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 I 目录 一、面临形势...............................................................................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环境.......................................................................2 二、总体思路...............................................................................3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3 (三)主要目标.......................................................................4 三、主要任务...............................................................................5 (一)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5 (二)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7 (三)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9 (四)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10 (五)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14 (六)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16 (七)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18 (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19 (九)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22 四、保障措施.............................................................................24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24 (二)健全法律法规政策......................................................25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25 (四)深化绿色国际合作......................................................25 1 一、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工业领域以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 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实 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钢 铁行业提前完成 1.5 亿吨去产能目标,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后 产能已基本退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 15.1、33.7,分别提高了 3.3 和 1.9 个百分点。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 耗降低约 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约 40。重点大中 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水耗、原铝综合交流电耗等已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2020 年,十种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 3.8 亿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约 20 亿吨。 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燃煤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 造,6.2 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主要污染 物排放强度降低 20以上。 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截至 2020 年底,我国节能环保 产业产值约 7.5 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过 550 万辆, 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 达 71。 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基本构建构建。。研究制定 468 项节能与绿色发展 2 行业标准,建设 2121 家绿色工厂、171 家绿色工业园区、189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近 2 万种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体系建 设已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环境 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 略决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 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 年。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 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 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 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 得到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 偏紧, 技术储备不足,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 同时,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 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重点。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谋划或推行 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制度,提高技术要求,实施优惠贷 款、补贴关税等鼓励政策,对经贸合作和产业竞争提出新的挑 战,增加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和难度。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迎难而 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道路。 3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 完整、 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制造强国、网络 强国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 抓手,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 提升绿色低碳技术、 绿色产品、 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 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任务如期实现。 (二)基本原则 目标目标导向导向。。坚持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 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导向,全面统 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效率效率优先优先。。坚持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推进 能源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单 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 创新创新驱动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和 制度创新,优化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 4 革命,培育壮大工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市场市场主主导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企业主 体作用,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高质量的绿 色供给激发绿色新需求,引导绿色新消费。 系统推进系统推进。。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项多维、立体、系 统工程,统筹工业经济增长和低碳转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的关系,协同推进各行业、各地区绿色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 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 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 2030 年工业领域碳达峰 奠定坚实基础。 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 阶段性成果。 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 强,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 低 10。 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13.5,粗钢、水泥、乙烯等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 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 5 达到 4.8 亿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16。 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 系基本建成, 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推广万种绿色产品, 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 11 万亿元。布局建设一批标准、技术 公共服务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加强工业领域碳达峰顶层设计,提出工业整体和重点行业 碳达峰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实施路径,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 峰目标任务、实行梯次达峰。 制定工业碳达峰路线图制定工业碳达峰路线图。。深入落实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 方案 ,制定工业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 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谋划碳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 强化标准、统计、核算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降碳基础能力。 结合不同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力争有条件的行业率先实 现碳达峰。 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基于流程型、离散型制造的不同 特点,明确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主要碳 排放生产工序或子行业,提出降碳和碳达峰实施路径。推动煤 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快 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支持企业 实施燃料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煤改电、煤改气。对以煤、石油 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采用清洁低碳能 6 源替代。