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03.100.01 A 0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和评价指南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2019 - 02 - 22 发布 2019 - 03 - 22 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3/T 2190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5 战略和目标 ........................................................................ 2 6 保障能力 .......................................................................... 3 7 成果管理能力 ...................................................................... 7 8 驱动能力 .......................................................................... 7 9 持续改进 .......................................................................... 8 10 评价管理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南 ............................... 10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不同规模企业加权系数 ........................................... 1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企业所属各行业加权系数 ......................................... 18 参考文献 ............................................................................ 19 DB33/T 2190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科技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长兴县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中国计量大学、长兴县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浙江达 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威泰汽配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为胡玉华、朱伟、雷晓财、赵常朋、费健斌、张琼、徐飞兵、张朋越、茅海军、陶 姗、庞宁。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3/T 21902019 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的基本要求、战略和目标、保障能力、成 果管理能力、驱动能力、持续改进、评价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评价工作,其它组织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112013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GB/T 29490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 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微企业。 3.2 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 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活动。 3.3 创新战略 innovation strategy 从全局、长远、内部联系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经营和组织等方面重大 创新性问题进行谋划而制订的战略。 3.4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DB33/T 21902019 2 组织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收集整合、积累保存、有序传递、交流共享和提供应用的一系列规范的 活动。 3.5 创新能力 innovation ability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完成一项目标或者具体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4 基本要求 4.1 应从企业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将相互关联的过 程或过程网络作为体系来管理,通过吸收整合、总结提炼、丰富扩展而形成以过程为基础的、以企业为 整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 技术创新体系应覆盖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各个方面,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和目标、 保障能力、成果管理能力、驱动能力、持续改进、评价管理等方面要求。 4.3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职工总数不超过 500 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 2 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 2 亿元; 企业在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和严重环境违法、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且企业 未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禁止、限制和淘汰类,主导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属于国家规定的高科技的行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和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始终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5 战略和目标 5.1 战略 5.1.1 企业应围绕愿景和使命,从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外部机构合作等方面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进行创新活动。 5.1.2 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确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方法、管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a 技术创新战略组织机构、参与者及其职责分工,战略长中短期计划时间区间的确定; b 技术创新战略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和定位; c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评审和选择; d 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监测; e 技术创新战略的跟踪和调整。 