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样测量.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放样测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放样测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放样测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放样测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放样测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测量 14.放样测量 放样测量用于在实地上测设出所要求的点位。在放样过程中,通过对照准点的角度、距离或坐标测量,仪器将显示出预先输入的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以指导放样。 显示值实测值-放样值 l 放样测量应使用盘左位置进行。 14.1距离放样测量 根据某参考方向转过的水平角和至测站点的距离来设定所要求的点。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按右图所示照准参考方向。 2.在测量模式第二页菜单下按【置零】,在【置零】闪动时再次按下该键,将参考方向设置为零。 【置零】 【测量】 H ZA 9943′13″ HAR 000′00″ P2 置零 坐标 放样 记录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3.在测量模式第二页菜单下按【放样】,进入放样测量模式。 l 在菜单模式选取“2.放样测量”完成同样功能。 【放样】 【放样测量】 1.放样数据 2.放样观测 3.测站设置 ↓4.方位角 4.选取“1.放样数据”后按【】,进入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输入放样平距和放样角度,每输完一数据项后按【】。 【】 【放样距离角度】 H HA 坐标 确定 5.按【确定】进入放样观测屏幕。 其中 dH目标与待放样点的平距差值。 dHA目标与待放样点的水平角差值。 【确定】 【距离放样】 dH dHA -11923′18″ HAR 000′00″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6.按【引导】进入放样引导屏幕,第二行所显示的角度值为角度实测值与放样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仪器照准部应转动的方向。 l 箭头的含义 ←从测站上看去,向左移动棱镜。 →从测站上看去,向右移动棱镜。 l 恢复放样观测屏幕,按【差值】 【引导】 【距离放样】 → -11923′18″ HAR 000′00″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7.旋转仪器照准部至第二行显示的角度值为0。当角度实测值与放样值之差在30″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 【距离放样】 ←→ 000′01″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8.在望远镜照准方向上安置棱镜并照准。 9.按【测量】开始距离放样测量。 【测量】 【距离放样】 测距 pc 0 ppm 9 模式 重复快测 DA 停止 10.距离测量进行后,屏幕显示如右图所示。第三行所显示的距离值为距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棱镜应移动的方向。 l 箭头的含义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l 重新选择测距模式及距离值改正按【改正】。参阅“12.1距离测量设置” 【距离放样】 ←→ 000′01″ ↑ -15.346m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11.按键头移动方向移动棱镜至第三行显示的距离值为0m,再次按下【测量】进 行测量。 当测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在1cm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两个箭头。 l 选用重复测量或跟踪测量进行放样时,无需任何按键操作,照准移动的棱镜便可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距离放样】 ←→ 000′01″ ↑↓ 0.001m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2.