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实现生产过程 降碳。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探索低 成本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转化利用、封存等主动降碳路径。 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发挥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示 范引领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业以及绿色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 用、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实施一批降碳效果 突出、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实施降碳升 级改造,支持取得突破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 范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和经验。 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有序开展对氧化亚氮、氢 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 落实 〈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 ,启动聚氨酯泡沫、 挤出基苯乙烯泡沫、工商制冷空调等重点领域含氢氯氟烃淘汰 管理计划,加强生产线改造、替代技术研究和替代路线选择, 推动含氢氯氟烃削减。 专栏专栏1 工业碳达峰推进工程工业碳达峰推进工程 降碳降碳重大工程示范。重大工程示范。开展非高炉炼铁、水泥窑高比例燃料替代、二氧化碳耦合制化 学品、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降碳工程示范。 绿色低碳材料推广。绿色低碳材料推广。推广低碳胶凝、节能门窗、环保涂料、全铝家具等绿色建材和 生活用品,发展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羟基烷酸、聚有机酸复合材料、椰油酰 氨基酸等生物基材料。 降碳基础能力降碳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制修订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推动建立工业碳排放核算体 系,加强碳排放数据统计分析,建立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培育一批碳排放核算专业化 7 机构。 (二)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 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 碳转型。 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 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 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落实能耗 “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 约化、绿色化发展。对于市场已饱和的“两高”项目,主要产品 设计能效水平要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严 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 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 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 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 低、 环境污染少、 附加值高、 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 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 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整个经济 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制造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 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8 优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布局。优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布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 下,提升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能源资源的绿色供给能力,推动重 点开发地区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引导 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 鼓励生态产品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加 快打造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为重点的绿色 低碳发展高地,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主战场,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专栏专栏2 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升级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升级工程工程 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推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建设大规模尾矿和废石生产砂石骨 料等项目。加强高耗水行业废水、海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高效利用。鼓励龙头企业开 展绿色伙伴供应商管理,整合优化区域绿色产业链。 长三角。长三角。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统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行业绿色升级 改造、产业转移、产业链跨地区协同、产业高效聚集,推进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高 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粤粤港澳大湾区。港澳大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炼化、造纸、建材等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实施大 湾区“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展绿 色低碳发展评价,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合作。 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加强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和污染治理,长江干支流 1 公里范围内严禁新 建扩建化工项目,开展沿江工业节水减污。中上游地区加强磷石膏、冶炼渣、粉煤灰、 废旧金属、废塑料、废轮胎等资源综合利用。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按照以水定产原则,严控煤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行业盲目扩张。引 导新型煤化工产业与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动钢铁、煤化工等行业 9 水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市政污水和再生水等。 (三)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 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 构,将节能降碳增效作为控制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措 施,持续提升能源消费低碳化水平。 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 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严格控制 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鼓励有条件地 区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 气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加快推广应用电窑炉、电 锅炉、电动力设备。鼓励工厂、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 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 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 新和应用,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推动工业窑 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的节 能改造。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 位余能等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 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 现能效优化调控。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 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务机制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强化新建 项目能源评估审查。依据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节能标准,定 10 期对各类项目特别是“两高”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节能监察 执法、创新监察方式、强化结果应用,探索开展跨地区节能监 察,实现重点用能行业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 强化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和 需求响应能力。开展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 专栏专栏3 工业节能工业节能与能效提升工程与能效提升工程 先进工艺流程节能先进工艺流程节能。。重点推广钢铁行业铁水一罐到底、近终形连铸直接轧制,石化 化工行业原油直接生产化学品、先进煤气化,建材行业水泥流化床悬浮煅烧与流程再造 技术、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有色金属行业高电流效率低能耗铝电解、钛合金等离子冷床 炉半连续铸造等先进节能工艺流程。 重点用能设备重点用能设备节能节能。。重点推广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 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 风机、电缸抽油机、新一代高效内燃机、高效蓄热式烧嘴等新型节能设备。 数据中心和基站节能数据中心和基站节能。。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全模块化、预制化,加快发展液冷系统、 高密度集成IT 设备,提升间接式蒸发冷却系统、列间空调等高效制冷系统应用水平。强 化数据中心运维与环境调控,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机械制冷与自然制冷协同。探索依托 河湖、海洋、地热等优势资源建设全时自然冷数据中心。构建基站设备、站点和网络三 级节能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深度休眠、下行功率优化、错峰用电等技术,实现基站节 能。 (四)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坚持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原则,强 化资源在生产过程的高效利用,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 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链接, 11 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推进原生资源高效化协同利用原生资源高效化协同利用。。