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 工作规范(试行) 国 家 海 洋 局 2017年1月 目 录 1 监测目的1 2 监测依据1 3 监测内容2 4 工作流程2 4.1监测方案编制3 4.2施工前监测4 4.3施工期监测4 4.4填海完工后监测4 4.5后评估监测4 4.6监测成果编制及报送5 5 技术要求5 5.1数学基础5 5.2监测要求5 5.3精度要求6 5.4监测设备6 6 质量控制6 7 组织实施7 附录A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报表8 附录A-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8 附录A-2施工前监测报表8 附录A-3施工期监测报表9 附录A-4填海完工后监测报表9 附录A-5后评估监测报表10 附录B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报告大纲11 附录C 现场监测记录表12 附录D 界址点坐标记录表13 I 为贯彻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深化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管理,强化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规范监测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明确监测技术要求,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应用服务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关于全面推进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工作的意见(国海管字(2011)222号),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填海造地、非透水构筑物等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其他用海项目可参照执行。 1 监测目的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现场监测和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对建设项目用海动态进行监视监测,全面掌握项目用海实施进展和实际开发利用状况,及时发现和防范用海活动对周边海域造成的影响,促进海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提升建设项目海域使用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切实维护海域使用秩序,及时遏制违法违规用海行为。 2 监测依据 GB/T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1750-1998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HY/T123 海域使用分类 HY/T124 海籍调查规范 国家海域使用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国海管字〔2006〕199号) 海域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程国海管字(〔2014〕500号) 海域使用分类遥感判别指南(国海管字〔2014〕500号) 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试行)(国海规范〔2016〕2号) 3 监测内容 根据海域使用管理要求,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基本特征、实施进展、施工方案、显著影响、后评估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a 基本特征包括项目用海位置、范围、面积、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岸线占用和形成等; b 实施进展包括主体工程完成情况和关键工程节点实施情况; c 施工方案包括围堤、填海、构筑物等工程的施工工艺、物料来源以及临时用海设施情况; d 显著影响包括项目施工对周边用海活动影响、引起海域资源环境的显著变化; e 后评估内容包括项目是否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实体项目是否及时跟进、海域实际用途、实体项目运营状况、生态用海要求落实情况。 4 工作流程 建设项目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项目用海获得行政审批批复后,编制项目监测方案;从项目批复后开始实施监测,主要监测时段包括施工前、施工期、填海完工后和后评估期,监测时填写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报表;完成监测后,通过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建设项目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模块报送监测数据和监测成果。 项目用海批复 行政审批 制定监测方案 制定方案 实施监测 卫星遥感监测 航天遥感监测 监测报告表 现场监测 远程视频监控 专题图件 监测报告 数据报送与归档 数据报送与归档 施工期监测 施工前监测 完工后监测 后评估监测 图1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流程 4.1监测方案编制 项目用海批复后,收集整理项目资料,编制监测方案,填写项目基本信息表。 项目资料主要包括项目海域使用管理相关文件,包括海域使用权属登记表;项目平面布置图、剖面图等;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安排等;海域使用论证报告报批稿;用海区域遥感影像资料。 监测方案应包括任务分工、监测内容、监测时间及频次(覆盖关键工程节点)、监测设备及方法、监测成果要求等内容。 项目基本信息表内容和格式见附录A-1。 