按【差值】显示放样成果。 按【ESC】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差值】 【距离放样】 dH 0.001m dHA 000′01″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l 按【模式】选取放样测量模式,每按一次【模式】放样测量模式将在距离放样和坐标放样间交替转换。 l 当测距模式为重复测量或跟踪测量时,按【停止】可暂停距离测量。 14.2坐标放样测量 坐标放样测量用于在实地上测定出其坐标值为已知的点。 在输入待放样点的坐标后,仪器计算出所需水平角值和平距值并存储于内部存储器中。借助于角度放样和距离放样功能,便可设定待放样点的位置。 l 为进行高程Z坐标的放样最好将棱镜安置在同高度测杆等物上。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 在测量模式第二页菜单下按【放样】,进入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l 也可在菜单模式选取“2.放样测量”进入坐标放样。 2. 选取“3.测站设置” 进行测站数据输入、选取“4.方位角”完成仪器定向,选取“5.仪器棱镜高”输入仪器及目标高(参阅“13.1输入测站坐标”、“13.2后视方位角设置”、“13.3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 【放样】 【放样测量】 1.放样数据 2.放样观测 3.测站设置 ↓4.方位角 3. 选取“1.放样数据”后按【】,进入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 【放样距离角度】 H HA 坐标 确定 4.按【坐标】,进入放样坐标输入屏幕。在Np、Ep、Zp中分别输入待放样点的三个坐标值,每输完一个数据项后按【】。 l 需调用内存坐标数据按【查找】。(参阅13.1.2调用内存中已知数据)。 l 按【距离】可切换到距离放样模式。 l 按【记录】可将输入的坐标数据记录至内存中。 【坐标】 【放样坐标】 Np Ep Zp 查找 记录 距离 确定 5.上述数据输入完毕后,按[确定]。仪器计算出放样所需距离和水平角并显示在屏幕上。 l 当已调整目标及仪器高度,按【高程】可重新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参阅“13.3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 【确定】 【放样距离角度】 H 226.4854 HA 7943′37″ 坐标 高程 确定 6.按【确定】进入放样观测屏幕。 【确定】 【坐标放样】 dN dE dZ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7.按【引导】进入放样引导屏幕。 按“14.1距离放样测量”中步骤7~10操作定出待放样点的平面位置。此时第四行位置上显示的值为目标点与待放样点的高差。 l 箭头的含义 向上移动棱镜 向下移动棱镜 【引导】 【坐标放样】 ←→ 000′00″ ↑↓ 0.001m 0.143m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66 8.向上或向下移动棱镜至第四行位置上显示的值为0m(当该值接近于0m时,屏幕上显示出两个箭头)。 当第2、3、4行的显示值均为0时,测杆底部所对应的位置即为待放样点的位置。 l 按【停止】可停止测量,完成该点放样。 【坐标放样】 ▼ ← 00′0″ ↑↓ 0.000m 0.000m 改正 模式 差值 停止 9. 按【差值】显示坐标放样成果。 按【ESC】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差值】 【坐标放样】 dN 0.000m dE -0.001m dZ 0.001m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附】坐标放样时的距离改化 MTS-800由用户设定改化系数的方式来实现距离的海平面归算及投影改化。有此要求的用户可按下述步骤输入改化系数。 (1)投影面上的距离 HDg HD改化系数 HDg投影面上的距离 HD 地面上的距离 (2)地面上的距离 HD HDg/改化系数 l 当改化系数被设定后,适用于包括放样在内的所有的涉及到坐标的测量程序。 l 改化系数输入范围 0.98-1.02 。缺省值1.000000即不进行改化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在测量模式第一页下按【改正】进入测距参数设置。 【改正】 【测距条件设置】 测距模式 单次精测 折光改正 无 棱镜常数 0 P1 确定 2.按【3】、【4】或按【PAGE】移动光标至改化系数输入行。 