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 6 卷第1 期 2 0 0 9 年0 3 月 文章编号1 6 7 3 3 3 6 3 2 0 0 9 0 1 0 0 0 1 1 4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J o u r n a lo fM i n i n g S a f e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 V 0 1 .2 6N 0 .1 M a r c h2 0 0 9 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 缪协兴,钱鸣高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 2 1 0 0 8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 的三分之一,与煤炭生产相关的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以及生产事故现象十分突出,因而我国学者 率先提出了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框架,继而又提出了实现科学采矿 的学术观点.本文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框架、采动岩体结构理论和采动岩体渗流理论等 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以煤与瓦斯共采、保水 采煤和矸石直接充填采煤等技术开发成果,综述了在突破传统采煤技术理念上的煤炭资源绿色 开采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从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应重视的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技术攻 关、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以及国家立法等方面对今后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作了简单展望. 关键词中国煤矿;绿色开采;关键层理论;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矸石直接充填采煤 中图分类号T D8 2 文献标识码A R e s e a r c ho nG r e e nM i n i n go fC o a lR e s o u r c e si nC h i n a C u r r e n tS t a t u sa n dF u t u r eP r o s p e c t s M I A OX i e - x i n g 。Q I A NM i n g g a o S t a t eK e yL a b o r a t o r yf o rG e o m e c h a n i c s D e e pU n d e r g r o u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i so n eo ft h ev e r yf e wc o u n t r i e su s i n gc o a la si t sd o m i n a n te n e r g yr e s o u r c e s 。 w i t ht h ec o a lp r o d u c t i o ne x c e e d i n go n et h i r d so ft h et o t a li nt h ew o r l d .S o m ep r o b l e m sr e l a t i n g t oc o a lm i n i n gares e r i o u s ,s u c ha sr e s o u r c e sd e s t r u c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 ,a n dp r o d u c t i o na c c i d e n t s .T h u s ,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f i r s t l yp r o p o s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g r e e nm i n i n go fc o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f o rr e a l i z i n gt h eg r e e nm i n i n g .T h e n t h e yp u tf o r w a r dt h ea c a d e m i cv i e w p o i n to fr e a l i z i n gs c i e n t i f i cm i n i n g .I nt h i sp a p e r 。