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测技术人员考试题(地质部分) 一、选择题 单选 1、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 C )至少进行1次。 A、1年 B、2年 C、3年 D、6个月 2、瓦斯类型中等的煤层瓦斯含量( C ) A、小于2m/t B、大于2m/t小于4m/t C、大于4m/t小于8m/t D、大于8m/t 3、地质类型简单的矿井,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的( B )及以上,其中稳定煤层资源/储量所占比例不小于( )。 A、85,40 B、80、40 C、85、50 D、80、50 4、地质类型中等的矿井,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的( B )。 A、60-80 B、60-80(含60) C、70-80 D、70-80(含70) 5、地质类型复杂的矿井,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的( B ). A、40-60 B、40-60(含40) C、50-70 D、50-70(含50) 6、地质类型简单的矿井,煤层倾角( A )以下。 A、8 B、5 C、7 D、10 7、地质类型中等的矿井,煤层倾角( B )。 A、8-25 B、8-25(含8) C、10-25 D、10-25(含10) 8、地质类型复杂的矿井,煤层倾角( B )。 A、25-45 B、25-45(含45) C、25-40 D、25-40(含40) 9、稳定性煤层观测分布点间距为( A )。 A、50100m B、70100m C、5080m D、80120m 10、较稳定性煤层观测分布点间距为( B )。 A、50100m B、2550m C、5080m D、3050m 11、煤矿生产阶段第一份地质报告是( A ) A、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B、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C、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D、建矿地质报告 12、基建煤矿移交生产后,应在( C )内编写生产地质报告。 A、1年 B、2年 C、3年 D、6个月 13、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煤矿应在( A )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A、1年 B、2年 C、3年 D、6个月 14、对煤矿地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开拓生产向新区域的推进、煤矿建设生产的调整、技术装备的改进和完善,新的地质信息和地质现象不断涌现,地质认识不断丰富,因此在原有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应该每( B )对其进行重新划分。 A、3年 B、5年 C、8年 D、10年 15、煤矿必须备齐十种地质资料台账,最短需要在收集到信息升井后( B )之内更新。 A、1天 2天 B、15天 C、一季度 16、当煤矿地质资料不能满足建设和生产需要时,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查与勘探,收集相关地质资料,重点调查煤矿内或周边煤矿开采情况,并将老窑、采空区标绘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和( C )等相关图件上。 A、地形地质图 B、通风系统图 C、井上下对照图 D、矿井充水性图 17、补充勘探钻孔应穿过最下部开采煤层底板至少( C )米。 A、10 B、20 C、30 D、50 18、井工煤矿补充勘探中勘探布设线原则上应与煤层走向( A )。 A、垂直 B、平行 C、斜交 D、无关 19、煤矿地质补充勘探应由煤矿企业组织实施,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现场工程结束后( D )内提交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A、1年 B、2年 C、3年 D、6个月 20、应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和( A )上,并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A、矿井充水性图 B、通风系统图 C、井上下对照图 D、地形地质图 21、不良地质体是煤矿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之一,对于查明的不良地质体一应该绘制在( B )上。 A、 井上下对照图 B、采掘工程平面图 C、矿井充水性图 D、水害分析预警图 22、煤矿地质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转绘在素描卡片、成果台账及相关图件上,由( A )员进行校对。 A、观测人 B、记录人 C、整理人 D、负责人 23、井下(现场)观测、记录、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于升井后( B )天内整理完毕,并反映在相关图件或台账、素描等地质文档中。 A、1 B、2 C、3 D、5 24、岩巷素描图在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或岩巷沿同一层位掘进时,每隔( C )编录一个迎头断面,遇地质构造时加密。 A、0~10米 B、10~20米 C、20~50米 D、50~100米 25、巷道能够揭露全厚的近水平、缓倾斜,不稳定或极不稳定煤层时,应编录( C )素描图。 A、顶底板 B、展开 C、一帮 D、煤层小柱状 26、巷道能够揭露全厚的近水平、缓倾斜,稳定或较稳定煤层时,应编录( D )素描图。 A、顶底板 B、展开 C、一帮 D、煤层小柱状 27、煤矿每年( C )应根据有关资料,依据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掌握煤炭资源/储量动态。 A、年初 B、年中 C、年末 D、无规定时间 28、基建煤矿移交生产后,应在( B )内进行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编写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A、6个月 B、1年 C、3年 D、5年 29、采区设计前( C )内应提出采区地质说明书,并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审批。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30.