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全文:《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标准全文:《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标准全文:《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标准全文:《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标准全文:《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标准全文:《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 001 001 No.2020--001 No. 001 in total T/CCS 012020 The CCS standard T/CCS 01-2020for Spec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Grading uation for Smart Coal Mine was approved by the China Coal Society, and now it is effective. China Coal Society 20201010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ICS 73.100.01 D 04 中 国 煤 炭 学 会 团 体 标 准中 国 煤 炭 学 会 团 体 标 准 T/CCS 0012020 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 Spec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Grading uation for Smart Coal Mine 2020 - 10 - 10 发布 2020 - 11 - 01 实施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目 次 前言 ................................................................................. I 引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3.1 智能化煤矿 ..................................................................... 2 3.2 智能化煤矿主系统 ............................................................... 2 3.3 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类 ......................................................... 2 3.4 智能化煤矿分级 ................................................................. 2 3.5 煤矿智能化程度 ................................................................. 2 4 技术要求 ........................................................................... 2 4.1 一般要求 ....................................................................... 2 4.2 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要求 ........................................................... 3 4.3 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技术要求 ....................................................... 4 4.4 智能掘进系统技术要求 ........................................................... 5 4.5 智能开采系统技术要求 ........................................................... 5 4.6 智能主煤流运输系统技术要求 ..................................................... 6 4.7 智能辅助运输系统技术要求 ....................................................... 6 4.8 智能通风系统技术要求 ........................................................... 6 4.9 智能供电与给排水系统技术要求 ................................................... 7 4.10 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7 4.11 智能洗选系统技术要求 .......................................................... 8 4.12 智慧园区与经营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 9 5 智能化煤矿分类 .................................................................... 10 5.1 类别名称 ...................................................................... 10 5.2 分类指标 ...................................................................... 11 5.3 分类指标和参考要素 ............................................................ 11 5.4 评价方法与流程 ................................................................ 12 6 智能化煤矿分级 .................................................................... 12 6.1 级别名称 ...................................................................... 12 6.2 智能化煤矿分级评价指标 ........................................................ 