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地质矿产研究院 二OO九年八月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报告名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编制单位地质矿产研究院 提交日期二OO九年八月 目 录 前 言1 一、任务由来1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2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文件2 2、相关规范、标准3 3、参考资料3 三、方案适用年限4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6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6 1、 矿区位置、范围6 2、矿区社会经济概况6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9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9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14 一、矿区自然地理14 1、气象14 2、水文14 3、土壤植被14 4、土地利用现状15 5、社会环境概况15 二、地形地貌15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6 1、地层岩性16 2、构造16 3、岩浆岩17 4、地震17 四、水文地质条件17 1、含水层的分布及富水性17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18 五、工程地质特征18 1、第四系松散岩类土层18 2、变质岩类岩组19 六、矿体地质特征20 1、矿体分布特征20 2、资源储量21 七 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21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2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22 1、评估范围22 2、评估级别22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24 1、现状下矿山地质灾害情况评估24 2、现状下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情况评估25 3、现状下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等的影响情况26 4、现状下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27 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28 1、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分析29 2、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可能影响情况预测评估33 3、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等的可能影响情况预测评估35 4、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可能影响情况预测评估。36 四、建设用地地质灾危险性评估36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38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38 二、分区评述38 1、矿山地质环境次重点防治区39 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40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41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41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和任务41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42 1、工作部署42 2、年度实施计划43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44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44 1、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4 2、含水层破坏的防治工程48 3、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防治工程49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51 1、采空区地面变形监测52 2、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其综合利用监测52 3、滑塌地质灾害监测53 4、地表水土污染监测53 5、地下水监测54 三、经费估算54 1、概算依据54 2、治理工程概算55 四、进度安排56 五、保障措施57 1、组织保障57 2、技术保障57 3、资金保障58 六、效益分析58 1、社会效益58 2、环境效益58 3、经济效益58 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计算59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60 一、结论60 二、建议61 附图 图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12000 图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12000 图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 12000 附件 1、划定矿区范围批复 地质矿产研究院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第63页,共62页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有利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和采掘等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2009年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辽财经[2007]98号)和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辽国土资发[2008]204号),旨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制度,并且全面实施,以恢复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 