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贵州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0-08-17来源物探公司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1200 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1500 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 GB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3 总则 3.1 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 200 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1500 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 0.25~1点/km2和0.04~0. 10点/km2。 3.2 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 a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1; b具有各类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 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 3.3 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在采样介质和工作方法上有所差别。 4 设计书的编写 4.1 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 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前,应做好如下工作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特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探资料; b. 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 c.根据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则应考虑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 d.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探工作的实施方案 4.3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4 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a.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b. 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 c.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编图方法等; d. 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配备什么现场分析手段、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 e.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f.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4.5 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进行设计书的编写。设计书应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 4.6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5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5.1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5.2 比例尺为12000 000的水系沉积物采样密度为1个点/ km2。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已发现水系异常持续性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1~2个点/km2。 5.3 采样布局原则为 采样点要分布均匀。要使150 000地形图上按1 km2“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当采样密度平均为1~2个点/ 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多于2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2; b. 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一公里长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再取一个或几个样品。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己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见图3; c.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三分之一平方公里,不大于三平方公里; d. 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 上述原则中a、b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 在150 000地形图上将大于500 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作出一些变更。 5.4 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重污染的人工堆积物。 5.5 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120g。不进行组合样分析的样品,采样量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 5.6 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很少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 5.7 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 5.8 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 000地形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5.9 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以便解释推断,并便于电子计算机的存储与检索,供长期利用与研究。