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_王小清.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_王小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_王小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_王小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_王小清.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_王小清.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4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4 No.3 2016 年 6 月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 Jun. 2016 收稿日期 2015-04-08 基金项目 南方缺煤省份煤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12120113074500) Foundation itemInvestigation and u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south of China(12120113074500) 作者简介 王小清(1968),女,湖南湘潭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煤田地质勘查与矿山地质技术服务工作. E-maillkx921216 引用格式 王小清,张良平,刘珍奇.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3) 14-20. WANG Xiaoqing,ZHANG Liangping,LIU Zhenqi. Coal-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searching prospect of Ceshui ation in Shengli- Lijiawan coal mining area of Hunan province [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6,44(3)14-20.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6)03-0014-07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 及找煤远景分析 王小清,张良平,刘珍奇 (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湖南 长沙 410014) 摘要 在收集梅城-寒婆坳区相关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及科研成果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测地质 剖面、地质填图、槽探、生产井编录、电法勘探、采样化验等技术手段,采用对比地质条件,类推 含煤性,对涟邵煤田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岩系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在涟源含煤区西部老矿 区寻找测水煤系的富煤带、厚煤体,圈定了何家湾-周家湾-油溪、界头岭-联丰-菜山冲、白家岭等 三个找煤远景区作为重点勘查耙区。 关 键 词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找煤远景 中图分类号P618.11;P539.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6.03.003 Coal-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searching prospect of Ceshui ation in Shengli-Lijiawan coal mining area of Hunan province WANG Xiaoqing, ZHANG Liangping, LIU Zhenqi (Coal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4,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data of regional geology, mineral resources,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re- searches related to Meicheng-Hanpo depression, through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approaches such as measured geological