为新建矿山,其法人代表杨廷举依据上述有关文件要求,委托地质矿产研究院为该矿山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09年6月,我院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该矿山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现场调查,并收集了相关的矿山地质环境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整理,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2009年第44号); 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394号文; 9、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10月; (10)、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1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辽财经[2007]98号; 12、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辽国土资发[2008]204号; 1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14、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辽国土资发[2004]198号; 15、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辽国土资发[2007]42号。 2、相关规范、标准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试用稿); (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5、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8、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 10、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1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1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05年4月 3、参考资料 (1)镇村震东铅锌矿地质储量核实报告,矿产勘查院分院,2007年6月 (2)镇村震东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8月 (3)镇村震东铅锌矿矿山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矿产研究院,2008年8月 (4)年开采5万吨铅锌矿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轻化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6月 (5)、120万辽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二分队,1975年; 6、120万辽阳幅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大队,1978年; (7)、150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7年; (8)、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1年; (9)、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3年; 以上有关法律、文件、规范、技术资料为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三、方案适用年限 依据2008年6月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镇村震东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设计服务年限为6年,自2009年11月至2015年11月。根据本方案的治理措施的实际情况,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恢复方案适用的年限自2009年11月至2017年11月。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1、 矿区位置、范围 (1)、地理位置 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镇村所辖,矿区位于村东侧392.7高地的北坡,203省级公路的南侧。矿区地理坐标的范围为 东经 北纬 矿区位于西北90km,向东距50km,距镇4km,矿区内有203省级公路由矿区中心通过,每天有多次公交车经该区通往、等地,交通便利。见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2)、矿区范围 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连线组成,其拐点编号及坐标见表1-1,矿区面积总计0.2272km2。 2、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镇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之一,铅锌矿采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近二、三十年来,在镇外围先后发现了 矿等,此外镇还有铜、镁石、硅石等矿藏,使该镇经济以采矿业和矿产加工业为主。目前全镇有企业87家,其中矿山企业有47家,驻镇的市属企业有矿业公司3家,。 镇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199.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5以上,林木蓄积量为80023立方米。全镇有耕地面积14.4平方公里,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正常年景产量为6000吨左右。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草药材、食用菌等,镇主要经济指标详见下表1-2。 表1-1 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表 坐标 拐点 X Y Z 350m~100m 表1-2 镇主要经济指标表 经济指标 总人口 农业人口 总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 农民年均收入 农业收入 单位 万人 万人 万hm2 万hm2 hm2 元 元 数量 3.0866 1.6467 2.387 0.144 0.0875 3320 1580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1、矿山开采历史 本矿山位于国内著明的铅锌矿外围,在矿区内FJ1风井南侧见有一处废弃的采坑,据调查为解放前的民采点,为后续的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19821984年冶金物探队、省地矿局9队在本区完成120万、110万水系化探扫面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冶金106队、103队先后对该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和矿区勘探工作。 