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_谭新平.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_谭新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_谭新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_谭新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_谭新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_谭新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5 卷 第 5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5 No.5 2017 年 10 月 COAL GEOLOGY also located in Weibei coalfield, coal mine goaf has caused many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ground fracture and collaps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aggravates the occurrence of urban geo-hazard. Through 150 000 environment geological survey in Tongchuan City, based on ination model, the 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ess landslide, collapse and goaf de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index of uation of geo-hazard susceptibility in complex area is divided into ground index, underground index and envi- ronmental factor index, the weight of index is 0.3, 0.3 and 0.4 respectively, after GIS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we try to solve the complex and incompatible factors of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in the 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 the thick loess of coal-mined-out area,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ollapsible loess, the surface dea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mining depth-thickness ratio, and the norm deation characteristic value is clearly small. Keywords geological hazard;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thick loess; coal mine goaf; ination model 陕西北部黄土分布厚,煤田范围广,黄土沟壑 区崩塌、滑坡与煤炭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 据统计 20012014 年, 陕西境内的黄土地区共发生 伤亡地质灾害 63 起,造成 237 人死亡,87 人受伤, 地质灾害类型[1]以崩塌、滑坡为主;还有不少煤炭 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量房屋开裂甚至屡有煤矿顶板垮 落引发的塌陷型地震的报道和环境问题研究[2]。厚 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显得格外紧 迫和必要。 目前对一般黄土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 表地质灾害或地下煤炭采空地区塌陷地质灾害是各 自评价, 所用方法模型也不一致。 徐媛[3]、 张黎等[4]、 ChaoXing 第 5 期 谭新平等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13 刘海燕[5]、孟文强[6]、郑长远[7]、宋高举等[8]、魏刚 等[9]基于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 GIS 数据处理功 能,进行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基 本没有涉及采空区问题;对于评价覆盖层较厚的采 空区塌陷、地表移动变形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常采用的方法有概率积分法[10-11]、模糊判别法[12]、 数值模拟法[13]、神经网络法[14]、统计分析法[15]等。 陕西北部地质灾害复杂,一方面存在厚黄土地 区的一般灾害类型,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面积煤炭采 空区塌陷地质灾害, 由于二者的评价方法差异较大, 目前还没有见到一种综合实用的评价方法,通过铜 川市幅 1∶5 万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在这方面进行了 探讨,用于解决致灾因素复杂和不相容的问题。 1 地质与地质灾害概况 1.1 地质条件 陕西铜川市区域构造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 缘渭北隆起地带,总体上为向北西缓倾斜的单斜构 造,其间发育有宽缓的背向斜和断层;地貌位于关 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交接地带,黄土被河流沟谷 切割形成残塬与沟壑,地貌单元有中低山区、黄土 残塬、残塬沟壑和河流河谷区,河谷发育多呈“V” 形,坡降大而且下切深,黄土塬区覆盖几十米至上 百米厚第四系风积黄土层Q eol 1-3,下部基岩依次有新 近系静乐组N2j 泥岩,三叠系T、二叠统P、石 炭系C砂岩或砂泥岩互层,上石炭统太原组砂泥岩 中C3t夹煤层,常为采空区分布位置,下部不整合 接触奥陶系灰岩。 调查区范围 420 km2, 涉及王益区、 印台区、耀州区和宜君、富平县域,煤矿区面积 192.89 km2。