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 1043-200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MT-T 1043-200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MT-T 1043-200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MT-T 1043-200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MT-T 1043-200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MT-T 1043-200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总则1 4 工作程度要求3 5 遥感图像的选择和质量要求3 6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内容、 精度要求4 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检查、 初步验收和最终验收9 附录A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设计编制提纲 1 1 附录B 原始编录的内容要求 1 2 附录C 解译点记录卡 1 3 附录D 野外观测点记录卡 1 4 附录E 各类生产矿井及老窑调查表 1 5 附录F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编制提纲 1 6 附录G 目前常用航天遥感图像及基本参数 1 7 附录H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工作野外验收内容及质量评定 1 8 附录I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成果初步验收内容及质量评定 1 9 附录J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报告最终验收内容及质量评定 2 0 Ⅰ 前 言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G P S技术的成熟, 使得应用遥感图像进行煤田地质填图 成为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7年发布的D Z/T0 1 7 51 9 9 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 5 00 0 0 1∶2 50 0 0 1∶1 00 0 0 1∶50 0 0 的基础上, 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煤田地质填图经验, 特别是在 煤田地质填图中使用遥感图像的经验, 特制定本标准。它为煤田地质填图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手段。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G、 附录H、 附录I、 附录J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谭克龙、 蒋昭、 张廷安、 谢志清、 鲍桂宝、 孙顺新、 吕建会、 万余庆。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Ⅱ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遥感煤田地质填图 1∶5 00 0 0 1∶2 50 0 0 1∶1 00 0 0 1∶50 0 0 的目的、 工作程 度、 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并规定了设计编制、 原始编录、 资料整理、 成图方法、 填图报告编制、 检查验收 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不同类型地质可解译程度地区的煤田地质勘查阶段 1∶5 00 0 0 1∶2 50 0 0 1∶ 1 00 0 0 1∶50 0 0 使用航天、 航空遥感技术进行的煤田地质填图。 本标准可作为煤田地质填图以外的其他遥感地质填图参考性技术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T1 3 9 0 8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 B1 5 9 6 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 B/T1 8 3 1 4 全球定位系统G P S 测量规范 D Z/T0 0 0 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 00 0 0 D Z/T0 1 4 3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 D Z/T0 1 5 1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 00 0 0 D Z/T0 1 7 5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 00 0 0 1∶2 50 0 0 1∶1 00 0 0 1∶50 0 0 D Z/T0 2 1 5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3 总则 3 . 