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_史斌.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_史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_史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_史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_史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_史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5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5 No.3 2017 年 6 月 COAL GEOLOGY pyrophyllite; diasporite; chloritoid; genesis 叶腊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因其优异的耐化学 腐蚀、耐高温、较低的导电与导热及低膨胀等特性, 被广泛应用于陶瓷、涂料、塑料、橡胶、传压介质、 耐火材料、填料、医药及吸附材料等领域[1],某些成 分含量特殊的叶腊石可作为合成金刚石的原料。叶蜡 石大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资源相对丰富。我国地 质勘探工作对叶腊石的投入较少,资源虽然丰富,但 探明储量并不多,主要产地有北京西山门头沟,浙 江的青田、昌化、温州、上虞、嵊州,福建的闽候, 四川的峨眉,广东的台山,内蒙的赤峰等地[2-6]。北京 西山门头沟叶蜡石目前已经开采利用,主要用于合成 金刚石作为传压介质,具有优良的性能。目前为止, 其他产地的叶蜡石鲜为利用。虽然门头沟叶蜡石很早 就已开采,但长期以来对其矿物学研究仍比较薄弱, 对其成因仍有争议。笔者采集北京西山门头沟区的叶 蜡石矿石,对其进行粉碎、黏土提纯以获得较纯净的 ChaoXing 2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叶蜡石矿物,利用 X 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 热分析TA、电子探针EPM等实验测试手段对其矿 物学特征进行详细地研究。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赵家台,处于马鞍山谷积山背斜 的北翼与九龙山香峪大梁复式向斜南翼过渡地 带,地层出露有奥陶系和上石炭统本溪组至下侏罗 统南大岭组火山岩,由于遭受印支及燕山期强烈的 构造活动,区域构造形态以褶皱为主,发育数条断 层,岩石多发生浅变质现象,地层总体走向 EW NW 向,倾向 NE,倾角 20左右。 本文所研究的叶腊石来自于红庙岭组顶部的泥 岩。红庙岭组是北京西山晚二叠世地层单元之一, 主要是较为干旱条件下陆相碎屑沉积,总体岩性以 紫色砂岩为主,下部为粗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细粒 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与砂岩互层,顶部为土黄色和 紫色叶腊石泥岩。 2 矿物学研究 叶腊石pyrophyllite为含水层状硅酸盐黏土矿 物,属二八面体矿物,2∶1 层型,其理论晶体结构 式为 Al2[Si4O10]OH2。理论化学组成为 28.3 Al2O3,66.7SiO2,5.0H2O,一般含有少量 Mg 和 Fe,为富铝质的矿物。常见矿床主要由酸性火山 岩受热液蚀变而形成[7],沉积岩中的叶蜡石常与低 级变质作用有关[8]。 从北京西山门头沟红庙岭组采集实验样品,样 品信息如表 1 所示。 表 1 样品分布层位及岩性 Table 1 Horizon and lithology of samples 编号 岩性 特征描述 P2h-1 泥岩 土黄色,黏土结构,块状构造,细粉砂、 黏土 P2h-2 泥岩 浅黄色,黏土结构富含叶腊石 P2h-3 泥岩 浅黄色富含叶腊石 P2h-4 泥质粉砂岩 紫色,有土黄色泥质条带呈不均匀分布 P2h-5 泥岩 紫色,含土黄色或绿色泥质条带,黏土 含量较高 P2h-6 泥岩 紫色,黏土结构 P2h-7 泥岩 黄色,含均匀分布的铁锈色斑点 P2h-8 粉砂岩 紫色 P2h-9 石英砂岩 矿层顶板 P2h-10 泥质粉砂岩 黄色,墨绿色斑点 P2h-11 石英砂岩 矿层底板 2.1 宏观特征 样品大致可以分为 2 类第 1 类是以 P2h-2 与 P2h-3 为代表的泥岩,颜色较浅,为土黄色、浅黄色 和黄白色,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矿石纯度较高, 结构致密,质地较硬,具不明显的页理。第 2 类是 以 P2h-4 与 P2h-10 为代表的泥质粉砂岩,颜色以黄 色、青灰墨绿色和紫色为主,成分以石英和黏土 矿物为主,致密块状,具灰黄色泥质条带。这 2 类 岩石在断面上触摸都具有滑感,易污手。 2.2 偏光显微镜下特征 将样品磨制成岩石薄片,在显微镜透射偏光下 观察。镜下叶腊石通常呈隐晶或微晶鳞片状图 1a、 可见定向分布,晶体形态不易观察,有时在裂隙中 可见自生的晶形较大的长条状、板状或片状叶腊石 晶体。镜下叶腊石干涉色鲜艳,部分达三级顶部, 近平行消光,正延性。其他共生矿物有硬绿泥石质量 分数高达 20、云母、石英、硬水铝石等。图 1b 为 硬绿泥石与叶腊石共生,硬绿泥石呈长柱状散乱分 布,发育接触双晶,束状集合体,单偏光下浅黄色, 正交镜下呈一级灰到一级黄干涉色。 