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4 3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东 南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O F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 4 3 N o . 2 Ma r . 2 0 1 3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0 5 0 5 . 2 0 1 3 . 0 2 . 0 3 7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 淳 庆1谭志成2陈春超2 ( 1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 1 0 0 9 6 ) ( 2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 2 1 0 0 9 6 ) 摘要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 梁架构件有梁 角背或梁 随梁枋的拼合做法, 而檩条构件有檩条 随檩枋的拼合做法. 基于传统木构拼合连接作法, 对梁 角背或梁 随梁枋的拼合三架梁模型及 拼合五架梁模型、 檩条 随檩枋的拼合檩条模型进行了力学分析, 推导出了常见拼合梁的极限弯 矩以及销栓剪力的计算公式, 并对拼合梁的极限弯矩及销栓剪力与上下梁的高度比、 宽度比、 销 栓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当销栓先破坏时, 销栓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销栓位置影响最大, 高度比影响次之, 宽度比影响最小;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与销栓位置无关, 受高度比和宽度比影响相差不大. 当木梁先破坏时, 极限弯矩受高度比影响较大, 受宽度比和销 栓位置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 拼合梁; 结构机制; 销栓 中图分类号T U 3 6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5 0 5 ( 2 0 1 3 ) 0 2  0 4 2 5  0 6 S t r u c t u r a l me c h a n i s m 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t i mb e rs t i t c h i n gb e a ms C h u nQ i n g 1 T a nZ h i c h e n g 2 C h e nC h u n c h a o 2 ( 1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U r b a n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 Mi n i s t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2 1 0 0 9 6 ,C h i n a ) ( 2S c h o o l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6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t i m b e r b u i l d i n g s ,t i m b e r b e a mm e m b e r s a r eo f t e ns t r e n g t h e n e db y t h es t i t c h i n gm e t h o do fb e a m j i a o b e i o rb e a m s u i l i a n g f a n g ,a n dt i m b e rp u r l i nm e m b e r sa r eo f t e n s t r e n g t h e n e db yt h es t i t c h i n gm e t h o do f p u r l i n  s u i l i n f a n g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s t i t c h i n gm e t h o d s i nC h i 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t i m b e r b e a m s ,t h em o d e l so f s t i t c h i n g3  p u r l i nb e a m sa n ds t i t c h i n g5  p u r l i nb e a m s u s i n gt h ew a yo f b e a m j i a o b e i o r b e a m s u i l i a n g f a n ga n dt h em o d e l o f s t i t c h i n gp u r l i nu s i n gt h ew a y o f p u r l i n  s u i l i n f a n ga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f o r m u l a e o f t h e s h e a r f o r c e o f b o l t p i na n dt h e u l t i  m a t e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o f s t i t c h i n gb e a ma r ed e r i v e d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u l t i m a t e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o f s t i t c h i n gb e a ma n dt h es h e a r f o r c eo f b o l t p i na n dh e i g h t r a t i o ,w i d t hr a t i oa n dt h el o c a  t i o no f b o l t b i na r es t u d i e d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s o m ev a l u a b l ec o n c l u s i o n s a r ep r e s e n t e d .Wh e nt h eb o l t p i ni s b r o k e nf i r s t ,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l o c a t i o no f b o l t b i no nu l t i m a t e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b yw h i c ht h