w ed i s C U S S ,f r o m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t h eb a s i cs y s t e mo ft h eg r e e nm i n i n g ,t h es t r u c t u r et h e o r yo f m i n i n g i n d u c e dr o c km a s s ,a n dt h es e e p a g et h e o r yo fm i n i n g i n d u c e dr o c km a s s .t h em a i np r o - g r e s s e sa c h i e v e di nt h eb a s i c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o a lr e s o u r c eg r e e nm i n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o fs i m u l t a n e o u se x t r a c t i o no fc o a la n dg a s ,w a t e rp r e s e r v e dm i n i n g ,a n dt h e c o a lm i n i n gw i t hg a n g u eb a c k f i l l i n g ,w es u m m a r i z et h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g r e s si nt h ec o a lr e s o u r c e g r e e nm i n i n gw h i c hh a sb r o k e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F i n a l l y ,w eh o l dt h a t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s h o u l db ep a i dt Oa c h i e v i n gt h ec o a lr e s o u r c eg r e e nm i n i n g ,s u c ha st h eb a s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p r o p e rf u n c t i o n ,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o a lm i n e ;g r e e nm i n i n g ;t h e o r yo fk e ys t r a t u m ;s i m u l t a n e o u se x t r a c t i o n o fc o a la n dg a s ;w a t e rp r e s e r v e dm i n i n g ;t h ec o a lm i n i n gw i t hg a n g u eb a c k f i l l i n g 收稿日期2 0 0 8 0 7 1 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项目 2 0 0 7 C B 2 0 9 4 0 0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 1 3 0 7 0 2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 5 0 6 3 4 0 5 0 作者简介缪协兴 1 9 5 9 一 ,男,江苏省江阴市人,博士.教授,博导,国家“9 7 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力学与采矿工程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x x m i a o c u r e t .e d u .c aT e l 0 5 1 6 - 8 3 9 9 5 5 1 8 万方数据 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2 6 卷 目前,中同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支 撑作用.同时,近年来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凸显对 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至今,与我国煤炭粗放型和超 产能生产相伴的矿难事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而 同样十分严峻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也匾待从煤 炭开采的源头去解决.以2 0 0 7 年为例,中同全年生 产煤炭超过2 5 亿t .据统计,与2 5 亿t 煤炭产量相 对应,排放煤层瓦斯气体2 0 0 亿m 3 左右,利用率 仅为2 0 %;排放矿井水6 0 亿m 3 左右,利用率仅为 2 6 %;排放煤矿矸石3 .5 亿t 左右,矸石排放除占 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外,还会严重污染空气和地下 水,甚至存在矸石山爆炸危险;我国煤炭开采回收 率仅为4 0 %左右,“三下”压煤是其重要根源. 鉴于粗放型的煤炭开采引发的严重矿难灾害、 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钱鸣高院士领导的研究 团队率先提出了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相 继发表了一系列旨在建立煤矿绿色开采基础理论 和技术框架的学术论文L I - I o j ,并得到了学术界和工 业界高度关注和广泛响应[ 1 1 。15 | .本文将围绕实现煤 炭资源绿色开采这个主题,简单总结一下近年来在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方向取得的主要进 展,并作相关展望. 