5.2 目标 5.2.1 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市场需要,负责制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短中长期发展目 标,组织实施企业发展计划,并定期总结、分析、调整,以保证目标的适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5.2.2 应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技术创新目标与企业战略一致性要求; b 技术创新目标制定、发布、贯彻、评价和调整流程; DB33/T 21902019 3 c 技术创新目标的评审、检验和测量方法; d 技术创新目标展开时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关系。 6 保障能力 6.1 人员要求 6.1.1 企业最高领导人 企业最高领导人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 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重视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整合。 6.1.2 人才队伍建设 6.1.2.1 规模和结构 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建设应符合如下要求 a 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总员工数量的比重应满足一定的比值要求; b 研发人员中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占研发总人数的比重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c 高级技术人员数量达到一定的比值要求,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 6.1.2.2 人才引进 人才引进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完善,应加大引才引智和借智工作的力度,重视紧缺人才的引进,并注重 引进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 b 对部分产业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进行定向引进; c 采取项目合作、科研攻关、科技合作、短期讲学和顾问咨询等方式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海外科 技人员等外部智力,多渠道增强公司科技力量。 6.1.2.3 人才建设 人才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制定适应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规划, 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管理模 式,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人才培养工程; b 依靠社会资源和力量,采用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研发、创新、应用和改造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 c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1.2.4 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注重人才储备,防止人才流失引起的技术流失和市场损失; b 制定创新人才升、降、 去、 留的政策措施, 健全科技人才管理机构, 对科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c 建立合理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人员循环系统; d 应建立灵活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e 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失比宜满足一定的要求。 6.1.2.5 人才培训 DB33/T 21902019 4 人才培训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建立企业的新员工培训体系、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 培训计划,开发职业岗位培训教材,制定长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b 当年内研发人员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的次数应满足一定要求; c 应重视企业内部培养,通过导师带徒、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开办企业学院、技术比武、 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加强技能和技术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科技培训,高级工和技师稳步递增, 有效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并充分发挥他们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d 应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紧缺型和高层次人才, 提升整体研发能力, 并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 创新人才队伍。 6.2 资金保障要求 6.2.1 研发经费 6.2.1.1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技术创新战略,研发投入经费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一定的 比值要求。 6.2.1.2 企业应预算支出一部分经费支出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6.2.2 人员经费 6.2.2.1 应不断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确保研发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6.2.2.2 研发人员的年收入应高于企业年人均收入。 6.2.2.3 企业应设立用于创新活动管理费和人员激励费。 6.2.3 设施设备投入经费 企业应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科研设备、 仪器的投入,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应达到一定 的要求。 6.2.4 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 企业应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率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 信息化建设投入。 