【5】 【6】 【测距条件设置】 改化系数 1.000000 P3 确定 3.输入改化系数,按【确定】,返回测量模式。 【确定】 【测量】 H ZA 9943′13″ HAR 12009′12″ P1 测距 切换 置角 改正 15.偏心测量 偏心测量用于无法直接设置棱镜的点位或不通视点的距离和角度的测量。 当待测点由于无法设置棱镜或不通视等原因不能对其进行测量时,可以将棱镜设置在距待测点不远的偏心点上。通过对偏心点距离和角度的观测求出至待测点的距离、角度,并可换算成坐标。 仪器提供的偏心测量方法有两种距离偏心和角度偏心。 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23.3键功能定义”中介绍的方法将【偏心】功能定义到键上。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7.偏心测量”也可以进行偏心测量。 14.1距离偏心测量 距离偏心测量是通过输入偏心点至待测点间的平距(偏心距)来对待测点进行测量。 l 当偏心点设于待测点左右两侧时,应使其至待测点与至测站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偏心点设于待测点前后方向上时,应使其位于测站与待测点的连线上。 1. 在待测点不远处选取一点作为偏心点,量取两点间的距离并在偏心点上设置棱镜。 照准偏心点在测量模式第一页下按【测距】观测偏心点。 参阅“12.3距离和角度测量”。 【测量】 S 265.437m ZA 8933′18″ HAR 5026′42″ P1 测距 切换 置角 改正 2.按【偏心】,进入偏心测量菜单屏。 【偏心】 【偏心测量】 1.距离偏心 2.角度偏心 3.测站设置 3.选取“1.距离偏心”,进入距离偏心测量屏幕。显示偏心点测量结果。 l 按【测偏】可重新观测偏心点。 【】 【偏心测量/偏心点】 S 265.437m ZA 8933′18″ HAR 5026′42″ P1 偏值 测偏 4.按【偏值】输入以下各值 (1) 输入偏心距离后按【】。 (2) 按【3】、【4】选择偏心方位。 ↓位于待测点前侧 ↑位于待测点后侧 →位于待测点右侧 ←位于待测点左侧 【偏值】 【偏心测量/偏值】 偏距 2.568 方向 ↑ 确定 5.按【确定】计算并显示待测目标点的距离和角度值。 l 按【记录】 存储计算结果。参阅“22.在记录模式下进行数据记录”。 l 按【切换】使显示在距离、角度值与坐标值间切换。 l 按【取消】返回步骤3偏心点距离和角度显示。 l 按【确定】返回步骤2偏心测量菜单。 【确定】 【偏心测量/目标点】 S 263.683m ZA 8953′10″ HAR 5026′42″ P1 记录 切换 取消 确定 15.2角度偏心测量 角度偏心测量是将偏心点设在与待测点尽可能靠近并位于同一圆周的位置上,通过对偏心点的距离测量和对待测点的角度测量获得对待测点的测量值。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将偏心点设置在待测点的附近处,使测站至偏心点与至待测点的距离相等,并在偏心点上设置棱镜。 照准偏心点在测量模式第一页下按【测距】观测偏心点。(参阅“12.3距离和角度测量”。) 【测量】 S 265.437m ZA 8933′18″ HAR 5026′42″ P1 测距 切换 置角 改正 2.按【偏心】,进入偏心测量菜单屏。 【偏心】 【偏心测量】 1.距离偏心 2.角度偏心 3.测站设置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3.选取“2.角度偏心”,进入角度偏心测量屏幕。仪器显示偏心点测量结果,并提示照准目标点。 l 按【测距】可重新观测偏心点。 【5】 【6】【】 S 265.437m ZA 8933′18″ HAR 5026′42″ 照准目标点 测距 确定 4.精确照准待测点方向并按【确定】。屏幕上显示出至待测点的距离和角度值。 l 按【记录】 存储计算结果。参阅“22.在记录模式下进行数据记录”。 l 按【切换】使显示在距离、角度值与坐标值间切换。 l 按【取消】返回步骤3偏心点距离和角度显示。 l 按【确定】返回步骤2偏心测量菜单 【确定】 【偏心测量/目标点】 S 265.437m ZA 8953′10″ HAR 5935′28″ 记录 切换 取消 确定 5. 按【切换】,屏幕上显示目标点的坐标值。 l 在偏心测量菜单选取“测站设置”确认测站数据。 【切换】 【偏心测量/目标点】 N 162.276m E 208.365m Z 16.378m 记录 切换 取消 确定 6. 再按【切换】,屏幕上恢复显示目标点的距离和角度值。 【切换】 【偏心测量/目标点】 S 265.437m ZA 8953′10″ HAR 5935′28″ 记录 切换 取消 确定 16.对边测量 对边测量是在不搬动仪器的情况下,直接测量多个目标点与某一起始点(P1)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 l 最后测量的点可以设置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 l 在测量两点间高差时,将棱镜安置在测杆上,并使所有各点的目标高相同。 