1 煤炭绿色开采的基础研究 发展煤炭绿色开采理论和技术,不是对现有采 煤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发 展与创新,并且具有更加丰富的技术内涵和经济原 则. 1 .1 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框架 1 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 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论,在矿区范围内的煤炭、 地下水、煤层气 瓦斯 、土地、煤矸石以及在煤层附 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和保 护对象.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 在基本概念上是要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 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 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 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 丰七会效益.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 排放等,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资源 保护一形成“保水开采”技术;土地与建筑物保护一 形成“允填开采”技术;瓦斯抽放一形成“煤与瓦斯 共采”技术等等. 开采引起的安全与环境问题都与开采后造成 的岩层运动有关 岩体不破坏上述问题都不会发 生 ,因此,绿色开采的重大基础理论为采矿后岩 层内的“节理裂隙场”分布以及离层规律;开采对岩 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水与瓦斯在裂隙岩体中 的渗流规律;岩体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 等等. 2 煤矿绿色开采的经济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环境的要求,绿色开 采技术必然将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 绿色开采中的部分技术可以成为产业,甚至可以利 用变废为宝以进一步降低开采成本.另一方面若处 理不好很容易增加煤矿企业的成本,尤其使一些本 来开采成本较高的煤炭企业难以接受. 资源开发必须与环境协调,这是采矿者的责 任.但首先必须解决煤炭开发的经济问题,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矿业开发具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例如 煤炭的价值是由整个产业链系统表现出来,而具体 的煤炭作为商品很难体现其在开采时的难度及技 术含量.煤炭开采成本与售价不仅与技术有关,还 与赋存状况及区位等条件有关,这显然与加工类型 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如有些条件下煤质虽差,但开 采难度大 采深增加,构造复杂等 ,成本就很高,相 反成本反而很低. 因此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要求,而 又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必须从煤炭开采 到利用的整个系统来考虑加以宏观调控,政府应根 据各类情况在政策与税收等方面加以支持,以使煤 炭企业得到健康发展.各个矿区开采对环境影响是 不同的,加上开采成本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分类作 出成本核算,以便提出希望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 3 煤矿绿色开采的研究框架 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是一项巨大的系统 工程。单从科学技术研究来说也十分复杂,目前的 进展在理论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采动岩体的结构 运动理论和渗流理论等方面,在技术开发方面重点 体现在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和矸石直接充填采 煤等方面.因此,现有的重点研究框架见图1 . 煤矿绿色开采 绿色开采技术框架 图1 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基本框架 F i g .1 B a s i cs y s t e mo ft h ec o a lr e s o u r c eg r e e nm i n i n g 晾塑习 裂流厂L石采动渗r]]矸填孽威翥 一二] 体理 二 采 岩动L | L l 与毙氅荔 黝髓一 一煤脯 万方数据 第1 期缪协兴等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3 1 .2 采动岩体结构理论 采动岩体结构理论6 2 6 1 是在采场矿压理论等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霞要的核心足由采场矿压砌 体梁力学模删发展到岩层控制的结构关键层力学 模刑.