统筹国际国内两大资源来 源,加强资源跨区域跨产业优化配置,全面合理开发铁矿石、 磷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加强钒钛磁铁矿中钒钛资源、 磷矿石中氟资源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强钢铁、有色金 属、建材、化工企业间原材料供需结构匹配,促进有效、协同 供给,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的循环链接,提高资源 利用水平。 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 培育废钢铁、 废有色金属、 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 废油、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 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 生资源高值化利用。 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依托互联网、 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国内国际双轨、线上线下 并行的再生资源供应链。鼓励建设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园 区,推动企业聚集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统筹布 局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 用。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 推进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 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 模化综合利用。推动钢铁窑炉、水泥窑、化工装置等协同处置 固废。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依托,在固废集中产生区、 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建立基于区域特点的 1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 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 的地区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 少。 专栏专栏4 资源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工程促进工程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一批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等绿色分拣加 工配送中心。提升再生铜、铝、钴、锂等战略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比例,推动多种有价组 分综合回收。落实塑料污染治理要求,实施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鼓励开展废 塑料化学循环利用。到2025 年,力争废钢、废纸、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量分别达到 3.2 亿吨、6000 万吨、2000 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产量达到400 万吨、1150 万吨、290 万吨。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大宗工业固废在建筑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地下采空 区充填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取固废中有价元素,生产纤维材料、白炭黑、微晶玻璃、 超细填料、节能建材等。到2025 年,冶炼渣(不含赤泥)、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分 别达到73、73。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法规制度,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 等新型商业模式,强化溯源管理,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 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在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的规模化梯次应 用,建设一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项目。到2025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体系。 高端智能再制造。高端智能再制造。修订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相结合 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在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境外高技 13 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再制造。 培育行业标杆。培育行业标杆。遴选发布一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名单,建 设50 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推进电器电 子、汽车等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强化示范引领。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按照以水定产的原则,加强对高耗 水行业的定额管理,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推进企业、园区用水 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 用。鼓励重点行业加大对市政污水及再生水、海水、雨水、矿 井水等非常规水的利用,减少新水取用量。推动企业建立完善 节水管理制度, 建立智慧用水管理平台, 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引导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加 强工业废水处理后回用。 专栏专栏5 工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增效工程工程 优化取水结构优化取水结构。。引导企业、园区与市政开展合作,加大应用市政生活污水、再生水。 鼓励沿海地区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水,建设海水淡化设施。鼓励建设雨水收集、 储存和综合利用设施。鼓励宁东、蒙西、陕北、晋西等能源基地煤炭矿井水分级处理、 分质利用。 强化强化过程管理过程管理。。鼓励年用水量超过10 万立方米的企业或园区设立水务经理,定期接 受节水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培训。开展工业节水诊断,培育一批专业第三方工 业节水及水处理服务机构。在重点行业建设一批智慧用水管理云平台。 加大废水加大废水循环循环利用。利用。推动炼油污水集成再生回用、钢铁废水和市政污水联合再生回 用、焦化废水电磁强氧化深度处理,煤化工浓盐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纺织印染废水深 度处理和回用,食品发酵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和回用。在严重缺水地区创建产城融合废水 14 高效循环利用试点。建设一批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和园区。 开展开展节水评价节水评价。。加强工业节水标准制修订,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树立工业节水典范。 到2025 年,在钢铁、炼化、煤化工、造纸、食品、纺织印染等高耗水行业,遴选 50 家 水效“领跑者”企业,创建节水标杆。 (五)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 污理念,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引领增量企业高起点打造更清洁 的生产方式,推动存量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 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健全绿色设计推行机制健全绿色设计推行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 过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 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 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构建基于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绿色设计平台,强化绿色设计与绿色 制造协同关键技术供给,加大绿色设计应用。聚焦绿色属性突 出、消费量大的工业产品,制定绿色设计评价标准,完善标准 采信机制。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开展绿 色设计评价。 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严格落实电器电子、汽车、船舶 等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减少铅、汞、镉、六价铬、 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使用。研究制定道路机动车辆有害物 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更新电器电子产品管控范围的目录,制 修订电器电子、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含量限值强制性标准,编制 15 船舶有害物质清单及检验指南,持续推进有害物质管控要求与 国际接轨。强化强制性标准约束作用,大力推广低(无)挥发 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产品。推动建 立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建立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有害物质数 据库,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创新开展大数据监管。 削减生产过程污染排放削减生产过程污染排放。。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排放 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开展应用示 范。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 域,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力度,实现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聚焦长江、黄 河等重点流域以及涉重金属行业集聚区,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 升工程,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严格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有关标准要求,推动重点行业减少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新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制定 限期淘汰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 设备名录。 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环保治 理装备,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治理能力。在大气污染防治领 域,聚焦烟气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重点行业, 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示范。深入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 改造,稳步实施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有 机废气(VOCs)回收和处理,鼓励选取低耗高效组合工艺进 行治理。在水污染防治重点领域,聚焦涉重金属、高盐、高有 16 机物等高难度废水,开展深度高效治理应用示范,逐步提升印 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煤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废水治理水 平。 专栏专栏6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工程 钢铁行业。钢铁行业。实施焦炉煤气精脱硫、高比例球团冶炼、焦化负压蒸馏、焦化全流程优 化等技术和装备改造。