1 目的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目的是采用航天、 航空遥感技术和方法, 结合常规地质手段, 对填图区进行系 统地质解译和观测, 采集并编辑各种地质信息, 着重研究岩石、 地层、 构造、 煤层赋存特征及地表地质规 律, 为相应阶段的煤田地质勘查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3 . 2 基本原则 3 . 2 . 1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技术和方法先进, 宏观性和实时性强, 能够满足1∶5 00 0 0、1∶2 50 0 0、 1∶1 00 0 0、1∶50 0 0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技术和质量要求, 且具有工期短、 工效高的优势。凡可获取遥 感图像的填图区, 尽可能使用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 3 . 2 . 2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是煤田地质勘查的基础性工作, 是编制勘查区地质图的依据。在进行地质勘 查时,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安排在钻探工作之前实施。 3 . 2 . 3 不同勘查阶段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比例尺要求 预查阶段为1∶5 00 0 01∶2 50 0 0; 普查阶段为 1∶5 00 0 0 1∶2 50 0 0, 也可采用1∶1 00 0 0; 详查阶段为1∶2 50 0 01∶1 00 0 0, 也可采用1∶50 0 0; 勘 探阶段为1∶50 0 0, 也可采用1∶1 00 0 0。 3 . 2 . 4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应以适宜的地质理论为指导, 以地质体的成像规律为依据, 运用遥感、 地理信 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综合分析遥感地质信息以及填图区已有的地质勘查资料, 以达到填图区相 应的地质研究程度。在实施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时, 可根据基岩裸露程度和填图精度要求适当安排探槽 1 MT/T1 0 4 32 0 0 7 等山地工程, 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1 3 . 2 . 5 航天、 航空遥感图像种类较多, 各类图像的适用范围不同。在实施遥感煤田地质填图工作时, 可 根据填图区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适当选择一种或数种图像1。 3 . 2 . 6 本标准是1∶5 00 0 0、1∶2 50 0 0、1∶1 00 0 0、1∶50 0 0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基本技术标准。不同 工作条件、 不同研究程度、 不同地质条件的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可有所侧重和区别, 具体情况应在设计 书中加以明确。 4 工作程度要求 4 . 1 1∶5 00 0 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4 . 1 . 1 初步查明地层层序, 建立填图单位。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时代地层单 位。填图单位划分到“ 组” ; 可能和必要时, 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应划分到“ 段” ; 第四系可根据需要 划分。 4 . 1 . 2 初步查明含煤地层时代、 分布、 厚度; 了解煤层层数、 厚度; 建立含煤地层区域性对比标志, 有条 件时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 4 . 1 . 3 初步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1 0 0m或出露长度大于10 0 0m断层的地面位置 及性质; 初步查明长度大于20 0 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4 . 1 . 4 初步了解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状况。 4 . 1 . 5 初步了解煤类和煤质。 4 . 1 . 6 初步了解其他有益矿产。 4 . 1 . 7 初步了解岩浆岩、 变质岩种类, 及其岩性、 时代和大致分布特征。 4 . 1 . 8 初步了解填图区内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2。 1遥感图像在本标准中指通过遥感平台获取的航天或航空图像和数据。 2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在本标准中指由灾害地质引发的崩塌、 滑坡、 泥石流等。 4 . 1 . 9 初步了解填图区内地表水文地质特征。 4 . 1 . 