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34 卷 第 4 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4 No.4 2012 年 .4 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pr. 2012 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 杨伟峰,吉育兵,赵国荣,沈丁一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利用自制的水砂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进行试验,模拟了采动覆岩体裂缝通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程,研究 了煤层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根据煤层采动引起覆岩破坏形成的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通道情况,将水砂混合流运 移通道侧壁面分为平直光滑无充填的、粗糙起伏无充填的及有充填软弱泥质物质的 3 类,并针对这几种形态进行了模 型试验。试验以 0.05 MPa 和 0.1 MPa 水压力条件下的不同通道裂缝宽度、不同倾角、不同通道侧壁形态为例,揭示了 孔隙水压力在裂缝通道中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征。突水涌砂在采空区是瞬间发生的,在裂缝通道内,根据孔隙水压力的 变化,将水砂混合流运移过程分为相互关联的 3 个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及突出阶段;总结了水砂混合流突出阶 段的水压力变化曲线的特征,划分出了 3 种水砂突出类型直泻式突出型、跳跃式突出型和缓坡式突出型。由此,探 索了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 关键词薄基岩;厚松散层;水砂流;运移特征 中图分类号TD31;T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1204–0686–07 作者简介杨伟峰1974– ,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矿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 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E-mail yangwf888。 Experimental study 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water and sand flows induced by mining under thin bedrock and thick unconsolidated ations YANG Wei-feng, JI Yu-bing, ZHAO Guo-rong, SHEN Ding-yi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e startup, migration and inrush processes of the mixed water and sand flows in the overburden fractured channel are studied by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the test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migration and inrush of mixed fl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xed water and sand flows in various types of fractured channels are investigated. Three stages of the mixed-flow migration and three types of the mixed water and sand inrush are brought forward. Based on the caving zone and the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 channel of overburden by mining, the fracture channel sidewalls of the mixed flow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traight and smooth wall without filling, rough and stepped wall without filling and soft mud substance with filling. The numerical tests on the three types are carried ou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pressure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fractured channel are revealed considering the variations of widths, inclination angles and sidewall types of the fractured channel under the water pressure of 0.05 MPa and 0.1 MP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and sand inrush instantly occur in the mined are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pressure variations,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the mixed