于2003年通过国土资源厅挂牌,取得探矿权,2004年10月取得探矿证,2005年开始坑探,2006年10月进行坑探353.9m,后进行槽探1000m。 2、矿山开采现状 本矿山属于新建矿山,现状下矿区内有353.9m长的探矿坑道PD3,规格2.01.8m,以及探矿平硐PD3附近留有一处规模很小的采空区,面积较小,仅512m2,是探采Ⅲ矿体所遗留的。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依据2008年8月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镇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发方案概述如下 1、矿山建设规模 该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为6年。矿山批准的层位是标高为350m~100m内的Ⅰ、Ⅱ、Ⅲ号矿体。 2、矿山资源及储量。 由于Ⅳ号矿体暂时不具备开采条件,扣除其资源量2365.55 t,Ⅰ、Ⅱ、Ⅲ矿体保有资源量的总和250307.24t,即为设计利用储量,占矿区资源量的99.1,见下表1-3。 表1-3 设计利用储量表 储量编码 设计利用储量 (t) 设计利用金属量(t) 332 140289.40 1837.79 333 110017.84 1806.36 332333 250307.24 3644.15 根据矿山设计利用储量,矿山年生产能力为5.0万t/a,矿山服务年限为6a。 该矿山的产品为铅锌矿,采出的矿石直接销售铅矿选厂,采用浮选法,生产铅精粉。 3、矿山采区的布置 矿床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根据矿区内矿体的赋存条件,设计确定采用两个独立的系统,以分别开采设计利用的三条矿体。其中,Ⅱ号矿体采用平硐开拓,Ⅰ、Ⅲ矿体开采采用分期开拓,232m水平以上采用平硐开拓,232m水平以下采用平硐与盲斜井联合开拓。 4、开采方式 (1)中段划分 Ⅱ号矿体开采布置300m一个开采水平,阶段高度28m。 Ⅰ、Ⅲ号矿体布置260m、232m、200m、170m四个开采水平,阶段高度为30m。 (2) 开拓方案简述 ① Ⅱ矿体的平硐开拓系统 在Ⅱ矿体西部侧翼上盘布置主平硐PD1,硐口中心坐标为X=4509820,Y=41547560,Z=300m。 利用矿体东部侧翼采准井作为矿井的风井,风井FJ1井口中心坐标X=4508800,Y=41547634,Z=325,井底标高300,井深25m。 采用人力推窄轨矿车运输、对角抽出式通风、自流排水方式。 ② Ⅰ、Ⅲ矿体开拓系统 根据矿体赋存特征、矿区地形条件等,确定采用分期开采。232m水平以上采用平硐开拓,232m水平以下采用平硐与盲斜井联合开拓。 设计布置260m(PD2)、232mPD3、250mPD4三个平硐和一条盲斜井。 主平硐PD2在Ⅰ号矿体西部上盘,硐口中心坐标为X=4508930, Y=41547534,Z=260; 主平硐PD3为原有232m水平的探矿平硐,硐口中心坐标为X=4508930, Y=41547534,Z=232; 主平硐PD4在矿区西部,硐口中心坐标为X=4508944, Y=41547374,Z=250; 主平硐PD4内向西掘进一条盲斜井,斜井井口中心坐标为X=4508928,Y=41547416,Z=250,井底标高170m,倾角22,井筒长度213.5m。 矿井风井FJ2 布置在兼作矿井的第二个安全出口。风井井口中心坐标为X=4520842,Y=41603440,Z=265m;井底标高260m,井深 5m。 5、开采方法 根据矿体的赋存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矿山的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 (1)矿块构成要素及采准切割 矿块垂直走向布置,宽度30m,长度为矿体的厚度,间柱宽6m(Ⅱ矿体不留间柱),顶柱高5m,采用平底受矿底部结构,在矿块下盘脉外巷道向矿体布置装车平巷,间距6-8m。 矿块两侧间柱内或下盘围岩中掘进人行通风天井,天井内掘进联络道与矿房相通,联络道垂距5-7m,两侧的联络道应错开布置。 在开拓水平的脉内布置拉底平巷。 (2) 回采工艺 在拉底空间开始第一循环的回采作业将矿体全厚度拉开后作为开采自由面,回采工作面以阶梯形布置并逐步向上移动,一次采幅高度1.8-2.2m。极个别地段矿体厚度小于1m、作业不便时,削落部分顶板围岩,扩大空间。 局部放矿后进行撬顶、平场作业,之后进入下一个回采循环、直至采完。每次落矿之后放出30的崩矿量,使暂留矿石上的空间高度维持在1.8-2.2m,以方便凿岩等作业。 部分放矿阶段时,一个循环包括凿岩、装药爆破、通风、放矿、平场、撬顶等工序。 (3)矿柱回采工艺及采空区处理 在矿房回采结束后,进行矿柱回采,如为接近地表的矿块,则崩落顶柱后采空区通达地表。 采用在大巷或联络道、天井等处凿岩,按顺序崩落顶柱、间柱和顶板,崩落的矿石在装车平巷内出矿,底柱矿量则在下中段回采,采空区同时被放顶充填处理。 (4)采矿技术经济指标 回采率 90 废石混入率 15 矿块能力 50--70 t/d 付产矿石率 5-10 6、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 采矿所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在平硐硐口,形成废渣堆。 所有采用平硐开拓的开采水平,均采用自流排水式排水。 PD4内的200、170m水平采用平硐与盲斜井联合开拓,采用机械强制排水措施。在盲斜井170m水平井底车场设水仓和泵房,井下涌水由水泵经盲斜井、PD4平硐排至地表。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矿区自然地理 1、气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6℃,最低气温-28℃,最高气温33.6℃,降雨期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蒸发量1700mm,无霜期170天左右,春秋两季多风,气候较干燥。冰冻期120天左右,冻土层深度1m左右。该区多年未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水文 矿区地处大洋河流域,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当地侵蚀基准面为209.4m。地表径流不发育,大洋河的支流大青河流从矿区北侧部通过,为季节性河流。 3、土壤植被 矿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土、草甸土,土层厚度0~25厘米,表层土质疏松,透水性好,底土粘重,透水性差。 矿区属于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森林资源是以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植被状况较好,覆盖率在60~70。镇水土流失强度属于轻度以下。 4、土地利用现状 镇村震东铅锌矿占地0.2272km2,土地类型由未成林造林地(134)、灌木林地(132)、其他未利用土地(317)、旱地(114)、独立工矿用地(204)组成。