煤矿分布范围及剖面[16]位置见图 1,代 表性厚黄土及煤炭采空分布区地质剖面见图 2。 1.2 黄土分布区崩塌及滑坡灾害 本次遥感解译出地质灾害点 64 处, 收集国土资 源部门地质灾害点 80 处, 对于解译和收集的灾害点 逐一进行了复核,在此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点开 展了实地调查,实际确定滑坡 98 处,崩塌 47 处, 不稳定斜坡 22 处,并建立了调查资料数据库。 1.3 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 铜川市大型国有煤矿基本上都是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建设投产,于 90 年代末大量关闭,王 石凹煤矿于 2015 年关闭,仍有少量小型煤矿在开 采。煤矿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臂式后退采煤,采煤 工艺经历了炮采、普采、高档普采到综合机械化一 次采全高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工作 面参数为 采高 2.13.5 m, 工作面长度 80150 m, 图 1 煤矿分布范围平面图 Fig.1 Plan of coal mine distribution range 工作面推进长度 3601 300 m,黄土覆盖厚度 35 120 m,基岩厚度 36430 m。黄土水土流失与土地 平整复垦又掩盖了采空引起的地面特征,仅发现地 面塌陷 17 处,地面裂缝 9 处,无法从地表现象对采 空区塌陷地质灾害做出客观的评价。采动引起的地 表剧烈变形期一般要持续 12 a, 地表移动基本稳定 一般需要 2.55.0 a,依此来判定区内除王石凹煤矿 和部分小型煤矿外,大多数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已 趋于稳定。但大面积老采空区的存在,上覆岩土层 已发生了塌陷和变形,形成了垮落带、导水裂隙带 和弯曲下沉带,老采空区的剩余变形还需经过长期 的过程;加之采空区岩层上部又分布有厚层湿陷性 黄土,黄土中发育有大孔隙,采空裂隙的形成加大 了黄土中裂隙的发育, 这将对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也 形成长期潜在不利; 黄土中的采空裂隙加剧了黄土高 边坡滑坡、 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饱和黄土还受采空 影响水位大幅下降, 引起固结变形等, 故进行地质灾 害易发性评价时还应重点考虑厚黄土采空区稳定性 问题。 2 评价模型建立 2.1 一般地区评价体系 前人通过层次分析,在评价滑坡、崩塌、不稳定 斜坡、泥石流等地质现象引起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时,建立了一般地区评价指标体系[3-9],主要分为 3 类①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即灾害点密度,包括 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②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包括 地质环境条件坡度指标、坡高指标、坡型指标、岩 体类型、 植被指数; ③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降雨指标、 地表工程活动等。他们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 划评价时,对各评价指标确定的权重范围值见表 1。 ChaoXing 11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图 2 厚黄土及煤矿采空区分布地质剖面图 Fig.2 Geological section of thick loess and coal mine goaf distribution 表 1 一般地区评价指标权重范围表 Table 1 uation index weight range of general area 指标类 指标项 权重范围 灾点统计 灾点密度 0.220.64 坡度 0.060.12 坡高 0.040.10 坡型 0.030.10 岩土 0.060.30 形成条件 植被 0.020.10 降雨 0.020.09 诱发因素 工程活动 0.020.17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 划评价时,不同人即使在类似地区,评价指标数量 一致的情况下,其权重取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 将对计算评价结果造成影响, 所以, 评价指标的权重 取值应该合理可靠。孟文强[6]利用点估计法计算检验 统计, 得出高危险区 3 个随机变量灾点密度处/km2、 人类活动及人口密度万人/km2特征值分别为 0.223、 0.555、0.018,其可靠度为 62.55,该指标可作为复 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权重特征值参考。 2.2 复杂地区评价体系 当厚覆盖层下存在大范围采空区时,开采初期 地面塌陷及开裂现象明显,灾害现象表现为线、面 为主,灾害点密度难以确定,土地复垦后就更难发 现统计量化。在进行厚黄土与采空区分布的铜川地 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评价时,将评价指标体系总 体划分为①地面指标,包括滑坡、崩塌、不稳定 斜坡、泥石流等,也用灾害点密度来评价;②地下 指标,包括采空、地震、断层、地下水等;③环境 因素指标,主要为影响地面地质灾害发生的坡度、 坡高、降雨、工程活动等。经层次分析、地质专家 组经验与模型计算,地面指标、地下指标、环境指 标权重分别取 0.3、0.3、0.4 较合适,环境指标数量 较多,其分项权重可根据经验或层次分析结果进一 步分别选取。本复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评 价指标权重分配值见表 2。 表 2 复杂地区评价指标权重分配表 Table 2 Weight allocation of uation indicators in complex areas 指标类 指标项 权重 地面 灾点密度 0.30 坡度 0.10 坡高 0.05 坡型 0.04 岩土类型 0.04 植被 0.04 降雨 0.03 环境因素 工程活动 0.10 地下 采空 0.30 3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3.1 地质灾害因子的提取计算 对于评价指标,不论其属于定量和定性指标, 都可以按照它的层次特征进行分级量化处理。在环 境地质调查时,需收集大量地质、水文和环境地质 资料数据,通过实际调查,掌握量化各个因素指标 影响特征。 