在采场覆岩中存在多个岩层时,对岩体活动 全部或局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结构关键层.结 构关键层判别的主要依据是其变形和破断特征,在 关键层破断时,其上部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下沉 变形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前者称为岩层活动的主结 构关键层,后者称为哑结构火键层.也就足说,结构 关键层的断裂将导致全部或相当部分的卜覆岩层 产牛整体运动. 建立岩层控制的结构关键层力学模型,采J } j 了 典删的力学建模方法,抓住错综复杂的采动岩体运 动巾的主要凶素关键层结构,研究其变形、破 断和结构运动规律,不仅解析了岩体内部的运动规 律,更重要的足其控制地表移动和采动与巷道闹岩 的矿压显现,同时还控制采动岩体内部的裂隙演 化.因此,与绿色开采有关的水与瓦斯在采动岩体 中的运移规律,地表沉陷控制规律都叮在深入研究 采动岩体结构运动理论和渗流理沦中得到揭示. 1 结构关键层运动对采场矿压的影响 控制采场’j 巷道【研岩稳定性是开发煤与瓦斯 共采、保水采煤和矸石A 接充填采煤等技术的基本 弹论内容,而采动岩体结构关键层运动对采场矿压 起主要控制作用.这里,以主关键层运动控制采场 来压为例. 所谓主关键层。是指对其卜覆所有岩层运动起 控制作J } j 的坚硬岩层,主关键层破断会引起其上覆 直至地表所有岩层的同步破断下沉.当覆岩中存在 典型的主关键层时,由于其一次破断运动的岩层范 围大,往往会埘采场来压造成影响,尤其当主关键 层初次破断时,将引起采场强烈的来旭显现. 潞安工庄煤矿某综放I 作面是一个超长试验 工作而.工作面斜长达2 7 0m ,走向长7 0 0m .开采 3 。煤层,煤层倾角2 。~1 3 。,煤层埋深2 2 5 ~2 4 3m , 煤层厚度6 .8 6 ~7 .1 4m ,平均7 .0m ..1 作面采川 低f 证放顶煤一次采伞高,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采高3 .0m ,放煤高度4 .0m ,一采一放为一循环, 循环进度0 .8m .采用的Z Z P 4 8 0 0 - 1 7 /3 3 F 放顶煤 支架的额定初撑力为39 5 8k N ,额定工作阻力为 48 0 0k N ,支护强度0 .6 5M P a .该综放面覆岩关键 层位置为第2 层厚7 .51 1 1 的砂岩与第1 2 层厚1 2 m 的砂岩,其中第1 层关键层为基本顶。第2 层关 键层为主关键层. 该综放面开采过程巾进行了采场矿压观测,同 时开展丫地表下沉观测.I 作面矿压观测结果表 明,第1 层关键层即基本顶的初次破断距为2 3m , 周期来压步距为8 .4 ~1 2 .7r n ,周期来压的动载系 数平均为1 .2 5 .基本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K 对工 作面造成比较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主要丧现为煤 壁片帮.支架阻力急剧上升,在工作面还能听到顶 板断裂的声音.但来压期间支架工作阻力并朱超出 其额定值,最大值为40 2 3k N ,支架安伞阀没有达 到开启的程度. 地表沉陷实测结果表明,该综放面在推进6 0 m 时,地表开始出现F 沉,推进到8 4 .5m 时,地表 下沉急剧增大,最大达0 .9 2m ,地表有裂缝出现, 局部降起,地表下沉盆地开始出现,最大下沉点的 下沉速度0 .1m /昼夜.巾此叮以推断,、与一l 作面推 进到8 5I T I 左右时,卜覆主关键层初次破断,导敛 地表沉陷加剧.工作而矿压观测表明,肖I 作碡f 推 进到8 0 ~9 0m 时,J 作面矿压显现突然加剧.煤 壁片帮深度在1 .0m 以卜,并H 几乎整个工作呵 范围郡出现片帮,端而} 方部分Ⅸ域f { { 现断裂线, 裂缝宽度达2 0 ~3 0m m .继煤髓片帮之后,即出现 支架迅速增阻,速度町达每小时4 0 0k N /架。支柱 迅速下缩,个别支架后柱n r 缩最仪剩5 0 ~6 0m m , 支架夺问变小,安全阀开启率达2 2 %。动载系数达 1 .6 4 .町见。造成I 作面矿压显现加剧足由于上火 键层初次破断引起的. 2 结构关键层运动对地丧沉陷的影响 研究表明,主关键层运动将对地农沉陷广,卜决 定傩影响,冈而控制丰火键运动是允填J } 采等技术 的主控日标.上述实测给出J ,潞安- 卜庀矿某综放I 作而主结构关键层破断对地衷变形的影响,这I l J 数值模拟的方法更加详细地说明丰火键层对地表 下沉影响的动态过程. 模删走向长度4 5 0m ,垂“高度1 1 0m ,J F 采 深度1 0 3r n .煤层为水平煤层,J d 度3 .0m .肼i 煤层 3 0m ,厚1 0m 的细砂岩为覆名} 上火键层,其I 部 为厚6 0m 的表t 层. 根据设计的汁算模型,主火键馐将在采7 2m 时初次破断,采1 1 2m 时顶板发q t 第1 次周期破 断,采1 5 2m 时顶板第2 次周期破断.山此得剑书 关键层破断前后地表F 沉速度曲线如I 到2 所示.由 图2 可见,主关键层破断时的地表下沉速度较主天 键层破断前的地表下沉速度娃著增大,从『斫导致地 表下沉速度随主关键层破断呈现J - I 期性增大的现 象. 万方数据 4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第2 6 卷 勰俄勰藩薯 初次破断. 要篷1 ,姿。,\ 第1 次 破断之懊f \周弱菇簖时 切眼 一戈 cJ 土关键层第2 次周期破断 第1 次与第2 次 周期破断A 之间 切眼 第2 次 周期破断时 05 01 5 02 5 03 5 04 5 0 Ⅳ,m 图2主关键层破断前后地表下沉速度曲线 F i g .2V e l o c i t yc u r v e sf o rs u r f a c es u b s i d e n c ep r e a n dp o s tb r o k e no fm a i nk e ys t r a t a 3 结构关键层运动对采动裂隙的影响 研究表明,结构关键层运动对采动裂隙演化起 主要控制作用.