到2025 年,完成5.3 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4.6 亿吨焦化产 能清洁生产改造。 石化化工行业。石化化工行业。实施高效催化、过程强化、高效精馏等工艺技术改造,以及废盐焚 烧精制、废硫酸高温裂解、高级氧化、微反应、煤气化等装备改造。 有色金属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实施氧化铝行业高效溶出及降低赤泥技术,铜冶炼行业短流程冶炼、 连续熔炼,锌冶炼行业高效清洁化电解、氧压浸出,镁冶炼行业竖式还原炼镁等技术和 装备改造。到2025 年,完成4000 台左右有色金属窑炉清洁生产改造。 建材行业。建材行业。实施水泥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玻璃行业熔窑烟气除尘、脱硫脱 硝、余热利用(发电)“一体化”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改造。 纺织行业。纺织行业。实施小浴比染色、无聚乙烯醇上浆织造、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制浆、超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针织物平幅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式染色等技术和装备改造。 轻工行业。轻工行业。实施短流程低水耗离型纸节约型合成革制造、皮革浸灰与铬鞣废液封闭 循环、生物制革、大宗发酵制品高效生产菌种和绿色提取精制等技术和装备改造。 机械行业机械行业。持续推进基础制造工艺绿色优化升级,实施绿色工艺材料制备,清洁铸 造、精密锻造、绿色热处理、先进焊接、低碳减污表面工程、高效切削加工等工艺技术 和装备改造。 (六)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 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引导绿色消费, 17 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为经济社会 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加大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 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 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 保产品。 打造绿色消费场景, 扩大新能源汽车、 光伏光热产品、 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 式,继续推广节能、节水、高效、安全的绿色智能家电产品。 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产品销售专区,建立销售激励约束 机制,支持绿色积分等“消费即生产”新业态。 大力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装备发展绿色环保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加热、节能 动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工业节能装备,低能耗、模块化、 智能化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源头分类、过 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农作物秸秆、畜禽粪 污等生物质供气、供电及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推 广应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一体化成型、铜铝废碎料等工业固 废智能化破碎分选及综合利用成套装备,退役动力电池智能化 拆解及高值化回收利用装备。发展工程机械、重型机床、内燃 机等再制造装备。 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打造一批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 公共服务平台, 面向企业、 园区提供低碳规划和低碳方案设计、 低碳技术验证和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服务。建立重点工业产 品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完善碳排放数据计量、收集、监测、分 18 析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 治理等服务模式。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第三方评 价、城市环境服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 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积极 参与绿色服务国际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规则制定。 专栏专栏7 绿色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和节能环保装备供给供给工程工程 绿色产品绿色产品。。 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 促进甲醇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推广。 利用“以 旧换新”等方式,继续推广高效照明、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水洗衣机等绿色智能家电 产品。鼓励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清洗剂,加快发展生物质、木制、石膏等 新型建材。提高再生材料消费占比。到2025 年,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产品。 绿色绿色环保装备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污染治理机器人、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垃圾分选技术装备、 干式厌氧有机废物处理技术装备、高效低耗难处理废水资源化技术装备、非电领域烟气 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装备、高效连续的挥发性有机物吸附-脱附、蓄热式热氧化/ 催化燃烧技术装备。 新能源装备。新能源装备。发展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大功率海上风电装备、氢燃料燃气轮机、 超高压氢气压缩机、高效氢燃料电池、一体化商用小型反应堆等新能源装备。推动智能 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 (七)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 据、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 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加快制定涵盖能源、资源、 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信息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标准。分 19 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 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 汇聚、共享和应用。基于平台数据,开展碳足迹、水足迹、环 境影响分析评价。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深化产品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加快人 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 色制造领域的应用,提高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和效益。推动制造 过程的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过程多目标优化、 经营决策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 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打造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 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制造 和运维服务水平。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推动成熟绿色制 造技术的创新应用。 实施实施“工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绿色制造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园区开展能源 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 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加强对再生 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推动主要用 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支持采用物联网、大 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 管理,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抓紧部署前沿技 20 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 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针对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 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实施一批节能减碳研究项目。集中 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 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新型节 能及新能源材料技术、高效储能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开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 术、再生资源分质分级利用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再制造技术、 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技术等共性技术研发,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 给。 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强基础理论、基础 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推进碳中和、二氧化碳移除与低 成本利用等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光伏、钙钛矿太 阳能电池、绿氢开发利用、一氧化碳发酵制酒精、二氧化碳负 排放技术以及臭氧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塑料、游离态 污染物等新型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团聚、 微波除尘等技术集成创新。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定期编制发布低碳、节能、 节水、 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 装备、 产品目录, 遴选一批水平先进、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需的工艺 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重点 推广全废钢电弧炉短流程炼钢、高选择性催化、余热高效回收 21 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超低排放、加热炉低氮燃烧、干法粒 化除尘、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回用、高效提取分离、高效膜分离 等工艺装备技术。组织制定重大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 南。优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 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 料应用。鼓励各地方、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 专栏专栏8 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工程推广应用工程 降碳降碳技术。技术。推进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绿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