工作区东西宽约 21 km,南北长约 20 km,本次 铜川市幅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内容、密度和精度严格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收集了矿 区大量煤田地质钻孔、采掘、地质、水文、气象等 资料,结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和大量环境 地质调查, 为地质灾害评价积累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ChaoXing 第 5 期 谭新平等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15 3.1.1 已有灾害群体统计指标 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时,采用本次调查滑 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面塌陷等灾害点 167 处。 计算单元按照 1 km1 km,对单元内已有地质灾害 的点密度进行统计。灾点密度归一化结果见图 3。 图 3 灾点密度归一化结果图 Fig.3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hazard point density 3.1.2 坡度指标 利用 GIS 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中提取调 查区的坡度信息,然后进行归一化。坡度在影响斜 坡发生滑坡、 崩塌等失稳环境条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坡度在 40以上时易发生崩滑, 将 40以上斜坡的易 发程度定义为 1, 10以下定义为 0;并将坡度在 1040的斜坡发生滑坡、崩塌的概率,按照不同的 坡度区间进行 01 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坡度指标归 一化结果见图 4。 图 4 坡度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Fig.4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slope index 3.1.3 坡高指标 本次研究中, 坡高定义为 DEM 资料中相邻 33 单元中高差最大值。在易发性区划中,利用 GIS 从 DEM 数据中提取调查区的坡高信息, 根据铜川黄土 残塬、黄土沟壑高度大的特点,通过对大量滑坡和 崩塌的坡高分析统计后, 将高度为 80 m 以上斜坡的 易发程度定义为 1,而将坡高 080 m 的斜坡的易发 程度进行 01 之间的线性归一化。斜坡坡高指标归 一化结果见图 5。 图 5 斜坡坡高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Fig.5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the index of slope height 3.1.4 坡型指标 坡型可以利用斜坡坡面的曲率进行描述和量 化,直线形曲率等于 0,凸型斜坡曲率大于 0,滑坡 和崩塌主要发育在直线形斜坡和凸型斜坡上,易发 程度较高;凹型和阶梯型斜坡坡面的曲率小于 0, 易发程度较低。因此,可利用 ArcGIS 平台从 DEM 数据中分别提取调查区的地表曲率信息,对坡型指 标进行 01 的线性归一化处理。斜坡坡型指标归一 化结果见图 6。 图 6 斜坡坡型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Fig.6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the index of slope type 3.1.5 岩土体结构指标 调查区岩土体结构指标根据地貌单元与岩性、 水土流失、重力侵蚀、流水的侧向侵蚀作用等确定。 区内地貌单元分为中低山区、残塬沟壑、黄土残塬、 河流河谷区。中低山区基岩裸露岩体稳定,地质灾 害不易发;残塬沟壑虽地形破碎但岩性主要为 Q1-2 老黄土,黄土湿陷性和裂隙微弱,地质灾害较发育; 黄土残塬覆盖 Q3黄土及黄土状土, 黄土湿陷性和裂 ChaoXing 11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隙发育,沿黄土残塬边坡滑坡、崩塌灾害较多;河 谷区狭窄且河流切割侧蚀作用强烈,次生黄土状土 厚,地质灾害也发育。按照调查区上述地貌单元和 岩性其地质灾害依次增大的趋势,将岩土体结构对 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影响进行了 01 的归一化处理。岩土体结构指标归一化结果见图 7。 图 7 岩土体结构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Fig.7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the index of rock and soil structure 3.1.6 植被指标 采用调查区高精度的Spot遥感影像数据计算植 被指数,在统计分析前将该资料重新采样成 50 m 50 m 的栅格单元,植被指数越高易发程度就越低。 利用 GIS 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得到植被指数归一化结 果图。 3.1.7 降雨指标 根据调查区的降雨特性, 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 为 590630 mm/a,西北高东南低,汛期处于 7–9 月, 按照区内降雨量等值线图,进行 01 归一化 差值处理。 3.1.8 人类地表工程活动指标 人类地表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育的 影响较为复杂,定量化确定较难。铜川市为煤炭性 城市,交通网主要沿河谷、黄土塬边坡修筑,城市、 乡镇及矿区道路及两侧建筑较密集,沿道路及建筑 密集区对黄土边坡开挖较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最 明显。本次人类工程活动的量化是以图幅内主要交 通线路为基线,做缓冲区分析,根据道路两侧建筑 物密度和对边坡的影响距离情况,取间隔 100 m 分 别向两边做 3 个缓冲区,进行了栅格化和归一化处 理。人类地表工程活动指标归一化结果见图 8。 3.1.9 采煤活动指标 调查区内分布有众多煤矿企业,其采空区引发 的地面塌陷以及由此诱发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灾害, 以及黄土地基中的裂缝促使湿陷性发生变化, 对当地居民造成不小的影响。如何定量化反映厚黄 土采空区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是关键问题。