flows in the fractured chann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interdependent stages increasing stage, stability stage and outburst stag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pressure variations during the mixed-flow inrush, the mixed-flow outburst is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types direct outburst type, saltatory outburst type and gentle slope outburst type. Therefore,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mixed flows are explored. Key words thin bedrock; thick unconsolidated ation; mixed water and sand flow;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 0 引 言 我国部分矿区因浅部煤层受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威 胁,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为摆脱突水溃砂灾 害的严重困扰,在厚松散含水层下采煤时,防止水砂 突涌,科学合理的设计开采上限,进行岩层控制和研 究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及其动力机制,是控制薄基岩 厚松散层下采煤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802076) ;中国博 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1–03–03 第 4 期 杨伟峰,等. 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 687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开采采空区充水的水源实际上 包含了自然条件下和人工条件下的双重水源,而充水 通道也是由自然充水通道如断裂、露头和人为通道顶 板冒裂等综合构成。中科院地质所提出“强渗通道” 理论[1],是否发生突水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突水通道; 梁燕等[2-4]利用物理模拟进行了突水涌砂过程模拟; 骆 祖江等[5]进行了松散沉积层地下水疏降引起的地面沉 降数值模拟;张旭东[6]探讨了盾构穿越富水砂层施工 技术; 隋旺华等[7-8]针对近松散层采煤覆岩采动裂缝水 砂突涌临界水力坡度的试验均对于本研究具有借鉴意 义。 水砂混合流运移与突涌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包 括水砂源、通道、动力源。这 3 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是导致水砂混合流运移和突涌的内在机理。本文利用 自制的水砂混合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进行了试验,模拟 了地下采动覆岩体通道中水砂混合流的运移与突出过 程,进而提出了水砂流运移的 3 个阶段提升阶段、 稳定阶段及突出阶段;并总结了水砂混合流提升阶段 及突出阶段的各测试曲线特征,探索了水砂混合流运 移特征及动力机制。 1 试验模型及监测方法 对于突水涌砂过程的研究,生产单位和研究机构 都考虑了突涌过程中的流量、水量和砂体体积问题。 对于水砂流通过垮落岩体、狭小断面构成的通道监测 和研究,以及对于水砂流启动、运移、稳定的条件, 水砂流运动对通道的破坏过程的分析,基本都是实际 生产无法实现的环节。室内模拟试验着重就水砂混合 流运移与突涌的通道和水压动力问题进行探索。 1.1 试验装置设计 水砂混合流运移与突出模型试验的目的,是为了 再现地下采动覆岩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程,从 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 突涌通道的工程地质特征角度, 探求水砂混合流突涌的形成、发生、发展机制,总结 不同成分、不同压力、不同通道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的 特征,能够定量化地研究水砂混合物突涌的各种工程 地质信息,以及探索水砂混合流突涌的启运、运移和 稳定的动力机制。 试验装置主要组成部分有水压力加压装置,承 压水砂混合流储存装置,水砂混合物运移与突涌通道 装置,压力传感器系统,多种成分的水砂混合物,水 砂突出孔口装置,自动控制记录装置,计算机控制装 置以及电压过载保护装置等。 试验模型的地质原型依据山东济宁太平矿某薄基 岩工作面进行设计,该工作面范围第四系底含水层渗 透系数 0.428 m/d, 考虑水砂突涌产生 20~30 cm 宽和 5~20 m 长的突砂裂缝,则将引起直径不小于 120 m 左右的水位降落漏斗。 按 n200 的几何比例设计试验, 则影响半径可达到 0.3 m 左右。因此制作模拟含水砂 层的储罐采用直径为 0.6 m 的试验罐,通道裂缝设置 则采用直径 0.3 m、 最大长度为 2.0 m 的圆柱状试验桶 为主体,桶体内部设置裂缝岩体,即通道模拟槽,槽 宽度设置可自由调节, 以此模拟不同裂缝宽度的通道, 底部设置阀门,为突砂口。试验中在此模拟槽内用混 凝土制作一水平断面为矩形,长为 2.0 m 和一定宽度 的垂直裂缝,该裂缝为理想单裂缝,其张开度对应为 1~4 cm,实际制作为 1,2,3 cm。试验箱侧面安装 3 个水头补给管道接口。