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_2的影响.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_2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_2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_2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_2的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_2的影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 4 卷第4 期化工学报V 0 1 .6 4N o .4 2 0 1 3 年4 月C I E S CJ o u r n a l A p r i l 2 0 1 3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 对膜吸收C 0 2 的影响 沙焱,杨林军,陈浩,瞿如敏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 1 0 0 9 6 摘要由于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难以完全脱除,同时经湿法脱硫后烟气中水汽接近饱和状态,因 此,有必要揭示细颗粒物及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 O 的影响。采用燃煤热态试验装置,考察了燃煤烟气中细 颗粒物、S O 、水汽对膜吸收C O z 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际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环境下的膜吸收C O z 试验。 结果表明细颗粒物随烟气通过膜组件后,部分细颗粒物可被膜截留,沉积于膜表面,导致膜吸收C O 效率下 降,其影响程度随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而减弱,与细颗粒物物性有一定关系,通过有效降低烟气中细颗粒物浓 度,可显著延长膜的稳定运行时间;S O 的存在会与C O 产生竞争吸收现象,但因烟气中S O 含量远低于C O , 对C O z 吸收效率影响不明显;对于水汽,只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对膜组件作气体干燥反吹,可基本维持膜组件 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C O ;膜吸收;细颗粒物;共存气态组分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0 4 3 8 11 5 7 .2 0 1 3 .0 4 .0 2 4 中图分类号X5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 4 3 8 1 1 5 7 2 0 1 3 0 4 1 2 9 3 0 7 E f f e c t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a n dc o e x i s t e n tg a s e o u sc o m p o n e n t s i nf l u eg a so nC 0 2 a b s o r p t i o n S H AY a n ,Y A N GL i n j n n ,C H E NH a o ,Q UR u m i n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E n e r g yT h e r m a lC o n v e r s i o na n dC o n t r o lo fM i n i s t r yo fE d u c a t i o n ,S c h o o lo fE n e r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2 1 0 0 9 6 ,J i a n g s u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e p a r a t i o no fC 0 2f r o mw e t p r o c e s sd e s u l f u r i z e df l u eg a sb ym e m b r a n ea b s o r p t i o nh a sb e e nt h e s u b j e c to fm a n ys t u d i e s ,b u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o nt h em e m b r a n ep r o c e s sa r eu s u a l l yc a r r i e d o u tu n d e r l a b o r a t o r yc o n d i t i o n su s i n gp u r es i n g l eg a s e so rb i n a r yg a s .U n d e rr e a lc o n d i t i o n s ,w e t p r o c e s sd e s u l f u r i z e d f l u eg a sc o n t a i n si m p u r i t i e s ,s u c ha s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H 2Oa n dg a s e o u sp o l l u t a n t ,w h i c hw i l li n f l u e n c e m e m b r a n ep e r f o r m a n c e .I nt h i sp a p e r ,ah o l l o wf i b e rm e m b r a n ec o n t a c t o rw a sp u ti n t oo p e r a t i