6.3 组织体系建设要求 6.3.1 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6.3.1.1 企业应建立系统的技术创新管理组织体系, 负责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 规范科技管理工作, 包括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以及对外科技 交流等工作。 6.3.1.2 建立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和应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推动 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6.3.2 研发组织体系建设 应建立多层次、多专业协作的科研组织体系,负责应用基础、重大基础理论、超前共性和重大关键 技术(装备)研发,储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同时负责 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相关的特色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应用以及支持日常生 产的相关科技工作。 DB33/T 21902019 5 6.4 载体平台建设要求 6.4.1 实验室建设 6.4.1.1 应具备开展科研基础研究、设计、开发、生产、检测等先进的实验或试验设备和条件,为科 研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条件。 6.4.1.2 通过国家(国际组织)或其他具有认定资质的机构认证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数量宜达到一定 的要求。 6.4.2 载体建设 6.4.2.1 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用户的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 术创新战略联盟、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 新资源的聚合效应。 6.4.2.2 积极推进具有理论创新支撑作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建 设,在把握技术市场需求基础上,将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研究延伸。 6.4.2.3 加强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整合战略资源集成创新,增强全球竞争力。 6.4.3 信息平台建设 6.4.3.1 建设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打破经济部门与科技部门人为分割信息系统格局,扩大信息容量, 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准确信息。 6.4.3.2 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产品数字化促进企业工作流程的优化,为技术开发等部门引导 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科技成果和奖励管理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智能 化水平。 6.4.3.3 构建安全可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系统平台,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和国内外科技成果资源,针对性地整合各个平台的资源信息,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创新服务 体系网络。 6.5 制度保障要求 6.5.1 创新计划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创新计划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人员、经费、项目、成果、销售等管理计划制度,确 定达成的创新目标和分配合理的资源,并对创新计划进度进行跟踪和评估。 6.5.2 科技人员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科技人员引进、培养、考核、流动、晋升、离职等。 6.5.3 经费管理制度保障 6.5.3.1 企业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经费预算、经费总额、经费使用计划、经费报 销流程等,并做好经费台账,确保账目清楚,核算准确,使用合理。 6.5.3.2 政府资助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应按政府有关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文件和政策规定执行。 6.5.4 成果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成果管理制度, 包括但不限于成果认定、 成果发布、 成果需求信息搜集、 成果转化要求、 利益分配机制等。 DB33/T 21902019 6 6.5.5 项目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立项、参加人员、项目实施、执行期限、验收评估、 经费资助等。 6.5.6 考核激励制度保障 6.5.6.1 企业应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绩效计划、绩效跟踪与辅导、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等。 6.5.6.2 企业应建立奖励制度,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举荐人才、合理化建议、职务发明、技术改进等奖 励工作。 6.5.7 创新技术保护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保护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确定创新重要性和优先级、确定人员创新贡献大小、 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跟踪和反馈等。 6.6 创新文化要求 6.6.1 员工创新文化意识 6.6.1.1 企业应及时解读企业发展规划,鼓励员工积极献言献策,组织员工参加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和 讨论。 6.6.1.2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工作氛围,建立宽松的工作场所和环境,对员工创新意识与创 新内容进行区分评价,允许和包容创新失败。 6.6.1.3 应具备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约束和创新活动。 6.6.2 创新环境氛围 企业应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职工在工艺流程、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 提出改进方案,鼓励进行微小创新。 6.7 创新协作能力要求 6.7.1 企业内部协同创新 6.7.1.1 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 在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和机制, 保证信息畅通。 