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_T 1126—2011 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MT_T 1126—2011 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MT_T 1126—2011 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MT_T 1126—2011 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MT_T 1126—2011 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MT_T 1126—2011 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次 前 言 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产品分类2 5 技术要求2 6 试验方法6 7 检验规则1 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试验仪器和设备的特性要求 1 1 Ⅰ MT/T1 1 2 62 0 1 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 B/T1 . 12 0 0 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中煤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 平顶山煤业 集团 有限 责任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 孙继平、 彭霞、 田子建、 伍云霞、 刘晓阳、 孙哲星、 于励民。 Ⅱ MT/T1 1 2 62 0 1 1 煤矿瓦斯抽采 放 监控系统 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瓦斯抽采 放 监控系统的术语和定义、 产品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和检验 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瓦斯抽采 放 监控系统 以下简称系统 及其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 B/T2 8 8 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 B3 8 3 6 . 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 通用要求 G B3 8 3 6 . 2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 隔爆型“d” G B3 8 3 6 . 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3部分 增安型“e” G B3 8 3 6 . 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4部分 本质安全型“i” G B/T5 0 8 0 . 11 9 8 6 设备可靠性试验 总要求 G B/T5 0 8 0 . 7 设备可靠性试验 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 B/T1 0 1 1 1 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 G B/T1 7 6 2 6 . 32 0 0 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 B/T1 7 6 2 6 . 42 0 0 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 B/T1 7 6 2 6 . 52 0 0 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 AQ6 2 0 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MT/T2 8 6 煤矿通信、 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 MT/T7 7 21 9 9 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MT/T8 9 9 煤矿用信息传输装置 MT/T1 0 0 4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1 0 0 5 矿用分站 MT/T1 0 0 7 矿用信息传输接口 MT/T1 0 0 8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要求 MT/T1 0 7 8 矿用本质安全输出直流电源 MT/T1 0 7 9 矿用断电控制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 1 煤矿瓦斯抽采 放 监控系统 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o f c o a lm i n eg a s s u c t i o n 主要用来监测煤矿瓦斯抽采 放 管路中甲烷浓度、 压力、 流量、 温度、 抽采 放 泵状态、 阀门状态等, 并实现甲烷等超限声光报警, 瓦斯抽采 放 泵和阀门控制等功能的系统。 1 MT/T1 1 2 62 0 1 1 4 产品分类 4 . 1 型号 产品型号应符合MT/T2 8 6的规定。 4 . 2 分类 按功能分类 a 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一体; b 独立; c 其他。 5 技术要求 5 . 1 一般要求 5 . 1 . 1 系统及有关设备应符合本标准和AQ6 2 0 1、MT/T1 0 0 4、MT/T1 0 0 5、MT/T1 0 0 7、MT/T 1 0 0 8、MT/T1 0 7 8、MT/T1 0 7 9等标准的相关规定, 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 定, 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5 . 1 . 2 中心站、 入井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措施。 5 . 2 环境条件 5 . 2 . 1 系统中用于机房、 调度室的设备, 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1 5℃3 0℃; b 相对湿度4 07 0; c 温度变化率 小于1 0℃/h, 且不得结露; d 大气压力8 0k P a 1 0 6k P a; e G B/T2 8 8 7规定的尘埃、 照明、 噪声、 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5 . 