l 任一点目标与起始点间的高差也可用坡度来显示。 16.1多点间距离测量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 照准起始点P1,在测量模式第一页菜单下按【测距】开始测量。 测量完成后,屏幕显示P1点的测量数据。 l 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测距】 【测量】 S 10.567m ZA 7011′57″ HAR 13531′27″ P1 测距 切换 置角 改正 2. 在测量模式下第三页按【对边】进入对边测量功能。 l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4.对边测量”也可以进入对边测量。 【对边】 【对边测量】 Sop Hop 瞄 准 终 点 测 距 Vop 起点 * 移动 坡度 终点 3.照准目标点P2,按【终点】对目标点进行测量。 测量完成后,屏幕显示测量值如下 Sop目标点与起始点间的斜距 Hop目标点与起始点间的平距 Vop目标点与起始点间的高差 l 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终点】 ▼V 【对边测量】 Sop 27.354m Hop 20.354m Vop 1.012m 起点 * 移动 坡度 终点 4.按【坡度】,则两点间的坡度被显示在第二行上。 按【斜距】恢复原显示。 【坡度】 ▼V 【对边测量】 Sop 48.755 Hop 20.354m Vop 1.012m 起点 * 移动 斜距 终点 5.照准下一目标点并按【终点】对目标点进行测量。用同样方法测量多个起始点与多个目标点间的斜距、平距、高差。 l 照准起始点后按【起点】可对起始点重新进行测量。 l 观测完某目标点后按【移动】可将该点设为后面测量的新起始点。(参见“16.2改变起始点”) ▼V 【对边测量】 Sop 27.354m Hop 20.354m Vop 1.012m 起点 * 移动 坡度 终点 16.2改变起始点 最后测量的目标点可被设置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 按“16.1多点间距离测量”中介绍的步骤对起始点和目标点进行测量。 ▼V 【对边测量】 Sop 27.354m Hop 20.354m Vop 1.012m 起点 * 移动 坡度 终点 2.完成某一目标点测量后按【移动】。 【移动】 【对边测量】 终点设为起点 取消 确定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3. 按【确定】将该目标设置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 l 按“16.1多点间距离测量”中介绍的步骤对起始点和目标点进行测量。 【确定】 【对边测量】 Sop Hop 瞄准终点测距 Vop 起点 移动 坡度 终点 17.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用于对不能设置棱镜的目标(如高压输电线、桥架等)高度的测量。 l 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Hth1h2 h2Ssinθz1cosθz2- Scosθz1 l 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23.3键功能定义”中介绍的方法将悬高功能定义到测量模式菜单中。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 将棱镜架设在待测物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并量取棱镜高。 2.在测量模式第3页菜单下按【高程】,输入棱镜高后,按【确定】返回测量模式。 【高程】 【确定】 【仪器及棱镜高】 棱镜高 1.50 仪器高 1.35 确定 3. 精确照准棱镜,在测量模式第一页菜 单下按【测距】测距,测量完成后,屏幕上显示出测量结果。 l 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测距】 【测量】 S 10.567m ZA 9011′57″ HAR 13531′27″ P1 测距 切换 悬高 改正 4. 按【悬高】进入悬高测量功能。(参阅“23.3键功能定义”) l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5.悬高测量”也可以进入悬高测量。 【悬高】 【悬高测量】 Ht. 1.50m ZA 9011′57″ S 10.567m 停止 5. 照准被测目标,屏幕上显示出地面点至待测物体的高度Ht.。 当转动望远镜,仪器自动地根据望远镜俯仰角,不断刷新显示悬高值Ht.。 