图 1 样品显微特征 Fig.1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sample 2.3 X RD 分析 XRD 分析采用日本 RIGAKU 公司生产的 D/ MAX-2500PC 全自动粉末 X 射线衍射仪Cu 靶,kα ChaoXing 第 3 期 史斌等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 27 射线,步长 0.02,电压 40 kV,电流 150 mA,连续 扫描进行定性分析和 Rockquan 软件进行定量测试, 依据的标准为 SY/T 51632010沉积岩中黏土矿物 和常见非黏土矿物 X 衍射分析方法 。全岩粉末定量 分析,可测试出石英、钾长石、赤铁矿和硬水铝石等 非黏土矿物含量以及总黏土矿物在全岩样品中含量, 黏土定量分析,可测试出叶腊石、伊/蒙间层矿物等 不同黏土矿物在总黏土矿物中的含量。 黏土矿物定量 测试要制备自然定向片N 片、乙二醇饱和片EG 片、加热片T 片,通过对不同样片上不同衍射峰面 积积分,利用绝热方程计算出不同黏土矿物含量。 全岩 XRD 分析结果表 2表明研究区泥岩样 品主要由硬水铝石和黏土矿物组成,黏土矿物质量 分数为 61.392.8,硬水铝石质量分数为 10 25,其他少量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及赤铁矿, 质量分数均10。黏土矿物主要由叶腊石、伊/蒙 间层矿物、伊利石、钠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叶腊 石质量分数一般为 50.163.7,伊/蒙混层矿物质 量分数为 3.619.1,伊利石质量分数为 2.3 17.6,钠云母质量分数为 012.1。 LI Guanghui等[9]研究指出叶腊石为二八面体矿 物,其特征衍射峰是 d0020.920 nm,无论是乙二醇 处理,还是加热处理550℃ ,该峰均不产生变化。 研究区叶腊石的X 衍射图2特征峰d002 0.922 nm, d0040.458 nm 和 d0060.305 nm, 此外, d0080.23 nm 及 d00100.184 nm。样品特征峰明显,且峰形对称 良好,与标准卡片里的单斜2M叶腊石一致,说明 研究区叶腊石以 2M 为主,且结晶良好。其他矿物 峰有绿泥石 d0020.705 nm 和 d0040.352 nm,硬 绿泥石 d0020.445 nm。 表 2 泥岩样品的全岩矿物组成及含量 Table 2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hole-rock samples 矿物质量分数/ 黏土矿物质量分数/ 编号 层位 石英 钾长石 赤铁矿 硬水铝石 黏土矿物 I/S It K Ch Py Na-I P2h-1 4.0 10.6 24.1 61.3 8.0 2.5 0.6 50.3 P2h-2 100.0 6.0 1.0 1.0 92.0 P2h-3 0.4 99.6 17.1 1.0 1.3 80.2 P2h-4 3.5 9.3 10.7 76.5 19.1 2.3 0.0 1.5 53.6 P2h-5 3.4 8.4 6.2 12.5 68.5 10.3 4.1 0.0 0.7 50.7 2.7 P2h-6 0.3 0.9 98.2 11.8 24.6 0.0 2.0 50.1 7.9 P2h-7 5.0 92.8 9.3 17.6 0.0 0.0 53.8 12.1 P2h-8 79.0 21.0 3.8 10.5 0.2 0.2 2.7 3.6 P2h-9 顶板 93.9 6.1 1.7 1.2 1.2 1.2 0.8 P2h-10 4.1 16.8 71.6 3.6 0.0 4.3 0.0 63.7 P2h-11 底板 10.3 89.7 0.0 55.6 0.0 13.5 20.6 注I/S伊/蒙间层;It伊利石;K高岭石;Ch绿泥石;Py叶腊石;Na–I钠云母。 图 2 样品 P2h-2 XRD 图谱 Fig.2 XRD patterns of sample P2h-2 2.4 红外光谱特征 叶腊石的红外光谱由硅酸盐络阴离子振动、 羟基和 水振动及八面体阳离子振动组成[10]。采用美国 Thermo Fisher 公司的Nicolet 670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对样 品进行定性分析及官能团分析。选取 P2h-2、P2h-6 和 P2h-10 样品的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图3进行对比。 从图 3 可以看出,叶腊石红外光谱有 3 条明显的谱带,位 于 3 6003 700 cm–1范围内的羟基伸缩振动带, 是叶 蜡石特有的 3 674.46 cm–1强吸收带, 呈现锥形尖锐, 这是叶蜡石矿物结构高度有序的结果。 当 A13、 Fe3 等进入四面体位置后,羟基伸缩振动频率降低[5],3 个样品此处的吸收峰非常典型。 样品 P2h-6 和 P2h-10 的谱图中在 3 647 cm–1处出现弱的吸收带,是由于 Fe3类质同象替代 Al 的结果。3 个样品位于 1 637cm–1处均有弱吸收峰, 宽且矮, 可能是由于H-O-H ChaoXing 2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图 3 研究区叶腊石红外光谱 Fig.3 IR spectra of pyrophyllite in the study area 变形振动引起的。9481 120 cm–1的 Si-O 伸缩振动 带, 共有 4 条谱带, 尖锐而清晰。 在叶蜡石中, Si-O-Si 伸缩振动不再处于二重简并状态, 而是分裂成几条强 吸收谱带,也包括位于 480 cm–1处的 Si-O 弯曲振动 谱带。