2 . 2 除用于管路内的传感器等设备和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 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 件下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0℃4 0℃; b 平均相对湿度 不大于9 52 5℃ ; c 大气压力8 0k P a 1 0 6k P a; d 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 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5 . 3 供电电源 5 . 3 . 1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 a 额定电压3 8 0V/2 2 0V, 允许偏差-1 01 0; b 谐波 不大于5; c 频率5 0H z, 允许偏差5。 5 . 3 . 2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 a 额定电压1 2 7V/3 8 0V/6 6 0V/11 4 0V, 允许偏差 专用于井底车场、 主运输巷-2 01 0; 其他井下产品-2 51 0。 b 谐波 不大于1 0。 c 频率5 0H z, 允许偏差5。 5 . 4 系统组成 系统一般由主机、 传输接口、 分站、 甲烷传感器、 流量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设备开停传 感器、 断电控制器、 电源、 电缆、 接线盒、 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2 MT/T1 1 2 62 0 1 1 5 . 5 主要功能 5 . 5 . 1 数据采集功能 5 . 5 . 1 . 1 系统应具有模拟量采集、 显示及报警功能 a 抽采 放 管路中甲烷浓度、 流量、 压力、 温度、 一氧化碳浓度、 阀门开度等管道参数; b 瓦斯抽采 放 泵站室内甲烷浓度、 井下临时抽采 放 瓦斯泵站下风侧栅栏外甲烷浓度等环境 参数; c 电机温度、 抽采 放 泵真空度、 抽采 放 泵轴温等设备参数; d 水量、 水压、 冷却水池水温、 水位等供水参数; e 电流、 电压、 功率因素等供电参数; f 供气管道正压、 温度、 甲烷浓度、 流量、 供气阀开度等供气参数; g 罐高、 罐压、 罐内甲烷浓度、 密封水位、 密封水温等储气罐参数。 5 . 5 . 1 . 2 系统应具有瓦斯抽采 放 泵状态、 阀门状态、 供水状态等开关量采集、 显示及报警功能。 5 . 5 . 1 . 3 系统应具有瓦斯抽采 放 混合量和纯瓦斯量等累计量监测、 显示功能。 5 . 5 . 2 控制功能 系统应具有瓦斯抽采 放 泵、 阀门等控制功能。 5 . 5 . 3 调节功能 系统宜具有阀门开度等自动、 手动、 就地、 远程和异地调节功能。 5 . 5 . 4 存储和查询功能 5 . 5 . 4 . 1 系统应具有以地点和名称为索引的存储和查询功能 a 甲烷浓度、 流量、 压力、 温度、 一氧化碳浓度、 阀门开度等模拟量实时监测值; b 模拟量统计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 c 瓦斯抽采 放 泵开/停等开关量变化时刻及状态; d 瓦斯抽采 放 混合量和纯瓦斯量等累计量; e 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 5 . 5 . 4 . 2 分站应具有存储功能。当系统通信中断时, 分站存储监控信息, 系统通信正常时, 上传至中 心站。 5 . 5 . 5 显示功能 5 . 5 . 5 . 1 系统应具有列表显示功能。其中 a 模拟量显示内容应包括 地点、 名称、 单位、 报警上 下 限、 控制上 下 限, 管道瓦斯浓度、 管道 温度、 管道压力、 管道流量、 一氧化碳浓度、 阀门开度等监测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传感器 工作状态、 报警及解除报警状态及时刻、 闭锁/解锁状态及时刻等; b 开关量显示内容应包括 地点、 名称、 瓦斯抽采 放 泵开/停时刻、 状态、 工作时间、 开/停次数, 传感器工作状态、 报警及解除报警状态和时刻、 闭锁/解锁状态及时刻等; c 累计量显示内容应包括 地点、 名称、 单位、 抽采 放 瓦斯混合量和纯瓦斯量累计量值、 时间等。 5 . 5 . 5 . 2 系统应具有模拟量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在同一坐标上用不同颜色显示最大值、 平 均值、 最小值等曲线。并设时间标尺, 可显示出对应时间标尺的模拟量值和时间等。 5 . 5 . 5 . 3 系统应具有开关量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应包括 地点、 名称、 最后一次开/停 时刻和状态、 工作时间、 开机率、 开/停次数、 传感器状态等, 并设时间标尺。 5 . 5 . 5 . 4 系统应具有模拟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 瓦斯抽采 放 系统图、 瓦斯抽采 放 泵开/停状 态、 阀门开/闭状态、 管路中甲烷浓度、 流量、 压力、 温度, 环境中甲烷浓度等。 5 . 5 . 5 . 5 系统应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应包括 传感器、 执行器、 分站、 电源箱、 控制 器、 传输接口和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 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若系统庞大一屏无法容纳, 可漫游、 分 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 3 MT/T1 1 2 62 0 1 1 5 . 5 . 6 打印功能 系统应具有报表、 曲线、 柱状图、 状态图、 模拟图、 初始化参数等召唤打印功能 定时打印功能可选 。 报表应包括 抽采 放 日 班、 月 报表、 模拟量日 班 报表、 模拟量报警日 班 报表、 开关量报警日 班 报表、 开关量状态变动日 班 报表、 监控设备故障日 班 报表、 模拟量统计值历史记录查询报表、 累计量 日 班、 月 报表、 累计量日 班、 月 报表等。 5 . 5 . 7 人机对话功能 系统应具有人机对话功能, 以便于系统生成、 参数修改、 功能调用、 控制命令输入等。并具有操作权 限管理功能。 5 . 5 . 8 自诊断功能 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当系统中传感器、 分站、 传输接口等设备发生故障时, 报警并记录故障时 刻和故障设备, 以供查询及打印。 5 . 5 . 9 双机切换功能 系统应具有双机切换功能。系统主机应双机备份, 并具有手动切换功能或自动切换功能。当工作 主机发生故障时, 备份主机投入工作。 5 . 5 . 1 0 数据备份功能 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5 . 5 . 1 1 备用电源功能 系统应具有备用电源。 