【悬高测量】 Ht. 2.148m ZA 8538′45″ S 10.567m 停止 6.按【停止】停止悬高测量。 l 按【测距】重新对棱镜进行测量。 l 按【高程】可重新输入棱镜高。 l 按【悬高】恢复悬高测量。 【停止】 【悬高测量】 Ht. 2.748m ZA 8558′55″ S 10.567m 悬高 高程 测距 7.按【ESC】结束悬高测量返回测量模式。 【ESC】 18.后方交会测量 后方交会通过对多个已知点的测量定出测站点的坐标。 输入值或观测值 输出值 Ni.Ei.Zi 已知点的坐标值 No.Eo.Zo测站点的坐标值 Hi 水平角观测值 Vi 垂直角观测值 Di 距离观测值 MTS-800通过观测2-10已知点便可计算出测站点的坐标。 当观测的已知点超过2个,计算N、E坐标时将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给出平差结果的不确定度。而Z坐标则通过计算平均值求取。因此,观测的已知点越多,计算所得的坐标精度也就越高。 l 后方交会测量也可在菜单模式下选取“后方交会”来进行。 l 使用 “后方交会”, 已知点输入应按顺时针顺序输入,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 18.1 测量两已知点求取测站坐标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 在测量模式第三页下按【后交】进入后方交会测量功能,显示已知点坐标输入屏幕。 l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3.后方交会”也可以进入后方交会测量 【后交】 【输入测量已知点1】 N﹤m﹥ E﹤m﹥ Z﹤m﹥ 查找 记录 测量 2.输入已知点1的坐标,每输入一行数据按【】,输入完成后,照准已知点1棱镜,按【测量】进行测量。 【测量】 【后方交会】 S 557.259m ZA 9731′05″ HAR 35115′06″ 停止 3.测量完成后,显示测量结果,并要求输入已知点棱镜高。 l 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S 557.259m ZA 9731′05″ HAR 35115′06″ 棱镜高 0.000 取消 确定 4.按【确定】,进入已知点2坐标输入及测量。 重复2-3完成已知点2的输入及测量。 【确定】 【输入测量已知点2】 N﹤m﹥ E﹤m﹥ Z﹤m﹥ 查找 记录 测量 5.当输入并测量了两个已知点后,屏幕显示已知点列表。 l 按【5】【6】移动光标选取已知点。 l 按【加点】增加已知点。 l 按【重测】重新观测光标所指示的已知点。 l 按【计算】计算交会点坐标。 l 按【取舍】舍弃光标所指示的已知点,该已知点不参与计算,再按一次则可恢复选取。 【后方交会】 01PT-01 02PT-02 加点 重测 取舍 计算 6.按【计算】进行交会点坐标计算,并显示计算结果。 l 按【记录】将计算结果储存至内存中。 l 按【确定】将交会点坐标置为测站坐标。 【计算】 【交会点坐标】 N0 100.003m E0 99.998m Z0 0.001m 记录 确定 7.按【确定】设置测站,并提示方位角 定向。 照准已知点1,按【确定】设置坐标方位角,返回测量模式下。 如按【取消】,则不设置坐标方位角,直接返回测量模式下。 【确定】 【后方交会/定向】 已知点1方位角 HAR13117′46″ 照准已知点1 取消 确定 18.2 测量多个已知点求取测站坐标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按照“18.1 测量两已知点求取测站坐标”,输入并测量了两个已知点后,屏幕显示出已知点列表。 【后方交会】 01PT-01 02PT-02 加点 重测 取舍 计算 2.按【加点】,输入并测量其他已知点按顺时针顺序。 【加点】 【输入测量已知点3】 N﹤m﹥ E﹤m﹥ Z﹤m﹥ 查找 记录 测量 3.按照“18.1 测量两已知点求取测站坐标”中步骤2-3中的介绍,完成所有已知点的输入及测量。 【后方交会】 03PT-03 04PT-04 05PT-05 加点 重测 取舍 计算 4. 按【计算】求取交会点坐标。 l 按【确定】设置测站坐标并退至测量模式。 【计算】 【交会点坐标】 N0 100.001m E0 99.999m Z0 0.000m 记录 误差 确定 5.按【误差】屏幕显示最小二乘法平差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 按【ESC】返回交会点坐标显示。 【误差】 【标准差】 δN 1.8mm δE 2.6mm n 后方交会测量注意事项 当测站点与已知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时,测站点的坐标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法确定的。