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说明见附录A。 5.10 记录卡中要求在野外现场填写的各列,必须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允许在室内根据地形图和地质图填写其他各列,必须于当日或次日完成。 5.11 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字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 5.12 采样小组使用的150 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 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一张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5.13 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基本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用土壤测量取代。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尽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一个取样小格1 km2内,选择合适的层位在3~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有水塘的地段,可按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人口处采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 5.14 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 000地形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1200 000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1 km2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这些号记录在150 000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4。 5.15 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每大约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此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并进行重复分析,故取3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1, 5.16 按编号表在150 000地形图上按4 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注意留出上述7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例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25号见图5。 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 重复样 25(11) 19(21) 35(12) 47(22) 监控样 25(11) 19(21) 35(12) 47(22) 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采的重复样,35号为从25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47号为从19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11表示第1次采样第1次分析;12表示第1次采样第2次分析;22表示第2次采样第2次分析。 上述重复采样号、重复分析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0 000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 5.17 重复采样和重复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1200 000图幅上采样与分析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 5.18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5.1.9 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集湿的水系沉积物要挤出一部分水份,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隔开。 5.20 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加工组加工。 5.21 野外样品加工 5.21.1 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 5.21.2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50℃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粘土物质胶结在一起。为使粘土胶结的颗粒解体,干燥后的样品可用木褪适当敲打。 5.21.3 样品干燥后,用60目不锈钢筛过筛。将小于60目筛孔部分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大于120克。 5.21.4 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150 000图幅号。 5.21.5 样品加工流程见图6。 5.21.6 为提高分析质量,要采取减少分析工作量的措施。将每一个大格中的样品各取25g,等重量组合,1个组合样品重量应为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或样品库有关人员制备。 5.21.7 组合样编号流程见图7以H-50-130-B幅第24号大格中共采4个样品为例。 5.21.8 从样品库提取样品进行组合时,应摇振均匀后取样。 5.21.9 重复采样的样品组合方法与上述样品组合方法相同。为了便于重份分析,可将重复采样格子中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的组合样,再用四分法各自分成两个样品。 5. 21.10 组合重复样的流程见图8 6 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 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1 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甘青交界祁连山、新疆昆仑山、天山等地的年平均气温≤0℃的高山区。