间对 提高吸收速率影响减弱, 吸收过程对填料表面积的 依赖性减弱, 致使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 吸收液对 C O 2吸收效率的增加趋势变缓. 图 6 不同填料高度下 K2C O3溶液对 C O2的脱除效率 从图 6中还可以看出, 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 灰颗粒对 K 2C O3溶液的抑制作用有减小趋势, 可 能原因是 在灰量不变的情况下, 填料高度升高时, 吸收液的流程加长, 吸收液在填料内发生一定程度 的再次分配, 致使入口液体分布不均而带来的有效 面积减少的降低. 2 . 6 灰颗粒浓度的影响 灰颗粒浓度对 C O 2脱除效率的影响见图 7 . 由 图可见,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含灰颗粒的 K 2C O3 溶液对 C O 2的脱除效率明显要小于无灰 K2C O3 溶液. 图 7 不同灰浓度下 K2C O3溶液对 C O2的脱除效率 从含灰溶液的曲线中还可以看出, 灰颗粒浓度 从 0 . 5 %增加到 1 %时, C O 2的脱除效率下降; 而灰 颗粒浓度达到1 %之后, 对 K 2C O3溶液的影响基本 保持不变. 这一结果与 2 . 2节中讨论的灰影响机理 是一致的, 即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液体进入填 料床的分布而产生的, 而流体的流动使沉积在填料 顶部入口的灰量有限, 因此一定灰量后进一步增加 灰量对入口溶液初始分配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 3 结论 1 )灰的存在对 K 2C O3溶液吸收脱除 C O2具 有一定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吸收液初始 分布而实现的; 2 )灰的影响程度与其化学性质关系不大; 3 )随着温度的升高, 灰颗粒的影响减弱; 4 )随着液气比的增加, 灰颗粒的影响加大; 5 )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 灰颗粒的影响呈现 减弱趋势; 6 )随着灰颗粒浓度的增大, 灰颗粒对 K 2C O3 溶液的影响逐渐增大, 最后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Ma h e s w a r i AU ,P a l a n i v e l uK .A b s o r p t i o no f c a r b o nd i o x i d e i na l k a n o l a m i n ea n dv e g e t a b l eo i l m i x t u r ea n di s o l a t i o no f2 a m i n o 2 m e t h y l 1 p r o p a n o lc a r b a m a t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O 2U t i l i z a t i o n , 2 0 1 4 , 6 4 5 5 2 . [ 2 ]V a l v e r d e JM,S a n c h e z J i m e n e zPE ,P e r e z Ma q u e d aL A ,e ta l .R o l eo fc r y s t a ls t r u c t u r eo nC O 2c a p t u r eb y l i m e s t o n e d e r i v e dC a Os u b j e c t e dt oc a r b o n a t i o n / r e c a r b o n a t i o n / c a l c i n a t i o n c y c l e s a t C a l o o p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 J ] . A p p l i e dE n e r g y , 2 0 1 4 , 1 2 5 2 6 4 2 7 5 . [ 3 ]C h a nZP ,Y u s o pNM,A b a i M,e t a l .C O 2r e m o v a l f r o m n a t u r a lg a su s i n gm e m b r a n ec o n t a c t o r [ C ] /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A n n u a l O f f s h o r eT e c h n o l o g yC o n f e r e n c e . K u a l a L u m p u r ,Ma l a y s i a ,U S A , 2 0 1 4 , 3 2 2 4 2 2 2 4 8 . [ 4 ]骆培成,焦真,张志炳.填料塔中碳酸钾/ 哌嗪混合吸 收液脱除 C O 2的体积传质系数[ J ] .化工学报,2 0 0 5 , 5 6 ( 1 ) 5 3 5 7 . L u oP e i c h e n g ,J i a oZ h e n ,Z h a n gZ h i b i n g .V o l u m e t r i c m a s st r a n s f e rc o e f f i c i e n t so fd i l u t eC O 2a b s o r p t i o ni n t o m i x t u r e s o f p o t a s s i u mc a r b o n a t e a n dp i p e r a z i n e i np a c k e d c o l u m n[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 2 0 0 5 , 5 6 ( 1 ) 5 3 5 7 .