sections, geological mapping, trenches, record of active mines, electrical exploration,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by using comparison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nalogizing the coal-bearing proper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bearing series of Ceshui ation in Shengli-Lijianwan Mining area were assessed comprehensively to search coal-rich zone and thick coal in old mining area of Lianyuan coal-bearing region.Three prospective areas(Hejiawan-Zhoujiawan-Youxi, Jietouling-Lianfeng-Caishanchong and Baijialin) were delineated as key survey targets for coal-searching. Key words Shengli-Lijiawan coal mining area of Hunan Province;Ceshui ation;coal-bearing characteristics; coal-searching prospect 湖南省煤炭资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查与开 采,浅部资源趋于枯竭,后备资源日趋短缺,作为 缺煤省份,寻找新的赋煤靶区是当务之急。涟源含 煤区是湖南省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区内有 40 个国 有煤矿和数百个地方煤矿,经过五十余年的探采, 浅部煤炭资源均已探明与利用, 探找新的煤炭资源 基地必须由老矿区浅部向老矿区边深部、 隐伏区扩 展。为此,探寻新的能源基地是当今我省首选与必 选之地。 1 地质概况 胜利-李家湾煤矿区位于湖南省新化县、 安化县, 区域上属涟邵煤田北段北部,面积约 281 km2。区内 地层由新至老依次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 龙潭组 (P2l),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中上 石炭统壶天群(C23)、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1z)、测 水组(C1c)及石磴子组(C1s)、孟公坳组(C1m)以及泥盆 系上统锡矿山组(D3x)[1]。 其中测水组是区内的主要含 ChaoXing 第 3 期 王小清等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 15 煤地层。本区位于涟源含煤区新化-梅城叠瓦冲断裂 带内[2-3]。区内发育系列枢纽向北西微凸、呈弧形弯 曲的紧闭褶皱且大多保持不够完整; 主干断层走向与 地层一致,北东向;倾向南东,在地表倾角一般 50~60、 深部 60左右; 断距最大可达 1 200 m 以上, 且延伸长,全长约 80 km。区内发育一系列主要由壶 天群白云质灰岩组成的飞来峰[4]。 李家湾区段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 轴向北东, 延伸至胜利区段,发育区域性走向断层 F1和较多的 飞来峰。胜利区段则为一复式向斜,断裂及褶皱均 较发育。瓦冲断裂构造易导致浅部煤层变厚(煤包)、 深部煤层变薄(薄煤带)。 本区以往仅进行过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013 年在区内开展了 1∶2.5 万煤田地质测量、槽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等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以 2013 年煤炭 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 对胜利-李家湾区段测水组含煤 岩系特征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对比地质条件,类推含 煤性,在老矿区深部或西翼及断层下盘寻找测水煤系 的富煤带、厚煤体,并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2 测水组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2.1 测水组含煤岩系总体沉积特征[5-7] 测水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及含煤碎屑沉 积,含古生物门类、种属繁多,是本区主要的含煤地 层。 沉积环境为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 成煤环境为泥 炭沼泽。据岩性、岩相、动植物化石含煤部位划分为 上、 下段。 