o ni nt h e w e t p r o c e s sd e s u l f u r i z e df l u eg a sa n dt h ee f f e c t s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w a t e rv a p o ra n dS 0 2 o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di n t e g r i t yo ft h em e m b r a n e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f i n ep a r t i c l e sd e p o s i t e do nt h e m e m b r a n es u r f a c er e d u c eC 0 2a b s o r p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m e m b r a n e sc a nb ei m p r o v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b yd e c r e a s i n g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i nt h ef l u eg a s .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s o r p t i o no f S O ,i sn o to b v i o u ss i n c ei t sc o n t e n ti sm u c hl o w e rt h a nt h a to fC 0 2 .I tw i l lb eh e l p f u lt Oe l i m i n a t et h ew a t e r v a p o rb yd r y i n gw i t hb a c kb l o w i n gg a sa f t e rs o m ep e r i o do ft i m e ,S Ot h a tt h em e m b r a n em o d u l ec a nw o r k w i t hag o o ds t a b i l i t y . 2 0 1 2 一0 7 一0 9 收到初稿,2 0 1 3 一O l 一0 9 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杨林军。第一作者沙焱 1 9 8 5 一 ,女,硕士研 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1 1 7 6 0 3 4 。 R e e e i v e dd a t e 2 0 1 2 ~0 7 0 9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Y A N GL i n j u n ,y l j s e u .e d u .c n F o u n d a t i o ni t e m 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a 5 1 1 7 6 0 3 4 . 万方数据 1 2 9 4 化工学报第6 4 卷 K e yw o r d s c a r b o nd i o x i d e ;m e m b r a n ea b s o r p t i o n ;f i n ep a r t i c l e ;c o e x i s t e n tg a s e o u sc o m p o n e n t s 引言 燃煤电厂是我国C O 。的主要排放源,其尾部 烟气中C O 的分离捕集尤其受到关注,其中膜吸 收法是有效的的分离方法之一[ 1 ] 。相对于传统的化 学吸收法,膜吸收C O 。因具有大的接触面积、良 好的模块性、更好的操作柔性等优点,使该技术具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 ] 。但目前膜吸收C O 。研究基 本采用纯C O 。气体或由C O 。和N 。 或空气 组成 的混合气体,主要集中在膜与膜材料的筛选与优 化、膜组件的设计、操作条件的影响以及膜孔润湿 的控制等方面;并依据模拟烟气环境下高传质性能 等指标选择与改性膜及膜材料、优化工艺条件 等[ 3 。4 ] 。实际应用中,膜吸收系统装配于湿法烟气 脱硫 W F G D 系统出口是最适宜的选择;出口 烟气中不仅包含C O 。、N 和O ,还包含粉尘及 H z O 、S O 。、N O 。等气态组分,其浓度范围大致如 下粉尘≤3 0m g m - 3 数目浓度1 0 6 ~1 0 8 个/ c m 3 ,主要为空气动力学直径≤2 .5 t t m 的细颗粒 物 P M .。 ,水汽接近或处于饱和状态,S O ≤ 2 0 0m g m 一;上述组分会对运行中膜与膜材料的 稳定性及其C O z 分离过程带来不利影响,但这方 面的研究鲜有人问津,已成为膜法分离C O 。技术 未能投入工程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5 _ 7 | 。 本文采用燃煤热态试验装置,试验考察了燃煤 烟气中细颗粒物、S O 。、水汽对膜吸收C O 性能的 影响,并进行了实际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环境下的 膜吸收C O 。试验;进而为突破膜吸收C O 技术发 展的瓶颈,实现膜的稳定高效运行,以及C O 吸 收膜的设计与改性奠定理论基础。 1 试验系统 1 .1 试验系统 试验系统如图1 所示,主要由全自动燃煤锅 炉、W F G D 系统、膜吸收系统、测量控制系统等 组成。全自动燃煤锅炉产生的含尘烟气经缓冲装置 由旋风分离器脱除粗颗粒后,依次进入烟气调节 室、脱硫塔、膜吸收系统等。设置空气电加热器以 调节烟温,在烟气调节室或脱硫塔塔顶注入适量水 汽,可调节膜吸收系统入口烟气特性 如含湿量、 细颗粒物浓度等 ,烟气中S O 浓度由S O 钢瓶气 调节;因实际烟气中C O 的浓度不足,采用C O 钢瓶气使其浓度补至1 2 %。