这些地区是我国地质研究和经济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区域化探在该区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圈定从地质与国民经济观点来看最有远景的成矿区,及大型、特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6.1.2 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 6.1.3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1个点/4~16 km2,范围内选择。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可在1个点/16~36km2范围内选择。 6.1.4 布点原则 6.1.4.1 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 a.1个点/4~8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1~2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上游区段; b. 1个点/16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3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的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5km的一级水系亦应布点; c. 1个点/25~36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级水系中,以及长度超过4km的一、二级水系沟口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羽状水系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2~5km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5km的水系可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可在2~3个水系沟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 6.1.4.2 要考虑采样点控制汇水盆地面积的均匀性。 6.1.4.3 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50以上。 6.1.4.4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2倍。 6.1.4.5 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6.1.5 布点时,可先在野外用地形图上标出水系,兼顾上述各条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点。 a. 1个点/4~16 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100 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2km的水系; b. 1个点/25~36 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200 000或1100 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4km的水系。 6.1.6 采样点按网格编号。网格大小的选择应与采样密度相适应。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采样点。 a. 1个点/4~8km2,可选用16km2网格; b. 1个点/16km2,可选用64km2,或36km2,网格; c. 1个点/25~36km2,可选用64km2或100km2,网格。 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拉伯字码并用英文字母脚注。如三号格中一号样品,记为3A;二号样品记为3B......。 6.1.7 编排格子号时注意留下插入监控样及重复取样格子号。重复取样格子不预先固定,可以灵活安排。重复采样应为总采样量的2~3。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取。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 6.1.8 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粉砂、细砂、淤泥等物质,但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和含泥炭较多的淤泥。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20-50 m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重量应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200g。 6.1.9 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沉积物聚积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背后等部位。在高寒山区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的“过渡带”,在干河道或很少流水的河道中取样时,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如河道很宽可横切河道多点采样,并注意风成物质干扰。 6.1.10 野外采样注意事项、记录、样品加工和分析同“内地及沿海中低山区”的有关规定。 6.1.11 采样点应正确标绘在野外工作用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 mm。每个采样点在野外均应留有标志。每日野外结束后要将手图上的采样点着墨编号,以直径2mm的小圆圈标示采样点。同时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转绘到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底图。转点误差在图上应小于0.5mm。 6.1.12 样品在野外过60目筛。取筛下部分100g送实验室分析。另取筛下部分100g送交样品库保存。样品装在特制的样品瓶或纸袋内,并标出样品号和所在的1100 000或1200 000图幅号。 6.1.13 在前述的“过渡带”地区,样品加工时可根据风成物质的干扰情况决定所选粒级。如青海选用-20目~120目即-0.9mm~+0.125mm粒级。 6.1.14 一般只作单点样分析。大致以50个号码为一小批,一个1100 000或1200 000图幅为一大批,进行送样分析。每一小批中留出7个号码,分别插入一个重复样可编成密码、二个重复分析可编成密码和四个监控样。 