4.2施工前监测 施工前监测时段为项目用海批复后至项目施工前。项目批复后30个工作日内开展一次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项目海域使用现状、原始岸线特征、毗邻海域开发利用情况等。具体内容和格式见附录A-2。 4.3施工期监测 施工期监测时段为项目用海开始施工至围填海完工前。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现场监测,具体频次可根据用海项目实际情况调整,每年开展一次卫星遥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项目基本特征、实施情况、施工方案、显著影响。具体内容和格式见附录A-3。 4.4填海完工后监测 填海完工后监测时段为项目围填海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填海完工后30个工作日内开展一次监测。监测内容主要为项目基本特征。具体内容和格式见附录A-4、附录B。 4.5后评估监测 后评估监测时段为项目投产运营1年后。监测内容主要为项目运营期后评估内容。具体内容和格式见附录A-5。 4.6监测成果编制及报送 各时段监测均需填报监视监测报表,施工期监测和填海完工后监测完成后需绘制海域使用动态专题图,各地可根据海域管理工作需求定期编制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报告。 施工前监测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成果报海域管理部门,并上传系统;施工期监测期间,在每次现场监测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成果报海域管理部门,并上传系统;填海完工后监测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成果报海域管理部门,并上传系统;后评估监测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成果报海域管理部门,并上传系统。 5 技术要求 5.1数学基础 坐标系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远海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当地平均海平面。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一般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以宗海中心相近的0.5整数倍经线为中央经线。 5.2监测要求 施工前、施工期、填海完工后和后评估四个监测时段均以现场监测为主,卫星遥感监测为辅,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无人机遥感监测和远程视频监控监测。 如施工前监测时项目已开始施工,需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该区域历史卫星遥感影像,对项目海域本底情况进行备案。 项目用海区域卫星遥感监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5.3精度要求 遥感监测精度参照遥感监测技术规程相关要求执行。 现场监测精度靠近海岸的建设项目用海,其测量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1米(相对于最近控制点的误差),最大误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 5.4监测设备 现场监测主要采用RTK星站差分接收机、移动终端、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无人机等设备,测量方式优先采用网络RTK(CORS)测量系统,在不具备网络RTK测量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常规RTK技术进行测量。测量设备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5 影像要求 一般要求影像云量/雪量≤10%,影像色彩自然、层次丰富、反差适中;影像纹理清晰、无影像发虚和重影现象,各种地类特征明显,边界清晰。 6 质量控制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全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承担监测任务的单位对整个作业过程的数据质量负责,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省级监管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市县监测成果进行抽样检查。 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图件制作参照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试行)(国海规范〔2016〕2号)。 现场测量应满足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卫星影像数据校正精度应在1个象元之内。 卫星遥感内业解译精度应符合海域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程(国海管字〔2014〕500号)。 7 组织实施 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国家海域动态监管中心负责全国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处理与分发、全国监视监测数据汇总。 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结合本省特点,组织制定本省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方案,明确省、市、县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监测职责分工,并对市、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业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地方各级监管中心要根据监测职责分工做好辖区内用海项目监测,按要求完成监测成果上报。 