依据试验目的,利用 真空泵分别在脱硫塔进口、出口抽取1m 3 h - 1 的 烟气进入膜吸收系统,膜吸收组件采用杭州洁弗膜 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四寸疏水内压式聚丙烯中空纤 维膜组件,膜孔径为0 .0 2 ~0 .2 0p .m ,孔隙率为 4 0 %~5 0 %,丝径4 5 0k t m ,有效长度0 .9m ,有 效膜面积1 6m 2 ,填充率2 1 .4 %。 单乙醇胺 M E A 溶液由泵注入膜吸收组件将 图1 试验系统示意图 F i g .1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y s t e m 万方数据 第4 期 沙焱等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 O 。的影响 C O z 吸收,废气经脱碳后直接排入空气中;试验 中,M E A 的浓度为0 .6 2r n o l L ~,液气比2 4 L r n ~,气体温度参照湿法脱硫尾部烟温选用 4 5 ~6 0 ℃;此外,为保证吸收液的性能一致,吸收 液不再经解吸后循环使用。 1 .2 分析测试系统 采用艾默生公司的气体分析仪测量烟气中C O 。 的含量;烟气中S O 浓度采用德国M R U 公司的 D e l t a2 0 0 0 C D - I V 型烟气分析仪测量;颗粒物浓度 及粒径分布采用芬兰D e k a t i 公司的电称低压冲击 器 e l e c t r i c a ll o wp r e s s u r ei m p a c t o r ,E L P I 实时 在线测量,测量时先对采样烟气进行稀释 稀释比 为8 .1 8 1 ,之后进入E L P I 测试系统[ 8 1 ;烟气温 湿度由芬兰维萨拉公司生产的H M T 3 3 7 温湿度变 送器检测;颗粒形貌、元素组成和膜结构均由荷兰 F E L 公司的S i r i o n2 0 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 析,该扫描电镜配有美国E D A X 公司的G e n e s i s 6 0 sI M 4 0 0 能谱分析系统。 2 结果与分析 2 .1 细颗粒物对膜吸收C 0 2 性能的影响 先采用C O 与N 。配制的模拟气体进行膜吸收 C O 。的连续试验,结果如图2 所示。可见,在无细 颗粒物和共存S 0 、H O 组分的环境中,连续运 行7h ,膜吸收C O 的效率基本可以保持高效稳 定,一直维持在8 3 %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真 空泵在脱硫塔烟气人口处抽取1I l l 3 h - 1 的烟气进 入膜吸收系统,试验中,发现膜组件气体出口处压 力表的读数有变化,表明细颗粒物随烟气通过膜组 件时被截留在膜表面或者堵塞了膜孑L 隙,使气体通 图2C O 与N 。配制的模拟气体环境下膜吸收C O z 性能 F i g .2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C 0 2a b s o r p t i o nb ym e m b r a n e s u n d e rs i m u l a t e dC 0 2 /N 2g a s 过时压降增大。图3 为烟气中细颗粒物对膜吸收 C O 影响的二次试验结果,膜组件气体入口处细 颗粒物的数浓度约为4 .5 1 0 7 /c m 3 。可见,随着 试验的进行膜吸收C O 的效率不断降低,在试验 进行到第7h ,C O 。吸收效率由开始时的8 3 %降至 不足6 0 %;这表明当有颗粒物在膜表面附着或者 堵塞膜孔时可导致膜吸收C O 效率显著降低。此 外,试验还发现膜组件经由N 。钢瓶气反吹后,膜 吸收C O 的效率上升不到1 %,这表明细颗粒物对 膜组件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会永久损坏膜组件 性能。 图3 细颗粒物对膜吸收C O z 的影响 F i g .3 E f f e c t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o nC 0 2a b s o r p t i o n b ym e m b r a n e s 图4 为烟气经膜吸收系统前后细颗粒物数浓度 分布变化;试验烟气中的燃煤细颗粒物数浓度峰值 粒径为0 .0 3 “m ,数浓度约为4 .5 1 0 7 /c m 3 ,主 要为亚微米级颗粒;可见,伴随着气体通过膜组件 后细颗粒物数浓度显著降至约9 .0 1 0 6 /c m 3 ;这 表明在膜吸收实际燃煤烟气C O 。过程中,存在明 显的细颗粒物在吸收膜中吸附沉积效应。通常,细 颗粒物在膜中的吸附沉积是膜与细颗粒物相互作用 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膜微结构 如孔结构、表面物 化特性等 和细颗粒物物性;一方面,微孔吸收膜 孔径大多在0 .0 1 ~1 .0 “ m 范围;同时,细颗粒物 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容易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 沉积。因此,细颗粒物有可能同时在膜表面及膜孔 内壁吸附沉积,进而导致膜的表面性质及孑L 结构发 生改变,影响膜吸收C O 。的性能。 图5 所示的是在经过细颗粒物影响试验后,被 膜拦截的细颗粒物附积在膜表面的场发射电镜扫描 照片。可见,当烟气通过膜组件时,烟气中所含的 摹\couJo分口ol。疆∞co一_dJo∞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4 期 沙焱等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 O 。的影响 图8 水汽对膜吸收C O z 性能的影响 F i g .8 E f f e c to fw a t e rv a p o ro nC 0 2 a b s o r p t i o nb ym e m b r a n e s 气环境,由于水汽接近或处于饱和状态,对膜组件 的脱碳效率会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亲水性 膜,水汽影响可能会相对显著。此外,试验还发 现,经N z 钢瓶气反吹或自然风干后,即可恢复其 正常高效的膜吸收C O 的能力。 