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矿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矿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矿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矿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矿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2011-9-17 作者佚名代写论文 作者姚向荣孙泽宏程功林 摘 要文章基于高职教育自身规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探索和实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先进理念,打破学科体系,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针对课程教学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教学手段与评价方法。通过构建课程教学与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教学的程序和规律,不断完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能完全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核心课程 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旧课程模式的弊端 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以下简称“课程”)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理念陈旧,实验实训仅仅停留在验证阶段,脱离了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要求,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纵观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教学结构依然沿用传统的结构模式,从根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注入法”的束缚,教学过程依旧是单向传输结构。其表现形式就是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对教师的传授只是简单的模仿,完全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知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2、新课程模式改革 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既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更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特殊的历史使命,而且是培养全而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的重要条件。 为进一步深化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本项目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开发,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根据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应知、应会)的标准要求,将实际的“工作”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高职“课程”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开发,在实训室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组织实施,以实现教学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首先,“课程”是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优质技术核心课程,在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促进作用,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是矿井安全监测工、开采、通风、瓦斯检查等工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煤矿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矿井通风与安全参数的测定、施工、维护、设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再者,坚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要求的“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的精神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索和实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先进理念,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锻炼职业技能,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开发与设计如图1所示 2、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开发与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开发遵循“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构建以项目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组专业教师、相关课程专家对企业岗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进行专业调研,确立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任务、岗位责任等基本情况选定实践专家,再由实践专家、课程负责人以及专业教师召开研讨会,构想典型工作任务框架,三方汇总典型工作任务调查结果,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专业教师、课程专家针对学习领域的描述,确立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 根据工业现场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的需要,以煤矿综合监测监控系统应用技术为载体,课程内容围绕工业现场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展开。课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煤矿安全标准规范的掌握,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创业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学习领域的确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学习领域设计流程图如图2所示 本课程设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将其划分为初学型、能学型、专学型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其实施,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3)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能完全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一是工学结合特色,完全采用工程案例,项目载体即是现场工程项目,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是开放性教学特色。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习动能呈逐渐上升趋势,教师的角色由讲解型转变为指导型,学习动能相对要渐渐减小。教学情境演变过程如图3所示。第三是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课程应用技能作为通风与安全专业考证的一个子项目,是企业通风监测工技师考证的必备技能。 (4)课程教学组织设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来进行教学组织。综合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课程内容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构、序化,体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重新开发了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习情境描述、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 (5)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要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紧贴生产实际,提高课程岗位实习的适应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实际工艺过程,规范工艺操作要领,提高对系统故障原因的分析能力。 3、课程建设目标 要突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传统学科型课程是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要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4、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参照煤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煤矿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学院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制定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新课程标准,使课程开发多元化。 (1)课程结构项目化。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的转换。每个项目包含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其内容包括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工程案例、事故案例等。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方面的综合、职业技能与知识创新的综合。在课程开发时,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相一致,使得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 (3)课程实施一体化。首先要聘请煤矿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负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其次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将教室搬到实验实训室或现场,融教室、生产车间为一体。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注重落实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环节,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4)“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设计既要注重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岗位群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服从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走出去,请进来,以其成长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构筑由低级简单任务到高级综合任务的框架,系统化地设计工作过程。 三、结论 围绕煤矿通风监测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实施课程建设,新课程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融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一体化,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模式目标取向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模式改革为“素质本位”模式的课程;课程的“现实目标”取向改为“未来目标”取向。选取实践专家成长所经历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施,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煤矿综合监测监控系统应用技术为载体,选取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出了典型的学习任务。 “现实目标”只注重传授已有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使就业者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现成的技术和规范从事生产和管理,成为能胜任现有职业的“乐业者”。改为“未来目标”取向,既要立足于现实,还必须着眼于未来,必须注重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进行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作为现代人基本素质的教育,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关键能力,以适应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时代信息化的生活大环境。 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R].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北京,199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4]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5]梁小婉基于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13-15。 [6]王萍过程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5(5)18-21。 [7]隅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浅析 浅析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浅析煤矿矿区的综合地质勘探与煤炭资源的开发 探析提高煤矿供电安全可靠性综合措施研究 浅析现代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