试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模型装置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of model equipments 1.2 水砂流运移的通道类型与设计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的包 括 3 种类型,第一类是天然地质条件因素,由断层、 褶皱、岩溶、陷落柱等地质结构组成的天然通道;第 二类是人为采掘造成的覆岩破坏通道,即采动破坏的 垮落带、裂缝带通道;第三类则是天然构造因素与人 688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2 年 为开采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采动造成断层扰动及 导致加剧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陷落柱受采动影响到 含水层而导水等。 本文着重讨论第二类通道人工活动引起覆岩 破坏形成的垮落带、裂缝带通道。导水裂缝带通道的 形态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及水力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影 响,通道的形态可以从侧壁的起伏形态及其粗糙度两 方面进行考虑。根据通道侧壁面的形态、连续性、充 填情况及其力学性质,可将通道侧壁面分为平直光滑 无充填的、粗糙起伏无充填的及有充填软弱泥质物质 的 3 类。通道侧壁面的组合关系控制着水砂混合流运 移的几何边界条件、水砂涌动量及运移方向等,它是 水砂混合流运移和突涌预测与评价的基础,试验中裂 缝通道的模拟即以此 3 种类型进行。 1.3 试验模型设计与监测 对水砂混合流运移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通道 径向尺寸、通道长度、通道类型、通道倾斜角度、含 水层初始水头、颗粒粒径和含水层厚度等因素。考虑 各参数水平如果较多则试验任务将非常繁重,因此按 4 因素 3 水平进行设计,如表 1。 表 1 试验参数表 Table 1 Parameters for orthogonal tests 因素 水平 通道宽度 通道类型 含水层水 压力 倾斜角度/ ① 1 cm 平直光滑无充填 ② 2 cm 粗糙起伏无充填 ③ 3 cm 充填软弱泥质物质 0.05 MPa 0.1 MPa 0,30 45,60 90 试验箱筒体外面设置油压缸调节可转动成不同的 角度,以实现裂缝通道的倾斜角度。试验首先在裂缝 岩体模拟槽内铺设宽裂缝,裂缝由混凝土板材加工制 作而成,中间用模板事先放在裂缝位置上,可用于调 节裂缝宽度。然后关闭下部阀门,在试验储罐内直接 铺设含水层,利用试验储罐上部设置的短管作为水力 补给通道。传感器布置的位置依通道轴向长度依次布 设,以测试通道轴向长度上水压力的变化,共布置 4 个,间距 0.5 m(图 1) ,其中在突砂口位置设置一个 水压力传感器。设置好各压力传感器和砂层后铺设一 层帆布和塑料布,覆盖黏土层,模拟上部隔水层,然 后通过压力泵在黏土层上端加载荷至指定荷载。 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采用 BSY2D 型, 直径 32 mm, 长度55 mm, 量程分别为0~60 kPa, 0~100 kPa和0~ 250 kPa, 预备适应不同水压的实际需求, 精度等级 0.5 级;各压力传感器在试验前进行了标定,传感器信号 采集均由 KSD 系列数据显示仪采集进入计算机。 2 运移通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模拟试验中,首先在含水层中施加水压力至模拟 压力,在裂缝通道内水砂混合流没发生突涌前的运移 过程中,裂缝内的水压力变化规律则随着裂缝通道中 水砂流的运移而变化,根据实验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我们将其分为 3 个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及突出 阶段。显然 3 个阶段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而且第二阶 段稳定阶段在实际中可能极其短暂,甚至没有,而对于 其它两个阶段,是研究水砂混合流运移的主要目标。 2.1 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 依据水砂混合流运移的影响因素,以试验中几个 模型为例,来说明裂缝通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 模拟时初始条件为快开阀门关闭,先施加水压,同时 各测点开始监测,水压稳定后再开阀,各测点将监测 通道内水压上升、稳定及下降 3 个阶段的完整过程。 模型 1,将水压力加压至 0.05 MPa,测试角度分别为 0,30,60,90,平直光滑通道,宽度 3 cm; 中砂土样制备的混合流,浓度 50,各测点孔隙水压 力上升阶段的变化曲线如图 2。 在裂缝通道中,水砂混合流沿程各测点测试的水 压力信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在于在近水平通道 中的水流阻力损失造成的,随着距离松散含水层沿程 测试的最大水压力信号呈现总体降低局部略有升高趋 势的特征。 第 4 期 杨伟峰,等. 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 689 图 2 模型 1 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曲线 Fig. 2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rising stage Model 1 而当一定倾角的(试验表明倾角超过 30)导 水裂缝通道中的水砂混合流启动与运移过程中,通道 沿程的水压力最大值是逐渐增大的 (如图 2 (c) 、(d) ) , 主要原因在于松散含水层水压力梯度的增加克服了部 分水流阻力损失。 对比模型 1,在同一测点位置(以测点 3 为例) , 通道倾角不同,孔隙水压力在上升阶段的变化情况亦 不同,如图 3。 图 3 模型 1 不同倾角情况下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曲线 Fig. 3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ris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Model 1 图 3 表明, 通道倾角不同情况下, 同一测点位置, 孔隙水压力在提升阶段变化总的规律是,孔隙水压力 最大值随倾角增大而增加。 模型 2, 改变测试压力条件, 将水压力由 0.05 MPa 提高到 0.1 MPa,测试角度分别为 0,45,90, 平直光滑通道,宽度 3 cm,测试结果如图 4。