860910 cm–1的 Al-OH 的面外弯曲振动带, 共有 3 条谱带。位于 520 cm–1与 420 cm–1处出现的 弱谱带可能涉及到羟基的平移振动与声子振动的藕 合。按 V C Farmer[11]划分,叶蜡石谱主要有两种基 本振动形式, 既羟基振动和晶格振动。 该样品的光谱 特征与典型叶蜡石的光谱特征[12]基本吻合,且结晶 良好。 随着叶腊石含量的的降低, 叶腊石的吸收峰强 度也随之降低, 推测其吸收强度与含量呈正相关。 表 3 为研究区叶腊石红外数据与 J D Russell 数据[13]对 比。由表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特征吸收峰几乎相同。 图3及表3中的数据对比结果可以充分证明研究区叶 腊石纯度较高。 表 3 叶腊石红外特征数据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frar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yrophyllite 叶腊石红外吸收种类及特征带 样品编号 及其他 羟基伸缩振动带 H-O-H 变形振动Si-O 伸缩振动 Al-OH 弯曲 Si-O-Al 振动 P2h-2 3 674 3 624 3 457 1 637 1 1201 1681 050949853835 813 539 481416 P2h-6 3 674 3 625 3 457 1 638 1 1211 1671 150949853834 813 538 480416 P2h-10 3 674 3 621 3 459 1 638 1 1211 1681 051949853835 813 540 482415 J D Russell 3 674 1 1201 0681 050950853835 814 540 482 2.5 热分析 采用瑞士 Mettler Toledo 公司生产的 TGA/ DSC1/1600HT 型热分析仪,对样品在受热过程中的 质量变化和热效应进行精确测试。测试条件温度 范围 201 100℃,升温速度 10℃/min,氮气环境。 叶腊石含量较高样品 P2h-2叶腊石质量分数 92和 P2h-7叶腊石质量分数 53.8的差热失重 曲线如图 4a 和图 4b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TG 曲 线在 400900℃之间产生失重台阶,失重率都在 5 左右,与叶腊石的理论失重值相近。DSC 曲线 图 4 叶腊石粉体 TG 和 DSC 曲线 Fig.4 TG DSC curves of pyrophyllite ChaoXing 第 3 期 史斌等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 29 500900℃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宽而深的吸热谷,是因 为脱去结构水需要较多的热量, 其峰值分别为 710 ℃ 和 650℃。不同的脱水温度与羟基组分在结构中的不 同结合能有关[14]。结合 XRD 数据分析,P2h-7 中含 有少量的伊利石、钠云母和伊/蒙间层矿物,从而导 致其脱羟基温度低于 P2h-2, 因此纯的叶腊石矿物脱 羟基温度应稍大于 710℃。 图 4c 和图 4d 显示TG 在 450860℃温度范围 内产生了 2 个失重台阶,450550 ℃之间坡度较陡, 之后变缓直至不变,而 DSC 曲线在 450860℃也出 现 2 个吸热谷, 450580℃吸热谷窄而深, 580860℃ 之间呈浅且宽的叶腊石吸热谷。结合样品全岩成分 分析,可知样品 P2h-1、P2h-4 和 P2h-5 中除了叶腊 石外,有部分硬水铝石。硬水铝石的热稳定性较叶 腊石差,在加热过程中硬水铝石首先脱羟基,因此 在 520℃时形成陡而深的吸热谷,600700℃宽缓的 吸热谷是叶腊石脱羟基产生的。 2.6 电子探针分析 采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验中心电子探针室的 EPMA-1600 型电子探针仪,对叶腊石质量分数高达 92的 P2h-2 进行重点研究, 在微区多点对叶腊石进 行探针分析,得出各化学成分表 4。 依据氧原子固定法,由门头沟叶腊石化学分析 结果及晶体结构计算数据表 5得出叶腊石的晶体 化学式为 Al1.9965 Si3.9982O10O2H2.0180,结构式中 xAl∶xSi∶xO1.99653.998212≈126∶∶∶ ∶ , 与标准卡片 Al2[Si4O10]OH2中的铝硅氧比极其相 似,未发现类质同象。 表 4 叶腊石电子探针特征 Table 4 Electron pr obe f eature of py rophyllite 化学成分 样品编号 Na2O MgO Al2O3 SiO2 K2O TiO2 MnO FeO 总计 P2h-21 0.77 0.07 27.26 66.13 0.06 1.52 0 0.11 95.92 P2h-22 0.74 0.07 26.91 65.41 0.01 1.85 0 0.17 95.16 P2h-23 0.75 0 27.39 66.04 0.09 0.75 0.03 0.02 95.07 平均值 0.75 0.05 27.19 65.86 0.05 1.37 0.01 0.10 95.38 表 5 叶腊石晶体结构式计算表 Table 5 Crystal structural calculation of pyrophyllite 组分 质量分 数/ 修正后 质量分数/ 分子量 分子数 氧原子数/104 阳离子元素的原 子数/104 氧原子为12时 氧原子数比 氧原子为12时 阳离子元素的原子数 Na2O 0.75 61.98 MgO 0.05 40.31 Al2O3 27.19 28.26 101.96 0.277 18 314 5 543 2.994 7 1.996 5 SiO2 65.86 66.70 60.09 1.110 022 200 11 100 7.996 3 3.998 2 K2O 0.05 94.2 TiO2 1.37 79.87 MnO 0.01 70.94 FeO 0.10 71.85 H2O 4.62 5.05 18.016 0.280 12 801 5 602 1.009 0 2.018 0 总计 100.00 100.00 33 315 平均 2 776 注修正后质量分数是指去掉 Na2O、MgO、K2O、TiO2、MnO、FeO 等组分后,对剩余的组分按百分比折算。 