12 6.3 智能化煤矿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13 6.4 智能化建设条件良好矿井评价方法 ................................................ 13 6.5 智能化建设条件中等矿井评价方法 ................................................ 26 6.6 智能化建设条件复杂矿井评价方法 ................................................ 37 6.7 指标权重 ...................................................................... 48 7 智能化煤矿评价 .................................................................... 49 7.1 评价属性 ...................................................................... 49 7.2 评价流程 ...................................................................... 49 7.3 评价报告 ...................................................................... 49 附录 A附录 A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规则起草。 本文件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煤炭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陕煤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 公司、 华能煤业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陵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国法、刘峰、庞义辉、任怀伟、徐亚军、赵国瑞、杜毅博、张德生、孟祥军、 范京道、吴群英、李伟东、李全生、王春刚、封华、薛忠新、孙希奎、黄书翔、亓玉浩、郭永存、李玉 霞、王海波、毛明仓、陈洪月、李明忠、牛艳奇、马英、张金虎、杜尚宇。 本文件首次发布。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II 引 言 煤矿智能化是煤矿综合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 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 建设智能化 煤矿是新时期煤炭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我国不同区域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生产技术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多样性、 差异性和复杂性, 智能化煤矿建设既要有统一的原 则、目标和任务,又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本文件基于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研究成果,总结不同条件煤 矿智能化研究与实践经验,并广泛参考了相关技术标准化文件。 本文件考虑了以下情况 煤矿所在区域、建设规模、煤层赋存条件、生产技术条件等的不平衡性; 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生产经营管理等全过程的关联性; 各指标要素对煤矿智能化主要系统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执行本文件的前提条件 煤矿符合智能化煤矿建设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 煤矿进行了规范的智能化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 煤矿的主要系统实现了基本的智能化运行; 煤矿管理和作业人员应具备智能化煤矿运营的能力。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1 智能化煤矿井工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化煤矿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智能化煤矿分类、智能化煤矿分级、智能化煤矿 评价等具体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在建与生产的井工煤矿进行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版)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91.1 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1部分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框架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3003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指南 GB/T 2507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 2844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B/T 28514 支持IPv6的路由协议技术要求 GB/T 34679 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GB/T 37737 信息技术 云计算 分布式块存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GB/T 37739 信息技术 云计算 平台即服务部署要求 GB/T 38559 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规范 GB/T 38560 工业机器人的通用驱动模块接口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21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 50417 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 GB/T 50450 矿井主要通风机站设计规范 