6.1.15 成图比例尺 1个点/4~8km2,l个点/16km2,l个点/25km2,和1个点/36km2的采样密度,其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和异常图的成图比例尺为1500 000; 6.1.16 地球化学图一般采用原始数据直接勾绘等量线图。 6.1.17 在异常筛选评序的基础上,应对重点异常进行检查。异常检查的目的肯定异常是否存在,进一步圈定水系沉积物异常范围及浓集中心,追索异常源,考察异常赋存的地质环境和表生环境,并对异常作出有无进一步工作意义的初步评价。 异常检查方法 a. 1个点/4~8km2在选定的检查异常区内,对整个区域性异常进行渗湿土测量在水系两边山坡下部以500~1000m间隔取泉泥或渗水泥土或加密水系沉积物采样。加密的采样点尽量布置在长度小于1 km的一级水系口及长度超过1~2 km的一级水系中。采样密度可为2个点/ km2,以上。异常检查时应配备现场分析手段,及时在圈定异常部位进行150 000的土壤或岩石测量测网可为50O500m或500250m或土壤、岩石剖面测量; b. 1个点/16 km2~l个点/36 km2在选定的异常检查区内,用低密度水系沉积物测量先行加密采样,其采样密度以1个点/ km2以上,采样点尽量布置在长度小于1~2 km的水系口。异常检查时应配备现场分析手段。在加密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异常范围内,使用150 000渗湿土测量或土壤、岩石剖面测量进一步圈定异常中心和追踪异常源。 6.2 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荒漠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2.1 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干旱荒漠指年降雨量<150mm、年蒸发量>2500mm,气候极其干旱、植被极端稀疏,发育荒漠植被和荒漠土类的地区。半干旱草原荒漠区是指年降雨量150~350mm, 年蒸发量1500~2500mm,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草原植被和栗钙土类发育的地区。 6.2.2 目前可在下列地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 a. 荒漠、半荒漠山区或丘陵; b. 地形起伏不大,干沟不发育的石质戈壁岩漠和有较多基岩崩解物分布的碎石质戈壁区; c. 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中覆盖较薄一般小于2~5m的准平原或盆岭区。 6.2.3 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a. 水系或干沟发育的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b. 石质戈壁、戈壁残山和碎石戈壁区,以岩屑测量或岩石测量为主; c. 薄层覆盖的丘陵准平原草原区,以土壤测量为主; d. 用上述方法无法开展工作,在有一定密度的人工和天然水点如井、泉分布区,可进行踏勘性水化学测量。 6.2.4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在低山丘陵和羽状水系发育区,为1个点/km2,在地形切割剧烈山区可以将采样密度放稀至1个点/2~4 km2。其布点原则可参考“内地及沿海地区”的有关规定。 625 干旱荒漠区很少见地表径流,几乎全为干沟和干河谷,洪水期偶有暂时性水流。不少地区沟谷宽阔,有多道流水线或辫状流水线。因此,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洪流通道上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采粗粒级物质。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及横切河床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 6.2.6 风成沙干扰是干旱荒漠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含量稀释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区风成沙干扰水平的差异使元素含量分布出现假趋势和失真分布。为消除或基本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可截取不含或少含风成沙的-5mm~+O.9mm -4目~+20目的中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截取所需粒级可在采样现场直接进行截取后的样品重量不应少于200g。 6.2.7 半干旱草原荒漠区地表径流开始增多。但大多数沟谷仍为干沟,水系沉积物主要为洪水季节带来的洪积物和冲洪积物。风成沙干扰比干旱荒漠区明显减弱,且粒级变细。不少地区出现草皮沟或水系沉积物中具双层和双层韵律结构。即上部为腐植化冲风积细砂土层,下部为冲洪积砂砾层。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取自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部位。为避开风成沙和腐植质干扰。可截取-5mm~+0.45 mm-4目~+40目或-2mm~+O.45mm的中粗粒水系沉积物。截取后的样品重量不小于200g。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当河床宽阔、出现多道流水线时,应横切河床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 6.2.8 水系沉积物样品编号、记录、样品组合加工、分析、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可参考“内地及沿海”的有关规定。但粗粒级和中粒级样品应先行中碎后再进行细碎。 6.2.9 在戈壁地区进行的岩屑测量和岩石测量,采样密度可为1个点/1~2km2或1个点/4km2。可按正方形网格或菱形网格布点。编号方式可以150 000或1100 000地形图幅为单位,4km2为一个取样格子,自左至右,自上而下顺序编号。每个格子中有2个以上样品时,用大写英文字母作脚注区分。 6.2.10 岩屑测量。取样对象为基岩风化产物中细粒物质被风搬运后滞留在基岩表面的岩屑和残坡积层表面的岩屑。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多点收取粒径为2~20 mm的岩石碎块,组合成重量为300 g的样品。取样点在野外应有标志。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岩石测量记录卡。但注明为岩屑测量。 6.2.11 岩石测量。在采样点附近30~50 m范围内,多处敲取分布较广的同一种新鲜岩石碎块合成一个样品。样品重量300g。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岩石测量记录卡取样点处应留有标志。 6.2.12 岩屑样品和岩石样品按50个号码左右为一批送样。其中插人一个重复样,二个重复分析样和四个监控样。重复样和重复分析样以密码形式插入。重复样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集,占总采样量的2~3。 6.2.13 岩石样品和岩屑样品,经粗碎、中碎,然后细碎至小于200目。分取100 g装入特制瓶中送样品库保存,分取60~80g送实验室作39种元素的分析。1个点/1~2km2,的样品,需组合成1个样/4km2后进行分析。