这垦,以沛城某矿实际覆岩结构,采 用模型实验对覆岩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规律进 行研究.图3 为距煤层3 0 .5m 处的主关键层下离 层量沿走向分布随工作面推进变化的实验结果,图 4 为主关键层下最大离层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 图3主关键层下离层分布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 F i g .3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s e p a r a t e ds t r a t ab e l o wt h e m a i nk e ys t r a t aw i t ht h ea d v a n c i n go fw o r k i n gf a c e 1 2 0 量9 0 嘲 噬6 0 艟 蔷3 0 0 始动区扩展区闭合区 一一一 ’I ’_P 。一 一 /\I 一 - - 1J 一 3 06 9 01 2 01 5 01 8 02 1 02 4 02 ‘ 一离层始动距以工作面推进距离/m 一最大离层距靠一 离层闭合距反 ~ 图4主关键层下最大离层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 F i g .4 T h em a x i m u ms e p a r a t e ds t r a t ab e l o wt h em a i n k e ys t r a t aw i t ht h ea d v a n c i n go fw o r k i n gf a c e 由图3 ,4 可以看出,随着工作面推进,覆岩关 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总体上呈现2 阶段规律 阶段I 从开切眼开始至关键层初次垮落.该 阶段内关键层下离层量沿走向分布曲线呈高帽状, 采空区中部离层最发育.不同推进距时关键层下的 最大离层量均位于各自走向采长的中部,如由切眼 采至6 8 ,1 3 5 ,1 6 5m 时,关键层下的最大离层位置 距切眼距离分别为3 4 ,7 0 ,8 5m 处.此阶段内关键 层下离层发展由如下3 个区组成. 离层始动区 I , 当岩移未发展至覆岩关键 层下部时,则关键层下不会出现离层,一旦工作面 推进距达到一定值时,岩移发展至关键层下,导致 关键层下开始出现离层,但其离层量很小,该推进 距称为关键层下离层始动距 d 。 ,从切眼至离层始 动距区间称为离层始动区.实验结果表明,主关键 层下的d 。一6 8m 左右,此时主关键层下最大离层 量仅为8 .8c m 左右. 离层扩展区 I 。 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关键 层下离层量不断增大,当工作面推进距达某一值 时,关键层下离层量达到其最大值,此时工作面距 切跟距离称为最大离层距 d 。 ,从开始出现离层 至离层达最大值区间称为离层扩展区.实验结果表 明,主关键层的d 。为1 0 5m 左右,此时主关键层 下最大离层量为1 1 9c m ,离层扩展区的长度为 d 。一d 。 1 0 5 6 8 3 7 m . 离层闭合区 I 。 当工作面推进距超过d 。 后,关键层下软岩的快速下沉过程已经结束,其下 沉速度小于上覆关键层下沉速度,从而导致关键层 下离层逐渐减少呈闭合趋势,直至关键层发生初次 垮落,此时工作面距切眼距离称为关键层离层闭合 距 d 。 ,从最大离层至关键层初次垮落的区间称为 关键层离层闭合区.实验结果表明,主关键层的d 。 为1 9 5m 左右,此时主关键层在采空区中部离层 仅为4c m 左右,离层闭合区长度为 d 。一d 。 1 9 5 1 0 5 9 0 m . 阶段Ⅱ关键层初次垮落以后.此阶段内关键 层在采空区中部离层趋于压实,而在采空区两侧 即切眼侧与工作面侧 仍各自保持一个离层区,关 键层下离层量沿走向采长分布曲线呈驼峰状.切眼 侧的离层区是固定不动的,而工作面侧的离层区是 随着工作面开采而不断前移的,该离层区的长度 d “、最大离层量及最大离层量距工作面侧煤壁距 离,随着工作面推进基本保持不变.实验结果表明, 工作面侧离层区的长度d b 一6 0 ~7 5m ,相当于主 关键层离层闭合距d 。的1 /3 左右,该离层区最大 伽姗瑚㈣o 渤 珈瑚啪。踟 瑚 瑚 如。蜘 一一々.暑暑一、/f 万方数据 第1 期缪协兴等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 离层量为2 6 .5 ~3 5 .5c m ,是阶段I 最大离层量 1 1 9c m 的1 /4 左右.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关键层破断后的阶段Ⅱ 区域,采空区中部离层趋于闭合,而在采空区两侧 仍各保持一个离层发育区.因此,从平面看,由于关 键层破断时形成的“砌体梁”结构,在采空区四周存 在一沿层面横向连通的采动离层发育区,称之为采 动裂隙“O ”形圈. 1 .3 采动岩体渗流理论 孔隙岩体或裂隙岩体的渗流多为定常渗流,而 煤矿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多为渗流突变所 致.因而传统岩石渗流理论无法合理描述采动破碎 岩体渗流特性.由于受采动影响,采场围岩一般处 于峰后应力状态,而破碎岩体的渗透率要远比孔隙 岩体高得多,加之附近承压水源的作用,这就会由 于渗流突变而引起重大突水事故.采动破碎岩体大 致可分为2 类1 岩体原有构造再加开挖应力作 用 应力超过峰值 破碎后仍处原位置的岩体,可称 原位采动破碎岩体;2 开挖破碎冒落后的堆积体, 可称为堆积采动破碎岩体.