GB/T 50451 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范 GB/T 50518 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GB/T 50533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设计规范 GB/T 50536 煤矿综采采区设计规范 GB/T 50810 煤炭工业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T 51024 煤矿安全生产智能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GB/T 51179 煤矿井下煤炭运输设计规范 GB/T 51272 煤炭工业智能化矿井设计标准 MT/T 287 煤矿信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MT/T 401 煤矿生产调度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 443 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用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MT/T 661 煤矿井下用电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MT/T 701 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2 MT/T 702 煤矿注浆防灭火技术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1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化煤矿 smart coal mine 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煤炭生产技术进行深度融 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自主学习、协同控制的完整煤矿智能系统,实现 煤矿地测、设计、采掘、机电、运通、洗选、安全保障、生产经营管理等全过程安全高效智能运行的现 代化煤矿。 3.2 智能化煤矿主系统 main systems of smart coal mine 根据煤矿地质勘探、开拓、生产、安全、运营主要过程与功能要求,实现对煤炭生产运营主要过程 进行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开采 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主煤流运输系统、智能辅助运输系统、智能通风与压风系统、智能供电与供 排水系统、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洗选系统、智慧园区与经营管理系统。 3.3 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类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smart coal mine 基于矿井煤层赋存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与智能化建设基础,对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进行分类, 划分为智能化建设条件I类矿井、智能化建设条件II类矿井、智能化建设条件III类矿井。 3.4 智能化煤矿分级 grading uation of smart coal mine 基于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类结果确定智能化煤矿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对煤矿的智能化建设 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为高级智能化煤矿、中级智能化煤矿、初级智能化煤矿三个等级。 3.5 煤矿智能化程度 smart rate of coal mine 基于智能化煤矿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结果,用于综合表征煤矿智能化程度的百分比指标。 4 技术要求 4.1 基本要求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3 4.1.1 智能化煤矿设计应符合 GB/T 18391.1、GB/T 23003、GB/T 28514、GB/T 34679、GB/T 50215、 GB/T 51272、MT 287、MT 401、MT 443 中的相关规定,采用与煤炭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智能、高效开采 技术与装备,满足煤炭资源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发的要求。 4.1.2 新建矿井应充分结合矿井地质条件和资源赋存特点进行智能化煤矿建设,编制并实施智能化煤 矿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技术路径等,建立健全智能化煤矿保障制度与管理措施。 4.1.3 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的煤矿应具有完备的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并根据煤层 赋存条件及建设目标,进行煤矿主要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 4.1.4 智能化煤矿应建设地面智慧中心或智能综合管控平台,对井上下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可视化 展示、分析、挖掘与利用,实现井上下各系统的智能操控与联动。 4.1.5 智能化煤矿应建设基于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的高速、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满足数据实时传输 要求,实现智能化煤矿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4.1.6 智能化煤矿应建设人员定位与设备定位系统, 定位精度、 系统可靠性应满足矿井各系统对人员、 设备定位的要求。 4.1.7 智能化煤矿应建设完善的视频、图像识别系统,宜最大程度的采用视频、图像识别技术提高对 井上下人员、设备、环境的感知能力。 4.1.8 智能化煤矿井上下主要装备应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并实现主要设备故障的预警、预报。 