1 0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10 0 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 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5 0 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 多边形影像。 4 . 2 1∶2 50 0 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4 . 2 . 1 查明地层层序, 建立填图单位。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详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时代地层单 位。填图单位划分到“ 组” ; 有条件时, 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划分到“ 段” ; 第四系可根据需要划分。 4 . 2 . 2 查明含煤地层时代, 详细了解其厚度和分布范围; 了解主要煤层层数、 层位、 厚度、 结构及可能的 变化特征; 建立填图区的煤层对比标志, 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 并标定主要煤层的露头位置。 4 . 2 . 3 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5 0m或出露长度大于5 0 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0 0 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4 . 2 . 4 了解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 4 . 2 . 5 了解主要煤层的煤类和煤质。 4 . 2 . 6 了解其他有益矿产。 4 . 2 . 7 了解岩浆岩、 变质岩的种类, 及其岩性、 时代和分布特征。 4 . 2 . 8 了解填图区内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初步查明对人类活动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 地质体 的位置、 范围及类型。 4 . 2 . 9 初步了解填图区内地表水文地质特征。 4 . 2 . 1 0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5 0 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 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2 5 0m, 且 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 多边形影像。 2 MT/T1 0 4 32 0 0 7 4 . 3 1∶1 00 0 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4 . 3 . 1 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详细划分地层。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的填图单位划分到“ 段” , 有 条件时划分到“ 亚段” ; 其他地层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4 . 3 . 2 详细进行煤岩层对比。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数、 层位、 厚度、 结构及其地表变化特征; 建立填图 区的煤层对比标志, 主要可采煤层应准确对比; 对主要可采煤层, 应标定其露头位置。 4 . 3 . 3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3 0m或出露长度大于2 0 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 质; 初步查明长度大于2 0 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4 . 3 . 4 初步查明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 4 . 3 . 5 了解主要煤层的煤质特征, 初步确定煤类。 4 . 3 . 6 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赋存状况。 4 . 3 . 7 初步查明岩浆岩、 变质岩的种类, 以及其岩性、 时代和分布特征; 初步了解其对煤层和煤质的 影响。 4 . 3 . 8 初步查明填图区内宽度或长度大于1 0 0m的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 具有特殊意义的不良 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可放大表示; 初步评价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的影响程度。 4 . 3 . 9 了解填图区内地表水文地质特征。 4 . 3 . 1 0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2 0 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 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1 0 0m, 且 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 多边形影像。 