上段(C1c2)以粉砂岩、 石英砂岩、 砂质泥岩、 灰岩为主,底部含一层稳定的含砾石英砂岩,是全区 作为上下段分界的标志层。在测水组上段上部,还有 以叠层石为代表的碳酸盐潮坪相和以灰岩为代表的滨 外碳酸盐陆棚相。 下段(C1c1)主要岩性为粉砂岩、 石英 砂岩、砂质泥岩夹有炭质泥岩和菱铁矿结核,含 2 层 煤(3 煤和 5 煤),其中 3 煤层普遍可采。 以龙山-白马山隆起为界,其北金竹山-涟源沙坪 和双峰太平寺-坳头山是两个沉积中心,厚度达 140~220 m,下段含煤 3~7 层,单层厚度多在 1 m 以 上,菱铁矿层往往与煤层互层产出;其南部武冈、邵 阳一带含煤性次于北段;西部隆回、洞口等地为较粗 的碎屑岩,含煤线或不含煤,但普遍夹似层状鲕状赤 铁矿 1~4 层。 2.2 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2.2.1 横向沉积特征 区内测水组含煤岩系主要分布于李家湾向斜东 西翼、胜利背斜及狮子岩背斜东西翼,其他地段主 要以单独断块形式存在,其含煤层位位于下段。 a. 北东向带状展布的特点[8] 测水组煤岩系下段在大范围内比较稳定,构成 一种北东向(与构造带同向)带状展布的特点。沉降 中心为金竹山、冷水江一带,厚达 60~100 m,向四 周逐渐变薄,如西部胜利背斜、李家湾向斜一带厚 仅 15 m 左右(图 1),东部狮子岩区则接近 40 m。因 此形成了金竹山主沉降带,向两侧为涟源、田坪过 渡带,再则为娄底、芦毛江次沉降带。 图 1 涟源含煤区测水组下段等厚线图[1] Fig.1 Isopachous map of the lower member of Ceshui ation in Lianyuan coal-bearing area b. 从南东往北西,地层单位具穿时代性 冷水江矿区杨家山井田、狮子岩背斜、梅花洞向 斜西翼、 胜利、 李家湾向斜东翼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厚度变化从 SE 往 NW 变薄(图 2);而胜利、李家湾 NE 厚度变化不大,说明石炭系在含煤岩系沉积方面, 早期的含煤层位在南东一带较低,而晚期在北西一带 较低,南东略高。也就说明了含煤岩系不是同期形成 的,而是一个穿时代的地层单位,其原因与早石炭纪 海侵方向由 SW 往 NE 逐渐漫延有关。 2.2.2 带状沉积与各区段煤层发育特征[9] 据邻近金竹山、渣渡、冷水江到芦毛江等8 个矿区 统计显示,煤系厚度薄的地区,煤层发育较好,其含煤 系数较高,如芦毛江矿区。相反,有些矿区煤系较厚, 而煤层发育较差,含煤系数也低,如沙坪井田。另外, 沉积厚度基本相同的矿区,不同区段煤层发育相差甚 大,如金竹山1 井田与沙坪井田,前者煤层发育好,含 煤系数高,后者则煤层发育较差,含煤系数低。可见, 上述含煤岩系沉积的带状展布,并不完全反映煤层发育 程度;而是反映出煤层的聚集和测水组沉积之间也有一 定的差异作用。现就涟源含煤区测水组的带状沉积与各 ChaoXing 1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区段煤层发育种情况分述如下(图 2)。 图 2 相邻区与胜利-李家湾区段煤系和煤层对比图 Fig.2 Correlation of coal measures and seams in Shengli-Lijiawan section and adjacent area. a. 厚系富煤型(金竹山-清塘铺主沉带中部) 煤系厚度大、煤层发育较好,一般有 5~7 层, 可采煤层 3~4 层,单层煤层厚度较大,含煤系数较 高,达 5%以上,如金竹山 1 井田,下段厚 80 m, 煤层总厚 5.16 m,含煤系数 6.45%。 b. 厚系贫煤型(金竹山主沉带的北东部) 煤系厚度大但煤层不多,可采 1~2 层,煤层薄, 含煤系数低, 为 3%左右。 如金竹山矿区的沙坪井田, 下段厚 80 m,煤层总厚 1.6 m,含煤系数 2%。 c. 薄系富煤型(芦毛江次沉带中段-南段) 煤系厚度较薄,含煤 3~4 层,可采 1~2 层,煤层 较厚,含煤系数大于 5%。如芦毛江矿区白洋坪井田, 下段厚 23 m,煤层总厚 2.5 m,含煤系数达 10%;狮 子岩矿区,煤系下段平均总厚 36.59 m,煤层平均总 厚3.91 m,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3.83 m, 含煤系数10.2%, 可采含煤系数 10%;胜利背斜东翼及李家湾段也符合 此种类型, 据地表槽探揭露, 下段煤系平均厚约 13 m, 煤层平均总厚 0.9 m,含煤系数达 6.9%。 d. 薄系贫煤型(芦毛江次沉带北段) 煤系厚度较薄,煤层少,1~2 层,可采煤层少。如 芦毛江矿区龙潭井田,下段厚 20 m,煤层总厚 0.5 m, 含煤系数 2.5%。 e. 过渡型 分布于田坪及涟源过渡带中,其含煤系数分别 为 5%及 3%, 它们具有煤系厚度中等, 含煤 4~7 层, 可采 2~3 层,在一些地方相当稳定,而在另一些地 段则不稳定,也可分富煤型及贫煤型。 从上述煤系发育的情况说明从西往东的芦毛 江-新化-冷水江-金竹山-涟源一带煤层厚度大,含 煤系数高,为一富煤带;向北,煤系、煤层厚度变 薄,含煤系数逐渐变小。同时说明了富煤带与测水 组下段之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富煤带分布范围 与测水组下段厚度大于 30 m 的区间相吻合。 如西部 芦毛江矿区测水组下段厚为 30~35 m,至盆地中心 的金竹山矿区测水组下段厚达 98 m 以上。