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 书 书 犐 犆犛7 5. 0 2 0 犆犆犛犇1 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技术规范 犜 犲 犮 犺 狀 犻 犮 犪 犾狊 狆 犲 犮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狊 犲 狆 犪 狉 犪 狋 犲犾 犪 狔 犲 狉 狊狆 狉 犲 狊 狊 狌 狉 犲犮 狅 狀 狋 狉 狅 犾犪 狀 犱犮 狅犿犫 犻 狀 犲 犱 犾 犪 狔 犲 狉 狊犱 狉 犪 犻 狀 犪 犵 犲犳 狅 狉犮 狅 犪 犾 犫 犲 犱犿犲 狋 犺 犪 狀 犲狑犲 犾 犾 狊 2 0 2 1 0 8 2 0发布2 0 2 2 0 3 0 1实施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目 次 前言Ⅰ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目的与任务 1 5 控压方法 2 6 排采设备 2 7 排采管理 6 8 施工安全要求 6 附录A(资料性) 双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日报表7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 12 0 2 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 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新锋、张群、杜志强、张东亮、许耀波、张培河、降文萍、郑玉柱、王正喜、 段艳宁、吴静。 Ⅰ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采目的与任务、控压方法、排采设备、排采管理,以及施工安 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双煤层及多煤层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 1 5 3 7 煤层气(煤矿瓦斯)术语 SY/T6 9 2 1 煤层气井排采安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3 1 5 3 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分层控压 狊 犲 狆 犪 狉 犪 狋 犲犾 犪 狔 犲 狉 狊狆 狉 犲 狊 狊 狌 狉 犲犮 狅 狀 狋 狉 狅 犾 通过封隔器等工具,隔断各煤层间水力联系,使煤层在排采过程中全时段或部分时段处于各自不同 的压力环境下的技术措施。 3. 2 合层排采 犮 狅犿犫 犻 狀 犲 犱犾 犪 狔 犲 狉 狊犱 狉 犪 犻 狀 犪 犵 犲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多个产层通过一个井筒产水、产气。 4 目的与任务 4. 1 合层排采目的 根据煤储层特征的差异,将各目的层封隔在各自独立的压力系统,用不同的动液面对各目标煤层进 行控压管理,从而减少排采中的储层伤害,实现各煤层同步解吸产气,提高排采效率。 4. 2 合层排采任务 根据煤储层特征,合理选用排采设备和管柱结构,按照稳定、连续的原则,优化排采制度,控制各煤 层流压变化,使各储层在最优状态下进行排水产气。 1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5 控压方法 5. 1 适用条件 5. 1. 1 目标煤层间距大于6 0m或者(α p 2 犎2-αP 1犎1)>6 0m的煤层气井。 注αP 1、α p 2 为上、下煤储层压力系数,犎1、犎2为上、下煤层垂深。 5. 1. 2 各目标煤层中个别煤层产水量大, 存在排水困难的煤层气井。 5. 1. 3 双煤层排采井控压方法。 5. 1. 4 用两个动液面分别控制两个目的煤层。 5. 1. 5 用封隔器封隔两个目标煤层的水力联系, 封隔位置距离下部煤层顶板最少3 0m处。 5. 1. 6 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应基于下部煤储层的流压变化, 上部煤储层液面通过井口回流装置进行 调整。 5. 2 多煤层排采井控压方法 5. 2. 1 根据煤层间距和储层特征,分析邻近储层段内合层排采的可行性。 5. 2. 2 上部狀-1煤储层(假设共狀个煤储层) 用固定液面、下部煤储层用动液面的方式控制。 5. 2. 3 用封隔器封隔各个目标煤层的水力联系。 5. 2. 4 上部煤储层压力控制应不低于0. 2MP a。 6 排采设备 6. 1 设备选择要求 6. 1. 1 通过分析邻井生产数据或者数值模拟结果, 根据产水量确定排采设备。 6. 1. 2 选用设备应保证目的层能够处于各自不同的压力系统中, 满足合层排采的要求。 6. 2 双煤层排采设备 6. 2. 1 设备由排采泵、空心抽油杆、油管、封隔器等组成。空心抽油杆作为上部储层及下部储层的产水 通道,空心抽油杆与油管环空作为下部储层气体产出通道,油管与技术套管环空作为上部储层气体产出 通道。双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井下设备布置见图1。 