4 . 4 1∶50 0 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4 . 4 . 1 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详细划分地层。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的填图单位划分到“ 段” 或 “ 亚段” ; 其他地层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4 . 4 . 2 详细进行煤岩层对比。查明可采煤层层数、 层位、 厚度、 结构及其地表变化特征; 建立填图区的 煤层对比标志, 可采煤层应准确对比, 大部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应基本准确对比; 对主要可采煤层, 应实测其露头位置; 有条件时, 应实测主要标志层。 4 . 4 . 3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2 0m 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1 5m1 0m 或出露长 度大于1 0 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 0 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4 . 4 . 4 详细调查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 4 . 4 . 5 详细了解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初步确定煤类。 4 . 4 . 6 详细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赋存状况。 4 . 4 . 7 详细了解岩浆岩、 变质岩的种类, 以及其岩性、 时代和分布特征; 了解其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 4 . 4 . 8 初步查明填图区内宽度或长度大于5 0m的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 具有特殊意义的不良 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可放大表示; 评价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的影响程度。 4 . 4 . 9 详细了解填图区内地表水文地质特征。 4 . 4 . 1 0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1 0 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 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5 0m, 且 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 多边形影像。 5 遥感图像的选择和质量要求 5 . 1 遥感图像适宜性选择 遥感图像的选择见表1。 表1 遥感图像选择基本参数 遥感图像填图要求比例尺航天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比例尺 1∶5 00 0 0 高于或等于1 0m不小于1∶6 00 0 0 1∶2 50 0 0 高于或等于5m不小于1∶3 00 0 0 3 MT/T1 0 4 32 0 0 7 表1 续 遥感图像填图要求比例尺航天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比例尺 1∶1 00 0 0 高于或等于2m不小于1∶1 80 0 0 1∶50 0 0 高于或等于1m不小于1∶1 50 0 0 5 . 2 遥感图像质量要求 5 . 2 . 1 遥感图像质量的基本要求为 a 图像中单片云层覆盖≤5, 分散云量总和≤1 5, 且不能覆盖主要地物; b 层次丰富, 地物影像清晰, 色调均匀, 反差适中。 5 . 2 . 2 航天遥感图像产品的质量要求可参照D Z/T0 1 4 31 9 9 5和G B1 5 9 6 81 9 9 5执行。 5 . 2 . 3 航空遥感图像产品的质量要求为航向重叠≥6 0, 旁向重叠≥3 0, 无损伤等。 5 . 2 . 4 常用航天遥感图像及其主要参数参见本标准附录G。 6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内容、 精度要求 6 . 1 准备工作 6 . 1 . 1 资料收集 应收集的资料包括 a 填图区已有的地质、 矿产、 灾害地质、 矿山地质、 水文地质等资料, 以及邻区地质和区域地质 资料; b 比例尺不小于填图比例尺的填图区最新地形图资料; c 根据填图比例尺, 按照本标准第5章的要求选择并收集相应的遥感图像。 6 . 1 . 2 遥感影像图制作 6 . 1 . 2 . 1 不小于填图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是遥感影像图精校正的基础资料。当填图区无填图所需的 地形图时, 应采用地形图缩编的方法或测制地形图的方法获取所需的地形图。 6 . 1 . 2 . 2 影像处理和制作方法可根据图1所示的工作流程进行。 图1 遥感影像图制作流程 4 MT/T1 0 4 32 0 0 7 6 . 