6.7.1.2 企业发现、识别与评价自主创新机会,组织、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开启自主创新活动,并对各创 新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保障自主创新活动有效实施的能力。 6.7.2 企业外部协同创新 6.7.2.1 联合行业研究院、高等院校等机构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研究、人才交流等方式。 6.7.2.2 围绕产业链开展创新,企业应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6.7.2.3 产学研项目合作数量和经费支出占比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6.8 知识管理要求 6.8.1 企业应建立对知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包括鉴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 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等管理制度,营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 6.8.2 应设置相应的知识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技能的人员,并明确相应的管理权利和职责。 DB33/T 21902019 7 6.8.3 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类,持续追踪知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情况。 7 成果管理能力 7.1 创新成果形成 7.1.1 应做好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管理工作。 7.1.2 应对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 望,并且符合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7.2 创新成果认定 7.2.1 创新成果的认定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资料是否齐全,包括项目的立项、研发投入、产出证明。 7.2.2 除了公司外部技术创新项目,还应考虑公司内部创新项目。 7.2.3 应积极寻求技术鉴定、新产品认证、技术进步评奖等渠道进行公司技术创新成果的归属确认。 7.3 创新成果转化 7.3.1 应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原则和办法,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扩散机制,实现创新成果产 业化。 7.3.2 应明确技术创新成果许可转让范围、对象、期限、收费标准、程序等。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 全的成果许可转让依规定审批或备案,并根据情况及时做好解密、降密工作。 7.3.3 促进和监控知识产权的实施,有条件的企业可评估知识产权对企业的贡献;知识产权实施、许 可或转让前,应分别制定调查方案,并进行评估。 7.4 创新风险管理 7.4.1 应建立贯穿生产经营全流程(立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合作)的知识产权侵权 预警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 7.4.2 应定期开展知识产权风险测评,对使用不当行为,及时提出预警预报和处理建议。 7.4.3 应建立行业知识产权维权协作机制,定期监控产品可能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状况,分析可能发 生的纠纷及其对企业的损害程度,制定防范预案。 7.4.4 企业创新风险管理宜符合 GB/T 29490 的规定。 8 驱动能力 8.1 品牌质量管理驱动能力 8.1.1 企业应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和认证体系, 导入卓越绩效管理, 加强省市级名牌产品申报、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浙江制造等工作。 8.1.2 企业宜在海外拓展方面如海外商标注册和保护等方面有相应储备。 8.1.3 企业应在企业品牌内涵方面持续创新,包括企业家品质、员工品质、诚信品质的创新,以适应 时代对企业的要求。 8.1.4 企业应在广告宣传、品牌形象、形象宣传方面创新并保持相应的知识产权。 8.2 技术标准驱动能力 DB33/T 21902019 8 8.2.1 企业应建立技术标准与科研项目工作的衔接方法、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 效的上升为标准。 8.2.2 应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标准化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科研项目开发和标准研究,形 成良好的科研与标准互动平台, 推动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 国家、 行业、 地方和团体标准工作。 8.2.3 企业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8.3 知识产权驱动能力 8.3.1 企业应拥有与产品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相关的设计或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成果。 8.3.2 企业申请和授权的Ⅰ类知识产权和Ⅱ类知识产权数量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8.3.3 企业实际应用的Ⅰ类知识产权和Ⅱ类知识产权数量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8.4 获奖能力 企业近5年获得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等科技成果奖励宜满足一定 数量的要求。 8.5 经营模式创新驱动能力 8.5.1 企业应当重视市场开发,通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市场数据的反馈,精准定位,将科研成果顺 利推向市场。 8.5.2 企业应当准确把握供应商、债权人、客户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研发 和生产等以适应市场变化。 8.5.3 企业应重视提升技术服务的能力,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服务。 8.5.4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占比应达到一定的要求。 9 持续改进 9.1 应建立技术创新工作持续改进、信息反馈及文件控制等程序或制度并有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案或计 划。 9.2 对技术创新过程中查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有落实整改到位的记录。 9.3 应对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企业可根据本标准进行定期自评、企业可邀请第三方机构对 技术中心进行评价、政府有关部门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工作。 10 评价管理 10.1 总体要求 10.1.1 依据本标准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时,需组织专门的评价小组进行。 