5 . 5 . 1 2 视频监视功能 系统宜具有视频监视功能。 5 . 5 . 1 3 网络通信功能 系统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 5 . 5 . 1 4 软件自监视功能 系统应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5 . 5 . 1 5 软件容错功能 系统应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5 . 5 . 1 6 实时多任务功能 系统应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 5 . 6 主要技术指标 5 . 6 . 1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 . 0。 5 . 6 . 2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 . 0。 5 . 6 . 3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 . 0。 5 . 6 . 4 系统巡检周期 系统巡检周期应不大于3 0s, 并应符合监控要求。 5 . 6 . 5 控制响应时间 远程控制响应时间应不大于系统巡检周期。就地控制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异地控制响应时间 应不大于2倍的系统巡检周期。 5 . 6 . 6 调节响应时间 调节响应时间应不大于系统巡检周期。 5 . 6 . 7 画面响应时间 调出整幅画面8 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 其余画面应不大于5s。 4 MT/T1 1 2 62 0 1 1 5 . 6 . 8 误码率 误码率应不大于1 0 -8。 5 . 6 . 9 最大传输距离 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应不小于2k m; 分站至传输接口、 分站至分站之间最大 传输距离不小于1 0k m。 5 . 6 . 1 0 最大监控容量 系统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 1 6、3 2、6 4、1 2 8等中选取; 被中继器等设备分隔成多段的系统, 每 段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 1 6、3 2、6 4、1 2 8等中选取。分站所能接入传感器、 执行器的数量宜在2、4、 8、1 6、3 2、6 4、1 2 8等中选取。 5 . 6 . 1 1 双机切换时间 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间应不大于5m i n。 5 . 6 . 1 2 备用电源工作时间 在电网停电后, 备用电源应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2h。 5 . 6 . 1 3 存储时间 存储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重要监测点模拟量的实时监测值存盘记录应保存7d以上; 模拟量统计值、 报警/解除报警时 刻及状态、 开关量状态及变化时刻、 累计量值、 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记录应保 存1年以上。当系统发生故障时, 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长度应不大于5m i n; b 分站存储数据时间应不小于2h。 5 . 6 . 1 4 统计值时间 模拟量统计值应是5m i n的统计值。 5 . 6 . 1 5 累计量时间间隔 累计量时间间隔不大于系统巡检周期。 5 . 6 . 1 6 供电距离 向传感器及执行器远程本安供电距离应不小于2k m。 5 . 7 传输性能 系统的信息传输性能应符合MT/T8 9 9的有关要求。 5 . 8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 供电电压在规定的电压波动范围内变化时,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准的 要求。 5 . 9 工作稳定性 系统应进行工作稳定性试验, 通电试验时间不小于7d, 其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 准的要求。 5 . 1 0 抗干扰性能 5 . 1 0 . 1 系统应能通过G B/T1 7 6 2 6 . 32 0 0 6规定的、 试验等级不低于1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 验, 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 . 1 0 . 2 系统应能通过G B/T1 7 6 2 6 . 42 0 0 8规定的、 试验等级不低于1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试验, 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 . 1 0 . 3 系统应能通过G B/T1 7 6 2 6 . 52 0 0 8规定的、 试验等级不低于1级的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 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 . 1 1 可靠性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 B F 应不小于8 0 0h。 5 . 1 2 防爆性能 防爆型设备应符合G B3 8 3 6 . 13 8 3 6 . 4的规定。其输入输出信号应是本质安全型。 5 MT/T1 1 2 62 0 1 1 6 试验方法 6 . 1 环境条件 除环境试验或有关标准中另有规定外, 试验应在下列环境条件中进行 a 环境温度1 5℃3 5℃; b 相对湿度4 57 5; c 大气压力8 6k P a 1 0 6k P a。 6 . 2 电源条件 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 测试用电源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交流供电电源 1 电压 误差应不大于2; 2 频率5 0H z, 其误差应不大于1; 3 谐波失真系数 应不大于5。 b 直流供电电源 1 电压 误差应不大于2; 2 周期与随机偏移ΔU1 /U02应不大于0 . 1。 1 ΔU为周期与随机偏移的峰到峰值。 2 U0为直流供电电压的额定值。 6 . 3 试验仪器和设备 6 . 3 . 1 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准确度应保证所测性能对准确度的要求, 其自身准确度应不大于被测参数1/ 3倍的允许误差。 6 . 3 . 2 试验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应符合所测性能的特点。 