地表 变形程度与地层岩性、煤层结构、采煤工艺等都有 图 8 地表工程活动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Fig.8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the index of surface engineering activities 很大的关系,为了准确反应地表变形程度,采煤活 动选择以煤矿区内 7 条地质断面,45 个煤炭钻孔和 采掘资料,按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 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17]中所列方法模型进行 计算,模型如下。 最大下沉值WmaxMqcosα 1 最大倾斜值Imax Wmax/r 2 最大曲率值Kmax1.52Wmax/r2 3 最大水平移动值UmaxbWmax 4 最大水平形变值εmax1.52bImax 5 式中 M 为煤层开采厚度, m; α 煤层倾角, 为 424, 取 8; q 为下沉系数; r 为开采影响半径, rH/tanβ, m; β 为初次采动影响角, ; H 为煤层埋藏深度黄 土厚度 H1,基岩厚度 H2,m;Kmax为最大曲率值, mm/m2;b 为水平移动系数。 根据地质资料,有关参数确定如下初次采动 的下沉系数为 q0.86; 水平移动系数 b0.30;初 次采动影响角正切 tanβ 为 1.893.3,取 2.0。代入数 据简化求得 Wmax0.851M 6 Imax1.702M/H 7 Kmax5.174M/H2 8 Umax0.255M 9 εmax0.768M/H 10 可以看出,各地表变形值与煤层开采厚度 M 和 煤层埋藏深度 H 有关。计算分区统计结果如表 3。 根据式7和计算统计结果,绘制了厚黄土采空 区最大倾斜值I与有效深厚比H2/M、深厚比H/M 的曲线,见图 9。从图 9 结合表 3 来看,对于厚黄 土分布及煤层相对较薄的煤炭采空区,在进行采空 塌陷地表变形发育等级分级时,开采深厚比取 100400 范围较合适,这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规范[18]中的 80120 范围值相比,规范取值明显 偏小;评价地表建筑物无开裂现象的地表移动变形 ChaoXing 第 5 期 谭新平等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17 值参数指标 I≤3 mm/m, K≤0.2 mm/m2, ε≤2 mm/m 与规范基本一致(特别是 K 和 ε) 。认为在厚黄土及 煤炭采空分布区,由于厚层湿陷性黄土的存在,对 地表变形有叠加作用,地表变形对开采深厚比指标 敏感,规范变形特征取值不适合厚黄土煤炭采空分 布区变形评价。 表 3 变形计算结果平均值与地表变形实际特征对照表 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calculated deation mean and actual surface deation 分区 煤层 分区 面积/ km2 煤层 厚度/ m 开采 深度 H/m 基岩 厚度 H2/m 平均 有效深 厚比 最大 下降值 W/mm 最大 倾斜值 I/mmm-1 最大曲率 值 K/ mmm-2 最大水平 移动值 U/mm 最大水平 变形值 ε/mmm-1 地表变形特征 Ⅰ400 10号 30.10 1.00 470.0 410.0 410.08523.62 0.23 255 1.65 无变形及裂缝 图 9 倾斜值与有效深厚比曲线图 Fig.9 The curve of the value of the tilt and the effective depth -thickness ratio 通过分析对比,按照各钻孔点位有效煤层深厚 比规范称深厚比,即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与煤层厚度 的比值计算结果,结合煤层底板等值线图与煤层厚 度分布等,将整个矿区采空塌陷发育程度分为 5 个 级别,Ⅰ区发育程度强,深厚比400。将有效 深厚比作为量化标准,小于 100 的区域定义为 1, 大于 400 的定义为 0,对 100400 之间的区域进行 了归一化。采煤活动指标归一化结果见图 10。 3.2 计算单元的剖分 3.2.1 评价单元分块 计算单元剖分的形式及大小作为信息叠加的背 图 10 采煤活动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Fig.10 The normalized result of the index of coal mining activity 景区块,对区划的结果影响较大。采用栅格单元分 块方法,利用 GIS 从 DEM 提取地形、地貌、坡度、 倾向、倾角、高差等数据,形成斜坡单元栅格数据 集,该栅格数据为矩阵形式,可借助计算机快速完 成运算。 研究针对调查区 15∶ 万比例尺 DEM 资料, 采用水文解析的方法以地形分水线,梁峁、残塬沟 壑、河谷、冲沟、支沟、斜坡等地貌所限汇水区域 将评价区划分为 926 个单元块,如图 11。 3.2.2 信息叠加计算结果 在前述评价指标分析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先 利用 ArcGIS 系统的空间叠加与统计功能,统计每一评 价单元的所有指标值,得到数字矩阵的计算结果;再 利用 ArcGIS 平台提供的分析计算功能,将研究区各评 价单元数据按照权重分配结果进行信息叠加计算。最 后得到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计算结果,见图 12。 ChaoXing 11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图 11 易发程度区划评价单元分块图 Fig.11 The block diagram of uation unit for the uation of the degree of susceptibility 图 12 易发程度计算结果图 Fig.12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susceptible index 3.3 易发程度等级划分 合理地确定易发程度分区界线值也是区划的关 键环节。一般采用突变点法和等间距法,本次采用 易发指数对数值图图 13中的突变点法,经过统计 分析,从中找出突变点作为易发程度分区界线值, 将区域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 4 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并给出各单元确定的易发程度 图 13 易发指数对数值图 Fig.13 The logarithmic figure of susceptible index 等级标准表表 4,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 各种因素,利用 MapGIS 勾画出调查区地质灾害易 发程度区划图(图 14) 。 