送样品库存放的样品,除瓶上写有样品编号外,还应写有图幅编号,附采样点位图、号码表及送样单。 6.2.14 土壤测量。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 km2。以方形或菱形网格布点。样品编号以4km2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 000或1100 000地形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编号方法同“内地及沿海”的规定。 6.2.15 采集土壤样品的部位和粒级 a 疏松层上部含有风成物质或为腐殖土化风积层时,应穿过风成物质层在残积层取样。当含风成物质层较厚无法穿透时,应在其下部含粗粒物质较多的部位取样。为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应截取-5mm~+0.45mm粒级即4目一40目之间的粒级; b 在钙积层发育区,应穿透钙积层在残积层取样。取样粒级,可截取-10mm~+0.9mm粒级。若已证实所采物质不含风成沙,可用-5mm粗细混合粒级。 6.2.16 为增强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周围30~50m或更大范围内的2~3处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采样小格的中部。采样重量以保证截取的粒级样品重200g。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 6.2.17 土壤重复样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集,其数量为总采样量的2~3。以密码形式插入每一批样品中。 6.2.18 土壤样品的加工、编号、组合、保存及送样分析同岩屑测量。 6.2.19 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岩屑测量和土壤测量,要使90-95的采样格子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 6.2.20 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岩屑测量和土壤测量,可用4km2组合样品的分析数据。按0.21g微克/克或纳克/克的含量间隔勾绘等量线制作1200 000或1500 000万地球化学图。但原始数据图必须是4km2,组合样或单样的分析数据。 6.2.21 水化学测量应在旱季进行。其采样密度随地下水的人工和天然水点分布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为1个点/5~10km2,干旱荒漠区为1个点/10~30 km2。样品主要取自与基岩裂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有联系的泉水和井水。 6.2.22 取样水点井、泉可预先在150 000或1100 000地形图上标出。由于所用地形图非近年测制,一些新水点可能没有标出一些已标在图上的水点可能废弃,因此对预定的取样水点要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然后正确标在图上。 6.2.23 对取样的水点应注意观测是否污染已污染的水点要放弃取样,另行选择。取样前对使用的特制塑料瓶有内盖、密封良好或磨口玻璃瓶要用稀盐酸洗涤,取样时用拟取水体冲洗2~3次。取样后将瓶盖拧紧,防止溢漏互相沾污。如水样进行长途托运,最好事先用石腊密封瓶口。 6.2.24 在野外测定气温、水温、水深和pH值。用水化学测量记录卡进行野外记录。对所取水点在野外实地留有标志。重复取样应不同时间、不同人进行。重复取样工作量2~3。 6.2.25 取水样瓶数和取样量由分析项目多少和分为几处分析而定。一般取3~4瓶。其中一瓶取500mL水样,在驻地用CdS共沉淀或用其它方法浓缩,将浓缩物干燥后送实验室进行发射光谱或其他方法分析Cu、Pb、Zn、As、Ag、Mo、Ni、Co、Cr、V、Fe、Mn、Ti、Sn、Be、Sr、P等元素。另一瓶500mL在驻地进行快速水质分析或送实验室50~100ml,用离子色谱法测定F-、CI-、Br-、I-、SO42-等。另两小瓶各取50ml,经处理后送实验室进行U、Th测定和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As、Sb、Bi、Hg等。分析As、Hg元素,水样必须进行预处理。 6.2.26 如取水样比较混浊,在驻地应对所有水样用滤纸过滤。用过滤后的水进行共沉淀和各种分析。送实验室的水样,应在尽短时间内完成分析,从取样之日起,样品存放日期一般不要超过1个月。 6.2.27 水化学取样以1100 000或1200 000图幅为单位,按16km2或36km2,网格自左至右,自上而下顺序编号。用重复取样和重份分析的方法了解采样和分析误差。 6.2.28 由于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区井、泉等水点分布很不均匀且密度很低,一般以制作符号地球化学图。如水点分布相对比较均匀,也可制作等量线地球化学图。 6.2.29 1200 000图幅内用不同介质取样时,可分别标出其取样范围,以不同的方式编制地球化学图。由于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岩屑测量、土壤测量均采集粗粒或中粗粒以岩屑为主的岩石风化物,三者差异不大,在标出各自的取样范围后,也可以统一成图。 6.3 岩溶卡斯特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3.1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东部等地的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部分亚热带岩溶类型区。 6.3.2 根据采样环境和工作条件可将岩溶区划分为四类 a. 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 b. 峰丛、峰林谷地; c. 峰丛、峰林洼地; d. 岩溶平原包括大面积的盆地。 6.3.3 采样方法和采样密度 6.3.3.1 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一般有一、二级水系发育和临时性水流。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采样密度1个点/km2,采样方法与“内地及沿海”地区相同。当无水系时,可在洼地底部采集土壤样品代替。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附近30~50 m范围内2~3处采集,组成一个样品。 6.3.3.2 峰丛、峰林谷地,往往以开放式水系和半封闭式串珠状洼地并存为特征。采样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水系沉积物测量点主要布在谷底,采集活性沉积物或洪积土壤样品,平均采样密度1个点/km2。土壤样品在洼地近底部采集坡洪积物。该类地区洼地多大于0.3km2,在一平方公里采样格内择其大者采样,在采样点附近30~50米范围内多点采集合成一个样品,采样密度一般1~2个点/km2。 6.3.3.3 峰丛、峰林洼地岩溶区,洼地多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且洼地面积较小,多在0.3km2,以下。采样方式以土壤测量为主,水系沉积物测量为辅。采样密度以1~2个点/km2。