土地权属归镇村管辖,其中工业广场及废渣堆(探矿所遗留)占地7841.4平方米,矿区道路占地1189.84平方米,占地类型为134、204,详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5、社会环境概况 矿区内居民以满族、汉族为主,有少量蒙古族。矿区内无重要交通、电力工程,矿区附近无地质遗迹、景区等。 总之,矿区位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矿区地处大洋河流域,矿区土壤类型以棕壤土、草甸土为主,矿区土地类型以未成林造林地(134)、灌木林地(132)为主。 二、地形地貌 矿区一般标高海拔200~390m,最高山峰392.7m,地形起伏较大。矿区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两种类型。矿权登记区均在392.7m的北坡上,山坡坡度在20~30之间,沟谷切割不深,区内植被较发育。矿区北侧紧临山间谷地,地势低平,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209.4m。第四系厚度丘陵斜坡坡上0~1m,山间谷地2~6m。 总之,矿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比较简单。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Ⅱ段(Pt1Ld2)地层;片岩夹大理岩段,该段地层出露于工作区南部,厚度50 200m。岩石类型以硅线黑云片岩、二云片岩夹大理岩为主。 大石桥岩组Ⅲ段(Pt1Ld3)厚层大理岩夹变粒岩、片岩段。 该段地层出露广泛,其厚度大于300m,以白色厚层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为主。 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矿区北侧的山间谷地地段,主要岩性为冲洪积粉土、粉质粘土和圆砾,粉土、粉质粘土层厚1.0-3.0m, 圆砾厚度23m。 总之,矿区地层岩性较简单。 2、构造 (1)岩层产状 矿区为单斜岩层,产状为倾向北西330350,倾角5565,在采坑和坑道中可见小的层间褶皱。 (2)断裂构造 矿区内见有F1、F2、F3、F4断裂构造,其中F1是本区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宽度3m左右,区内延长600余米,F2、F3、F4断裂宽度0.51m,延长较短。F1、F2、F3、F4断裂倾向北西330350倾角5565,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断裂带中原矿物成分未变,岩石破碎、角砾状明显,构造性质为张性,破坏地层、矿体的完整性。 3、岩浆岩 矿区内没有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外南部、东南部。双牙山花岗闪长岩体(ηγ52)和煌斑岩(X)、石英脉(δ)等。 4、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出版的第四代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该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Tg)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总之,矿区区域稳定性较好。 四、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的分布及富水性 本区地下水主要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侧的山间谷地地段,含水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粉土、粉质粘土、圆砾,厚度26m,地下水埋深2-3m,富水性好,是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 2、岩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丘陵斜坡地段,含水层为矿区内大石桥岩组Ⅱ段及Ⅲ段的白色厚层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其岩石总体坚硬致密,但局部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段,是裂隙水的运移通道和储水空间。大气降水是岩溶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3、构造裂隙水含矿带内尚未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脆性线状断裂构造,在坑道中见有小断裂,岩石破碎,并有构造角砾岩和断层泥,具有良好的导水性。但由于构造规模小,延长较短,构造裂隙水较不发育。大气降水是构造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地势由南侧的丘陵斜坡向北侧径流、排泄至北侧的山间谷地中。最后顺地势由矿区北侧的山间谷地向西排泄出区外。除此之外,还有矿井排水为间歇性排水,据坑道调查,目前矿坑涌水量为200m3/d,汛期最大涌水量<500m/d3,所以该矿床为弱裂隙充水矿床,本矿山主要矿体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209.4m)。周边居民多饮用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岩类孔隙水。周边耕地为旱地,无灌溉用水。 综上所述,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五、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矿区岩土体的构成及分布特征,本矿区可分为以下二个工程地质岩组 1、第四系松散岩类土层 分布于矿区北侧的山间谷地,主要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和圆砾组成,粉土呈湿~稍湿,中密状,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层厚1.0-3.0m,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130~140kpa,其松散系数为1.3。砾石呈中密-密实,粒径20~50mm。厚度2.0~3.0m,岩性为花岗岩和大理岩,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200~300kpa,其松散系数为1.1。 2、变质岩类岩组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的丘陵区,主要岩性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Ⅱ段(Pt1Ld2)片岩夹大理岩和大石桥岩组Ⅲ段(Pt1Ld3)厚层大理岩夹变粒岩、片岩。地层呈单斜构造,倾向北西330350倾角5565。大石桥组大理岩矿体属中等完整。大理岩质量指标RQD值为40~90%,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详见表2-1。表层的风化壳厚0.3-0.5m,局部1-2m由残坡积土和全风化岩组成,风化壳以下岩石理裂隙不发育~弱发育,节理裂隙产状以25∠60和205∠70为主。 表2-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岩性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似摩擦角 硬度系数f 松散系数K 大理岩 50-100 65-80 8-12 1.5-1.7 井巷中部分岩石较碎,易冒落,需加强支护,井巷其它地段岩体结构以厚层状结构为主,岩石强度中等,围岩稳定性中等。