3 叶腊石成因分析 国内外学者关于叶腊石矿床的成因类型有不同 划分方法,但其共同点是认为成矿作用和火山活动 有密切关系[15]。我国叶腊石矿床大体有以下 2 类 热液交代型矿床和变质区域型矿床。 研究区叶腊石矿赋存于红庙岭组沉积岩中,矿 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厚度 0.55 m,最厚达 15 m,顶板为黏土岩和紫红色黏土质粉砂岩。因矿 体完整性较好,没有岩浆侵入迹象,故推测研究区 叶腊石成因与热液交代作用无关。 据北京西山地质志[16]记载,研究区二叠世 ChaoXing 3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早期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是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 时期,含煤碎屑岩主要由砂岩、粉砂岩、砾岩及泥 岩组成。至早二叠世晚期,区内气候渐趋干热,地 壳差异性上升活动更为显著,在内陆河湖环境下形 成了一套不含煤的碎屑岩建造。晚二叠世红庙岭组 沉积时期,区内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在氧化环 境下沉积了一套红色的河湖相石英砂岩。而在河流 之间的内陆湖泊盆地沉积形成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 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为叶腊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 物质基础。 在研究区泥岩样品的全岩矿物组成及含量测 试中,发现叶腊石泥岩中含有少量的钠云母,刘嘉 陵等[17]在研究钠云母的地质特征中指出, 钠云母的 形成取决于母岩的组成与化学性质和压力, 常存在 于低变质岩系中,形成温度为 300350℃。而在研 究区红庙岭组出露地区未见岩浆岩体, 岩样中未见 红柱石等热接触变质矿物, 因此受热接触变质影响 较小。 红庙岭组在北京西山分布广泛,且常见于杨家 屯煤系与门头沟煤系[18]。纪玉杰[19]估算出北京西山 侏罗纪煤系最大埋深不超过 5 000 m, 按照地温梯度 3℃/hm 计算,此区域地层最高温度不超过 200℃, 远低于钠云母的形成温度, 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对叶 腊石的形成影响有限。研究区构造形态以褶皱为 主,发育数条断层,岩石多发生浅变质现象,而聂 宗笙[20]研究指出,在北京地区中、晚元古代至古生 代末的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不同幅度的升降运动, 侏罗纪开始,进入构造急剧变动时期。北京西山在 燕山期受到了强烈的构造运动[21],形成了九龙山向 斜等构造现象,说明研究区曾经受到过强烈的构造 应力作用。王嘉荫[22-23]、许志琴等[24]对京西的硬绿 泥石矿物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京西存在一条动 力变质带,并将硬绿泥石归为应力矿物。研究区 叶蜡石泥岩及围岩中含有较多的硬绿泥石,且研 究区刚好位于这个动力变质条带边缘,因此笔者 认为本区叶腊石成矿作用也与该区发生的动力变 质作用有关。 研究发现, 所采岩样 P2h-1、 P2h-4、 P2h-5 和 P2h- 10 中几乎不含高岭石,而硬水铝石的质量分数为 16.824.1。石英与高岭石反应可直接形成叶蜡 石,而没有硬水铝石的形成,则石英与硬水铝石呈 负相关,成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岭石脱 铝可形成叶腊石和硬水铝石矿物,反应式为2Al4 Si4O10OH8 高 岭 石 Al2Si4O10OH2 叶 腊 石2AlOOH硬水铝石2H2O,出现稳定的叶蜡 石和硬水铝石的矿物组合。而样品中没有发现红柱 石,这与 J J Hemley 等[25]划分的时间范围相吻合, 其形成时的温度应该为 300330℃。 同时,基于叶腊石与硬绿泥石、钠云母等变质 矿物共生情况, 笔者推断叶腊石的形成温度在300℃ 左右,推断京西门头沟区叶腊石为高岭石受到构造 应力影响而形成的动力变质矿物。 4 结 论 a. 京西门头沟红庙岭组顶部泥岩中发现叶腊 石与硬水铝石、硬绿泥石和伊利石共生,叶腊石矿 物结晶程度高,铝和钛含量较高,为富铝叶腊石型 矿床。 b. 对叶腊石进行微区探针化学成分分析,以氧 原子固定法计算得到叶腊石的晶体化学式为 Al1.9965 Si3.9982O10O2H2.0180。 c. 根据沉积地质背景和共生矿物组合特征,推 断叶腊石的形成温度约 300℃,认为京西门头沟叶 腊石为高岭石受到构造应力影响而形成的动力变质 矿物。 参考文献 [1] 严俊. 