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_周培明.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_周培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_周培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_周培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_周培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45 卷 第 5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5 No.5 2017 年 10 月 COAL GEOLOGY CBM-bearing system; sequence stratigraphy; hydraulic sealing; Songhe mine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由秦勇等[1]于 2008 年首次提出之后,多名学者在煤储层孔隙特征、沉 积控制因素和地应力等方面不断充实,为煤层气优 质储层的预测,煤层气合层开发层段优选提供了依 据[2-5]。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划分的主要依据 为煤层含气量以及压力梯度在垂向上的差异,再通 过沉积层序格架及水文地质相互论证进行划分,但 煤层含气量和压力梯度资料主要通过参数井试井获 得,且一般只获取主要煤层,导致划分依据点较稀 疏,而煤层煤质特征资料容易获取,且能测试大部 分煤层煤质数据,可以提高含气系统划分的精度, 本文基于传统的研究方法, 加入煤层煤质特征分析, ChaoXing 第 5 期 周培明等 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67 对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进行划分。 2013 年实施的贵州省盘江矿区松河矿瓦斯煤层气 地面丛式井抽采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揭示 了该区良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6]。笔者对黔西松河 井田煤层气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划分了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为该区煤层气勘探 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地质背景 松河井田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北部的土城 向斜北翼中段图 1,为一个 NW 向单斜构造,地层 走向 N60W,倾向 SW,倾角 2035,区内构造以 斜向高度正断层为主,走向以 NENEE 向为主, 倾角一般 4580[7]。 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井田内 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 岩组P3β、龙潭组P3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永宁镇组T1yn,第四系Q。 龙潭组层厚 322384 m, 平均 341 m, 含煤 4766 层,一般 50 层,含煤总厚 3747 m,一般 41 m,其 中 13、4、9、12、15、16、17 号煤层为全区主要 可采煤层, 平均总厚 11.68 m。 煤类主要以焦煤为主, 瘦煤次之。 图 1 松河井田构造纲要图 Fig.1 Structural outline of Songhe mine 2 煤层气地质条件垂向分布特征 2.1 煤 质 松河井田煤层原煤全硫质量分数 0.194.73, 13号12 号煤全硫质量分数 0.734.73, 为低 高硫煤,以中高硫煤为主,15 号18 号煤全硫质 量分数 0.190.67,除 18 号煤为低硫煤外,均为 特低硫煤,271煤293煤全硫质量分数 0.79 4.68,为低–高硫煤,以高硫煤为主。煤层原煤灰 分产率为 17.4130.2,13号12 号煤灰分产 率为 20.7730.2,为中–中高灰煤,15 号18 号 煤灰分产率为 17.4120.42, 除 15 号煤为中灰煤 外, 均为低灰煤, 271号293煤灰分产率为 26.94 29.56,均为中灰煤,且接近中高灰煤。煤层硫分 与灰分含量总体上呈上、下高,中间低的规律。松 河井田煤的硫分含量受海水影响明显,硫分含量垂 向上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晚二叠世松河井田区域海侵 –海退–海侵的旋回过程;灰分含量与硫分含量呈正 相关关系,反映过渡相的沉积环境[8]图 2。 图 2 松河井田煤层群原煤硫分与灰分垂向变化规律 Fig.2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sh and sulfur content of the raw coal of coal seams in Songhe mine 2.2 煤层含气量垂向分布特征 研究区煤层含气量为 4.5818.53 cm3/g, 12、 293 号煤层含气量最高, 222号煤层含气量最低。 从13 号12 号煤,煤层含气量呈现上升趋势;从 222号 293号煤, 煤层含气量也逐渐上升; 12 号222号煤, 除 221煤含气量明显偏高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以 12 号煤和 222号煤含气量为界,研究区煤层含气量 垂向上由顶部至底部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 趋势图 3。 图 3 松河井田煤层含气性垂向分布曲线 Fig.3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BM content of seams in Songhe mine ChaoXing 6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2.3 煤层压力系数垂向分布特征 根据松河井田 SC-1 井试井数据,13 号煤、9 号煤压力系数分别为 1.14、1.08,接近正常压力状 态;16 号煤压力系数为 1.4,属异常超高压;271号 煤压力系数为 1.37,属异常高压。