由西往 东,其含煤系数依次降低,(芦毛江 9.5%;冷水江 8.1%;石湾 8.6%;托山 5.07%。从北而南(清塘铺- 渣渡南),测水组下段厚度由 39 m 增至 79 m,而含 煤系数略有降低。可见本区富煤带是发育于沉降中 心广大斜坡地带。测水组下段厚度小于 30 m 的区 段,则煤层基本不可采。 2.3 胜利-李家湾区段煤层发育特征 胜利-李家湾区段内3号、 5号煤层发育范围见图3, 煤层分布有限。本区富煤带发育于测水早期的海退过 程,李家湾-胜利区段西部和北部由于靠近雪峰古陆, 地形差异大,海退时覆水变化较大,对煤层形成不利, 使得 3 号、5 号煤层在此沉积差,仅仅在前缘凹陷偶有 沉积,且不稳定。胜利区段东翼菜山冲-吉庆发育 5 号 煤层,应属于在前缘凹陷内的沉积,不稳定,而东部狮 子岩区靠近沉积中心冷水江矿区,故在此形成了局部可 采的5 号煤层,但极不稳定,偶尔可采。据狮子岩煤矿 普查报告,在狮子岩区段施工的 10 个钻孔中,仅仅在 狮子岩背斜东翼钻孔 ZK204 中见 5 号煤厚 0.35 m。 测水中期是海退末期,沼泽水位最高,覆水平 静,广大区域内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对煤 层的形成最为有利,普遍沉积形成了 3 号煤层,且 最稳定,形成了本区主要可采煤层;胜利-李家湾区 段东部狮子岩区段因靠近冷水江聚煤中心,发育了 较稳定的 31、32煤层。 测水晚期是海进过程,由于海进,地形相对平 整,受古构造影响,覆水深,西部胜利背斜西翼普 遍含泥质灰岩层,西翼的白家岭区段测水组上段甚 至含有一层稳定的厚约 6 m 的含泥灰岩,此段内无 1 号、2 号煤层发育。东翼靠近冷水江凹陷中心,发 育有 1 号、2 号煤层,但仅见于局部地段,大部分 为碳质泥岩夹煤线或薄煤层,无工业价值。 ChaoXing 第 3 期 王小清等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 17 图 3 胜利-李家湾区段 3 号和 5 号煤层发育范围图 Fig.3 Scope of seams 3 and 5 in Shengli-Lijiawan section 2.4 煤质特征 2.4.1 李家湾区段 据地表调查、采样化验及团云煤矿普查报告,区 内赋存 3 号煤层,煤层厚 0.2~1.5 m,局部地段出现尖 灭现象。区内施工钻孔 7 个,5 个钻孔见煤,钻孔见 煤率 71%,其中 4 个钻孔见可采煤层,可采率 57%。 煤厚 0~1.47 m,平均厚 0.8 m,可采范围内煤层平均 厚度为 1.08 m。据煤质分析结果,区内 3 号煤层属中 高灰、高硫、低磷、低热值无烟煤,煤质一般(表 1)。 表 1 胜利-李家湾区段 3 号和 5 号煤层煤质分析对比表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l quality of seams 3 and 5 in Shengli-Lijiawan seaction 胜利区段 李家湾 区段 胜利背斜 西、东翼 狮子岩背斜区 化验项目 3煤 5煤 31 煤 32 煤 洗前 0.68 1.22 1.14 1.42 Mad /% 洗后 0.91 1.27 1.59 洗前 32.08 36.28 19.68 24.32 Ad /% 洗后 25.12 11.87 19.28 洗前 18.43 11.9 9.8 9.20 Vdaf /% 洗后 16.53 7.21 8.49 洗前 3.21 0.60 1.41 0.71 St.d/% 洗后 1.31 0.63 0.82 洗前 0.01 0.02 0.02 0.035 Pd/% 洗后 0.03 洗前 22.20 20.92 26.13 24.42 Qnet.d/ (MJkg-1) 洗后 23.57 30.54 25.24 从表 1 分析得知,胜利-李家湾区段煤的变质特征 以区域变质为主, 并由北至南变质程度增强; 由贫煤渐 变为无烟煤。 (注表中31、32煤为3 煤层的2 个分层) 2.4.2 胜利区段 据地表调查及菜山冲普查报告,胜利背斜东翼 赋煤二层,为 3 号、5 号煤层,在菜山冲-吉庆之间, 5 煤层发育较好,煤厚 0.61~3.21 m,平均 1.3 m,不 稳定。区内施工钻孔 3 个,均见可采煤层,钻孔见 煤率 100%。3 号煤厚 0~1.47 m,平均厚度 0.8 m, 而可采范围内煤层平均厚度为 0.97m。据煤质分析 结果,区内 5 号煤层属中高灰、低磷、低硫、中发 热值无烟煤,仅可作民用煤。 胜利背斜西翼、东翼菜山冲以南发育 1 层 3 号 煤层, 煤厚 0.2~1.5 m, 平均 0.69 m, 煤厚较为稳定, 据以往资料,煤质属中灰、低磷、中硫、无烟煤。 可作为民用和动力用煤。 胜利区段狮子岩背斜处,含煤共 5 层,分别为 1 号、2 号、31、32和 5 号煤层。其中 1 号、2 号煤层仅 见于局部地段,为碳质泥岩夹煤线或薄煤层,属不可 采煤层,无工业价值。据煤质分析结果,31煤层属低中 -中灰、低磷、中硫、高热值无烟煤。32煤层为中灰、 低磷、低硫、高热值无烟煤,可作为民用和动力用煤。 3 远景区预测 通过对含煤岩系特征综合分析,采用对比地质 条件、类推含煤性方法,在老矿区深部或西翼及断 层下盘寻找测水煤系的富煤带、厚煤体,进行煤炭 资源预测,圈定了李家湾-胜利区段的何家湾-周家 湾-油溪、界头岭-联丰-菜山冲、白家岭三个找煤远 景区, 预测煤炭资源量 7 377 万 t (表 2)。 