6 . 3 . 3 试验仪器和设备应按照计量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计量, 并检定或校准合格。 6 . 3 . 4 试验仪器和设备的配置应不影响测量结果。 6 . 3 . 5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的特性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6 . 4 受试系统的要求 6 . 4 . 1 现场检验时, 按实际配置的系统进行检验。 6 . 4 . 2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时, 系统测试至少应具备下列设备 a 中心站设备1套, 一般包括传输接口1台、 主机 含显示器 、 打印机等设备 对双机系统可根据 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设备 ; b 分站 出厂检验时, 为订货的全部分站; 型式检验时应不少于3台; 若具备分站电源, 应包括在 其中; 若有多种型式的分站或具有分站功能的设备, 每种至少1台; c 每种本安电源最大组合负载的各种传感器及其他设备; d 输入电压下限大于9V的各种传感器及其他设备; e 构成系统的其他必要设备。 6 . 4 . 3 受试系统中的设备应是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合格的产品。 6 . 5 受试系统的连接 6 . 5 . 1 受试系统使用规定的传输介质按以下要求连接 a 树形系统按图1连接设备,N为参与试验的分站数 实际分站数加模拟分站数 ; b 环形系统按图2连接设备; c 星形系统按图3连接设备。 图1图3中, 电缆1为最大传输距离的电缆, 仿真线1模拟电缆1; 电缆2为最大传输距离1/2倍 6 MT/T1 1 2 62 0 1 1 的电缆, 仿真线2模拟电缆2。 6 . 5 . 2 分站及有关试验设备的连接如图4所示。仿真线3模拟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和电源的最大 传输距离及供电距离。 6 . 5 . 3 中心站设备的连接如图5所示。 图1 树形系统设备连接 图2 环形系统设备连接 图3 星形系统设备连接 7 MT/T1 1 2 62 0 1 1 图4 分站设备连接 图5 中心站设备连接 6 . 6 系统运行检查 按MT/T7 7 21 9 9 8中第7章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7 主要功能试验 6 . 7 . 1 试验系统的连接 试验系统按6 . 5的规定进行连接。 6 . 7 . 2 模拟量采集、 显示及报警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2的规定进行。 6 . 7 . 3 开关量采集、 显示及报警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3的规定进行。 6 . 7 . 4 累计量采集、 显示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4的规定进行。 6 . 7 . 5 控制功能 含声光报警功能 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5的规定进行。 6 . 7 . 6 调节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6的规定进行。 6 . 7 . 7 存贮和查询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7的规定进行。 6 . 7 . 8 列表显示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8的规定进行。 6 . 7 . 9 模拟量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8的规定进行。 6 . 7 . 1 0 开关量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8的规定进行。 6 . 7 . 1 1 模拟图显示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8的规定进行。 6 . 7 . 1 2 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8的规定进行。 6 . 7 . 1 3 打印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8的规定进行。 8 MT/T1 1 2 62 0 1 1 6 . 7 . 1 4 人机对话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9的规定进行。 6 . 7 . 1 5 自诊断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1 0的规定进行。 6 . 7 . 1 6 双机切换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1 3的规定进行。 6 . 7 . 1 7 数据备份功能试验 关闭主机或服务器, 应能通过备用主机或服务器查询到重要数据。 6 . 7 . 1 8 备用电源试验 将备用电池处于充满状态的备用电源 或电源 接模拟额定负载, 切断交流电源, 开始工作并计时; 直到备用电源 或电源 停止工作, 停止计时。备用电池工作时间为上述时间的8 0。 6 . 7 . 1 9 视频监视功能试验 调用系统视频监视功能, 应能通过系统看到被监视地点图像。 6 . 7 . 2 0 网络通信功能试验 将系统接入网络, 应能通过网络监测、 报警和查询等。 6 . 7 . 2 1 系统软件自监视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1 1的规定进行。 6 . 7 . 2 2 软件容错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1 2的规定进行。 6 . 7 . 2 3 实时多任务功能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8 . 1 4的规定进行。 6 . 8 主要技术指标测试 6 . 8 . 