采区开采结束后( D )内,应提出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核。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31、工作面设计前( C )内地测部门应提出掘进工作面地质所明书,并由矿井总工程师审批。 A、10天 B、15天 C、1个月 D、2个月 32、工作面形成后应在( B )内提出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并由矿井总工程师审批。 A、7天 B、10天 C、15天 D、20天 33、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应在( B )内提出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核。 A、20天 B、30天 C、35天 D、40天 34、闭坑地质报告应在开采活动结束的前( C )由煤矿企业组织编写。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3年 35、地质预报要有超前性,采掘工作面施工进度不得超过预报范围,因此,地质预报的范围不得低于计划施工范围的( C )。 A、100 B 、110 C、120 D、130 36、高等植物死亡化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 B )。 A、成煤作用 B、泥炭化作用 C、成岩作用 D、聚煤作用 37、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称为( A )。 A、成煤作用 B、泥炭化作用 C、成岩作用 D、聚煤作用 38、褐煤在地下受相对较高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转变为烟煤、无烟煤、天然焦、石墨等的地球化学作用称作为( D )。 A、成煤作用 B、泥炭化作用 C、成岩作用 D、煤变质作用 39、西山煤田主采煤层形成于哪个聚煤时期( B )。 A、奥陶-志留纪 B、石炭-二叠纪 C、三叠-侏罗纪 D、第三纪 40、成煤的必要条件有植物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 A )。 A、地壳运动条件 B、泥炭化条件 C、煤化条件 D、氧化还原条件 41、西山煤田山西组含煤岩系古地理以为主( D )。 A、深海型 B、浅海型 C、近海型 D、内陆型 42、西山煤田太原组含煤岩系古地理以为主( C )。 A、深海型 B、浅海型 C、近海型 D、内陆型 多选 1、编制和实施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目的是(ABCD)。 A、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 B、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C、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 D、有效预防煤矿地质事故 2、煤矿地质工作方法是( ABC )。 A、 超前探测 B、综合探测 C、预测预报 D、先治后采 E、先探后掘 3、煤矿地质工作应当坚持(ABCD)的原则。 A、综合勘查 B、科学分析 C、预测预报 D、保障安全 4、煤矿地质工作者应该在矿井原有的勘探和补充勘探资料、建矿地质资料、采掘揭露和相邻矿井资料的基础上不断认识本煤矿的地层、( ABCDEF )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的赋存特征。 A、地质构造 B、煤层 C、煤质 D、瓦斯 E、水文地质 F、工程地质 5、井工煤矿应根据( ABCDE )进行类型划分。 A、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B、煤层稳定程度 C、水文地质类型 D、瓦斯类型 E、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6、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可划分为( ACEF )。 A、简单 B、较简单 C、中等 D、较复杂 E、复杂 F极复杂 7、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依据以(ABC)等影响采区合理划分因素为主。 A、断层 B、褶皱 C、岩浆岩 D、陷落柱 8、在( ABCDE )有明显分区规律时,矿井的地质类型划分可分区、分煤层进行划分。 A、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B、煤层稳定程度 C、瓦斯类型D、水文地质条件类型 E、工程地质条件 9、煤矿必须备齐下列区域地质图件(ABCD)。 A、矿区构造纲要图 B、矿区地形地质图 C、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D、矿区主要地质剖面图 E、矿区瓦斯地质图 F、采掘工程平面图 10、针对不同的补充调查对象或工作重点,补充地质调查分为( ABCDE )。 A、 周边煤矿地质补充调查 B、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C、瓦斯地质补充调查 D、工程地质补充调查 E、生产情况补充调查 11、补充调查重点是调查本煤矿和邻近周边煤矿历史上的采掘活动,调查明确采掘活动范围、( ABCDE )。 A、 采掘的主要煤层 B、井筒位置 C、废弃井巷 D、防隔水煤(岩)柱 E、采空区及其充填情况 12、煤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 ABCDE )。 A、原勘探程度不足 B在建矿和生产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 C、采空区未查清 D、资源整合、水平延深或煤矿范围扩大 E、提高或新增资源/储量 F、其他专项安全工程要求 13、煤矿地质补充勘探工作应以查明( ABCDE )等为主要任务,满足工程设计和安全采掘(剥)要求。 A、 地质构造 B、煤层厚度及结构 C、瓦斯赋存规律 D、水文地质条件 E、工程地质条件 F、小窑采空区 14、煤矿地质补充勘探工程应遵循( AB )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一孔多用”。 A、物探 B、钻探 C、化探 D、测井 15、煤矿地质补充勘探工程应坚持“一孔多用”的原则,钻孔应兼顾( ABCD )等多项任务。 A、构造 B、瓦斯 C、水文地质 D、工程地质 16、煤矿地质补充勘探工作应由煤矿企业组织实施,应首先明确补充勘探的( ABCD )等相关内容。 A、地质任务 B、勘探范围 C、工作内容 D、勘查程度要求 17、采空区普查,应采用( ABCD )等方法进行。 A、调查访问 B、物探 C、化探 D、钻探 18、采空区普查应查明采空区的( ABCD )。 