表 2 找煤远景区资源量预测汇总表 Table2 Predicted coal resources in the prospective area for coal-searching 名称 面积 /km2 煤层 平均 煤厚/m 标高 /m 校正 系数 资源量 /万 t 白家岭6.8 3号1.08 -600 0.6 990 西翼12.03号0.69 -600 0.6 1 968界头岭- 联丰- 菜山冲 东翼6.55号1.30 -600 0.6 2 004 何家湾- 周家湾- 油溪 10.0 3号0.80 -600 0.6 2 415 合计 35.3 7 377 3.1 何家湾-周家湾-油溪远景区预测 3.1.1 地质简况 该区位于李家湾向斜东翼,呈北东向带状分布, 走向长约 8 km (图 4)。 测水组呈单斜产出,总体倾向西北,倾角 15~50,产状较为宽缓,存在一些舒缓状起伏,仅 ChaoXing 1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有一条区域断层 F3从煤系底部通过,且倾向与地层 倾向相反, 对煤系无破坏作用。 中段周家湾南 500 m 处地层倾角较小为 15左右,加之发育次级褶曲, 导致地层宽泛,在地势低洼的池塘及沟谷中出露石 磴子组地层, 同时发育有一处壶天群的飞来峰构造。 测水组厚约 38~45 m,其中下段厚约 12 m,含煤 1 层,为 3 号煤层。周家湾-何家湾段民采老窑随处可 见,其中地质观察点 D73 见地表 3 号煤层露头,煤厚 0.85 m。老窑调查煤层厚度 0~1.3 m,平均 0.82 m。 图 4 何家湾-周家湾-油溪找煤远景区地质略图 Fig.4 The geological sketch of prospective areas for coal-searching in Lijiawan, Zhoujiawan and Youxi 3.1.2 预测依据 据团云煤矿普查项目施工 5 个钻孔见煤情况 来, 3 个钻孔见煤厚度分别为 1.47 m、 1.0 m 和 1.0 m, 显示了沿倾向上找煤前景良好。另外区内已有详查 勘查区或备选勘查区 2 个。 从地表调查情况看,沿煤系往南延伸方向,地 表基本无民采老窑痕迹,故本区煤厚有从北至南变 薄甚至尖灭的趋势。 按平面积 23 km2,煤厚 1.08 m,倾角 30,视 密度 1.41 t/m3,校正系数 0.6,预测标高-600m(垂深 1 000 m)以浅资源量约为 2 415 万 t。 3.2 界头岭-联丰-菜山冲找煤远景区预测 3.2.1 地质简况 该区位于胜利背斜的北部, 西翼走向长11 km, 宽约 2.5 km;东翼走向长5.5 km,宽约3 km (图5)。 测水组呈一背斜产出,总体走向北东,西翼倾 向 320~335,倾角 35~70;东翼倾向 130~150, 倾角 25~50。断裂构造发育,断层倾向南东 130~ 150,倾角 48~65,构成区域性的叠瓦式逆冲推覆 带[10]。 西翼测水组厚 36~45 m, 其下段厚度 12~15 m; 含煤 2 层,其中 3 号煤层可采,5 号煤层为煤线或 层位。 东翼测水组 38~50 m, 其下段厚度 19 m 左右; 含煤 2 层,其中菜山冲以北仅 5 号煤层可采,菜山 冲以南仅 3 号煤层可采。 3.2.2 预测依据 a. 胜利背斜西翼 地表探槽 TC2、TC18 揭露可采煤层,厚度分别 为 0.8 m 和 0.79 m。地表老窑较多,据调查,3 号煤 层厚约 0~1.2 m, 平均厚度 0.78 m,煤层结构简单无 夹矸。自 TC18 往北,地表老窑减少,说明煤厚变 化自南至北有变薄趋势。 按平面积 24 km2,煤厚 0.69 m,倾角 45,视 密度 1.4 t/m3,校正系数 0.6,预测标高-600m 以浅 资源量约 1 968 万 t。 b. 胜利背斜东翼 实测剖面见 5 号煤厚 0.67 m,另外菜山冲煤矿 普查施工的 3 个钻孔见煤厚度分别为 1.28 m、 0.61 m 和 3.21 m,显示本区找煤前景良好。本远景区煤厚 变化受断层 F4 影响较大, 上盘强烈的推覆作用造成 煤层流变, 易形成煤包, 如 ZK301 见的应该是煤包。 由此,推测煤厚变化应该是由浅至深部变薄。 按平面积 13 km2,煤厚 1.3 m,倾角 30,视密度 1.72 t/m3,校正系数 0.6,预测标高-600 m 以浅 5 号煤 层资源量约 2 004 万 t。 3.3 白溪镇白家岭找煤远景区预测 3.3.1 地质简况 该区位于胜利背斜西部,走向近 3.4 km (图 6)。总 体为一被断层切割的单斜构造,走向大体东西向,倾 向北,倾角 10~35。断裂构造发育,西部有横贯调查 区的 F1逆断层,东部有 F2逆断层,F1、F2断层形成了 白家岭找煤远景区的天然边界。次级褶曲发育。测水 组厚度 45 m 左右,其下段含可采的 3 号煤层。 3.3.2 预测依据 据老窑调查,3 号煤层厚度 0.3~1.7 m,平均煤 厚 1.08 m,煤厚变化较小,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 矸,原乡办白家岭煤矿开采多年。露头点 D2157 点 观察到 3 号煤层厚度 1.2 m;探槽 TC13 揭露煤层厚度 1.08 m。按平面积 10.2 km2,煤厚 1.08 m,倾角 20, 视密度1.40 t/m3估算, 校正系数取0.6, 预测标高-600 m 以浅资源量约 990 万 t。 