( i nC h i n e s e ) [ 5 ]H a m a d a M F ,Z e w a i l TM,F a r a gHA .S t u d yo f c o r r o s i o nb e h a v i o u r o f A 1 0 6c a r b o ns t e e l a b s o r b e r f o r C O 2r e m o v a l i na m i n ep r o m o t e dh o t p o t a s s i u m c a r b o n a t es o l u t i o n( b e n f i e l ds o l u t i o n )[ J ] . C o r r o s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4 , 4 9 ( 3 ) 2 0 9 2 1 8 . [ 6 ]李庆领,范连翠,李太星,等.操作参数对 ME A法捕 集 C O 2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 J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 0 1 0 , 4 1 ( 5 ) 5 8 5 5 8 8 . L i Q i n g l i n g ,F a nL i a n c u i ,L i T a i x i n g ,e t a l .T h ee f f e c t o f o p e r a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o nC O 2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 i nM o n o e t h a n o l a m i n e ( ME A )s c r u b b i n g [ J ] .J o u r n a l o f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0 , 4 1 ( 5 ) 5 8 5 5 8 8 .( i n 315第 3期张军, 等 θ 环填料塔中灰颗粒对 K2C O3溶液吸收 C O2性能的影响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C h i n e s e ) [ 7 ]那艳清,符开云,梁志武.θ 环填料塔中单乙醇胺吸收 C O 2传质性能研究[ J ]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1 , 3 8 ( 3 ) 6 9 7 2 . N aY a n q i n g ,F uK a i y u n ,L i a n gZ h i w u .Ma s st r a n s f e r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naθ r i n gp a c k e dt o w e r f o r C O 2a b s o r p t i o n p r o c e s s u s i n gMo n o e t h a n o l a m i n e ( ME A )[ J ]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2 0 1 1 ,3 8 ( 3 ) 6 9 7 2 . ( i nC h i n e s e ) [ 8 ]D e yA n i n d o ,A r o o n w i l a sA d i s o r n .C O 2a b s o r p t i o ni n t o ME A A MPb l e n d m a s s t r a n s f e r a n da b s o r b e r h e i g h t i n d e x [ J ] .E n e r g y P r o c e d i a , 2 0 0 9 , 1 ( 1 ) 2 1 1 2 1 5 . [ 9 ]尹文萱,刘建周,王志华,等.有机胺回收烟道气中二 氧化碳的工艺研究[ J ] .煤炭工程, 2 0 0 9 ( 5 ) 7 9 8 1 . Y i nWe n x u a n ,L i uJ i a n z h o u , Wa n gZ h i h u a , e t a l . T e c h n i c a l s t u d yo no r g a n i ca m i n et or e c o v e r C O 2i nf l u eg a s [ J ] . C o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9 ( 5 ) 7 9 8 1 . ( i n C h i n e s e ) [ 1 0 ]K e m p e r J ,E w e r t G ,G r n e w a l dM.A b s o r p t i o na n dr e g e n e r a t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n o v e l r e a c t i v ea m i n es o l v e n t s f o r p o s t c o m b u s t i o nC O 2c a p t u r e [ J ] .E n e r g yP r o c e d i a , 2 0 1 1 , 4 2 3 2 2 3 9 . [ 1 1 ]B o n e n f a n t D ,Mi m e a u l t M,H a u s l e rR .E s t i m a t i o no f t h eC O 2a b s o r p t i o nc a p a c i t i e si na q u e o u s2 ( 2 A m i n o e t h y l a m i n o )e t h a n o la n di t sb l e n d sw i t hMD E A a n d T E Ai nt h e p r e s e n c e o f S O 2[ J ] .I n d u s t r i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C h e m i s t r y R e s e a r c h , 2 0 0 7 , 4 6 ( 2 6 ) 8 9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