并对比 不同水压力情况下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曲线(图 5) ,以测点 3 为例。 图 4 模型 2 不同倾角情况下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曲线 Fig. 4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ris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Model 2 由图 5 知,0.1 MPa 水压力情况下,通道测点孔 隙水压力增加较快,曲线较陡,测点孔隙水压力曲线 增加幅度明显大于 0.05 MPa 时孔隙水压力增幅, 由此 可知,含水层承压力越大,造成裂缝通道内相同时间 孔隙水压力提高较快,可能造成的突水涌砂现象越强 烈,因此,疏降水、降低含水层水位对缓解水砂混合 流运移及突涌起关键作用。 图 5 不同水压力情况下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对比曲线 Fig. 5 Contrast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ris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water pressure 模型 3,继续改变测试条件,保持水压力 0.1 MPa 不变,改变裂缝通道宽度,设置为 1 cm,平直光滑通 道,测试角度分别为 0,30,60,90,其余 条件不变,测试结果如图 6。 比较图 4 和图 6 知,保持 0.1 MPa 水压力不变情 况下,改变裂缝通道尺寸由 3 cm 至 1 cm,发现 1 cm 690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2 年 宽度通道测点孔隙水压力在100 s左右即达到最大值, 而 3 cm 宽度通道测点孔隙水压力在 150 s 左右达到最 大值, 相同时间内 1 cm 宽度通道测点孔隙水压力增加 较快,曲线较陡,测点孔隙水压力曲线增加幅度明显 大于 3 cm 宽度通道时孔隙水压力增幅, 由此可知, 含 水层承压力不变时,裂缝通道愈窄相同时间内孔隙水 压力提高愈快。 图 6 模型 3 不同倾角情况下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曲线 测点 3 Fig. 6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ris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Model 3, measuring point No. 3 模型 4,保持水压力 0.1 MPa 不变,改变裂缝通 道类型,宽度设置为 1 cm,由平直光滑通道改变为粗 糙起伏无充填通道类型,测试角度分别为 0,30, 60,90,其余条件不变,测试结果如图 7。 图 7 模型 4 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变化曲线(测点 3) Fig. 7 Variation Curve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rising stage Model 4, measuring point No. 3 比较图 6 和图 7 知,保持 0.1 MPa 水压力和 1 cm 通道宽度不变情况下,改变裂缝通道类型,由平直光 滑通道改变为粗糙起伏无充填通道类型,结果显示该 两种通道类型测点孔隙水压力略有变化,发现平直光 滑通道测点孔隙水压力在 100 s 左右即达到最大值, 而粗糙起伏无充填通道测点孔隙水压力在 110 s 左右 达到最大值,相同时间内平直光滑通道测点孔隙水压 力增加略快,两种类型测点孔隙水压力曲线增加幅度 均大于 3 cm 宽度通道时孔隙水压力增幅, 因此, 含水 层承压力和通道尺寸不变时,裂缝通道愈光滑相同时 间内孔隙水压力提高愈快。 2.2 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 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带及导水裂缝带一旦沟通松散 含水层,水及水砂流沿通道裂缝产生的水压力也将迅 速上升并达到水压高峰,直至涌出通道到达开阔区域 后,水压力又迅速下降。试验中测试了不同水压力、 不同通道宽度及通道类型、 不同含水砂层级配等情况, 观测的通道各测点水砂流突出阶段测试曲线如图 8~ 11。 图 8 模型 2 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变化曲线类型之一倾角 90 Fig. 8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mixed-flow outburst stage Model 2, inclination angle of 90 图 9 模型 3 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变化曲线类型之一 (倾角 90) Fig. 9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mixed-flow outburst stage Model 3, inclination angle of 90 图 10 模型 4 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变化曲线类型之二 (倾角 60) Fig. 10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mixed-flow outburst stage Model 4, inclination angle of 60 第 4 期 杨伟峰,等. 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 691 图 11 模型 6 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变化曲线类型之三 Fig. 11 Variation curve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at mixed-flow .outburst stage Model 6 针对上述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的各测试曲线特 征,可划分出 3 种类型一类直泻式突出型,如图 8, 9;裂缝通道贯通后,水砂流迅猛突出,通道内各测点 水压力均直线急剧下降,如图 8,并在水压力降低过 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负压,说明在通道裂缝打开前覆 岩垮落或破坏存在抽冒特点,随后压力又恢复到 0 水 平附近。