10.1.2 评价应先制定计划, 评价过程应对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和打分, 根据企业所处行业水平的平均 值,按照达到对应技术条款要求的程度,进行分段取分值,得出最终评价。 10.1.3 对不同企业创新指标的对比评价应考虑企业所属行业和发展规模。 10.1.4 评价时采用文件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查阅档案、文件和记录,询问人员,现场 观察等,宜按 GB/T 190112013 中 6.4 规定的方法进行。 10.2 评分方法 DB33/T 21902019 9 10.2.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以包括报告年度在内的近两年内统计数据为准, 在附录 A 中特别规定其它统计时间区间的指标,按表 A.1 规定的要求进行统计。 10.2.2 界定被评价企业类型 识别被评价的企业规模类型和所属行业类型, 界定其产品或服务所属的 业务领域。 10.2.3 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规模企业加权系数表(见附录 B)和各行 业加权系数表(见附录 C)。 10.2.4 依据本标准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时,指标体系共分 5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53 个三 级指标,对各项指标采用评分的方法,满分共计 800 分,其中定量指标 655 分,定性指标 145 分;具体 分为战略和目标 20 分,保障能力 410 分,成果管理能力 30 分,驱动能力 320 分,持续改进 20 分。 10.2.5 本标准给出评分的基本要求, 见表 A.1。 在实际评价中, 可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 对不适用的评分指标进行删减。 删减部分仅限于此行业内或此类型规模企业中不涉及的项目, 否则不符 合本标准。 10.2.6 评分时应包含以下原则性要求 a 由于企业所属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的不同引起部分指标的加权系数不同, 具体该指标分值的换 算方法为指标实际分值指标原始分值不同规模企业加权系数行业加权系数; b 当删减发生时,该指标分值不进行计算。除此之外的分值总和称为涉及项分值。评分计算方法 为评分实际得分/涉及项总分值100。 10.3 评价结果 10.3.1 根据评分值和评分要求评定企业创新能力,并以不同级别区分达标程度。 10.3.2 评分达到 500 分以上(含 500 分)为本标准的最低要求;500 分以下为评分不合格。 10.3.3 对于评分达到 500 分以上(含 500 分),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级别划分 a 总分为 800 分; b 达到 500 分以上(含 500 分),技术创新能力为合格; c 达到 600 分以上(含 600 分),技术创新能力为良好; d 达到 700 分以上(含 700 分),技术创新能力为优秀。 DB33/T 21902019 10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南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按照公正性、有效性、客观性、持续性的指标筛选原则,围绕企业技 术创新活动从五大方面选取了53个指标,建立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三级,具体评价 指标体系见表A.1。 表A.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和评价要求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属性 评价标准 战略和目 标 20 创新战略 10 具备战略和方向 10 定性 1.制定了详细的创新发展战 略,创新发展战略内容全面、 科学,10 分; 2.制定了创新发展战略,但内 容比较单一,5 分; 3.没有制定明确的创新发展 战略,0 分。 创新目标 10 具有短中长期发展目标 5 定性 1.制定了内容全面、科学、可 行的创新计划,5 分; 2.制定了创新发展计划,但内 容比较单一,可行性比较好, 3 分; 3.没有制定明确的创新发展 计划,0 分。 具有目标实施办法和管 理机制 5 定性 1.创新计划能全面落实,主要 措施可行,实施效果显著,5 分; 2.创新计划能基本落实,主要 措施较得当,实施效果比较显 著,3 分; 3.创新计划未能全面落实,创 新措施不力,实施效果不明 显,0 分。 保障能力 410 人员保障 105 企业最高领导人创新意 识 5 定性 1.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5 分; 2.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3 分; 3.创新精神不够强, 0 分。 DB33/T 21902019 11 表 A.1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属性 评价标准 保障能力 410 人员保障 105 研发人员占职工数比 20 定量 1. 30(含)以上(20 分) ; 2. 25(含)~30(17 分) ; 3. 20(含)~25(15 分) ; 4. 15(含)~20(10 分) ; 5. 10(含)~15(5 分) ; 6. 10以下(0 分) 。 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职 工数比 20 定量 ≥10 引入高级专家数和硕士 以上人数 20 定量 ≥2 人 研发人员年度进修和培 训次数 20 定量 ≥5 次 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失比 20 定量 ≥2.5 资金保障 140 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占主 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40 定量 1. 12(含)以上(40 分) ; 2. 10(含)~12(35 分) ; 3. 8(含)~9(20 分) ; 4. 6(含)~7(15 分) ; 5. 5以下(0 分) 。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 原值占公司总资产的比 重 20 定量 ≥5 技术改造、 引进和吸收经 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 的比重 20 定量 ≥2 近三年创新活动管理费 和激励费投入 20 定量 ≥70 万元 研发人员年人均收入与 企业年人均收入比 20 定量 ≥1.5 近三年企业信息化建设 投入 20 定量 ≥100 万元 组织体系 10 多层次管理组织体系 5 定性 1.管理组织体系健全,5 分; 2.管理组织体系比较健全,3 分; 3.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0 分。 多层次研发组织体系 5 定性 1.研发组织体系健全,5 分; 2.研发组织体系比较健全,3 分; 3.研发组织体系不健全, 0 分。 DB33/T 21902019 12 表 A.1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属性 评价标准 保障能力 410 载体平台 55 研发和管理机构等载体 平台数量 20 定量 ≥2 个 通过国家(国际组织)认 证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 数 20 定量 ≥1 个 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 构数量 15 定量 ≥1 个 制度保障 30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 5 定性 各个制度按照如下要求分档 评价 1.