不论是何类破碎岩体, 其渗流特性与一般孔隙或裂隙岩体有着显著差异.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采动破碎岩体会发生渗流突变, 而采动破碎岩体中水的渗流突变是煤矿突水和煤 与瓦斯突出等的主要根源.为了实现对煤矿突水瓦 斯灾害的有效防治,开发保水采煤和煤与瓦斯共采 技术,必须从整体上掌握采动破碎岩体渗流与渗流 突变规律,建立采动岩体渗流理论【2 7 ’3 2 ] . 1 采动破碎岩体渗流规律 由于采动破碎岩体渗流特性与一般岩体渗流 特性有着显著差异,现有的岩石渗流研究试验方 法、手段无法适用,所以为了测定其渗流特性和规 律,专门开发了2 种专利试验装置,即原位采动破 碎岩体渗流特性试验装置 见图5 a ,堆积采动破 碎岩体渗流特性试验装置 见图5 b . a 原位破碎岩体 b 堆积破碎岩体 图5 渗流试验装置 F i g .5S e e p a g ee q u i p m e n t 这些装置与M T S 8 1 5 .0 2 岩石力学伺服试验 系统组合成一种新的试验系统,研究采动破碎岩体 渗透性的非D a r c y 渗流特征. 原位采动破碎岩体渗流规律以砂岩为例,通 过对一系列试样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渗透率和非 D a r c y 流p 因子卢的均值、均方差及其与轴向应变 £。的回归关系分别为 E 志 与轴向应变£。之间的回归关系 E k 一4 .9 3 1 0 “e 19 3 c a “m 2 . E 口 与轴向应变e d 之间的回归关系 E 口 一1 .1 4X1 0 1 3 e 一2 0 “t m m 一1 . a k 与轴向应变e 。之间的回归关系 a k 一5 .1 4 1 0 3 e 1 9 3 ~ 口m 2 . 盯 口 与轴向应变厶之间的回归关系 仃 口 一2 .8 1 1 0 1 3 e 一1 8 t m m 一1 . 口k2 的均值和标准差 E 口k2 一5 .2 7X1 0 8 e 1 9 8 ~ 肛m 4 /m m , 盯 口k2 7 .6 3 1 0 8 e 2 0 3 e a /l m 4 /r a m . 砂岩在单轴峰后状态下的渗透率很大,远远超 出 超出2 个量级以上 M T 8 1 5 .0 2 系统瞬态法测 试岩石渗透率的最大值,岩样的渗透率均值为指数 规律增长关系. 砂岩在单轴峰后应变状态下的非D a r c y 流口 因子p 随£增长而指数规律降低,这说明卢随着渗 透率增加而降低,但与渗流系统失稳有关的量p k 2 的均值按指数规律增长. 砂岩渗透特性k 和p 的离散性随着应变e 增 加没有显著变化.一般岩石的渗透呈非D a r c y 流特 性,尤其在低围压高轴压情况下更是如此. 大量测试结果表明原位采动破碎岩体渗流一 般不符合D a r c y 定律,其渗透特性的均值和均方差 都随应变呈指数规律变化,且变异系数较大,一般 在1 ~5 之间,与完整岩体相比,渗透率呈量级增 长,这是岩石工程中发生渗流突变事故的主要因素 之一. 堆积采动破碎岩体渗流特性以砂岩为例。在 压实渗透试验中,为避免由于选取的时间过短而未 能够读取稳定时的渗透数据结果,采样时段一律取 到3m i n ,即1 8 0s .另外,考虑到一次试验可能不具 代表性,故对每种粒径做3 组相同的试验,以3 组 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所需测定的渗透性质参数. 图6 ,7 给出了破碎砂岩在压实渗透的时间历 程中渗透压差和渗透系数的变化曲线.图8 ,9 给出 了破碎砂岩渗透压差和渗透系数随轴压的变化曲 线. 万方数据 6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第2 6 卷 星 蒌 椭 出 嘲 缝 图65 ~1 0m m 粒径砂岩渗透压差随时间变化 F i g .6 C u r v e s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p r e s s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 V S .t i m ef o r5 ~1 0m ms a n d r o c k f 哆 丑 一 2 ∑ 蟊 峨 翅 骢 图75 ~1 0m m 粒径砂岩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 F i g .7 C u r v e s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c o e f f i c i e n t V S .t i m ef o f5 ~1 0m ms a n d r o e k 6 日5 室4 翟s 姆2 德1 051 01 5 2 0 2 53 03 5 0 7 Ⅳ限a 图8 破碎砂岩渗透压差随轴压的变化 F i g .8 C u r v e s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p r e s s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 V S .a x i a ls t r e s sf o rb r o k e ns a n d r o c k ;2 5 E 囊t 。 嚣 5 051 01 52 02 53 03 5 a /M P a 图9 破碎砂岩渗透系数随轴压的变化 F i g .9 C u r v e s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c o e f f i c i e n t V S .a x i a ls t r e s sf o rb r o k e n s a n d r o c k 大量测试结果表明较高压力作用下,破碎岩 体的渗透系数比完整岩体有量级增加.