叶腊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 大学,2012. [2] 季照雄. 浅谈叶腊石的开发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20036 82–83. JI Zhaoxiong.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yrophyllite[J]. 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20036 82–83. [3] 徐平坤. 我国叶腊石矿藏及开发利用前景[J]. 建筑技术 陶瓷,1987137–44. XU Pingku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spect of pyro- phyllite mineral deposits in China[J].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1987 137–44. [4] 徐国平, 郑日升, 梁红原. 叶蜡石的矿物成分对合成金刚石的 影响[J].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5,146264–66. XU Guoping, ZHENG Risheng, LIANG Hongyuan. Influence of mineral ation of pyrophyllite on diamond synthesis[J]. Dia- mond Abrasives Engineering,2005,146264–66. [5] 聂筑陵. 贵州赫章叶腊石矿物特征[J]. 贵州地质, 1991, 84 379–385. NIE Zhuling.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yrophyllite in Hezhang, Guizhou[J]. Geology of Guizhou,1991,84379–385. [6] 白鹤桥. 门头沟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北京中国地 质大学北京,2011. [7] 刘显凡,孙传敏. 矿物学简明教程第 2 版[M]. 北京地质 出版社,2010,178. [8] ROBERTSON R H S. Industrial uses of clay minerals[J]. Silicon ChaoXing 第 3 期 史斌等 京西门头沟叶腊石泥岩矿物学特征 31 India,1973,3833–43. [9] LI Guanghui,ZENG Jinghua,LUO Jun,et al. Thermal trans- ation of pyrophyllite and alkali dissolution behavior of sili- con[J]. Applied Clay Science,2014,99282–288. [10] 蒲含科. 贵州赫章叶腊石矿物特征及利用途径[J]. 贵州地质, 1990,27141–148. PU Hank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of pyrophyllite in Hezhang,Guizhou[J]. Geology of Guizhou. 1990,27 141–148. [11] FARMER V C. The infrared spectra of minerals[J].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1974,227397–401. [12] 陈大梅,姜泽春,张惠芬. 我国叶蜡石的差热和红外光谱研 究[J]. 矿物学报,1991,11193–96. CHEN Damei,JIANG Zechun,ZHANG Huifen.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and absorption spectrorcopy of pyrophyllite from China[J].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1991,11193–96. [13] WILSON M J. A handbook of determinative s in clay mineralogy Blackie[M]. New YorkChapman and Hall,1987. [14] 赵杏媛,张有瑜. 黏土矿物与黏土矿物分析[M]. 北京海洋 出版社,1990180–181. [15] 傅广生,何永兰,李士范. 天然叶腊石[J]. 中国宝玉石, 1998341–42. FU Guangsheng, HE Yonglan, LI Shifan. Natural pyrophyllite[J]. China Gems Jades,1998 341–42. [16] 朱庭祜. 北京西山地质志[J]. 地质评论,19512154–156. ZHU Tinggu. Beijing Xishan geological record[J]. Geological Review,19512154–156. [17] 刘嘉陵, 王福民. 钠云母的地质特征及工业利用[J]. 采矿技术 快报,1988,61861–65. LIU Jialing,WANG Fumi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dustrial utilization of sodium mica[J]. Foreign Mining Express Ination,1988,61861–65. [18] 胡雨帆, 萧宗正. 