1 . 2 . 3 影像图应达到下列要求 a 层次丰富、 影像清晰; b 色调 色彩 一致、 均匀、 反差适中; c 遥感图像控制点和地形图对应点误差≤0 . 4mm; 遥感图像与地形图所对应的经纬度网 或公 里网 平面位置中误差≤0 . 3mm; d 影像图图廓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误差 边长误差在0 . 2mm以内, 对角线长误差在0 . 3mm 以内; e 影像图图幅应与地形图图幅一致。 6 . 2 概略解译 在综合分析以往地质工作和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形 线、 环、 多边形等 、 色 色调、 色彩 、 点 疏、 密、 亮、 暗、 大、 小等 以及不同的图案纹形、 地貌、 水系等影像标志组合, 进行概略地质解译, 编制概略地质解 译图, 划分填图区内不同类别可解译程度的区段, 可解译程度分类见表2。有条件的地段可初步建立部 分地质体的影像标志, 为填图设计和工作量布置提供依据。 表2 遥感影像图可解译程度分类 类别可解译程度特征及条件 Ⅰ 好 基岩出露良好, 第四系或植被覆盖小于3 0, 影像特征清晰, 解译标志稳定可靠, 连续性 好, 基本可解译出地层填图单位、 构造线、 主要煤 矿 层以及地表水文、 地貌、 不良地质现 象 不良地质体 的位置, 可直接填绘地质要素的界线 Ⅱ 较好 基岩大部分出露, 第四系或植被覆盖占3 05 0, 影像较清晰, 解译标志较稳定、 较可 靠, 连续性较差, 能够建立大部分填图单位的解译标志, 可填绘出大部分地质要素的界线 Ⅲ 较差 第四系或植被覆盖占5 0以上, 仅在沟谷、 山坡等基岩出露的地段可分析局部影像特征, 解译标志不稳定, 只可解译地质要素大致轮廓和部分界线 Ⅳ 差 基岩仅部分或局部出露, 影像标志不明显, 规律性差, 难以解译地质构造和其他地质要素 的轮廓 6 . 3 踏勘 踏勘工作应达到下列要求 a 初步了解填图区的地层层序、 填图单位分层标志层、 煤层分布概况、 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和分布; b 初步了解地质体影像特征及影像与目标物的相关性; c 初步确定实测地层剖面位置及山地工程位置, 预计施工工程量; d 修测概略地质解译图; e 初步建立填图区地质体影像解译标志。 6 . 4 设计编审 设计编制的依据为项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 以往地质资料、 精校正的航天或航空遥感影像图、 概略地质解译成果及踏勘成果。 设计编制执行本规程附录A。设计应做到目的、 任务明确, 技术路线和方法可行, 工作量布置和经 费预算合理, 实施条件到位, 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设计由填图实施单位编制, 经其主管上级审核, 项目出资方 或出资方委托人 评审、 批准后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 地质情况或其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 填图实施单位应及时修改设计, 修改后的设计仍 由原审核、 批准单位核准。 6 . 5 地质信息采集 6 . 5 . 1 实测地层剖面 6 . 5 . 1 . 1 填图区内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应不少于12条。全层实测地层剖面时, 应对区内地层进行详 细分层描述。描述内容包括 岩石成分特征、 结构和构造特征等; 地层层序、 时代、 厚度、 分层标志、 含煤 5 MT/T1 0 4 32 0 0 7 特征、 接触关系、 地层产状等; 遥感影像特征及影像标志等。实测地层剖面时应采集岩石、 矿石、 化石标 本进行室内鉴定。 6 . 5 . 1 . 2 填图区内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的所测层位从含煤地层基底开始, 到含煤地层之上5 0 0m 7 0 0m的上覆地层为止, 以能控制煤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为原则, 同时应重点 了解各剖面间影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剖面间距参照表3。 表3 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间距 比例尺 1∶5 00 0 01∶2 50 0 01∶1 00 0 01∶50 0 0 间距/m 60 0 080 0 040 0 060 0 020 0 040 0 010 0 020 0 0 属于可解译程度Ⅰ类地区, 其间距可放宽一倍。属于Ⅱ类以及岩性、 厚度较稳定的地区, 其间距可 在上述基础上适当放宽; 在岩性、 厚度变化较大地区, 其间距可适当加密。构造复杂或地表大面积掩盖 地区, 其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 . 5 . 1 . 3 实测地层剖面分层厚度一般为2m。岩性标志层、 重要化石层、 主要煤层以及解译标志层不论 厚度大小, 均应单独分层。编录中对重要地段的煤层, 应直接量测真厚度。1∶5 00 0 01∶2 50 0 0比例 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50 0 0; 1∶1 00 0 01∶50 0 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 1∶20 0 0。实测地层剖面编录按照本标准附录B中第B . 3章的规定执行。 6 . 5 . 1 . 4 地层的划分和命名原则、 地层代号使用等, 均应符合国家最新版本的规定。 