A、分布 B、形成时间 C、范围 D、积水状况 E、自然发火情况 F、有害气体 18、废弃老窑(井筒)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最大隐患之一,在普查中应收集废弃老窑(井筒)( ABCDEF )的资料。 A、 闭坑时间 B、开采煤层 C、采煤方式方法 D、是否开采煤柱 E、充填情况 F、开采范围 19、断层普查主要包括断层( ABCDE ),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水性等。 A、性质 B、走向 C、倾角 D、断距 E、落差 20、陷落柱普查,主要包括陷落柱( ABCDEF ),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A、发育形态 B、岩性 C、周边裂隙发育程度 D、导水性 E、胶结程度 F、富水性 21、陷落柱的特点是( ABCD ) A、空间形态不规则 B、大小不一 C、高低各异 D、隐蔽性强 22、瓦斯富集区普查,应查明( ABCD ),系统收集矿井所有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编制瓦斯地质图。 A、煤层厚度 B、变化规律 C、煤质 D、瓦斯含量及赋存状况 23、导水裂缝带普查,应采用( ABC )方法确定矿井导水裂缝带高度,合理留设防隔水煤(岩)柱。 A物探 B、钻探实测 C、理论计算 D、经验估算 24、导水裂隙带具有( ABC )特点,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之一。 A、成层性 B、连通性 C、聚气导水 D、差异性 25、地下含水体对煤矿安全生产危害大,其主要包括( ABCD )。 A、富水含水层 B、含水岩溶陷落柱 C、含水断裂带 D、充水采空区 26地下含水体普查,应查明影响矿井安全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含水体的( ABCDE )等,预测煤矿正常和最大涌水量,提出防排水建议。 A、水源 B、水量 C、水位 D、水质 E、导水通道 27、井下火区普查,应查明火区( ABC )情况,提出防灭火措施建议。 A、范围 B、密闭 C、气体成分 D、通风量 28、煤矿地质观测应做到( ABCD )。 A、及时 B、准确 C、完整 D、统一 29、煤矿地质观测与描述应做到( ABCDEF ),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A、 内容完整 B、数据准确 C、表达确切 D、重点突出 E、图文结合 F、字迹清晰 G、条理清楚 30、煤矿地质观测与描述应记录( ABCD )。 A、时间 B、地点 C、位置 D、观测、记录者姓名 31、井巷应逐层观测揭露岩层的( ABCDE ),对于特殊现象应详细观测和描述。 A、颜色 B、结构 C、构造 D、厚度 E、产状 32、井下出水点需要观测( ABCDEFG )等信息。 A、 来水岩层 B、压力情况 C、出水量 D、颜色 E、气味 F、温度 G、有无异常 33、井巷均应逐层观测其揭露岩层的( ABC ),煤层、顶底板及标志层应重点观测。 A、特征 B、厚度 C、产状 D、环境 34、碎屑岩中碎屑描述包括( ABCDEF )和结核等情况。 A、成分 B、大小 C、形态 D、磨圆度 E、岩石分选性 F、包裹体 35、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主要( ABCD )大小、形态、分布情况,裂隙发育特征、方向性和充填物,与稀盐酸的反应状况等。 A、成分及杂质成分 B、硬度 C、所含化石 D、结核或包裹体 36、煤层顶底板特征,其中包括伪顶、直接顶、伪底和直接底的( ABCDE ),伪顶、直接顶板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需观测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 A、岩层名称 B、分层厚度 C、岩性特征 D、裂隙发育情况 E、与煤层的接触关系 37、当巷道可以揭露煤层全厚,煤层对比方便的地区,应详细观测( ABCD )和类型。 A、煤层结构 B、煤层厚度 C、煤分层厚度 D、宏观煤岩成分 38、煤层含水性分为( ABCD )。 A、无水 B、滴水 C、淋水 D、涌水 39、当煤层变薄、分岔、合并时,应着重观测( ABCDE ),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可采边界、分合区界积累资料。 A、 煤层的结构 B、煤质 C、厚度及煤岩层的接触关系 D、煤层顶底板的变化情况 E、围岩岩性特征 40、煤矿地质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煤矿( ABCDE )和随采掘(剥)等工程的发展趋势,预报采掘(剥)等工程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A、地层 B、煤层 C、地质构造 D、瓦斯 E、水文等地质规律 41、煤矿地质综合分析必须以( AB )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 A、完整 B、准确 C、详细 D、及时 43、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矿建设、采掘布置及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研究( BCDEF )等特征、范围、分布、变化等情况与其他地质因素和采掘工程等的关系。 A、大气降水 B、地表水 C、含水层 D、地下水 E、隔水层 F、裂隙水 44、采勘对比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DEF )等其他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地质条件。 A、地质构造 B、煤层 C、资源/储量 D、瓦斯 E、水文地质 F、工程地质 45、煤矿地质综合分析成果应反映在煤矿( AC )及各类地质图件上。 A、生产地质报告 B、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C、地质说明书 D、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46、地质预报应做到( AC ),预报与实际出入较大时,应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高地质预报质量。 A、期前预报 B、期中跟进 C、期末总结 D、期后分析 47、地质预报中,应研究预报范围内出现和可能出现的( ABCD )和岩浆侵入体等的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发展趋势,对煤(岩)层和采掘工程等的影响。 A、断层 B、褶皱 C、地层倾角 D、陷落柱 48、地质预报中,应研究预报范围内的煤层厚度、( ABCD )等特征、产状、分布范围、变化趋势、对采掘工程的影响等。 