4.1.9 智能化煤矿应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 4.1.10 智能化煤矿应采用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的建设思路,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和信息的 共享性。 4.1.11 智能化煤矿建设应以固定岗位无人、巡视岗位减人为目标,降低井下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 障生产安全,提高矿井生产效率与效益。 4.2 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要求 4.2.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 GB/T 22239、GB/T 25070、GB/T 28448 中的相关规定。 4.2.2 矿井应建设智能综合管控平台,实现智能化煤矿主要系统之间的协调联动与智能管控。 4.2.3 矿井主干网络传输速率应不低于 1000Mbps,条件适宜的矿井宜不低于 10000Mbps。 4.2.4 矿井主干网络应采用有线网络,网络设备支持 Ethernet/IP(IEEE 802.3)、PROFINETIEC 61784-2、MODBUS、EPA 等工业以太网协议。 4.2.5 有源光纤网络宜采用环形或双环形结构,无源光纤网络宜采用双总线或双环线结构。 4.2.6 矿井地面环网与井下环网分别布设,生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独立组网不共 用一芯光纤,满足网络传输速率与安全要求。 4.2.7 矿井服务器应能够满足井上下协同作业的要求,且比较重要的数据与应用类服务器应采用冗余 或容错配置。 4.2.8 网络设备应采用基于标准 TCP/IP 协议的以太网接口,备用端口数量应不少于总数的 30%。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4 4.2.9 矿井视频数据采集信息的存储容量应不少于 30 天的累计信息量, 其他信息存储容量应不少于 1 年的累计信息量。 4.2.10 井上下各类应用软件宜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平台进行统一部署运行,云平台应符合 GB/T 37737、GB/T 37739 中的相关规定,支持统一的数据接口,支持多用户协同作业。 4.2.11 矿井应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应符合 GB 50174 相关规定,数据中心物理环境宜采用模 块化机房部署且不低于 B 级要求,宜按照边缘云协同计算的架构设计,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满足在云 环境下运行的要求,建立或应用主数据管理系统,具备数据分类、数据分析、数据融合等功能。 4.2.12 建立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动态诊断,预测安全生产 态势,实现可视化预警、风险预控、三违和隐患治理。 4.2.13 建立信息共享综合管控平台,实现矿井多部门、多专业、多管理层面的数据集中应用、共享交 互和决策支持,井上下各系统实现“监测、控制、管理”的一体化及智能联动控制。 4.2.14 建立安全生产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调度、地测防治水、生产技术、“一通三防”、 机电、安全、职业卫生等的集成管理。 4.2.15 建立井下精准定位系统,满足井下人员、设备定位精度的要求。 4.2.16 建立智能化煤矿门户,融合所有功能软件模块及系统,提供统一的工作流程和安全管理机制, 实现一站式应用与管理。 4.3 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技术要求 4.3.1 以降低地质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勘查数据的精度与广度为目标,宜采用地面高精度三维探 测、井下智能探测、钻探机器人等技术,进行井上下联合探测、物探与钻探综合探测等,以满足智能化 煤矿主要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要。 4.3.2 应开展矿井掘进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高精度、远距离超前综合探查,提 高煤层起伏、煤层厚度、地质构造等控制精度,以满足巷道设计与快速掘进的精度要求。 4.3.3 地质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 具备矿井地质数据融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地质数据推演、 地质建模、 地质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矿井地质数据的基础信息、关联信息、预测信息等用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展 示出来。 4.3.4 地质数据与工程数据能够实现融合、共享,建立自主可控的煤矿专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 基于统一平台和数据库,实现地测、一通三防、机电、采矿设计等专题图形的协同处理、动态更新和装 备的组态控制。 4.3.5 具备利用惯性导航系统、激光测距仪、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进行集成、动态、实时数据处理 的能力,为智能掘进和回采提供精确坐标。 4.3.6 具有自动处理巷道空间拓扑关系、自动构建地质模型的可视化系统;能够基于巷道、地层和生 产的时空关系,进行危险源的远程可视化智能预警。 4.3.7 具有支持 C/S、B/S 架构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对海量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时态数据进行 存储、转换、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5 4.3.8 具备基于采掘揭露信息进行地质模型与工程数据模型更新的功能,能够及时更新地质信息与采 掘工程信息,满足智能化煤矿生产运营要求。 4.3.9 具备基于地质模型与工程数据模型对煤矿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和其它地质 条件、 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智能分析的能力, 能够满足采煤工作面割煤轨迹和巷道掘进方向智能 决策以及隐蔽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要求,智能估算和核实煤矿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煤矿瓦斯煤 层气资源/储量。 