2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标引序号说明 1 空心抽油杆; 2 油管; 3 生产套管; 4 封隔器; 5 排采泵; 6 上部储层; 7 下部储层。 图1 双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井下设备示意图 6. 2. 2 根据各产层预测的产水量选用排采泵, 常用排采泵类型及参数见表1。 表1 煤层气井常用排采泵基本参数表 泵型FCCYB 3 8 2 8AFCCYB 4 4 3 2AFCCYB 5 7 3 8AFCCYB 7 0 5 7A 上泵筒/mm3 84 45 77 0 下泵筒/mm2 83 24 45 7 最大冲程/mm30 0 051 0 0 最大长度/mm96 0 01 45 0 0 泵常数1. 6 32. 1 93. 5 45. 5 4 最大外径/mm1 0 28 8. 98 8. 91 0 8 6. 2. 3 采用两个压力计分别监测两个产层的井底流压。 6. 2. 4 储层间的封隔器应设计有压力计电缆通道。 6. 2. 5 井口安装回流装置。 6. 2. 6 选用多通道油管扶正器。 6. 2. 7 采用两个气体流量计分别计量两个煤层的产气量。 3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6. 3 多煤层排采设备 6. 3. 1 设备由内置套管、油管、封隔器、抽油杆和管式泵等组成。多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设备见图2。 标引序号说明 1 生产套管; 2 油管; 3 封隔器; 4 出水(气)孔; 5 第狀煤储层; 6 内置套管; 7 第1煤储层; 8 第2煤储层; 9 抽油杆; 1 0 排采泵。 图2 多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设备示意图 6. 3. 2 根据井眼大小和管柱结构设计内置套管的尺寸, 常用煤层气井生产套管、内置套管和油管的选 型按照表2执行。 4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表2 常用煤层气井管柱参数 管柱结构名称主要参数接箍外径 生产套管 1 7 7. 8mm8. 0 5mm1 9 4. 5mm 内置套管 1 1 4. 3mm6. 8mm1 2 7mm 油管 6 0. 3mm5mm7 3mm 6. 3. 3 上部狀-1个煤储层设置出水(气)孔,出水眼的位置根据储层条件或者邻井排采的经验数据确 定,不应低于煤层顶板2 0m。 6. 3. 4 在内置套管与生产套管之间设置狀-1个封隔器, 封隔能力应大于上下储层压力差。 6. 3. 5 井口装置设计为双悬挂结构,装置结构图见图3。 标引序号说明 1 下法兰; 2 卡箍及卡箍头总成; 3 闸阀; 4 大四通; 5 内置套管悬挂器; 6 上法兰; 7 法兰连接器; 8 小四通; 9 油管悬挂器。 图3 井口装置结构图 5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7 排采管理 7. 1 工作制度 根据目的煤层条件、预测的气水产量及排采系统类型和结构,结合临界解吸压力、储层压力、动液面 高度等数据,针对不同的排采阶段,制定相应的排采工作制度,内容包括设备工作参数、气井生产参数、 排采强度、控制方式等。 7. 2 数据录取 7. 2. 1 生产数据录取 排采日报表资料主要包括生产时间、冲程、冲次、电机频率、电流、套压、井下压力、动液面、日/累计 产液量、日/累计产气量、煤粉含量、 pH 及备注事项等。双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数据录取日报表 见附录A。 7. 2. 2 水质、气组分分析 应定期取水样、气样,及时进行气、水质化验分析,取样过程要符合规范要求,化验分析报告要归档。 7. 2. 3 示功图录取 对于采用抽油机排采的煤层气井,当井下设备工作异常,要及时录取示功图进行诊断分析。 7. 3 排采动态分析 根据采集的原始数据,及时做井底流压、套压、动液面、产气量、产水量等排采参数的生产曲线,跟踪 排采动态,以便及时修正排采工作制度,使产能达到最佳状态。 8 施工安全要求 按SY/T6 9 2 1执行。 6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书 书 书 附 录 犃 (资料性) 双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日报表 表A. 1给出了双煤层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日报表。 表犃. 1 井排采日报表 时间 冲程 m 冲次 次/mi n 产水量 m3 下煤层上煤层 套压 MP a 压力 MP a 流压 MP a 温度 ℃ 气表终值 m3 产气量 m3 套压 MP a 压力 MP a 流压 MP a 温度 ℃ 气表终值 m3 产气量 m3 下煤层产气量/m3上煤层产气量/m3下煤层流压降幅/MP a上煤层流压降幅/MP a 日产水量/m3累计产水量/m3下煤层累计产气量/m3上煤层累计产气量/m3 备注 压力计深度上煤层 m 下煤层 m 泵挂深度 m 泵径 mm 记录人 日期 年 月 日 犌犅/犜4 0 5 4 82 0 2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