据此,将研究区 煤层垂向上划分为 2 套地层压力系统。 有悖于“吸附原理”的含气量垂向分布特征以 及压力系数垂向上的差异分布等反映了龙潭组含 煤地层垂向上可能存在多个含煤层气系统,各含 煤层气系统之间压力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含气性相 互独立。 3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是沉积–水文–构造 条件耦合控气作用的产物[1]。在松河井田,构造是 影响煤层气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基于沉积特征与 水文特征分析,并综合煤层气地质条件,认为研究 区龙潭组为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并建立了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模式图 4。 3.1 构造–沉积特征 含煤地层的层序格架特点,奠定了多层叠置独 立含煤层气系统的地质基础[1,9]。大地构造通过控制 沉积基准面的升降影响层序格架。松河井田龙潭组 沉积期间,研究区处于海陆过渡相,受来自西侧的 陆源河流以及来自东侧和东南侧广海方向的海岸潮 汐作用双重因素的影响, 经历了“海侵–海退–海侵”3 次沉积旋回,从底部至顶部,大致形成了潮坪–泻湖 相、三角洲相、潮坪相 3 个沉积体系[7,10]。3 个二级 层序与 3 个岩性分段的地层界限较为一致,下段沉 积于潮坪–泻湖沉积相,以 222号煤层顶板和 293号 煤层底板粉砂质泥岩与上覆龙潭组中段和下伏峨眉 山玄武岩组为封隔,岩性以深灰–灰黑色粉砂质泥 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中段沉积于三角洲 沉积体系,以 12 号煤层顶板和 221号煤层底板的粉 砂质泥岩与龙潭组上段和下段封隔,岩性主要为细 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上段沉积于潮坪沉积 体系,以13号煤层顶板和 11 号煤底板的粉砂质 泥岩与上覆飞仙关组和下伏龙潭组中段封隔,岩性 以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粉 砂质泥岩及泥岩。 龙潭组煤质、含气性和压力系数垂向上的分布 特征与 3 个二级层序地层格架也高度吻合。龙潭组 与上覆飞仙关组、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以及各个 二级层序之间均由泥岩、泥质粉砂岩等致密隔水层 相互分隔,隔断了各层之间气、水的连通性,是相 对独立的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基础。 图 4 松河井田龙潭组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模式 Fig.4 Pattern of unattached multiple superimposed coalbed methane system in Longtan ation, Songhe mine 3.2 水文地质条件 含煤地层与上覆、下伏含水层之间缺乏水力联 系,地层内部不同岩层组合之间水力相互封闭[11], 这些条件构成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水文 地质条件基础。 根据松河井田龙潭组含煤岩系 29 个涌、 漏水点 煤组上段 9 个,中段 17 个,下段 3 个抽水实验, 上段112 号煤层单位涌水量为 0.87711.2 mL/ sm,渗透系数为 0.006 830.051 6 m/d;中段 1224 号煤层平均单位涌水量 117 mL/sm,渗 透系数 0.158 m/d; 下段24293号煤层单位涌水量 ChaoXing 第 5 期 周培明等 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69 0.30351.6 mL/sm, 渗透系数为 0.000 5230.368 m/d。 含煤地层的透水性较弱, 整套地层均为相对隔水层。 含煤地层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垂向上变化较大, 富水性从底部到顶部呈“弱–中等–弱”的变化趋势, 表明不同岩层组合之间水力相互封闭,这是多层 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得以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另外,龙潭组含煤地层富水性的层位分布与 3 个二 级层序格架也高度吻合,三角洲–潮坪–泻湖过渡相 沉积体系形成了由细粒碎屑岩构成的具有隔水阻气 作用的致密岩层,阻碍了垂向上不同岩层组合之 间气、水的流通,使得各层之间的含气性、压力系 数等物性具有相互独立性,从而形成了多层叠置独 立含煤层气系统。 4 结 论 a. 黔西松河井田龙潭组煤层气地质条件垂向 上呈现非均质的变化规律,煤层硫分与灰分含量总 体上呈“上、下高,中间低”的规律,且二者呈正相 关关系,反映了过渡相的沉积环境;煤层含气量垂 向上呈波动式变化,由顶部至底部呈“上升–下降– 上升”的趋势,埋深–压力系数关系曲线垂向上分为 截然不同的 2 套系统。 b. 研究区龙潭组划分为 3 个二级层序,与 3 个 岩性分段的地层界限较为一致,层序格架限定了多 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基础;每套独立含气系 统之间缺乏水力联系, 富水性由下至上呈“弱–中等– 弱”的变化规律, 构成了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水文地 质基础。 c. 研究区龙潭组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是沉积–水文–构造条件耦合控气作用的产物,可划 分为 3 个独立含气系统,各系统间相互独立,系统 之间由封闭层封闭,临近系统之间煤质、煤层含气 量、压力系数、层序地层、水文地质等特征存在显 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秦勇,熊孟辉,易同生,等. 论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以贵州织金纳雍煤田水公河向斜为例[J]. 