4.4 智能掘进系统技术要求 4.4.1 巷道掘进过程实现全机械化作业,根据地质条件、工程技术条件等要求, 以安全、高效、少人、 快掘为目标,确定合理的智能化掘进技术与装备。 4.4.2 采用钻探、物探等技术与设备,对巷道待掘进区域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瓦斯等进行超 前探测,探测距离、速度、精度等满足智能化掘进要求。 4.4.3 探放水设备应实现远距离一键操控,自动接、卸钻杆,自动钻进,自动记录钻机运行参数,具 备事故(卡钻、顶钻、突然涌出有害气体等)自动识别并停钻功能。 4.4.4 智能掘进系统相关装备宜满足以下要求 a.掘进设备宜具备自主导航、坡度追踪和自动截割功能,纵轴式掘进设备应具有仿形截割,能够实 现远程遥控截割、工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等。 b.钻锚装备宜实现锚杆、锚索全断面机械化支护,具备顶板临时支护功能,宜采用具有自动化钻锚 功能的钻臂。 c.转载机组具备过载保护功能,宜实现多设备之间的信号交互和联锁控制。 d.带式输送机机尾宜具备自移和张力自动控制功能,多部带式输送机实现集中控制。 4.4.5 掘进头和各转载点宜设置高清摄像仪,采集的视频信息满足远程监测与集控要求。 4.4.6 支护设备宜采用具有自动确定锚护位置、自动钻孔、自动铺网、自动安装锚杆(索)、工况在 线监测及故障诊断、锚固质量自检验等功能。 4.4.7 监测系统应具备对掘进工作面环境(粉尘、瓦斯、水等)进行智能监测与智能分析决策功能, 宜实现掘、支、锚、运、破等工序的智能联动。 4.4.8 智能掘进系统宜具备危险区域人员接近识别与报警功能。 4.4.9 具备巷道掘进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功能,并根据掘进过程中揭露的实际地质信息对模型进 行修正,宜将超前探测信息、巷道成形质量与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有效融合。 4.4.10 具备掘进机、锚杆支护、管线等设备模型构建功能,能够根据采集的相关设备信息进行掘进工 作面真实场景再现。 4.4.11 掘进工作面宜建设远程集控平台,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实现所有设备“一键启停”。 4.5 智能开采系统技术要求 4.5.1 采区设计应符合 GB/T 50536 的相关规定,并基于煤层赋存条件,采用与资源赋存条件相适应的 智能开采技术与装备。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6 4.5.2 智能开采系统建设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符合“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类、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与达 标要求”标准的相关规定。 4.6 智能主煤流运输系统技术要求 4.6.1 矿井应建设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满足 GB/T 51179 的相关规定。 4.6.2 采用带式输送机作为矿井的主煤流运输设备,主煤流系统中带式输送机宜实现单机自动控制、 多机协同联动、远程集中控制、运行工况检测及故障预警等功能。 4.6.3 带式输送机宜配备智能摄像仪或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具备皮带空载、大块煤、人员违规穿越皮 带、皮带坐人等特征信息识别功能,实时将识别信息上传到工作面智能集控中心,并进行预警。 4.6.4 带式输送机宜采用变频驱动,配备智能摄像仪或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具备煤流量监测、异物识 别和自动变频速度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煤流量大小自动控制带速,实现节能运行。 4.6.5 带式输送机应具备完善的综合保护装置及运量、带速监测装置,能够根据监测结果实现综合保 护装置的智能联动,宜采用巡检机器人对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满足 GB/T 38559、GB/T 38560 的相关规定,具备无人值守功能。 4.6.6 若存在井底缓冲煤仓,具备对煤仓内煤位进行智能监测,给煤机能够根据煤量监测结果与带式 输送机进行智能联动控制。 4.6.7 采用立井箕斗进行煤炭提升,立井提升系统具备智能装载与卸载功能,且能够与煤仓放煤系统 实现智能联动。 4.6.8 立井提升系统具备智能综合保护功能,能够对提升速度、提升重量等进行智能监测。 4.6.9 主运输煤流线相关设备能够通过现场工业总线实现互联互通,并根据主运输需求实现远程集中 控制。 4.7 智能辅助运输系统技术要求 4.7.1 矿井应建设完善的辅助运输系统,满足 GB/T 50533 的相关规定。 4.7.2 辅助运输物资宜建立编码体系,实现物资的集装化,能够和矿井的仓储管理系统对接,物资智 能配送管理系统实现物资运送全过程的信息化闭环智能管理。 4.7.3 采用单轨吊进行辅助运输, 物资、 车厢的装卸及运输过程宜实现自动化, 若为固定点到点运输, 则运输过程宜采用无人驾驶。 4.7.4 采用机车进行辅助运输,运输过程宜实现机车及车皮位置的定位,以及机车的智能调度。 4.7.5 采用无轨胶轮车进行辅助运输,无轨胶轮车应具备精准定位与智能调度功能,宜采用辅助驾驶 或无人驾驶。 4.7.6 采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联合运输,则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接驳宜实现自动化。 4.8 智能通风与压风系统技术要求 4.8.1 矿井应建设完善的通风系统,满足 GB/T 50518、GB/T 50450 的相关要求。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7 4.8.2 矿井主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具备远程集中控制,局部通风机可具有远程启停功能,实现无人值 守。 4.8.3 井下主要进回风巷间、采区进回风巷间宜采用自动闭锁风门,能够基于感知信息进行风门的智 能开启与关闭。 4.8.4 具备井下瓦斯浓度、风压、风速、风量等参数的智能感知功能,宜具备基于感知数据进行通风 网络解算、分析、预测、预警与联动控制功能。 4.8.5 具备通风系统故障诊断与预警预报功能,实现无人值守与远程集中控制。 4.8.6 矿井应建设完善的压风系统,采用自动化集中控制,具备无人值守条件。 4.8.7 矿井所有采区避灾路线均应敷设压风自救管道,并设置供气阀门或压风自救装置,能够与环境 监测系统实现智能联动。 4.8.8 压风系统的设备及管网数据应接入综合管控平台。 4.9 智能供电与供排水系统技术要求 4.9.1 矿井应建设完善的供电系统,符合 GB/T 50417、MT/T 661 相关规定。 