表 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评价标准表 Table 4 uation standards for divis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susceptibility 等级非易发区低易发区 中易发区 高易发区 标准<–0.01 –0.010.28 0.281.0 >1.0 图 1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 Fig.14 Zoning map of geological hazard susceptibility 根据铜川市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可以 发现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黄土高原沟壑、河谷水 系和煤矿采掘区域有关。地处 3 个水系上游交汇地 带,中部为漆水河流域,东部为洛河、石川河流域, 下切型黄土沟壑极其发育,坡面水土流失严重,沟 谷内是王益区和印台区政府所在地,沟内人口密度 及建筑物密度大, 城市化扩张加剧了建筑挖方削坡, 城市棚户区、矿区及乡镇道路沿黄土边坡开挖修筑 等造成滑坡、崩塌灾害较多;矿区地下采煤使大面 积采空区发育,形成地面塌陷,也诱发滑坡、崩塌 等地质灾害。 4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以 1︰5 万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为主体, 通过建 模、计算分析,对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 分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 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说明见表 5。地质灾害高 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漆水河河谷、王家河河谷两侧及 王石凹、陈炉镇周边煤炭采空区域;地质灾害中易 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残塬区和北部残塬沟壑 区,处于高易发区的周边大部分范围;低易发区主 ChaoXing 第 5 期 谭新平等 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19 要分布在工作区内的黄土残塬或残塬沟壑区塬面上 沟壑分布较少,地势较平缓的区域;非易发区主要 分布在工作区内的东南部基岩山区和黄土残塬塬面 平缓区域。 表 5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说明表 Table 5 Descrip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susceptibility zoning 分区 面积/km2 占总面积/ 亚区面积/km2 占分区面积/地质灾害点数量/处 面密度/处km-2 Ⅰ130.86 35.75 64 2.07 高易发区Ⅰ 86.32 20.55 Ⅰ255.46 64.24 69 1.24 Ⅱ128.17 15.86 13 0.46 Ⅱ224.61 13.86 13 0.52 Ⅱ343.27 24.37 9 0.21 中易发区Ⅱ 177.55 42.27 Ⅱ481.50 45.90 20 0.25 Ⅲ116.32 20.25 0 0 Ⅲ210.42 12.93 0 0 Ⅲ316.24 20.15 4 0.25 Ⅲ416.16 20.06 0 0 低易发区Ⅲ 80.56 19.18 Ⅲ521.42 26.59 0 0 Ⅳ116.37 21.16 0 0 Ⅳ213.34 17.23 0 0 Ⅳ321.50 27.78 1 0.046 非易发区Ⅳ 77.38 18.42 Ⅳ426.17 33.82 0 0 5 结 语 a. 针对铜川市黄土层厚,煤炭采空分布区范围 大,黄土滑坡、崩塌和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普遍 发育的特点,通过调查分析并基于信息量模型,将 复杂地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总体划分为地 面指标、 地下指标和环境因素指标, 权重分别取 0.3、 0.3、0.4;经过对信息量指标归一化、评价指标权重 分配、信息叠加计算等,得到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 价计算结果,合理解决了厚黄土灾害与采空区灾害 危险性评价中各种因素复杂和不相容的问题。 b. 通过对厚黄土分布及煤层厚度相对较薄的采 空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在该地区进行采空塌陷地表 变形发育等级分级时, 开采深厚比取 100400 范围较 合适,这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18]中的 80120 范围值相比,规范取值明显偏小;认为由于 厚层湿陷性黄土覆盖层的存在, 对地表变形有叠加作 用, 故地表变形对开采深厚比指标敏感, 规范变形特 征取值不适合厚黄土煤炭采空区变形评价。 c. 在多因素致灾影响下复杂地区,将信息量法 模型与 GIS 计算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评 价, 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与实际基本相符。 参考文献 [1] 范立民,李勇,宁奎斌,等. 黄土沟壑区小型滑坡致大灾及其 机理[J]. 灾害学,2015,30367–70. FAN Limin,LI Yong,NING Kuibin,et al. Small landslide and disaster-causing mechanism in gully loess area[J]. Journal Catas- trophology,2015,30367–70. [2] 贺卫中,向茂西,刘海南,等. 榆神府矿区地面塌陷特征及环 境问题[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5131–135. HE Weizhong,XIANG Maoxi,LIU Hainan,et al. Ground subsidence and its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Yushenfu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6,445131–135. [3] 徐媛. 基于GIS的互助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2013. [4] 张黎,倪万魁. 宁夏彭阳县地质灾害[M]. 银川宁夏人民出 版社,2010. [5] 刘海燕. 黄陵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 西安长安大学, 2011. [6] 孟文强. 基于 GIS 和层次分析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2. [7] 郑长远. 