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0~2000kpa。 综上所述,矿床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六、矿体地质特征 1、矿体分布特征 区内见一条规模较大的Ⅰ号铅锌矿体和三条较小的Ⅱ、Ⅲ、Ⅳ号铅锌矿体,赋存于辽河群大石桥岩组三段中上部碳酸岩地层中,严格受该层位控制。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层理清楚。含矿层与围岩界线清楚,顶、底板围岩为透闪透辉大理岩,二者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窄者10cm,宽到十几米不等,倾角45~53之间。 Ⅰ号矿体赋存在矿区中部,浅部出露地表,深部受钻孔和PD3平硐控制,矿体走向61,倾角50左右,最大长度250m,矿体水平厚度0.735.13m,赋存标高为300m~180m。 Ⅱ号矿体赋存在Ⅰ号矿体下盘侧约100m处,浅部出露地表,没有深部控制,矿体走向61,倾角49左右,长约45m,矿体平均水平厚度9.99m,赋存标高为302m~330m。 Ⅲ号矿体赋存在Ⅰ号矿体上盘侧侧约15m处,平行于Ⅰ号矿体,受PD3平硐控制,矿体走向、倾角与Ⅰ号矿体相同,长度40m,平均水平厚度1.16m,赋存标高为215m~225m。 Ⅳ号矿体赋存在Ⅰ号矿体北部,受ZK7544钻孔控制,矿体实际走向及倾角、走向长度不明,控制厚度0.79 m,推断赋存标高为-33m ~ -69 m。 区内各矿体最高品位 17.9%,最低品位 0.3%,矿体平均品位7.9%,属稳定型。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类型,呈层状、团块状、细脉侵染状。并含有金银。由旧采坑确定矿区矿体氧化淋滤深度为310m,矿石为硫化矿。 2、资源储量 根据镇村震东铅锌矿普查报告评审意见书评审并经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资源储量为 表2-2 储量审批结果表 矿体编号 储量编码 资源储量(t) 金属量(t) Ⅰ 332 140286.4 1837.79 333 83534.9 1211.76 332333 223821.30 3049.55 Ⅱ 333 22804.79 330.67 Ⅲ 333 3681.15 263.93 Ⅳ 333 2365.55 129.63 合计 332333 252672.79 3773.78 七 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仅在矿区北部有一排建筑,现为矿部,矿区内无居民;矿山及周边无重要水源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仅有203省级公路从矿区北侧通过。矿区外1公里内无其它矿山。 总之矿山地貌为低山丘陵,矿体赋存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石大理岩或白云质大理岩中,主要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床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矿区探矿工程活动强烈,矿区外1公里内无其它矿山。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1、评估范围 根据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实际生产情况及本次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确定地质环境评估区范围为该矿山的采矿权适当外延,面积0.24km2,详见附图1。 2、评估级别 (1)评估区重要程度 评估区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只有矿山工人和管理人员,人数约42人;矿区内有203省级公路由矿山中心通过,无小型水利、电力工程设施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距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点大于300米,无重要、较重要水源地;矿山占地为国有荒山,非农用耕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试用稿)(以下简称编制规范)附表B,判定该评估区重要程度级别为较重要区。决定评估区为较重要级别的主要因素是因为矿区内有203省级公路由矿区中心通过,应加强对该公路的保护作用,见图3-1。 (2)矿山建设规模 该矿山2008年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根据编制规范附表D,该矿山为小型矿山。 图3-1 铅锌矿地面建筑设施与公路位置关系 (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根据村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可知,该矿山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矿区内及附近没有较大的水体,其地下水补给条件及矿体和其顶底板岩石含水性差,故本矿区属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简单,充水岩层岩溶不发育,为弱裂隙充水矿床;最大涌水量3000m3/d,地下疏干排水导致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老窑内无积水;废矿渣、废水有害组分少,含量低,废矿渣堆稳定,不易污染水、土环境;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小;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虽较少,仅局部发生滑塌,未影响到203公路;地质构造较简单,断裂构造比较发育,采矿区内断裂构造规模小;矿区地表残破积层5m;矿层顶底板岩性条件好,工程地质条件中等;采矿区地貌单元单一,微地貌形态较简单。根据编制规范附表C,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程度属于“中等”类型。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矿山开采量较小,小于30万吨/年,矿山属小型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编制规范附表A,判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为二级。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是指分析评估区内现存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与危害程度;分析与相邻矿山采矿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分析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分析评估区内现存的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分析评估区内的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现状条件下矿山的矿业活动主要有矿部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废渣堆、PD3探矿平硐、老采坑、开采Ⅲ矿体时形成的一处规模很小的采空区。