A、煤层结构 B、煤体结构 C、煤质 D、煤层顶底板岩性 50、煤矿建设阶段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ABCD )。 A、 收集编录地质资料 B、预测预报 C、解决施工中地质问题 D、编制建矿地质报告 51、新建矿井开工前应熟悉煤矿设计,分析与煤矿相关的( ABCD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资料,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A、地质构造 B、煤层 C、瓦斯 D、水文地质 52、井筒施工时,应及时观测( ABC )等变化情况。当发现影响施工的不利地质因素是,应及时提供地质补充资料。 A、井温 B、水位 C、井下涌(漏)情况 53石门、立井和斜井揭煤作业地点是事故高发地段,石门、立井和斜井揭煤前必须采用物探、钻探等手段综合探测( ABCDE )等地质条件,根据探查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及建议。 A、煤层厚度 B、地质构造 C、瓦斯 D、水文地质 E、顶底板 54、井工矿井基建煤矿移交生产时,同时应必须移交下列主要地质报告(ACD)。 A、煤矿地质勘查报告 B、岩土工程相关的勘查报告 C、建矿地质报告 D、井筒检查孔总结报告及建矿期间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56、成煤最有利的条件是( BC )。 A、干燥 B、潮湿 C、温暖 D、寒冷 57、我国成煤作用较强的几个时期是( BCD )。 A、奥陶-志留纪 B、石炭-二叠纪 C、三叠-侏罗纪 D、第三纪 58、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未煤矿建设和生产各阶段所提供的地质资料,它分为( ABCDE )。 A、建井地质说书 B、开拓区域地质说明书 C、采区地质说明书 D、掘进地质说明书 E、回采地质说明书 59、含煤岩系古地理可以划分为( ABCD )。 A、深海型 B、浅海型 C、近海型 D、内陆型 60、为便于勘探和开采工作,依据煤层结构,将煤层厚度分为(ABCD)。 A、总厚度 B、有益厚度 C、可采厚度 D、最低可采厚度。 61、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形态有( ABC )。 A、游离态 B、吸着态 C、溶解态 D、挥发态 二、判断题 1、当石门和斜井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或极复杂时,石门和斜井编录应绘制素描展开图。(√) 2、煤矿从基本建设开始,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称为煤矿地质工作。(√) 3、综合勘查是指用多种方法查明地质因素,一项探勘工作兼顾多项地质任务,全面掌控各种地质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提高勘查效率。(√) 4、在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中,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γ为主,煤层可采性指数Km为辅。( ) 5、在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中,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 6、在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中,中厚及厚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γ为主,可采性指数Km为辅。( √ ) 7、在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中,中厚及厚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 ) 8、在特殊情况下一个矿井可以划分两种或多种地质类型。( √ ) 9、一个矿井只能划分一种地质类型。( ) 10、煤矿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其中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求为原则。( √ ) 11、煤矿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是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煤矿建设与生产全过程,是煤矿地质工作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 ) 12、井工煤矿补充勘探工程布置应坚持井上下结合,且与井巷设计工程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展开。(√) 13、井工煤矿加密勘探线应尽量与石门、采区上(下)山等主要井巷工程的方向一致。为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和井巷设计需要等勘探工程,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不得变更。( ) 14、井工煤矿加密勘探线应尽量与石门、采区上(下)山等主要井巷工程的方向一致。为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和井巷设计需要等勘探工程,可按照实际需要合理布置。( √ ) 15、对于钻孔资料不详、封孔资料不清晰的钻孔,应以封闭不良钻孔对待,在设计说明中必须明确提出来,作为煤矿生产的安全隐患。 16、井筒、石门和穿层巷道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均应进行观测和描述。( √ ) 17、井筒、石门和穿层巷道所揭露的煤层,对于不可采煤层,可以不进行观测和描述。( ) 18、稳定和较稳定煤层,两观测点的煤厚之差大于0.25米或倾角之差大于5时,在两测点间必须增加一个观测点,遇地质构造时,必须测量其产状,并绘制素描图。( √ ) 19、巷道不能揭露全厚的近水平、缓倾斜煤层时,第一分层巷道应做顶板或底板素描图。( ) 20、巷道能够揭露全厚的倾斜、急倾斜稳定或较稳定煤层时,应编绘实测煤层小柱状。( √ ) 21、巷道不能揭露全厚的倾斜、急倾斜厚煤层时,应编录煤门一帮素描图和必要的迎头断面。( ) 22、当出现地质异常时或与之前揭露地质现象有较大变化时,必须立即通知地测部门,地测部门必须立即安排地质工作人员进行观测,分析地质规律,进行预测,修改预报,及时发出。( √ ) 23、煤矿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是指煤矿建矿准备开始,直到煤矿建成投产整个过程中的地质工作。( √ ) 24、煤矿建设阶段必须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系统地收集、编录建井工程所揭露的一切地质现象。