层次分析法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D]. 北 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8] 宋高举, 黄继超, 吴东民. 基于斜坡单元划分法的汝阳县地质 灾害易发性区划[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5,261 103–107. SONG Gaoju,HUANG Jichao,WU Dongmin. Applying slope unit division in Zoning Ruyang County in terms of geo-hazard proneness[J].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Envi- ronment Preservation,2015,261103–107. [9] 魏刚,殷志强,史立群,等. 青海化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4186–92. WEI Gang,YIN Zhiqiang,SHI Liqun,et al. Zoning of ge- ologicoal disasters of Hualong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J]. ChaoXing 12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3, 24186–92. [10] 梁明, 王成绪. 厚黄土覆盖山区开采沉陷预计[J]. 煤田地质与 勘探,2001,29244–47. LIANG Ming,WANG Chengxu. Prediction of mining subsi- dence in mountain area overlaid with thick loess bed[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01,29244–47. [11] 马路兴, 吴朝阳, 高艳卫. 老采空区地表剩余变形对城市轨道 交通的影响评价[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41140–49. MA Luxing,WU Chaoyang,GAO Yanwei. 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residual deation above mined-out area on the stability of urban rail transit[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2013,41140–49. [12] 杨梅忠,梁明,巨天乙,等. 黄陵矿区地质灾害的现状与评价 预测[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28120–23. YANG Meizhong,LIANG Ming,JU Tianyi. et al.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rodic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Huangling mining district, Shaanxi[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2000, 28120–23. [13] 杜坤,李夕兵,刘科伟,等. 采空区危险性评价的综合方法及 工程应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9 2802–2811. DU Kun,LI Xibing,LIU Kewei,et al. Comprehensive uation of underground goaf risk and engineering applica- t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 nology,2011,4292802–2811. [14] 冯岩, 王新民, 程爱宝, 等. 采空区危险性评价方法优化[J]. 中 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72881–2888. FENG Yan,WANG Xinmin,CHENG Aibao,et al. optimization of underground goaf risk uat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4472881–2888. [15] 崔丽鹏, 龙建辉, 石文慧. 煤矿区黄土边坡特征分析及防治对 策[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387–91. CUI Lipeng,LONG Jianhui,SHI Wenhui. The featur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loess in coal mining area[J]. Coal Geol- ogy Exploration,2016,44387–91. [16]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 院. 陕西 15 万铜川市幅I49E006005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 2016. [17] 国家煤炭工业局. 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 压煤开采规程[S].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78–116.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62015[S].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28. 责任编辑 张宏 上接第 111 页 FAN Qiuyan,YANG Keqing,WANG Weiming. Study of creep mechanism of argillaceous soft rock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0,2981555–1561. [10] 谢卫红, 高峰, 李顺才, 等. 石灰岩热损伤破坏机制研究[J]. 岩 土力学,2007,2851021–1025. XIE Weihong,GAO Feng,LI Shuncai,et al. Study on mechani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