6 . 5 . 1 . 5 应建立地层剖面范围内岩性、 地层、 构造及其他地质体的解译标志。有条件时, 对重点地段可 进行数码摄像, 并在地层剖面柱状图上描述影像特征。 6 . 5 . 2 探槽施工 6 . 5 . 2 . 1 探槽的布置、 方法、 内容、 质量要求应参考D Z/T0 1 7 51 9 9 7中4 . 3的规定执行; 探槽编录按 照本标准附录B中第B . 4章的规定执行。 6 . 5 . 2 . 2 主干槽间距按表4规定布置。 表4 主干槽间距 比例尺 1∶5 00 0 01∶2 50 0 01∶1 00 0 01∶50 0 0 主干槽间距/m 80 0 01 20 0 040 0 080 0 020 0 040 0 010 0 020 0 0 6 . 5 . 3 详细解译 6 . 5 . 3 . 1 解译要求 详细解译应遵循先宏观后微观, 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单因子到多因子地质信息提取, 目视解译和 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从定性解译到定位解译的过程。 6 . 5 . 3 . 2 解译内容 详细解译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填图单位、 地质构造; b 含煤地层、 煤层 其他有益矿产 ; c 井、 泉及河流洪水位线等地表水文信息; d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 e 各类生产矿井、 老窑; f 其他与工作程度要求相关的内容。 6 . 5 . 3 . 3 建立解译标志 通过概略解译、 踏勘、 实测地质剖面对填图区的影像、 地质体获得感知和认识, 按照不同填图比例尺 的工作程度要求, 分析填图区地质体与遥感影像之间的关联性, 建立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a 建立直接解译标志 通过分析和确定填图区地质体在遥感影像上呈现的色彩 色调 、 纹形图 6 MT/T1 0 4 32 0 0 7 案、 大小、 形态、 影像结构、 粗糙度等影像特征, 建立其直接解译标志; b 建立间接解译标志 通过分析岩性、 标志层、 填图单位及其组合与地貌、 微地貌、 水系、 植被、 人 文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其内在联系, 建立其间接解译标志; c 建立填图区综合解译标志表。 6 . 5 . 3 . 4 解译方法 通常采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a 目视解译 通过直接或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对影像观察, 运用解译标志、 地质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 遥感影像上识别规定的目标物, 定性、 定位提取其位置、 范围、 结构等信息; b 计算机图像处理 利用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 帮助发现和识别不易在遥 感影像上直接目视解译的目标物。 6 . 5 . 3 . 5 详细解译的控制要求 详细解译的控制要求如下 a 点的控制要求 应在解译图上标定解译点位。在遥感影像上可以识别的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 层段解译线平均每2c m一个解译点, 其他目标物可适当放宽; 点位误差≤0 . 2mm; b 线的控制要求 详细解译的各类地质体连线误差≤0 . 5mm; c 图的控制要求 及时将遥感图像解译成果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 详细解译的编录执行本标准附 录B中第B . 1章的规定, 并参照本标准附录C的格式填写解译点记录卡。详细解译后, 应在解 译图上编绘与填图比例尺相同的详细解译图。 6 . 5 . 4 野外验证和调绘 6 . 5 . 4 . 1 野外验证和调绘的任务如下 a 验证详细解译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b 修测详细解译图; c 布置野外调绘路线和野外观测点, 通过调绘和观测, 在影像图上标绘详细解译中难以识别的地 质体。 6 . 5 . 4 . 2 野外验证和调绘的方法如下 a 图像解译为主, 验证调绘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Ⅰ类和部分Ⅱ类区段; b 验证调绘为主, 图像解译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Ⅲ类和部分Ⅱ类区段; c 全野外调绘,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Ⅳ类和部分Ⅲ类区段。 6 . 5 . 4 . 3 野外观测点布置要求如下 a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野外观测点间距和密度可参照表5确定。 表5 野外观测点间距和密度 比例尺 界 线 点构 造 点每平方公里点数 间距/m 间距/m 地质构造 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 1∶5 00 0 010 0 020 0 020 0 040 0 00 . 60 . 80 . 81 . 21 . 22 . 02 . 