对现状下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如下 1、现状下矿山地质灾害情况评估 矿区为丘陵地貌,地表植被较发育,地形起伏较大,有利于自然排水。自然条件下不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现状下矿山次生地质灾害问题主要是矿部附近的废渣堆的岩土体稳定性问题。根据现场调查,在矿部东侧有开拓PD3探矿平硐时所形成的废渣堆(见照片图3-1),长约107米,宽约15米,高约3米,其顶部已成为进出矿部的通道,其下有203省道通过,雨季遇暴雨或冲沟中产生明流时,在地表水的渗流及冲刷作用下,易产生滑塌,进而危害203省级公路、行人及过往车辆安全,因此根据编制规范附表E,矿部附近的废渣堆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属于较严重。其分布范围详见附图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12000。 在矿区中部现有一条呈近南北走向长353.9m的PD3探矿平硐,平硐标高232m,从平硐口向南100 m有开采Ⅲ矿体所遗留的小的采空区,其面积约512m2 ,二者远离203省道,周边无居民,顶板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埋深较大,根据编制规范附表E,二者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为一般;矿区其它地段基本未受采矿影响,地表植被发育,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为一般,详见附图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因此,评估区现状条件下PD3平硐坑口渣堆有发生滑塌地质灾害的可能,危害程度较严重,危险性中等,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较严重;其他地段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为一般。 2、现状下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情况评估 镇村震东铅锌矿矿区范围内无地表水体,现状下对水资源有影响的矿业活动主要是PD3探矿平硐。由于PD3探矿平硐与地形等高线基本直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地下水的人为排泄通道,但PD3探矿平硐顶板埋藏较深,一般大于30m。矿区地质构造不发育,由于厚度较大的岩层阻隔,上层风化裂隙水向下渗透量及渗透速度慢,现场调查发现,PD3探矿平硐硐口有小股水流流出,流量远小于3000m3/d,矿区地表植被生长未受影响。PD3探矿平硐硐口标高为232m,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海拔209.4m),矿区内无居民,矿区周边未见井泉干涸现象,不影响矿区周边生产生活。 另外,从矿区排出的水,水质清澈,经化验,无有毒有害元素,不污染当地土壤及地表水系。 因此,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破坏影响一般。 3、现状下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等的影响情况 矿山建设已经对矿区土地和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形成了新的堆积、挖损地貌和裸露土地景观,改变了原生的地形地貌形态,因未采取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措施,从而加重了矿区水土流失,造成环境因素不协调,视觉不美观。目前,地形地貌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域为PD3探矿平硐坑口渣堆、坑口房及老采区。其中PD3探矿平硐坑口渣堆、坑口房占地1605平方米,老采区占地172平方米,此两部分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矿区其他影响区域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为一般。详见照片3-2、3-3。 图片3-2 PD3平硐坑口渣堆及坑口房 图片3-3 老采区 4、现状下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现状下该矿山占用和破坏土地植被资源主要发生在矿部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废渣堆、老采区以及矿区原道路,根据现场调查,三者共占用土地面积9519.24m2(小于20亩),详见表3-1。被占用的土地原有土地功能发生了变化,所占用土地为未成林造地和独立工矿用地。 因此,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分级属于较严重。 表3-1 已破坏土地现状一览表 单位平方米 单元名称 破坏方式 破坏土地类型及面积 合计 134 204 300m水平老采区 挖损 962.84 962.84 PD3废石堆放场 坑口、坑口房 压占 7341.32 500.08 7841.4 矿区原道路 压占 715 715 合 计 9019.16 500.08 9519.24 综上所述,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现状评估划分为两个区,其中废石堆放场、工业广场、矿区道路、300m水平上方老采区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其它区域为一般区。详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是指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废弃物的处置方式等,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开发方案结合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确定预测评估范围与现状评估范围相同,面积0.24Km2,详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1、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分析 (1)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井巷塌陷、矿井突水、滑塌。 ①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地表采动影响范围可近似利用崩落角法圈定。根据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矿体厚度、倾角及选用的采矿方法等资料,结合类似矿山确定围岩崩落角为上盘α=65,下盘β=65,端部γ=68。地表第四系覆盖岩的错动角为α=β=γ=45,参考各矿体的开采下限划定地表崩落范围。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