但改变裂缝通道宽度,由宽变窄(3 cm 改变 为 1 cm)时,尽管总体特征基本相似,但水压力骤降 段出现波动信号,表明由于通道尺寸变小,水砂流通 畅性受影响所致; 同样规律在进行裂缝通道宽度不变, 改变颗粒级配,即水砂流固相物质颗粒变粗时,也出 现类似规律,如图 9。 第二类跳跃式突出型,如图 10;该类型表明水砂 混合流突出时不顺畅,有阻碍,这也正是粗糙起伏无 充填通道中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 一定水压力条件下, 水砂混合流部分固相物质淤堵在通道中,造成孔隙水 压力在一定压力范围内时高时低, 呈现出跳跃式突出。 第三类缓坡式突出型,如图 11;该类型代表着具 充填软弱泥质物质的曲面裂缝窄通道,并且初始水压 力及裂缝通道倾角较小,该通道水砂流突出时,开始 出水量大出砂量小,然后水砂流一起涌出,水压力降 幅相较于前两种类型较缓,未出现负压情况。同样, 针对与一些受水压力作用,岩体裂缝宽度由小逐渐变 大的通道而言, 水砂流运移特征也将出现该类型形式。 同时,试验中通过改变通道长度,测量出不同测 点位置涌出的水砂量,进而可计算出各测点水砂混合 流平均流速,在不同水力坡度、通道类型与倾角的实 验条件下,水砂混合流平均流速有随水力坡度增加而 增加的趋势;试验中也可观测到,同一种砂土样配置 的水砂流运移速度随裂缝通道的宽度增加而降低,在 裂缝宽度相同的情况下,水砂流运移速度又随颗粒逐 渐变细而增大;试验观测得到的水砂流通道溢出口出 砂量与时间变化关系,发现涌出物的含砂量随时间延 长而减少,刚开始水砂涌出物中含砂量大,含砂量较 大的状态持续时间短。随着试验时间推移,渗透变形 破坏的不断完成,涌出物的含砂量也渐渐减小,最后 至塌陷漏斗形成后,涌出物中含砂量渐变为零,水砂 流涌出过程完成。 3 结 论 本文通过设计的水砂流运移及突涌试验模型,模 拟了采动覆岩体裂缝通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 程,研究了煤层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主要结论 如下 (1)根据煤层采动引起覆岩破坏形成的导水裂 缝带通道情况,将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侧壁面分为平 直光滑无充填的、粗糙起伏无充填的及有充填软弱泥 质物质的 3 类,并针对这几种形态进行了模型试验。 试验以0.05 MPa和0.1 MPa水压力条件下的不同通道 裂缝宽度、不同倾角、不同通道侧壁形态为例,揭示 了孔隙水压力在裂缝通道中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征。在 提升阶段,孔隙水压力最大值随倾角增大而增加;含 水层承压力越大,造成裂缝通道内相同时间孔隙水压 力提高较快,可能造成的突水涌砂现象越强烈;含水 层承压力不变时,裂缝通道愈窄相同时间内孔隙水压 力提高愈快;在含水层承压力和通道尺寸不变时,裂 缝通道愈光滑,相同时间内孔隙水压力提高愈快。 (2)提出了水砂流运移的 3 个阶段及 3 种水砂 突出类型。突水涌砂在采空区是瞬间发生的,在裂缝 通道内,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将水砂混合流运移 过程分为相互关联的 3 个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 及突出阶段。分析了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的水压力变 化曲线的特征,划分出了 3 种水砂突出类型直泻式 突出型、跳跃式突出型和缓坡式突出型。由此,探索 了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 许学汉, 王 杰. 煤矿突水预测预报研究[M].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1992. XU Xue-han, WANG Jie. Research on forecast for coal mining water inrush[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2. in Chinese [2] 梁 燕, 谭周地, 李广杰. 弱胶结砂层突水、涌砂模拟试验 研究[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6, 161 19–22. LIANG Yan, TAN Zhou-di, LI Guang-jie. Simulation test research on water and soil outbursts of weak binding soil[J]. Journal of Xian Highway University, 1996, 161 19–22. in Chinese 692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2 年 [3] 汤爱平, 董 莹, 谭周地, 等. 振动作用下矿井突水涌砂机 制的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9, 192 132–135. TANG Ai-ping, DONG Ying, TAN Zhou-di, et al. Mechanism of sandy-silt seepage deation in mine under vibration[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1999, 192 132–135. in Chinese [4] 张敏江, 张丽萍, 姜秀萍, 等. 弱胶结砂层突涌机制及预测 研究[J]. 金属矿山, 200210 48–50. ZHANG Min-jiang, ZHANG Li-ping, JIANG Xiu-ping, et al. Study on the inrushing mechanism of weak cemented quicksand layer and its forecasting[J]. Metal Mine, 200210 48 – 50. in Chinese [5] 骆祖江, 刘金宝, 李 朗. 