ChaoXing 第 3 期 王小清等 湖南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特征及找煤远景分析 19 图 5 界头岭-联丰-菜山冲找煤远景区地质略图 Fig.5 The geological sketch of prospective areas for coal-searching in Jietouling-Lianfeng-Caishanchong 图 6 白家岭找煤远景区地质略图 Fig.6 Geological sketch of prospective area for coal-searching in Baijialing 4 结 论 通过对本区测水组含煤岩系特征的综合评价, 获得主要认识如下 a. 测水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及含煤碎 屑沉积,沉积环境为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成煤环 境为泥炭沼泽。 b. 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岩系沉积呈 北东向带状展布的同时, 还具有穿时代的地层单位特 征, 与早石炭纪海侵方向由 SW 往 NE逐渐漫延有关。 c. 测水组含煤岩系沉积的带状展布,并不完全 反映煤层发育程度;相反,存在煤系较厚而煤层发 育较差、含煤系数低的现象;存在煤系厚度较薄而 煤层较发育地段。 d. 采用对比地质条件、类推含煤性方法,圈定了李 家湾-胜利区段何家湾-周家湾-油溪、界头岭-联丰-菜山 冲、白家岭等三个找煤远景区,预测资源量7 377 万t。 根据上述分析,在涟源含煤区的西部及断层下 盘往往存在测水煤系赋存较好区段,寻找富煤带、 厚煤体前景乐观。 参考文献 [1] 韩德馨, 张鹏飞. 湖南石炭纪沉积与含煤岩系特征[C]//石炭二 叠纪含煤地层及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HAN Dexin,ZHANG Pengfei. Carboniferous sedimentary and coal-bearing rock series characteristic of Hunan province[C]// China Permo-Carboniferous coal-bearing strata and geological academic conference proceedings. BeijingScience Press, 1987. [2] 何红生. 湘中涟源凹陷测水煤系顺层构造与滑脱构造研究[J]. ChaoXing 2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2)32-36. HE Hongsheng. On Ceishui ation′s bedding structure and decollement structure of Lianyuan depression in central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4,26(2)32-36. [3] 陈健明,屈端阳. 湖南涟邵煤田北段西部断裂带构造特征[J].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6)5-8. CHEN Jianming, QU Duanyang. Faulted zon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western north sector of Lianshao coalfield,Hunan[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6,18(6)5-8. [4] 云武,徐志斌,杨雄庭,等. 湖南涟源凹陷西部滑脱带构造特 征[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23(1)16-25. YUN Wu,XU Zhibin,YANG Xiongting,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detachment structures in the west of Lianyuan depression[J]. Jou- 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1994,23 (1)16-25. [5] 杨汉元. 湖南涟邵煤田测水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矿规律研究 [D]. 长沙中南大学,2012. [6] 何红生,黎光明. 涟源-冷水江地区测水组的遗迹化石及沉积 环境[J]. 西部探矿工程,2004,97(6)74-76. HE Hongsheng,LI Guangming. The trace Fossils and deposi- tional environment in Lianyuan-Lengshuijiang area[J]. West- 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2004,97(6)74-76. [7] 王小清, 龙新良, 赵训林. 湘中石炭系测水组煤系特征及煤炭 资源预测[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6)8-12. WANG Xiaoqing,LONG Xinliang,ZHAO Xunlin. Character- istics and coal resources prediction of Carboniferous Ceshui ation in central Hunan [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2012,40(6)8-12. [8] 曹代勇, 景玉龙, 邱广忠, 等. 