管理制度健全,5 分; 2.管理制度比较健全,3 分; 3.管理制度不健全,2 分; 4.无对应管理制度,0 分。 创新奖励标准和激励制 度 5 定性 创新计划管理制度 5 定性 项目和成果管理制度 5 定性 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 5 定性 创新技术保护制度 5 定性 创新文化 10 员工创新文化意识和创 新环境氛围 10 定性 1.员工创新意识强烈,积极参 与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形 成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 失败的创新环境,10 分; 2.企业员工具有较强创新意 识,员工比较积极参与各类技 术创新活动,企业基本形成勇 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 的创新环境和氛围,5 分; 3.企业员工创新意识不强,员 工参与各类技术创新活动积 极性不高,企业还没有形成勇 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 的创新环境和氛围,0 分。 创新协作 50 产学研项目合作的数量 25 定量 ≥5 项 产学研项目合作经费占 研发经费支出额比重 25 定量 ≥5 知识管理 10 建立知识全生命周期的 管理制度 10 定性 1.知识管理制度健全,10 分; 2.知识管理制度比较健全,7 分; 3.知识管理制度不健全, 5 分; 4.无对应知识管理制度, 0 分。 DB33/T 21902019 13 表 A.1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属性 评价标准 成果管理 能力 30 成果形成 5 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进 行控制 5 定性 各指标按照如下要求分档评 价 1.成果管理完善,5 分; 2.成果管理比较完善,3 分; 3.成果管理不完善,1 分; 4.无对应成果管理,0 分。 成果认定 5 过程是否符合规范, 资料 是否齐全 5 定性 成果转化 10 建立转化管理原则和办 法,建立转移扩散机制 5 定性 明确成果许可转让范围、 对象、期限、收费标准、 程序 5 定性 风险管理 10 预警机制和风险监控机 制 5 定性 应对侵权纠纷、风险测 评、维权协作机制 5 定性 驱动能力 320 品牌 10 企业品牌、 形象宣传持续 创新 5 定性 各指标按如下要求分档评价 1. 企业品牌、形象宣传持续 创新、品牌商标、无形资产有 效保护等突出,5 分; 2. 企业品牌、形象宣传持续 创新、品牌商标、无形资产有 效保护等比较突出,3 分; 3. 企业品牌、形象宣传持续 创新、品牌商标、无形资产有 效保护等不突出,0 分。 品牌商标、 无形资产有效 保护 5 定性 标准 60 近五年主持和参与制定 的标准数量 40 定量 1.7(含)项以上(40 分) ; 2.5 项(含)~7 项(30 分) ; 3.3 项(含)~5 项(20 分) ; 4.1 项(含)~3 项(10 分) ; 5.0 项~1 项(5 分) 。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 进标准数量 20 定量 ≥1 项 DB33/T 21902019 14 表 A.1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属性 评价标准 驱动能力 320 知识产权 100 近三年企业知识产权申 请的数量 30 定量 1.10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 或 30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 (30 分) ; 2. 5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20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 (20 分) ; 3.3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10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 (10 分) ; 4. 1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3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5 分) ; 5.没有知识产权(0 分) 。 近三年企业知识产权授 权的数量 30 定量 1. 5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15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 (30 分) ; 2. 3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10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 (20 分) ; 3.2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5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10 分) ; 4. 1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2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5 分) ; 5.没有知识产权(0 分) 。 企业实际应用的知识产 权数 40 定量 1. 2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6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40 分) ; ; 2. 1 项及以上Ⅰ类知识产权或 4 项及以上Ⅱ类知识产权(30 分) ; 3.2 项Ⅱ类知识产权(20 分) ; 4.1 项Ⅱ类知识产权(10 分) ; 5.没有知识产权(0 分) 。 DB33/T 21902019 15 表 A.1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属性 评价标准 驱动能力 320 获奖 20 近5年获得国家、省部级 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 技进步奖项目数 20 定量 1.获国家级奖 1 项 (含) 以上, 20 分; 2.获省部级奖 2 项(含) ,20 分; 3.获省部级奖 1 项(含) ,15 分; 4.没有获奖,0 分。 经营 130 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30 定量 ≥24 技术服务收入 20 定量 ≥45 万元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 业务收入比重 40 定量 1.50以上(40 分) ; 2.40~50(不含) (30 分) ; 3.30~40(不含) (25 分) ; 4.20~30(不含) (20 分) ; 5.10~20(不含) (10 分) ; 6.10(不含)以下(0 分) 。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比 40 定量 ≥25 持续改进 20 持续改进 20 持续改进、 信息反馈及文 件控制程序 5 定性 各指标按如下要求分档评价 1.企业在技术创新持续改进 方面重视,5 分; 2.企业在技术创新持续改进 方面比较重视,3 分; 3.企业在技术创新持续改进 方面不重视,0 分。 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案或 计划 5 定性 纠正和预防措施 5 定性 定期开展技术创新评价 工作 5 定性 1.定期开展技术创新评价工 作,5 分; 2.没有开展技术创新评价工 作,0 分。 DB33/T 21902019 16 表 A.1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