e b o l t p i nb r e a k s i s l a r g e r t h a nt h a t o f h e i g h t r a t i o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h e i g h t r a t i oi s l a r g e r t h a nt h a t o f w i d t hr a t i o . Wh e nt h e t i m b e r b e a mi s b r o k e n , t h e l o c a t i o no f b o l t b i nh a s n oi n f l u e n c e o nu l t i m a t e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w h i l eh e i g h t r a t i oa n dw i d t hr a t i oh a v em o r eo r l e s ss i m i l a r i n f l u e n c eo nu l t i m a t e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Wh e nt h et i m b e r b e a m i sb r o k e nf i r s t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h e i g h t r a t i oo nu l t i m a t e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s l a r g e r t h a nt h a t o f t h el o c a t i o no f b o l t b i na n dw i d t hr a t i o . K e y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i m b e r s t r u c t u r e ;s t i t c h i n gb e a m;s t r u c t u r a l m e c h a n i s m;b o l t p i n 收稿日期 2 0 1 2  0 7  3 0 . 作者简介淳庆( 1 9 7 9 ) , 男, 博士, 副教授,c q n j 1 9 7 9 @1 6 3 . c o m. 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 0 1 2 B A K 1 4 B 0 4 ) . 引文格式淳庆, 谭志成, 陈春超.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 J ] .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3 , 4 3 ( 2 ) 4 2 5 4 3 0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0 5 0 5 . 2 0 1 3 . 0 2 . 0 3 7 ] 拼合是中国传统木作营造中梁制作的一种方法, 是指以碎拼整或以简单形状拼复杂形状, 从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而达到以小料替代整材大木的目的. 拼合梁历史悠 久, 在可考证的建筑实例中, 从唐辽至明清, 这一做 法一直沿用不衰. 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 拼合做 法多见于梁架构件和檩条构件[ 12 ]. 目前, 国外学者对拼合木结构的研究主要针对 胶合木结构[ 37 ], 无论连接构造还是材质均与我国 不同. 而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对拼合木梁的受力性能 进行了研究. 周乾等[ 8 ]采用材料力学方法研究了 古建筑木结构叠合梁和组合梁的弯曲受力问题. 熊 海贝等[ 9 ]通过试验研究了木基结构板 矩形截面 木搁栅组合梁的抗弯性能. 黄菊华等[ 1 0 ]讨论了不 同叠合方式的叠合梁的应力分析问题,得出不同 材料、 不同叠合方式对应力的影响规律. 刘增夕 等[ 1 1 ]和揭敏[ 1 2 ]分别研究了异性材料叠合梁和自 由叠合梁的弯矩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 并未对基于传统拼合做法的拼合梁结构机制进行 研究. 1 拼合梁结构机制 1 . 1 三架梁模型 三架梁在跨度较大且受力较大时, 往往通过在 上部增设角背或在下部增设随梁枋的方法满足承 载力和刚度的要求. 图 1为拼合三架梁模型. 图 1 拼合三架梁模型 公式推导时采用下述简化和假设 ① 拼合梁 受弯后, 上下梁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 ② 木材材质均匀, 无节疤、 裂缝等天然缺陷, 上下梁材 质相同; ③ 木材在拉、 压、 弯状态下的弹性模量相 同; ④ 木材在受拉时表现为线弹性, 受压时表现为 理想弹塑性; ⑤ 上下梁之间完全靠销栓传递的剪 力, 忽略摩擦力; ⑥ 销栓连接可靠, 不存在滑移松 动. 考虑荷载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条件( 即上梁 下表面纤维与下梁上表面纤维在两连接点间的长 度改变量相等) , 再考虑上下二梁的物理方程, 就 得到了补充方程, 从而可求出销栓所受的剪力, 即 1 W1E 1∫ L / 2 d M1( x ) d x+ 1 W2E 2∫ L / 2 d M2( x ) d x= 1 A 1E1∫ L / 2 d N d x+ 1 A 2E2∫ L / 2 d N d x( 1 ) M1( x )+ M2( x )+ N ( h 1+ h2) 2 = M( x ) ( 2 ) M( x )= P x 2 ( 3 ) M1( x ) M2( x )= E 1I1 E 2I2= I 1 I 2 = K( 4 ) 令 1 / A 1+ 1 / A2 K/ W1+ 1 / W2= B , 则销栓破坏前的剪力为 N= 1 4 P L 2+ d h 1+ h2 2 + ( K+ 1 ) 1 / A 1+ 1 / A2 K/ W1+ 1 / W2 = P L 2+ d/ 4 h 1+ h2 2 + ( K+ 1 ) B ( 5 ) 式中, P为跨中集中荷载; L为木梁跨度; d为销栓 到支座的距离; h 1为下梁截面高度; h2为上梁截面 高度; A 1为下梁截面面积; A2为上梁截面面积; W1 为下梁截面抵抗矩; W2为上梁截面抵抗矩; K为下 梁与上梁的惯性矩之比; b 1为下梁宽度; b2为上梁 宽度; E 1为下梁弹性模量; E2为上梁弹性模量; N 为销栓剪力; M1为下梁弯矩; M2为上梁弯矩. 拼合三架梁的破坏模式可分为 2种 ① 销栓 首先破坏, 形成叠合梁, 随着荷载的增大, 木梁最终 破坏; ② 销栓的强度很高, 木梁率先达到极限强度 而破坏. 1 . 1 . 1 破坏模式 1 销栓破坏时, 上下梁的极限弯矩需满足 M1< f mW1且 M2< fmW2, 其中 fm为木材抗弯强度, 则销 栓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M=1 4 P L = h 1+ h2 2 + ( K+ 1 ) B 2 f vA 3 L L / 2+ d ( 6 ) 式中, f v为木材顺纹抗剪强度. 