( √ ) 25、井巷掘进过程中,出现地质异常或与预测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时,应采用以钻探为主、配合物探手段查明相关地质情况;否则,不得组织施工。( √ ) 26、不论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还是瓦斯矿井,都应结合煤矿实际制定瓦斯地质工作规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手段和具体工作安排。( √ ) 27、只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应结合煤矿实际制定瓦斯地质工作规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手段和具体工作安排。( ) 28、煤矿改、扩建后应该重新编制矿井生产地质报告。( ) 29、煤系是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岩系。(√) 30、单斜构造往往是其它构造的一部分。( √ ) 三、填空题 1、井工煤矿应根据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 煤层稳定程度 、 水文地质类型 、 瓦斯类型 和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进行类型划分,并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类型。 2、碎屑岩中碎屑描述包括 成分 、 大小 、 形态 、 磨圆度 、 岩石分选性和包裹体和结合等情况。 3、煤层观测分布点间距 稳定 50100m 、 较稳定 2550m 、 不稳定 1025m 、 极不稳定 10m 。 4、井筒施工时,应及时观测井温、 水位 、 井下涌(漏)情况 等变化情况。当发现影响施工的不利地质因素是,应及时提供地质补充资料。 5、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工程地质条件有明显分区规律时,矿井的地质类型划分可分区、分煤层进行划分。 6、煤矿地质补充勘探工程应遵循物探、钻探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一孔多用”,钻孔应兼顾构造、瓦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多项任务。 7、采空区普查,应采用调查访问、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 采空区分布 、 形成时间 、 范围 、 积水状况 、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应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和 矿井充水性图 上,并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8、断层观测和探查的内容包括断层性质、走向、倾角、断距,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水性等。 9、对褶皱形态的观测和探查包括查明褶皱的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 10、西山各矿瓦斯灾害差异明显,瓦斯赋存与煤的形成及保存条件、形成时代、煤岩结构、煤层厚度、气化条件、顶底板岩性、构造发育程度、构造现今活动特征、地应力集中程度以及地下工程开挖状况、岩石力学性质、外界激发因素等有关。 11、地下含水体普查,应查明影响矿井安全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含水体的水源、水量、水位、水质和导水通道等,预测煤矿正常和最大涌水量,提出防排水建议。 12、煤矿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统一。 13、岩巷素描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或岩巷沿同一层位掘进时,每隔 20~50 米编录一个迎头断面,遇地质构造时 加密 。 14、煤矿地质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煤矿地层、 煤层 、 地质构造 , 瓦斯 、 水文等地质规律 和随采掘(剥)等工程的发展趋势,预报采掘(剥)等工程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15、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矿建设、采掘布置及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研究地表水、 地下水 、 含水层 、 隔水层 、 裂隙水 等特征、范围、分布、变化等情况与其他地质因素和采掘工程等的关系。 16、井巷掘进过程中,出现地质异常或与预测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时,应采用以 钻探为主 、配合 物探手段 查明相关地质情况;否则,不得组织施工。 17、采区设计前 3个月 内应提出采区地质说明书,工作面设计前 1个月 内应提出掘进工作面地质所明书,工作面形成后 10天 内提出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回采结束后 1个月 内提出采后地质总结报告。 18、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是① __________ ,其次分别是② 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①粘土岩,②砂岩,③碳酸盐岩 19、能指示确切古水流方向的沉积构造主要有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 __________ 等。①流水波痕,②交错层理,③槽模,④长形颗粒定向排列。 20、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__。①颗粒、②泥、③胶结物、④晶粒、⑤生物格架。 21、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有母岩风化产物、生物物质、火山物质和宇宙物质 。 22、碎屑岩中常见的支撑类型杂基支撑和颗粒支撑。 23、沉积岩中常见的成岩作用方式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和交代作用等。 四、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2、成岩作用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发生的作用。 