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地下水疏降 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数值模拟[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302 193–198. LUO Zu-jiang, LIU Jin-bao, LI Lang. Three-dimensional full coup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dewatering and land-subsidence in quaternary loose sedim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8, 302 193– 198. in Chinese [6] 张旭东.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富水砂层施工技术探讨[J]. 岩 土工程学报, 2009, 319 1445–1449. ZHANG Xu-do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arth pressure balance shield in watery sandy stratum[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9, 319 1445–1449. in Chinese [7] 隋旺华, 蔡光桃, 董青红. 近松散层采煤覆岩采动裂缝水 砂突涌临界水力坡度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10 2084 – 2091. SUI Wang-hua, CAI Guang-tao, DONG Qing-ho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ritical percolation gradient of quicksand across overburden fissures due to coal mining near unconsolidated soil layer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7, 2610 2084–2091. in Chinese [8] 杨伟峰, 隋旺华. 软弱风化复合顶板采动破坏规律与安 全开采分析[J]. 中国矿业, 2008, 175 61–63. YANG Wei-feng, SUI Wang-hua. Analysis of the mining failure regularity and safety mining of the weak and weathered composite roof[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8, 175 61 –63. in Chinese 第五届中日岩土工程会议通知 会议宗旨 第五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将于 2012 年 10 月在拥有“天 府之国”美称的旅游胜地中国成都召开。本次会议是继在北京 (2003)、上海(2005)、重庆(2007)和冲绳(2010)成功 召开的前四届会议之后的又一届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将致 力于深入交流、学习中日两国在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最 新研究成果,探讨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的发展趋势,为中日两 国从事岩土力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学者搭建一个共同研 讨岩土工程发展方向和领域的学术平台。我们热诚欢迎国内从 事岩土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工程技 术人员积极投稿并参加会议。 会议主题 岩土工程新进展 会议专题 ①地下空间技术;②环境岩土工程;③地基处理;④防灾 减灾;⑤桩基工程;⑥隧道工程;⑦地震工程;⑧土的特性及 其模拟;⑨数值模拟;⑩“3.11”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岩土工程 问题。 主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日本地盘工学 会。 中方组委会主席张建民教授 中方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仰平教授 重要日期 提交摘要截止日期2012 年 3 月 31 日,摘要录用通知日 期2012 年 4 月 30 日,提交全文截止日期2012 年 7 月 31 日,论文录用通知日期2012 年 8 月 15 日,修改稿提交截止 日期2012 年 08 月 31 日,会议时间2012 年 10 月 11~12 日,会议地点中国成都。 论文要求 ①论文内容务必实事求是,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不涉及 保密内容,文责自负;②参会论文的文字为英文,要求论点明 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引用文献明确出处;③ 参会论文系在其他公开刊物未发表论文;④请务必注明作者详 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 Email 地址。 论文投稿及其他事宜 联系人胡伟(电话18628195933,E-mail huwei1999 );投稿信箱sinojapanconf5;地址成 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一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 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邮编610059。 (大会组委会 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