随着压力增 加,不同粒径破碎岩体的渗透系数都将下降,渗透 系数随轴压呈负指数规律变化.相同压力作用下, 破碎岩体粒径越小渗透越困难,对砂岩而言混合粒 径时渗透系数最小.压力不变时,渗透系数随粒径 呈幂次规律变化.水流速度对孔隙压有影响,对渗 透系数的影响不大,随着流速的增加,渗透系数略 有下降.在较高压力作用下,强度高而黏结力小的 岩体破碎以后渗透系数随压力的变化要相对较小, 随粒径的变化则相对较大.在压力达到较高数值以 后,粒径和岩性对渗透系数的影响都不再明显. 2 采动破碎岩体渗流突变规律 由于采动破碎岩体的渗透率在l O - 1 5 m 2 量级 以上,孔隙岩体渗透率一般为1 0 _ 2 0m 2 ,在渗流系 统的控制方程中,必须考虑惯性项,采动破碎岩体 非D a r c y 渗流是含有多个控制参量的偏微分方程 描述的动力系统.通过建立在平衡态附近的演化方 程,利用谱截断方法对系统的演化方程进行降阶, 并利用L y a p u n o v 第一近似理论分析了系统的分 岔行为.结果表明,系统存在跨临界的H o p f 分岔 和切分岔,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具有以下特点相轨 线具有包括平衡态吸引子、周期吸引子、混沌吸引 子等多种形态;峰后岩石非D a r c y 渗流系统的动力 学响应不是连续地依赖于控制参数,在一定条件 下,控制参数的微小变化会引起系统稳定性的变 化;当非线性项逐渐增大时,非D a r c y 渗流系统相 轨线的对称性发生破缺,从而进入混沌状态. 在采矿工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围岩的应 力状态和孑L 隙、裂隙结构是时变的,从而围岩渗透 特性和边界条件也是时变的.在对渗透特性变化规 律合理简化的基础上,采用C h e b y s h e v 配点法对 时变渗透特性和时变边界条件的渗流系统的动力 学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渗透特性的变化和边 界压力的变化都能导致渗流系统失稳.理论分析和 数值计算均表明在渗透特性变化过程中,当达到 临界条件时,系统不会向新的平衡态演化,必定失 稳突变;在周期性压力边界条件下,非D a r c y 渗流 系统可能演化成新平衡态附近的周期运动,也可能 失稳;边界压力的微小周期变化,可能导致渗流系 统稳定性的突变.从而在机理上揭示了采动破碎岩 体会发生渗流突变的特性.因此,可以根据采动破 碎岩体发生渗流突变的条件和参数,判别煤矿突水 和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危险性. 3 采动岩体渗流突变判据 从煤矿采动破碎岩体渗流特性参数测定人手, 建立了采动岩体的非D a r c y 渗流运动控制方程,再 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揭示了该系统会发生渗流 突变的动力学现象,因而给出了判断系统稳定性的 条件. 不同的围岩条件,将会形成不同的突水或瓦斯 突出判据,这里以采场顶底板突水判据k 为例,如 下 勰一/4小△羔一\.二窭 ......,......。........。..............,.......比 万方数据 第1 期 缪协兴等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7 式中h j 为玎层岩层中各层的厚度溉为渗透率;届 为非D a r c y 流p 因子;f 为加速度系数;P 川和P i i 一1 ,2 ,⋯,行 为两端的压力;p 为水的质量密度; “为水的动力黏度;g o 为参考压力P 。下对应的流 体质嚣密度. 当志 1 时,关键层与其上的岩层复合仍具有 隔水作用,不会出现渗流突变;当是≥1 时,关键层 与其上的岩层复合已经不具备隔水作用,会出现渗 流突变,即突水灾害. 2 煤与瓦斯共采 2 .1 煤与瓦斯共采的“ ”形圈原理 煤层瓦斯抽放方法叮分为2 类1 煤层采前 抽放;2 煤层开采过程中及采后的卸压抽放.研究 表明,我同煤储层普遍具有变质程度高、渗透率低、 压力小和含气饱和度低的特点,7 0 %以上煤层的渗 透率小于1 1 0 _ ‘“m 2 ,这对我国开展煤层瓦斯采 前预抽是极为不利的.I l l i 如何提高煤层采前渗透率 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实践表明,一旦煤层开采 引起岩层移动,即使是渗透率很低的煤层,其渗透 率也将增大数十倍到数百倍,甚至更多,为瓦斯运 移和抽放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充分利用采动过程 中岩层移动对煤层渗透率的增大作用,重视对采动 卸压瓦斯抽放的研究,走“煤与瓦斯共采”之路. 覆岩采动裂隙分为2 类1 沿层离层裂隙,它 将在整个上覆岩层范围内发展,导致煤层膨胀卸 压;2 穿层紧向破断裂隙,它是上覆邻近层卸压瓦 斯流向开采一1 作面及其采空区的通道,仅在覆岩一 定高度范围内发育,其高度 称之为“导气裂隙带” 高度 与煤层采高及覆岩岩性有关,一般工作面 非 综放面 小超过7 0 ~1 0 0m .而处于“导气裂隙带” 高度以上覆岩区 称之为“卜覆远距离采动区” ,煤 层卸压瓦斯不能流动到下部1 二作面及其采空区.相 对开采煤层巾i 占,叮将卸压瓦斯分为3 类本煤层 卸压瓦斯;邻近层卸压瓦斯,包括上邻近层与下邻 近层;E 覆远距离煤层卸压瓦斯.其中本煤层与邻 近层卸压瓦斯会涌入回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引起 l 廿l 采空间尤其是F 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与超限,造 成安全隐患.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