土壤测量点主要布置在洼地底部最低处,采集坡洪积土壤样品当洼地<0.3km2时,可在2~3个小洼地采样合成一个样品。半封闭式洼地有流水线时,可采水系沉积物样品。 6.3.3.4 岩溶平原或盆地.可采用土壤测量和塘积物测量 a. 土壤测量平均采样密度2个点/km2。在平地中相对低洼的部位布点。注意避开外来堆积物的干扰,取残坡积物。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在取样点周围30~50m范围内2~3处采集并合成一个样品; b. 塘积物测量平均采样密度1个点/km2。采样点布在受水面积较大的天然水塘与河流无联 系。在水塘边侧距岸边1~3米的浅水处或出水口附近采集。采样时在15~30 m范围内选取三个取样点,穿过表面污泥层一般10~30 cm取大致等量的塘积物,合成一个样品。 6.3.4 岩溶区土壤、塘积物、水系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粘土,采样粒度对区域化探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取20目以下或60目以下均可。 6.15 同一矿床形成的土壤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塘积物异常,其元素组合、强度和规模均无显著差别。在岩溶区进行区域化探时三种方法可以混合使用,一起直接成图。但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疏松沉积物和覆盖物中大多数成矿和指示元素强烈次生富集,在同一图幅成图时必须进行区别。 6.3.6 岩溶区样品编号、重复取样、质量检查、样品加工组合、送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成图、异常检查、说明书编写等均与“内地及沿海”要求相同。 6.3.7 野外记录统一使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记录卡。但记录卡中岩溶类型代码改为峰丛峰林洼地为1,峰丛峰林谷地为2,岩溶平原丸3,岩溶盆地为4,岩溶山区及丘陵为5。土壤测量采样位置44列的代码可规定为沟底、谷地为1;山坡为2;山脊为3;洼地中心为4;平坡或缓坡台地为5。 6.3.8 塘积物测量使用塘积物测量卡。塘积物测量卡可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卡的基础上改制。主标识符定为6;36~38列改为塘水水面面积,无水者为000;44列记录取样地点在水塘中的相对位置岸边浅水处为1,水塘中部为2,出水口处为3,入水口处为4。 6.3.9 在1200 000图幅中,成片岩溶区面积大于400~500km2时,应将岩溶区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子区,使用岩溶区工作方法,并分别统计各类地球化学参数和圈定异常。 7 样品库 7.1 各单位必须建造样品库以长期保存样品。样品库要求干燥、通风良好。样品应保存在聚乙烯小瓶、玻璃瓶中。样品瓶按顺序置放在特制的长方形盒中或抽屉中,盒上或抽屉上标有样品图幅号及样品起迄号。不同类型样品单个样或组合样、水系沉积物、土壤或岩石等要分别存放。盒或抽屉可置放于样品架上。库内要配备活动梯子和轻便小车,以备样品提取与存放。样品库要建立样品资料档案和库房管理制度。要有专人管理,并经常清扫,库房内要挂放样品存放位置图。 7.2 单点样品送交样品库要按1个或n个150 000图幅为一批运送,随样品送交采样点位及号码图。样品库人员按点位检查验收样品,并在送样单上一式二份签字,送样单位和收样单位各保留送样单一份。 7.3 送样单位在向实验室送交组合样时,必须附采样点位图,选定监控样品以及进行质量监控之用。 7.4 组合样交实验室后,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检查验收。供分析用的每个组合样品事先要大致混匀并在低于50℃下烘干,然后在高铝磁或玛瑙的球磨机或盘式粉碎机上研磨。全部样品粉碎后小于200目。每个样品加工后必须彻底清扫干净,以免沾污。 7.5 每一幅1200 000图上野外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或三层套合方差分析参见附录J来研究。以评定采样与分析误差的大小及它们对该图幅上地球化学变化是否有显著影响。 8 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 8.1 岩石样品采集的目的,主要是为系统地了解不同地层和岩浆岩中元素的含量或近似丰度,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的区域化探异常解释与评价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资料。 8.2 岩石样品采样的布置原则 a. 布置岩石采样要在全区范围内统筹规划,不要求在每一个1200 000图幅中都进行岩石采样。 b. 岩石采样工作可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或沉积相来布置。对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进行系统采样,岩石采样数量一般应控制在全区120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送交分析样品数的8~10左右。 8.3 岩石采样的方法与要求 a. 地层以系为采样统计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应有30件以上的样品;岩浆岩以期或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至少有7~10件以上的样品;变质岩区以变质建造或分布面积大的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样品数一般不少于5件; b. 沉积岩含火山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地质时代研究程度高、代表性好、岩性出露齐全的区域地质调查标准剖面进行,在标准剖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布置部分辅助剖面或点采少量样品;岩浆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岩类不同时代面积较大的和有代表性的岩体取样,采样剖面应穿过岩体的不同岩性单元;变质岩样品的采集,应依变质岩的不同类型区别对待,深变质体的采样可参照岩浆岩类的取样方法,采样要着重考虑变质建造、岩类及其面形分布特征。浅变质体的采样,可参照沉积岩的采样方法进行; c. 采集岩石样品时,每个样品在采样点周围10~20m范围内,多处采集3处以上同一岩性的新鲜岩石碎块直径应小于30mm组合成一个样品,重量300 g以上。按岩石测量记录卡的格式见附录A记录有关内容,并应附有采样点的地形地质示意图。岩石采样点位置应标在150 000的地形图上; d. 对部分地区已按图幅在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同时采集的岩石样品也可以利用,但应注意检查采样的布局和样品质量,并根据本区的地层构造单元分布特征,适当补采一些标准剖面,以保持全区岩石采样布局的完整性; e. 采集岩石样品时,要避免在接触带、蚀变带和有矿化迹象的部位取样。在野外定名有困难的岩石样品,应单独取薄片鉴定样; f. 岩石采样工作要保证质量。岩石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