2 .4 细颗粒物和水汽共存对膜吸收C O 性能的 影响 由全自动燃煤锅炉产生烟气,同时在烟气调节 室内添加适量水汽,使之接近饱和状态,然后利用 真空泵在脱硫塔烟气入口处抽取1m 3 h - 1 的烟气 进入膜吸收系统,膜组件气体入口处细颗粒物的数 浓度约为4 .0 1 0 7 /c m 3 图9 为细颗粒物的数浓 度分布 ,入口烟温约为5 0 ℃,结果如图1 0 所示。 可见,与细颗粒物单一影响试验结果 图3 相 比,水汽共存不会加速膜吸收C O 效率的下降, 这表明水汽的存在对膜组件的效率影响不大,至少 不占主导作用。此外,膜吸收C O 。效率下降情况 与细颗粒物单一影响试验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两者 试验所用煤的成分及燃烧工况不能保证完全相同 图4 、图9 ,导致烟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浓 度特性有所差异所致。 2 .5 实际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环境下的膜吸收 C O 性能 鉴于W F G D 系统出口烟气污染物浓度及烟温 较低,实际应用中,膜吸收C O z 系统装配于脱硫 系统出口是最适宜的选择。在W F G D 过程中,通 过脱硫浆液洗涤作用可协同脱除烟气中的部分细颗 粒物;但是由于存在脱硫浆液雾化夹带、脱硫产物 结晶析出,以及脱硫剂、细颗粒物与烟气中的S O z 等气态组分之间的复杂非均相反应过程,本身又会 D u m 图9 细颗粒物和水汽共存时试验中的颗粒数浓度分布 F i g .9 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图1 0细颗粒物与水汽共存对膜吸收C 0 2 性能的影响 F i g .1 0 E f f e c t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a n dw a t e rv a p o ro nC 0 2 a b s o r p t i o nb ym e m b r a n e s 形成细颗粒物,使得烟气经湿法脱硫后细颗粒物浓 度反而有可能增加,且物性产生显著变化[ 1 3 。1 引。 本文采用氨法脱硫工艺,对实际燃煤湿法脱硫净烟 气环境下的膜吸收C O 。性能开展了试验。试验中, 在脱硫塔出口以11 T 1 3 h _ 1 的流量抽取脱硫净烟气 进入C O 。膜吸收系统,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浓 度约为4 .5 1 0 7 个/c m 3 ,试验结果如图1 1 所示, 可见,在最初的2h ,膜组件C O 的吸收效率有明 显的下降,从正常稳定工作时的8 3 %左右降至 7 1 .9 %,在进行7h 之后,吸收效率降至6 0 %以 下。此外,采用F S E M - E D X 分析沉积于膜表面的 颗粒元素组成发现,颗粒物中S 、O 元素含量显著 增加,并出现N 元素,而A l 、s i 的含量均很低; 从元素组分含量可以推知该颗粒主要为含硫、氧和 氮的气溶胶颗粒,如 N H 。 z S O 。、 N H 。 z S O 。 等,这说明被膜组件截留的颗粒物中含有氨法脱硫 时产生的气溶胶,可见无论是燃煤烟气中原本就存 在的细颗粒物还是湿法脱硫时产生的气溶胶微粒, 万方数据 1 2 9 8 化工学报 第6 4 卷 摹 、 o U ‘g 分 g 8 甚 Q 写 善 2 号 图1 1氨法脱硫净烟气环境下的膜吸收C O z 性能 F i g .11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C 0 2a b s o r p t i o nb ym e m b r a n e s u n d e rd e s u l f u r i z e df l u eg a s 都会堵塞膜孔或者在膜表面沉积,最终影响膜组件 吸收C O 。的效率。 此外,对比图1 0 、图1 1 可见,虽烟气中细颗 粒物浓度相近,且水汽均接近饱和状态,但膜吸收 C O 的效率有所差异;这可能与烟气经氨法脱硫 后,细颗粒物物性发生较大变化有关,在氨法脱硫 过程中,一方面可由烟气中的S O 。和脱硫液中挥 发逸出的气态氨直接反应生成 N H 。 z S O 。、 N H 。 。S O 。等无机盐气溶胶颗粒;同时吸收烟气 中S 0 。生成的含 N H 。 。S O 。、 N H 。 。S O 。等组 分的细液滴可蒸发析出固体晶粒[ 1 阳;最终使细颗 粒物粒径、元素和物相组成均发生较大变化。 为考察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开 展了在脱硫净烟气中添加适量水汽使烟气达到过饱 和,进而利用过饱和水汽在细颗粒物表面的凝结特 性使其凝结长大并由丝网除雾器部分脱除,数浓度 降低约6 0 %后的膜吸收C O 。性能,如图1 2 所示, 图1 3 为浓度调节前后的细颗粒粒度分布与吸收效 率的关系;可见,经过浓度调节后,在试验开始后 的2h ,膜组件吸收C O 。的效率虽略有降低,但降 幅并不大,整个试验期间,膜吸收C O 没出现显 著降低现象;此外,由图1 2 可知,经调节后,粒 径在0 .2 0 ~0 .3 0 ”m 以下的颗粒浓度减少更为显 著,而这部分颗粒可进入膜孔内。这表明,一方面 细颗粒物对膜吸收C O 。的影响与颗粒物浓度有关; 同时与颗粒物粒度分布特性也有一定关系,与膜孔 孔径相当的颗粒物影响相对较大,细颗粒物进入膜 孔内部比沉积于膜表面对膜吸收C O 。性能影响可 能更为显著,减少可进入膜孔内部的细颗粒物量可 望延长膜的稳定运行时间。除颗粒物浓度和粒度分 图1 2 细颗粒物浓度对细颗粒物粒度分布的影响 F i g .1 2 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摹 、 o U % h 譬 .竺 } 置 U g 善 宝 号 图1 3细颗粒物浓度及粒度分布与膜吸收C O o 性能的关系 F i g .13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C O za b s o r p t i o nb ym e m b r a n e s 布外,颗粒物的黏结性也可能存在显著影响,黏性 强的颗粒一旦吸附沉积在膜表面或者膜孔径中,难 以被气体反吹,最终会使膜组件有不可逆的损坏; 后续研究中,计划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通过测试细 颗粒物与膜材料之间的作用力,预测细颗粒物在膜 表面及内部黏附沉积与其物性的关系。 