4.9.2 矿井供电系统宜具备智能防越级跳闸保护功能。 4.9.3 矿井供电系统宜具有智能高压开关设备顺序控制功能。 4.9.4 矿井供电系统主变电所具备火灾自动报警功能。 4.9.5 矿井井下主变电所、采区变电所等固定场所配电点均宜设置电力监控系统,实现电气设备运行 状况的智能监控、诊断与预警。 4.9.6 矿井各变电所具备无人值守条件,与其他用电设备实现智能联动控制。 4.9.7 矿井应建设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满足 GB/T 50810、GB/T 50451 相关规定。 4.9.8 排水系统与矿井水文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智能联动。 4.9.9 排水系统采用远程集中控制,能够实现无人值守作业。 4.9.10 固定排水作业点能够根据水压、水位进行智能抽排,实现与各采区排水系统智能联动。 4.9.11 排水系统具备故障诊断与安全预警预报功能。 4.9.12 供水系统具备水量、水压、水质和水温智能调节控制功能。 4.10 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4.10.1 矿井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应符合 GB/T 51024、MT/T 701、MT/T 702 相关规定。 4.10.2 根据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及灾害类型,应建设完善的瓦斯灾害防治、水灾防治、火灾防治、顶板 灾害防治、冲击地压防治等灾害防治系统,对上述灾害进行智能监测、预测、预警,并将相关灾害信息 集成在智能安全监控系统中,实现基于多种灾害互联、互动、互监、智能预警、避灾路线智能规划等综 合防治。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8 4.10.3 智能安全监控系统能够与人员单兵装备进行实时互联, 能够通过单兵装备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 灾害信息的预报、预警。 4.10.4 宜建设智能灾害联合监测与防治仿真系统, 具备事故风险智能分析模拟、 应急救援辅助指挥功 能,可自动提供灾害范围、灾害发展趋势及最佳处理措施,自动进行避灾路线规划与事故原因分析。 4.10.5 具有瓦斯灾害的矿井,应建设完善的瓦斯智能感知系统,宜建设合理的瓦斯抽采系统,对工作 面、掘进头等瓦斯易集聚区域进行智能监测,监测数据实现自动上传与分析。 4.10.6 具有瓦斯灾害的矿井, 应实现瓦斯监测与通风系统联动控制, 能够根据瓦斯监测数据进行风量、 风速的智能调控。 4.10.7 具有瓦斯灾害的矿井,应实现瓦斯监测与工作面生产系统、供电系统联动控制,能够根据瓦斯 监测数据进行瓦斯超限影响区域的自动停机、智能断电。 4.10.8 具有水害的矿井, 应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水文地质智能动态观测系统, 实现水文地质数据的智 能感知及水害危险的智能分析、预测与预警。 4.10.9 具有水害的矿井, 应实现水害监测与排水系统的智能联动控制, 能够根据水文地质数据监测结 果进行智能排水。 4.10.10 具有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应建立完善的束管监测或光纤测温等系统,实现对井下煤层 自然发火危险的实时监测。 4.10.11 矿井电气设备、带式输送机等易发生火灾的场所,应设置火灾智能感知装置,以及防灭火系 统,宜实现火灾监测与防灭火系统的智能联动。 4.10.12 矿井应根据顶板条件,建立完善的顶板灾害监测系统,对工作面、巷道等矿山压力、位移等 进行智能感知。 4.10.13 矿井应根据煤层顶、底板条件,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对工作面顶板压力、巷道围岩应 力、岩层移动等进行智能感知,并建立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模型,能够基于监测数据进行顶板灾害的智 能预测与预警。 4.10.14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应建立基于微震监测、地音监测等技术的冲击地压监测、预测与 预警系统,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实现冲击危险性的智能预测与预警。 4.10.15 具备粉尘浓度自动监测功能, 实现对粉尘浓度的实时监测、 数据分析、 上传及超限自动报警, 并与喷雾洒水除尘装置形成联动。 4.10.16 在矿井粉尘易超限区域,应设有智能除尘装置,具有基于煤尘监测数据的智能除尘和远程集 中控制功能,实现远程集中控制。 4.10.17 矿井宜建设风险管控、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系统,具有对重大应急事件、重大卫生安全事件 的应急处置管理能力。 4.11 智能洗选系统技术要求 4.11.1 能够根据不同的洗选工艺实现智能化闭环控制, 降低作业人员数量与劳动强度, 提高原煤洗选 效率。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w w w . c h in a c a j . n et T/CCS 0012020 9 4.11.2 具有根据分选原料的性质、用户需求、监测数据等,自主设定密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并自动 进行调节补水、加介、加药、分流等操作,原煤准备系统(含选矸系统)、主选系统、浮选系统、煤泥 水处理系统等选煤生产全过程实现远程集中控制, 其中重力分选密度系统、 浮选加药系统、 煤泥水系统、 压滤系统等实现自动控制,部分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 4.11.3 宜采用多功能传感器、机器人巡检、报警随动管理等技术,煤泥清理、采制样、化验(粒度、 浓度、灰分)等实现自动化。 4.11.4 建有洗选作业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具备洗选工艺参数、生产过程控制状态、设备运行状态的 数据安全采集、展示、分析和合理化建议功能。 4.11.5 建有 3D 可视化系统,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显示选煤厂内的场景结构、设备布局,并设置完善的 视频感知、安全监测系统,对入选原煤杂物、人员不安全行为、设备运行危险状态等进行监测,并实现 智能预测、预警。 4.11.6 应配置智能供配电系统,具有无人值守配电室、远程停送电、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等。 4.11.7 应配置智能储装运系统,具有智能配煤、无人值守装车站、无人值守磅房、智能汽车(火车) 采制样化验系统等。 4.11.8 火车装运系统宜采用激光雷达、智能分析终端等设备,能够自动识别车厢的编号、位置等,并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