0 1∶2 50 0 05 0 010 0 010 0 020 0 02334466 1∶1 00 0 02 0 04 0 04 0 08 0 01 01 51 52 22 23 03 0 1∶50 0 01 0 02 0 02 0 04 0 03 04 54 56 06 07 57 5 b 可解译程度Ⅰ类和部分Ⅱ类地段, 可适当减少野外观测点; 可解译程度Ⅳ类和部分Ⅲ类地段, 应适当加大野外地质观测点密度。 c 野外观测点的布置应在设计书中做出规定, 野外验证和调绘时可按实际情况对原设计规定作 适当调整和补充。 7 MT/T1 0 4 32 0 0 7 d 野外观测点编录按照本标准附录B中第B . 2章规定执行, 并参照本标准附录D的格式填写野 外观测点记录卡。 6 . 5 . 4 . 4 野外验证和调绘路线布置原则如下 a 野外验证及调绘路线布置应采用走向追索和倾向穿越相结合的方法, 其疏密程度和长度应根 据遥感影像图可解译程度类别在设计书中做出规定, 野外验证和调绘时可按实际情况对原设 计规定作适当调整和补充; b 填图单位、 煤层等影像标志不清, 主要构造性质不明, 与以往资料对比有出入的地段应布置调 绘路线和野外观察点。 6 . 5 . 4 . 5 野外观 测 点 应 在 影 像 图 上 标 注 其 位 置, 点 位 误 差≤0 . 2 mm; 调 绘 和 验 证 点 连 线 误 差 ≤0 . 5mm。 6 . 5 . 5 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调查 在影像图上仅可识别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位置, 不能满足不同比例尺填图工作程度的要求, 因此 应参照D Z/T0 1 7 51 9 9 7中4 . 4的规定对其进行调查。调查记录按照本标准附录E填写。 6 . 5 . 6 煤质和其他有益矿产工作 6 . 5 . 6 . 1 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工作应与填图同时进行, 此项工作应按照D Z/T0 1 7 51 9 9 7中4 . 5的规 定执行。 6 . 5 . 6 . 2 参照本标准中6 . 5 . 16 . 5 . 5的规定, 通过解译、 验证和调绘等手段, 了解其他有益矿产。 6 . 5 . 7 地表水文地质调查 6 . 5 . 7 . 1 应根据影像特征并通过访问调查, 圈定填图区内影响矿井生产的河流和冲沟的最高洪水位点 和线。 6 . 5 . 7 . 2 圈定较大的泉点、 泉群出露位置和泉域范围。1∶1 00 0 0和1∶50 0 0比例尺填图时还应圈定 主要泉点、 水井位置, 并测量泉点流量及水井水位。 6 . 5 . 7 . 3 调查岩溶水点 暗河出入口、 落水洞、 地下湖 类型, 圈定其位置和分布范围。 6 . 5 . 8 主要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调查 6 . 5 . 8 . 1 调查、 了解滑坡的基本特征, 圈定其位置和分布范围。 6 . 5 . 8 . 2 调查、 了解崩塌的基本特征, 圈定其分布范围。 6 . 5 . 8 . 3 调查、 了解泥石流的发源区、 流通区和堆积区基本特征。 6 . 5 . 8 . 4 调查、 了解其他有重要意义的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 6 . 6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 条件许可时, 可使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记录、 描述地质信息, 提高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工作效率和 精度。应及时将野外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中, 将数据备份或刻盘贮存, 并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 6 . 7 原始地质数据编辑 6 . 7 . 1 原始地质数据种类 原始地质数据包括 a 影像图; b 概略解译图; c 踏勘资料; d 实测地层剖面; e 探槽等工程编录资料; f 详细解译图; g 野外验证和调绘资料; h 各类生产矿井、 老窑调查资料; i 实际材料图; 8 MT/T1 0 4 32 0 0 7 j 野外地质摄影 像 资料; k 标本及其分析资料; l 其他资料。 6 . 7 . 2 原始地质数据编辑要求 原始地质数据编辑应遵循以下要求 a 将野外验证和调绘、 野外补充采集的各种地质信息填绘到详细解译图上; b 对各类与成图有关的地质数据进行计算机输入、 编辑和多元地学数据综合分析, 编制煤田地形 地质图及其他地质图件; c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成图精度要求1∶5 00 0 0填图实地误差不超过5 0m,1∶2 50 0 0填图实地误 差不超过2 5m, 1∶1 00 0 0填图实地误差不超过1 0m,1∶50 0 0填图实地误差不超过5m; d 对需要构成填图报告附录、 附表的原始地质数据, 应分类整理、 计算、 编辑、 制作。 6 . 8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的编制和提交 6 . 8 . 1 报告编制 报告应包括 a 文字说明 编写提纲见本标准附录F ; b 各种图件 包括地形地质图 有要求时, 还应含影像地质图或影像地形地质图 、 实际材料图、 煤 岩层对比图、 地层影像综合柱状图或地层综合柱状图、 地质剖面图、 主干槽和全层地层剖面 图等; c 各种成果表; d 所有原始记录和图件。 6 . 8 . 2 报告提交程序 6 . 8 . 2 . 1 报告由填图项目实施单位编制, 其主管单位初步验收。 6 . 8 . 2 . 2 报告由填图项目出资方 或出资方委托人 最终验收。 