中国的含煤岩系变形分区[J]. 煤 炭学报,1998,23(5)449-454. CAO Daiyong,JING Yulong,QIU Guangzhong,et al. Zoning of de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1998,23(5)449-454. [9]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 湖南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R]. 长 沙湖南省煤田地质局,2010500-515. [10] 曹运江,杨浩,黄玉凤,等. 湘中坳陷托山煤矿测水煤系滑脱 构造转型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0(2)47-51. CAO Yunjiang, YANG Hao, HUANG Yufeng, et al. Detachment structures transitional of Ceshui coal measures in Tuoshan coal mine of Xiangzhong depression[J]. Journal of 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30 (2)47-51. (责任编辑 范章群) (上接第 13 页) ZHANG Feiyang, HAN Ying. Research on the law of gas diffusion from drill cutting[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3,38(9) 1589-1596. [4] 聂百胜,郭勇义,吴世跃,等. 煤粒瓦斯扩散的理论模型及其 解析解[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30(1)21-24. NIE Baisheng, GUO Yongyi, WU Shiyue, et al. Theoretical model of gas diffusion through coal particles and its analytical solut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01, 30(1)21-24. [5] 郭勇义,吴世跃,王跃明,等. 煤粒瓦斯扩散及扩散系数测定 方法的研究[J]. 山西矿业学院学报,1997,15(1)17-21. GUO Yongyi,WU Shiyue,Wang Yueming,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roof[J]. Journal of Shanxi Minging Institute,1997,15(1)17-21. [6] CHARRIRE D,POKRYSZKA Z,BEHRA P. Effect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n diffusion of CO2 and CH4 into coal from the Lorraine basin (Fr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0,81(4)373-380. [7] ALEV A D,FELDMAN E P,VASILENKO T A. Methane desorption from a coal-bed[J]. Fuel,2007,86(16)2574-2580. [8] YI J,AKKUTLU I Y,KARACAN C Z,et al. Gas sorption and transport in coals A poroelastic medium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9,77(2)137 -144. [9] 唐巨鹏,潘一山,李成全,等. 三维应力作用下煤层气吸附解 吸特性实验[J]. 天然气工业,2007,27(7)35-38. TANG Jupeng,PAN Yishan,LI Chengquan,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oalbed methane under 3-D stress[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7,27(7)35-38. [10] 贾彦楠. 受载含瓦斯煤解吸规律实验研究[D]. 焦作河南理工 大学, 2014. [11] 贾彦楠,温志辉,魏建平. 不同粒度煤样的瓦斯解吸规律实验 研究[J]. 煤矿安全,2013,43(7)1-3. JIA Yannan,WEN Zhihui,WEI Jianpi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gas desorption law of co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