关于北京西山红庙岭组之地质时代[J]. 地质 论评,1987,336559–562. HU Yufan,XIAO Zongzheng. The geological age of Hong- miaoling ation in Xishan of Beijing[J]. Geological Review, 1987,336559–562. [19] 纪玉杰. 北京西山侏罗纪煤系变质特征与地质灾害的关系[J]. 北京地质,2003,1521–15. JI Yuji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meta- morphic characteristics of Jurassic coal-bearing ation in Xishanwestern hills, Beijng[J]. Beijing Geology, 2003, 152 1–15. [20] 聂宗笙. 华北地区的燕山运动[J]. 地质科学, 19854 321–333. NIE Zongsheng. The Yanshan movement in the North China[J].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854321–333. [21] 张之一. 北京西山燕山运动的发展过程[J]. 河北地质学院学 报,198135–12. ZHANG Zhiyi. The development of Yanshan movement in Bei- jing Xishan[J]. Hebei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813 5–12. [22] 王嘉荫. 北京西山的硬绿泥石带[J]. 中国地质学会志,1951, 31123–30. WANG Jiayin. On the chloritoid belt in western hills of Pe- king[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51, 31123–30. [23] 王嘉荫. 应力矿物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24] 许志琴, 王方国, 符振康. 北京西山的深部韧性滑脱剪切带[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51137–53. XU Zhiqin, WANG Fangguo, FU Zhenkang. Ductile decollement shear zone in Xishan of Beijing[J].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19851137–53. [25] HEMLEY J J,MONTOYA J W,MARINENKO J W,et al. Equilibrium in the system Al2O3-SiO2-H2O and some general im- plications for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J]. Economic Geology,1980,752210–228. 责任编辑 范章群 上接第 24 页 [28] 韩作振,高丽华,杨仁超,等.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 重矿物分布规律及其指示意义[J]. 矿物岩石, 2010, 303 59–68. HAN Zuozhen, GAO Lihua, YANG Renchao,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ineral and its implication to paleogeography environ- ment of palaeogenein the eastern sag of Liaohe basin[J]. 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10,30359–68. [29] 刘刚, 周东升. 微量元素分析在判别沉积环境中的应用以江 汉盆地潜江组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3 307–314. LIU Gang,ZHOU Dongsheng. Application of microelements analysis in identify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aking Qian- jiang ation in the Jianghan basin as an example[J]. Petro- leum Geology Experiment,2007,293307–314. [30] 熊小辉,肖加飞.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J]. 地球环境, 2011,393405–414. XIONG Xiaohui,XIAO Jiafei. Geochemical indicator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A summary[J]. Earth and Environ- ment,2011,393405–414.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