3、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域。 4、煤层形态与厚度的原生变化是指在泥炭堆积过程中,由于各种地质作用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变化。 5、煤层形态与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构造变动、河流冲蚀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变化。 6、岩层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通常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标示。 7、褶曲是指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变形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 8、断裂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受地应力作用所产生的断裂,根据断面两侧的岩块相对位移大小及断裂面的显著程度将断裂分为节理和断层。 9、断层是指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发生断裂,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 10、成煤作用是指自然界植物遗体从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作用。 1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1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 1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 14、陆源碎屑岩由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压实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5、填隙物陆源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的称合。 16、杂基是指与砂、砾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粘土物质、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粒度小于0.03mm。 17、胶结物是指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18、孔隙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 19、沉积岩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20、次生构造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 21、原生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即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22、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按颜色等表现出来,是岩石非均质性的一种表现。 23、水平层理是一种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中的层理。它的特点是细层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细层较薄。是在水动力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 24、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的纹层平直、平行、层系界面平直的层理。 25、波状层理是在水介质稍浅的地区形成的一种层理。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的方向平行层面。 26、交错层理又叫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或切割。 27、继承色继承色主要取决于碎屑颗粒的颜色。 28、自生色取决于自生矿物的颜色。 29、次生色在后生作用阶段或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次生矿物所造成的颜色。 30、圆度碎屑颗粒棱角被磨浊、圆化的程度。 31、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32、砾岩主要是由粒径大于2mm的圆状或次圆状,含量>50的砾石组成的碎屑岩。 33、角砾岩由粒径大于2mm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碎屑组成的岩石。 34、底砾岩常位于海浸层位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为海进的开始阶段产物,岩石成分简单,稳定性高的砾石含量较多,分选、磨圆较好。 35、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中,成分较复杂,未经长期搬运和沉积,磨圆、分选较差的砾岩。 36、砂岩粒径为20.1mm之间的碎屑颗粒占碎屑岩的颗粒50以上的岩石,主要由颗粒、胶结物、杂基和孔隙四部分组成。 37、石英砂岩骨架成分的碎屑颗粒主要由石英组成,石英>95,含少量长石和其它岩屑。 38、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R>31,石英颗粒一般不规则,且磨圆度差。 39、粉砂岩主要由粒度在0.10.01mm之间的细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40、分选性表示具有同一粒级的碎屑颗粒的相对含量的多少,若主要粒度含量>75,分选好,在5075,分选中等,<50为分选差。 41、泥质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和粒度小于0.0039mm含量>50的细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42、碳酸盐岩以碳酸盐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岩。 43、石灰岩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