13 附录A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报表 附录A-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 填报时间 项目监测编号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批复时间 用海位置 用海总面积/公顷 填海面积/公顷 占用岸线长度/千米 是否涉及敏感海域 (是/否) 施工工艺(可多选) □疏浚 □水下炸礁 □爆破挤淤 □爆夯施工 □吹填 填海物料(可多选) □石料、□吹填砂土、□建设垃圾、□工业废料、□其他注明) 用海类型 (用海类型一级类) 具体用途 (用海类型二级类) 备注 附件 □宗海位置图、□宗海界址图、□平面布置图(图件附表后) 监测单位 监测人员 联系电话 审核人员 附录A-2施工前监测报表 项目名称 监测时间 施工前监测 是否开始施工 (是/否) 用海区域现状 (未开发/海域使用二级类) 岸段类型 (基岩/砂砾质/泥质/生物/人工岸线) 毗邻海域用途 (未开发/海域使用二级类) 原始岸线特征 (未利用/养殖围堤/盐田围堤/工业区围堤/港口围堤/城镇围堤) 是否毗邻河口 (是/否) 备注 监测结论 附件 □遥感监测图、□现场测量图、□现场照片、□视频(图件附表后) 附录A-3施工期监测报表 项目名称 监测时间 施工期监测 基本特征 用海面积/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填海面积/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填海造地是否超范围 (是/否) (面积/ 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构筑物是否超范围 (是/否) (面积/ 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占用岸线长度/千米 实施进展 是否开始施工 (是/否) 围填海工程完成情况 □未动工 □0-30 □30-50 □50-100 □100 关键工程节点实施 □堤坝开始施工 □堤坝主体完工 □填海围堤合龙 □开始填海 □完成填海 施工方案 施工工艺 □疏浚 □水下炸礁 □爆破挤淤 □爆夯施工 □吹填 实际填海物料 □石料、□吹填砂土、□建设垃圾、□工业废料、□其他注明) 临时用海设施 (有/无)□施工围堰 □栈桥 □其他注明 显著影响 对周边用海影响 □无不利影响 □轻微干扰 □较大干扰 □破坏性干扰 显著资源环境影响 □无显著影响 □水质异常 □沉积物异常 □海洋生物异常 □事故性污染 备注 监测结论 附件 □遥感监测图 □现场测量图 □现场照片 □视频(图件附表后) 监测单位 监测人员 联系电话 审核人员 附录A-4填海完工后监测报表 项目名称 监测时间 填海完工后监测 基本特征 用海面积/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填海面积/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填海造地是否超范围 (是/否) (面积/ 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构筑物是否超范围 (是/否) (面积/ 公顷) 坡脚推算(有/无) 占用岸线长度/千米 形成岸线长度/千米 备注 监测结论 附件 □遥感监测图 □现场测量图 □现场照片 □视频(图件附表后) 监测单位 监测人员 联系电话 审核人员 附录A-5后评估监测报表 项目名称 监测时间 后评估监测 是否完成竣工验收 (是/否) 填海是否换发土地证 (是/否) 换发土地证面积/公顷 实体项目是否建设 (是/否) 实际用途 (海域使用二级类) 已开展建设面积 开展建设面积占比 项目运营状况 □未运营 □运营效益差 □运营效益一般 □运营效益好 生态用海要求落实 □落实较差 □落实一般 □落实较好 备注 监测结论 附件 □遥感监测图 □现场测量图 □现场照片 □视频(图件附表后) 监测单位 监测人员 联系电话 审核人员 填表说明 1.各地监管中心通过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模块填报、导出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报表。 2. 项目用海范围坐标录入系统“监测范围”模块,监测报告、专题监测图等录入系统“监测附件”模块。 3. 图件、照片和视频应结合现场测量位置,反映项目重要拐点和现状特征。典型界址点现场照片与现场监测成果图件进行挂接绑定,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拍照,以提高照片的可读性。 4.用海类型一级类、二级类以及用海方式,按照海域使用分类进行填写; 5.备注应填写项目其它需要记录、说明的情况。 附录B 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报告大纲 1前言 1.1概述 1.2编制依据 2项目概况 2.1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2.2项目施工工艺和方法 2.3施工进度安排 3监测实施 3.1人员分工 3.2仪器设备 4项目动态监测 4.1施工前海域本底情况 4.2施工期海域使用动态 4.3填海完工后海域使用情况 4.4运营期后评估监测情况 5结论与建议 6附件(附图、附表等) 附录C 现场监测记录表 第 页 共 页 现场测量示意图 界址点编号 照片编号 备注 项目名称 测量单元 界址点连线 用海设施/构筑物 测量单位 坐标系统 CGCS2000 仪器及编号 测量日期 测绘人 审核人 附录D 界址点坐标记录表 项目名称 坐标系统 CGCS2000 界址拐点 大地坐标′″ 获取方式 序号 编号 纬度 经度 实测√ 推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测绘人 审核人 测量日期 填写说明 1.界址点编号与现场测量记录表中的实测点编号应保持一致;大地坐标以“****′**.***″”形式记录,秒保留3位小数。界址点个数较多,本表填写空间不足时,可加附页。 2.“获取方式”,注明界址点坐标获取方式。实际测量获取的,在“实测”栏打“√”;由标志点坐标推算获取的,在“推算”栏打“√”。 3.“监测日期”格式为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