3结论 本文采用燃煤热态试验装置,考察了燃煤烟气 中细颗粒物、S O z 、水汽对膜吸收C O 。性能的影 响,并进行了实际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环境下的膜 吸收C 0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细颗粒物随烟气通过膜组件后,部分细颗 粒物被膜截留,沉积于膜表面,导致C O 。吸收效 率下降,其影响程度随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而减 弱,与细颗粒物物性有一定关系,通过有效降低烟 气中细颗粒物浓度,特别是与膜孔孔径相当的颗粒 万方数据 第4 期沙焱等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 O 。的影响 1 2 9 9 物浓度,可显著延长膜的稳定运行时间; 2 S O 的存在会与C O 。产生竞争吸收,但 因烟气中S O 含量较少,对C O 。吸收效率的影响 不明显,通过增加吸收液的流量或者提高其浓度就 可基本消除S O 。的影响; 3 在高湿环境下,因有水分子成簇迁移现 象,增加C O 在膜中的渗透阻力,使吸收效率略 有降低;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对膜组件作气体干燥 反吹,可基本恢复膜组件的吸收能力。 R e f e r e n c e s [ 1 ] M e r k e lTC ,L i nHQ ,W e iXT ,e ta 1 .P o w e rp l a n tp o s t 一 [ 2 ] [ 3 ] E 4 3 [ 5 ] [ 6 ] c o m b u s t i o nc a r b o nd i o x i d ec a p t u r e a no p p o r t u n i t yf o r m e m b r a n e s [ J ] .J o u r n a lo fM e m b r a n eS c i e n c e ,2 0 1 0 , 3 5 9 1 2 6 - 1 3 9 Z h a n gW e i f e n g 张卫风 ,W a n gQ i u h u a 王秋华 ,F a n g M e n g x i a n g 方梦祥 .E x p e r i m e n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f l u eg a s C O zs e p a r a t i o nw i t hm e m b r a n ea b s o r p t i o na n dc h e m i c a l a b s o r p t i o nE J ] .J o u r n a lo fP o w e rE n g i n e e r i n g 动力工程 学报 ,2 0 0 8 ,2 8 5 7 5 9 7 6 3 P e n gH a i y u a n 彭海嫒 ,H o n gF a n 洪凡 .P r o g r e s so f r e m o v a lo fc a r b o nd i o x i d ef r o mf l u eg a so fp o w e rp l a n t sb y m e m b r a n eg a s a b s o r p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 J ] .M e m b r a n e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膜科学与技术 ,2 0 1 0 ,3 0 1 1 1 3 1 1 7 Z h a n gW e i f e n g 张卫风 ,W a n gQ i u h u a 王秋华 ,F a n g M e n g x i a n g 方梦祥 .P r o g r e s so fs e p a r a t i o no fC O zf r o m f l u eg a sb ym e m b r a n ea b s o r p t i o nF J ] .C h e m i c a lI n d u s t r y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o g r e s s 化工进展 ,2 0 0 8 ,2 7 5 6 3 5 6 3 9 S h aY a n 沙焱 ,Y a n gL i n j u n 杨林军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c a r b o nd i o x i d ec a p t u r ee f f e c to fm e m b r a n e s a f f e c t e db yf l u eg a si m p u r i t i e s [ J ] .C h e m i c a lI n d u s t r y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o g r e s s 化工进展 ,2 0 1 1 ,3 0 9 2 0 6 9 - 2 0 7 4 B r a n d sK ,U h l m a n nD ,S m a r tS ,e ta 1 .L o n g - t e r mf l u eg a s e x p o s u r ee f f e c t so f s i l i c am e m b r a n e so np o r o u ss t e e l E 7 3 E 8 3 E 9 - 1 [ 1 0 3 [ 1 1 ] [ 1 2 ] [ 1 3 ] [ - 1 4 ] [ 1 5 3 s u b s t r a t e [ J ] .J o u r n a lo fM e m b r a n eS c i e n c e ,2 0 1 0 ,3 5 9 1 1 0 1 1 4 B r a mM ,B r a n d sK ,D e m e u s yT ,e ta 1 .T e s t i n go f n a n o s t r u e t u