1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1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2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3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3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2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4 系统巡检时间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4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5 控制响应时间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5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6 调节响应时间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6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7 画面响应时间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9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8 . 8 系统误码率测试 按MT/T7 7 21 9 9 8中9 . 1 1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9 传输性能试验 按MT/T8 9 9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1 0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第1 1章的有关规定进行。 6 . 1 1 工作稳定性试验 按MT/T7 7 21 9 9 8中第1 0章的有关规定进行, 试验中的测量时间间隔应不大于2 4h。 9 MT/T1 1 2 62 0 1 1 6 . 1 2 抗干扰性能试验 按G B/T1 7 6 2 6 . 32 0 0 6、G B/T1 7 6 2 6 . 42 0 0 8和G B/T1 7 6 2 6 . 52 0 0 8的规定进行, 功能正常或 功能暂时丧失, 但能自动恢复。 6 . 1 3 可靠性试验 按G B/T5 0 8 0 . 7的有关规定进行。若无其他标准另行规定, 采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失效判定应 符合G B/T5 0 8 0 . 11 9 8 6中9 . 2的有关规定。 6 . 1 4 防爆性能试验 按G B3 8 3 6 . 13 8 3 6 . 4的有关规定进行。 7 检验规则 7 . 1 检验分类 检验一般分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两类。 7 . 2 出厂检验 7 . 2 . 1 每套系统均需进行出厂检验, 合格产品应给予合格证。 7 . 2 . 2 出厂检验一般由制造厂质检部门负责进行, 必要时用户可提出参加。 7 . 2 . 3 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中出厂检验项目的规定。 表1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质量特征类别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出厂检验型式检验 主要功能 A5 . 56 . 7○○ 主要技术指标 A5 . 66 . 8○○ 传输性能 B5 . 76 . 9 ○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 B5 . 86 . 1 0 ○ 工作稳定性 B5 . 96 . 1 1○○ 抗干扰性能 B5 . 1 06 . 1 2 ○ 可靠性 B5 . 1 16 . 1 3 △ 防爆性能 A5 . 1 26 . 1 4 ○ 注“○” 表示需要进行检验的项目; “△” 表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确定的项目。 7 . 2 . 4 出厂检验的各项性能和指标应符合本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否则按不合格处理。 7 . 3 型式检验 7 . 3 . 1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定型时; b 正式生产后, 系统中设备或系统组成有较大变化, 可能影响系统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时, 每3年1次; d 停产1年恢复生产时; e 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时。 7 . 3 . 2 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中的型式检验项目的规定。 7 . 3 . 3 按照G B/T1 0 1 1 1规定的方法, 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受试系统的各组成设备。样品数 量应符合试验要求。 7 . 3 . 4 型式检验的各项性能和指标应符合本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对A类项目, 有1项不合格则判 该批不合格; 对B类项目, 有1项不合格应加倍抽样检验, 若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为不合格。 01 MT/T1 1 2 62 0 1 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试验仪器和设备的特性要求 A . 1 仿真线1和仿真线2 模拟传输接口至分站传输距离的仿真线1和仿真线2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能分别模拟传输接口至分站的最大传输距离及其1/2; b 用平衡均匀电路, 每公里网络应符合图A . 1规定, 其中R为每公里环路电阻的1/4,L为每公 里环路电感量的1/4,C为每公里分布电容量; c 每一段模拟网络的仿真线长度应不大于1k m, 且不大于所传输信号最短波长的1/1 0 0; d 仿真线1可根据试验需要由两个仿真线2组成或合在一起。 图A . 1 仿真线 A . 2 仿真线3 模拟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和电源传输距离及供电距离的仿真线3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能模拟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和电源的最大传输距离及供电距离; b 其他同A . 1b 、c 的有关要求。 A . 3 模拟分站 模拟分站的电气特性应与实际分站一致, 每一模拟分站只能等效一台分站。系统试验中所带试验 分站的数量与模拟分站的数量之和应等于系统所带分站的最大容量。 A . 4 开关量信号模拟器 应能输出规定指标和路数的开关量信号。 A . 5 模拟量信号发生器 应能输出规定指标和路数的模拟量信号。 A . 6 累计量信号模拟器 应能输出规定指标和路数的累计量信号。 A . 7 控制响应指示器 应能显示控制信号的输出状态或显示执行机构接收到的控制信号。 A . 8 调节响应指示器 应能显示调节 模拟 信号输出量或显示执行机构接收到的调节信号。 11 MT/T1 1 2 62 0 1 1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