地质评论,2008, 54165–69. QIN Yong,XIONG Menghui,YI Tongsheng,et al. On unat- tached multiple superposed coalbed-methane system In a case of the Shuigonghe syncline,Zhijin-Nayong coalfield,Guizhou[J]. Geological Review,2008,54165–69. [2] 沈玉林,秦勇,郭英海,等.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 成的沉积控制因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 373573–579. SHEN Yulin,QIN Yong,GUO Yinghai,et al. Sedimentary controlling factor of unattached multiple superimposed coal- bed-methane system ation[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2,373573–579. [3] 杨兆彪, 秦勇. 地应力条件下的多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的调整 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44170–75. YANG Zhaobiao,QIN Yong. A study of the unattched multiple superposed coalbed methane system under stress condi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15,441 70–75. [4] 梁冲冲, 吴财芳, 李腾. 多煤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中煤储层孔 隙特征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6104–107. LIANG Chongchong,WU Caifang,LI Teng. Study on pore features of coal reservoir in multi superimposed independent gas-bearing system[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416104–107. [5] 杨兆彪. 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 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2011. [6] 金军. 黔西松河井田松参 1 井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J]. 煤炭科学技术,2016,44227–32. JIN Jun.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oal reservoir physi- cal property in Songhe No.1 well of Songhe mine field,west Guizhou[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442 27–32. [7] 张守远,王秉江,刘月生,等. 贵州省盘江矿区松河井田精查 补充勘探地质报告[R]. 六盘水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 五九队,1982. [8] 程伟,杨瑞东,崔玉朝,等. 贵州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质 特征及其成煤环境意义[J]. 地质学报,2013,8711 1763–1777. CHENG Wei, YANG Ruidong, CUI Yuchao, et al. Characteristic of Late Permian coal quality from Bijie,Guizhou Province,SW China,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paleoenvironment[J]. Acta Ge- ologica Sinica,2013,87111763–1777. [9] 曹新款,朱炎铭,王道华,等. 郑庄区块煤层气赋存特征及控 气地质因素[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116–23. CAO Xinkuan,ZHU Yanming,WANG Daohua,et al. Analysis of the coalbed methan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gas-controlling geologic factors in Zhengzhuang block[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1,39116–23. [10] 徐彬彬,何明德. 贵州煤田地质[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2003163–198. [11] 田冲,汤达祯,周志军,等. 彬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 层气的控制作用[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143–46. TIAN Chong,TANG Dazhen,ZHOU Zhijun,et al. Hydro-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ntrol on coalbed methane in Binchang mining area[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2, 40143–46.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