r e dg a ss e p a r a t i o nm e m b r a n e si nt h ef l u eg a so fa p o s t c o m b u s t i o np o w e rp l a n t [ J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 G r e e n h o u s eG a sC o n t r o l ,2 0 1 1 ,5 3 7 4 8 B a oJ i n g j i n g 鲍静静 .E x p e r i m e n t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r e m o v a l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a n dm e r c u r yb yw e tf l u eg a s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s y s t e m[ D ] .N a n j i n g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0 9 L i uL i 刘丽 ,C h e nY o n g 陈勇 ,L iS h u g u a n g 李恕 广 .T h eu n u s u a lp e r m e a t i n gb e h a v i o r so fc o n d e n s a b l eg a s t h r o u g hp o l y m e rm e m b r a n e [ J ] .P o l y m e rM e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 0 0 1 , 1 7 6 6 - 9 W uY o n g l i e 吴庸烈 ,L iG u o m i n g 李国民 ,L iJ u n f e n g 李俊凤 .T r a n s f e rb e h a v i o ro fw a t e rv a p o ri np o l y m e r m e m b r a n e sa n dd e h u m i d i f i c a t i o no fg a s e sb ym e m b r a n e s e p a r a t i o n [ J ] .M e m b r a n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膜科 学与技术 ,2 0 0 7 ,2 7 3 1 - 5 S i j b e s m aH ,N y m e i j e rK ,M a r w i j kR ,e ta 1 .F l u eg a s d e h y d r a t i o nu s i n gp o l y m e rm e m b r a n e s [ J ] .J o u r n a lo f M e m b r a n eS c i e n c e ,2 0 0 8 ,3 1 3 2 6 3 - 2 7 6 C h e nY o n g 陈勇 ,W a n gC o n g h o u 王从厚 ,W uM i n g 吴鸣 .G a sM e m b r a n eS e p a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气体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 M ] .B e i j i n g C h e m i c a lI n d u s t r yP r e s s ,2 0 0 4 3 9 4 3 M e i jR ,W i n k e lH .T h ee m i s s i o n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m p a c t o fP M l oa n dt r a c ee l e m e n t sf r o mam o d e r nc o a l f i r e dp o w e r p l a n te q u i p p e d w i t hE S Pa n d w e tF G D [ J ] .F u e l P r o c e s s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4 ,8 5 6 /7 6 4 1 6 5 6 B a oJ i n g j i n g 鲍静静 ,Y a n gL i n j u n 杨林军 ,Y a n J i n p e i 颜金培 .R e m o v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b y W F G Ds y s t e m [ J ] .C I E S CJ o u r n a l 化工学报 ,2 0 0 9 , 6 0 5 1 2 6 0 1 2 6 7 Y a nJP ,B a oJJ ,Y a n gLJ ,e ta 1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r e m o v a lc h a r a c t e “s t i c so fa e r o s o l si na m m o n i a b a s e dw e t f l u eg a s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 J ] .J o u r n a lo fA e r o s o lS c i e n c e , 2 0 1 1 ,4 2 6 0 4 6 1 4 万方数据 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2的影响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与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2的影响 作者沙焱, 杨林军, 陈浩, 瞿如敏, SHA Yan, YANG Linjun, CH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