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前言(修).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前言(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前言(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前言(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序 青藏高原以“世界屋脊”著称,具有非常丰富的地质现象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宝库。特别是自晚新生代以来高原的强烈隆升,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各种矿产的聚集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查明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特征及隆升过程与机制,对于青藏高原国土资源开发、环境预测以及发展地质科学理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青藏高原地貌惊心动魄,高寒缺氧,风雪无常。在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工作,交通、气候、生活等方面较其他地区困难得多。本手册为青藏高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人员扼要介绍野外地质观察、收集、记录的要点,目的是对于青藏高原这样人迹难到的地区,在野外尽可能全面正确地对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体进行客观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取全、取准第一手野外资料,保证地质填图质量。 我们正在走着前人未走过的路,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工作。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将铭刻我们的奉献和功绩 IX 前 言 1999200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部署了45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已分别由全国有关的23个单位承担并实施。相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今后几年内,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陆续布置和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和高精度地质图的编绘,是进一步开展各种地质科学研究和进行资源调查、环境评价及工程建设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全面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正确地对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和地质体进行描述和分析,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具有非常丰富的地质现象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特别是自晚新生代以来高原的强烈隆升,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各种矿产的聚集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青藏高原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然而,在青藏高原区开展地质工作,交通、气候、生活等方面较其他地区困难得多,因此,在野外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手册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组织有关专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于19961999年开展东昆仑地区冬给措纳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编制的野外工作手册的基本上修编而成。本手册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及其他相关技术要求、规范的框架下,针对青藏高原不同岩石类型地区、不同地质现象,提出的野外观察、描述记录和野外资料整理的要点。其主要目的是为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地质工作者们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实用的手册,以便在野外对各种岩石、各种地质现象及各种地质体进行观察、描述及调查时,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本手册约16万字,分9章,附件5个。编写分工如下前言,庄育勋;第一章的一至七、第二章和第九章,张克信;第一章之八,罗建宁;第三章,喻学惠、莫宣学、朱云海;第四章,庄育勋、杨振升;第五章,李长安、于庆文;第六章,王国灿;第七章,齐泽荣;第八章,李超岭;附件1,于庆文;附件2,赵凤清、陆松年;附件3,其和日格、张克信;附件4,引自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2001,北京地质出版社。 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0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附件5,李长安。全文由张克信、庄育勋统纂。 本手册编制中,李廷栋、肖序常、殷鸿福院士,叶天竺教授级高工,张洪涛、陈克强、高振家研究员,姚冬生、王砚耕、王立亭、王义昭、秦德厚、夏代祥、任家琪、张二朋、梁云海、高洪学、翟刚毅、王全海教授级高工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既有各种岩石、各种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方法和原则,同时也有野外地质调查要点方面的参考。然而,由于青藏高原地质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由于编者知识所限,本书内容很可能不能满足广大高原工作者的需求,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我们将努力吸取你们在高原工作的成果,改进、丰富和完善这本小册子。 中国地质调查局 区域地质调查处 2001 .6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