当已知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a 将测站点尽可能地设在由已知点构成的三角形的圆周上 b 增加一不位于圆周上的已知点 c 至少对其中一个已知点进行距离测量。 当已知点间的距离一定,测站与已知点间的距离越远则所构成的夹角就越小,已知点就容易位于同一圆周上。若已知点间的夹角过小将无法计算出测站点的坐标。 19.面积计算 面积计算程序可以实时测算目标点之间连线所包围的多边形的面积,参与计算的点可以实时测量所得,从内存中选取,也可以直接用手工键盘输入。 输入值 输出值 坐标值P1(N1,E1) P1(N1,E1) P1(N1,E1) 面积值S 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23.3键功能定义”中介绍的方法将【面积】功能定义到测量模式某一页键上。在菜单模式下选取“6.面积计算”也可以进入面积计算功能。 l 构成图形的点数范围3~30。 l 在给出构成图形的点号时必须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给出,否则计算结果不正确。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在测量模式下按【面积】或在菜单模式下选取“6.面积计算”进入面积计算功能。 【面积】 【面积计算】 点号 PT-01 N E 查找 测量 确定 2.照准所计算面积的封闭区域第1边界点按【测量】开始测量边界点坐标,测量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l 按【查找】调用内存中的坐标数据 参见“13.1.2 调用内存中已知坐标数据” l 也可直接输入坐标数据。每输入一项,按【】。 【测量】 【面积计算】 点号 PT-01 N 356.751 E 234.465 查找 测量 确定 3.按【确定】进入下一边界点测量。 按步骤2介绍依次完成第2、第3边界点的测量.屏幕显示出边界点列表,此时可计算多边形面积。 l 按【5】【6】移动光标选取边界点。 l 按【加点】增加边界点。 l 按【坐标】重新测量或输入光标所指示的边界点坐标。 l 按【计算】计算并显示多边形面积。 l 按【取舍】舍弃光标所指示的边界点,再按一次则可恢复选取。 【确定】 【面积计算】 01 PT-01 02 PT-02 03 PT-03 加点 坐标 取舍 计算 4.按【计算】,屏幕显示由边界点组成的多边形区域面积及周长。 按【确定】结束面积计算并返回测量模式。 按【ESC】返回边界点列表。 【计算】 【面积计算】 点数 3 面积 281370.000m2 周长 2585.485m 确定 20.直线放样 直线放样用来测设相对于确定基线的距离为已知值的点位,也可用于求取测量点至基线的距离。该功能为路缘线、建筑墙、管道坡度的定线放样和检查提供了极大方便。 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23.3键功能定义”中介绍的方法将【直线】功能键定义到测量模式某一页键上。在菜单模式下选取“9.直线放样”也可以进入直线放样功能。 19.1定义基线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在测量模式下按【直线】或在菜单模式下选取“9.直线放样”进入直线放样功能。 l 选取“4.测站设置” 进行测站数据输 入、选取“5.方位角”完成仪器定向,选取“仪器棱镜高”输入仪器及目标高(参阅“13.1输入测站数据”、“13.2后视方位角设置”、“13.3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 【直线】 【放样测量】 1.定义基线 2.放样点 3.放样线 ↓4.测站设置 要进行直线放样测量,首先得定义基线,可以通过输入两点坐标定义基线,也可以通过输入起点坐标,基线方向角及坡度定义基线。 2.直线放样屏幕下选取“定义基线”。 进入输入基线起点坐标屏幕。 在N、E、Z中分别输入基线起点的三个坐标值,每输完一个数据项后按【】。 l 需调用内存坐标数据按【查找】。(参阅13.1.2调用内存中已知数据)。 l 按【记录】可将输入的坐标数据记录至内存中。 【】 【定义基线/起点】 N 0.000 E 0.000 Z 0.000 查找 记录 确定 3.输入完成后按【确定】。屏幕显示如图 输入基线的方向角及坡度,按【确定】完成基线定义。 l 按【二点】,通过输入基线上第二点坐标来计算基线方向及坡度。 【确定】 【定义基线/方向】 方向角0.0000 坡 度 0.0000﹪ 二点 确定 4.按【二点】进入输入基线第二点坐标屏幕。 【二点】 【定义基线/第二点】 N E Z 查找 记录 确定 5. 输入基线第二点坐标后按【确定】,仪 器计算出基线的方向角及坡度。 按【确定】完成对基线的定义,返回直线放样主菜单。 【确定】 【定义基线/方向】 方向角45.3532 坡 度 9.5428﹪ 二点 确定 20.2直线点放样 直线点放样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