7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检查、 初步验收和最终验收 7 . 1 检查 7 . 1 . 1 检查要求 原始资料应经过三级检查, 即自检、 互检和抽检。 a 自检要求 当天完成的工作应当天检查和整理, 图幅/调绘片完成后按图幅/调绘片检查和整 理, 检查率1 0 0。错、 漏内容及时纠正并作自检记录。 b 互检要求 通过图幅接边、 调绘片之间接边对填图质量进行检查, 检查率不低于实际工作量的 4 0。错、 漏内容及时纠正并作互检记录。 c 抽检要求 选择各阶段工作难度较大地段抽检, 抽检率不低于实际工作量的2 0, 错、 漏内容及 时纠正并作抽检记录。 7 . 1 . 2 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包括 a 原始资料的质量和适宜性检查; b 填图内容是否达到规定比例尺的填图工作程度要求和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要求; c 填图单位是否正确; d 地质构造性质及其展布形态是否正确、 合理; e 煤层、 煤类、 煤质评价是否正确; f 对各种目标物的影像特征认识是否正确; g 其他相关内容。 9 MT/T1 0 4 32 0 0 7 7 . 2 初步验收 7 . 2 . 1 野外工作结束后, 填图实施单位撤离现场前, 填图主管单位应组织验收组对填图工作进行野外 验收。验收的内容及质量评定标准参照本标准附录H执行。 7 . 2 . 2 填图报告编制完成后, 填图主管单位应组织专家组对填图成果进行初步验收。验收内容及质量 评定标准参照本标准附录I执行。 7 . 2 . 3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成果初步验收后, 应形成初步验收意见, 并及时通知填图实施单位进行修改、 补充和完善。 7 . 3 最终验收 7 . 3 . 1 最终成果由填图项目出资方 或出资方委托人 进行最终验收, 并提出验收意见书。验收内容及 质量评定参照本标准附录J执行。 7 . 3 . 2 验收意见的结论中, 应对报告的综合水平和质量做出评定并划分等级。 01 MT/T1 0 4 32 0 0 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设计编制提纲 A . 1 前言 项目来源、 目的任务、 填图区位置、 自然地理概况、 交通状况 附填图区地理位置略图 计划工作量、 项目起止时间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A . 2 填图区地质概况 地层、 构造、 岩浆岩、 煤层、 煤质、 其他有益矿产 A . 3 遥感可解译程度及遥感地质基本特征 A . 4 工作方法、 工作内容、 精度要求 遥感图像的选择、 质量要求 填图方法、 内容、 工作量、 精度要求 实测剖面位置、 内容、 工作量、 精度要求 山地工程布置、 内容、 工作量、 精度要求 采样化验工作量、 精度要求 成图方法、 工作量、 精度要求 A . 5 工作计划 人员组织、 技术装备、 施工计划和时间安排、 经费预算 A . 6 提交成果 A . 7 设计附图 填图区遥感概略解译图、 地质工作布置图、 山地工程布置图、 地层柱状图 11 MT/T1 0 4 32 0 0 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原始编录的内容要求 B . 1 遥感图像解译点的解译记录 B . 1 . 1 解译点编号、 所在景 片 号、 图幅号、 位置 B . 1 . 2 解译点性质确认及确认说明 B . 1 . 3 解译依据描述 B . 1 . 4 解译日期、 解译人 B . 2 野外观测点的记录 B . 2 . 1 观测点编号、 性质、 所在景 片 号、 所在地形图图幅号、 位置、 观测日期、 观测人 B . 2 . 2 观测点出露特点、 风化程度、 地貌特征 B . 2 . 3 岩石、 岩层的产状、 层位 B . 2 . 4 节理、 裂隙、 褶曲、 断层及其性质 B . 2 . 5 煤 矿 层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B . 2 . 6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 地表水文地质特征 B . 2 . 7 与相邻观测点的关系 B . 2 . 8 标本、 样品编号 B . 2 . 9 素描、 相片及摄像的编号、 位置、 内容说明 B . 3 实测地层剖面编录 B . 3 . 1 导线平面图 导线方向、 分层界线、 产状及其位置 B . 3 . 2 剖面图 地形、 地物、 岩性、 剖面方向、 岩层产状、 构造、 化石、 地层时代以及接触关系等 B . 3 . 3 柱状图 时代、 层号、 厚度、 累厚、 岩性柱状、 影像柱状、 岩性特征描述、 影像特征描述、 化石、 标本、 样品 B . 4 探槽编录 B . 4 . 1 探槽编录包括 探槽编录展开图、 柱状图 B . 4 . 2 文字说明包括 填图区名称、 工程名称及编号、 工程位置及坐标, 施工目的及效果, 槽向、 长度、 施 工日期, 分段详细描述岩性、 产状、 厚度、 构造及采样点等 21 MT/T1 0 4 32 0 0 7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解 译 点 记 录 卡 图像景 片 号图幅号解译点编号解译点性质 解 译 依 据 影像特征描述地质特征描述 备 注 记录人 检查人 年 月 日 31 MT/T1 0 4 32 0 0 7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野外观测点记录卡 图像景 片 号 观测点 编号 位 置 点位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