在销栓破坏后, 形成 叠合梁构件, 在小变形情况下, 两梁的曲率相同, 则 木梁最终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当 h 1> h2时 M= M1+ M2= 2 f m( I1+ I2) h 1 ( 7 ) 624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 3卷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当 h 1≤h2时 M= M1+ M2= 2 f m( I1+ I2) h 2 ( 8 ) 破坏模式 1下的极限弯矩与相关参数之间关系的 比较如图 2所示. 图 2 三架梁极限弯矩与相关参数关系 从图 2 ( a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销栓破 坏时的极限弯矩先减小后增大, 当 h 1/ h2接近 0 . 5 时, 极限弯矩达到最小值, 后随着 h 1/ h2的增大而 增大; 随着 b 1/ b2的增大, 极限弯矩也逐渐变大, 但 幅度不大; 随着 4 d / L的增大, 销栓破坏时的极限 弯矩迅速减少. 经比较, 销栓破坏时极限弯矩受 4 d / L的影响较大, h 1/ h2次之, b1/ b2的影响较小. 从图 2 ( b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 的极限弯矩也逐渐增大; 随着 b 1/ b2的增大, 木梁 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基本呈线性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 极限弯矩与 4 d / L的比值无关. 经比较, 木梁破坏 时的极限弯矩受 h 1/ h2和 b1/ b2的影响相差不大. 1 . 1 . 2 破坏模式 2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应满足 N< 2 f vA / 3 , 则 木梁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当 h 1> h2( 下梁先破坏) 时 M= ( f mW1+ fmW1/ K ) L L- ( L / 2+ d ) 1+ 2 ( K+ 1 ) B / ( h 1+ h2) ( 9 ) 当 h 1≤h2( 上梁先破坏) 时 M= ( f mW2+ K fmW2) L L- ( L / 2+ d ) 1+ 2 ( K+ 1 ) B / ( h 1+ h2) ( 1 0 ) 破坏模式 2下的极限弯矩和销栓剪力与相关 参数之间的关系如图 3所示. 从图 3 ( a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木梁破 图 3 三架梁极限弯矩和销栓剪力与相关参数关系 坏时的极限弯矩迅速增大; 随着 b 1/ b2或 4 d / L的 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慢慢增大. 经比较, 木 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h 1/ h2的影响较大, 受 b 1/ b2和 4 d / L的影响较小. 从图 3 ( b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或 b1/ b2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慢 慢变大; 随着 4 d / L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 力迅速增大. 经比较, 4 d / L对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 力影响较大, h 1/ h2和 b1/ b2的影响较小. 1 . 2 五架梁模型 五架梁在跨度较大且受力较大时, 往往通过在 上部增设角背或在下部增设随梁枋的方法满足承 载力和刚度的要求. 图 4为拼合五架梁模型. 图 4 拼合五架梁模型 724第 2期淳庆, 等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与拼合三架梁类似, 同样考虑荷载平衡方程及 变形协调条件, 再考虑上下二梁的物理方程, 可求 出销栓所受的剪力为 N= 3 P L 2 3 2 - P d 2 2 h 1+ h2 2 L 2- d + ( K+ 1 ) B L 2- d ( 1 1 ) 拼合五架梁的破坏模式同样可分为 2种 ① 销栓首先破坏, 形成叠合梁, 随着荷载的增大, 木梁 最终破坏; ② 销栓的强度很高, 木梁率先达到极限 强度而破坏. 1 . 2 . 1 破坏模式 1 销栓破坏时, 上下梁的极限弯矩需满足 M1< f mW1且 M2< fmW2, 销栓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M=1 4 P L= h 1+ h2 2 L 2- d + ( K+ 1 ) B L 2- d 3 L 2 3 2- d 2 2 1 6 f v A L ( 1 2 ) 在销栓破坏后, 形成叠合梁构件, 在小变形情 况下, 两梁的曲率相同, 则木梁最终破坏时的最大 弯矩为 当 h 1> h2时, M= M1+ M2= 2 f m( I1+ I2) h 1 ( 1 3 ) 当 h 1≤h2时, M= M1+ M2= 2 f m( I1+ I2) h 2 ( 1 4 ) 破坏模式 1下的极限弯矩与相关参数之间的 关系如图 5所示. 图 5 五架梁极限弯矩与相关参数关系 从图 5 ( a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销栓破 坏时的极限弯矩先减小后增大, 当 h 1/ h2接近 0 . 5 时, 极限弯矩达到最小值, 以后随着 h 1/ h2的增大 而增大; 随着 b 1/ b2的增大, 销栓破坏时的极限弯 矩也逐渐变大, 但幅度不大; 随着 4 d / L的增大, 销 栓破坏时的极限弯矩迅速减少. 经比较, 销栓破坏 时的极限弯矩受 4 d / L的影响较大, h 1/ h2次之, b1/ b 2的影响较小. 从图 5 ( b ) 可看出, 随着 h1/ h2的增 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也逐渐增大; 随着 b 1/ b2 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基本呈线性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与 4 d / L的比值无关. 经比 较,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h 1/ h2和 b1/ b2的影 响相差不大. 1 . 2 . 2 破坏模式 2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应满足 N< 2 f vA / 3 , 因 此木梁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当 h 1> h2( 下梁先破坏) 时 M= 1 4 ( f mW1+ fmW1/ K ) L L 4- 3 L 2/ 3 2- d2/ 2 L / 2-d 1+ 2 ( K+ 1 ) B / ( h 1+ h2 []) ( 1 5 ) 当 h 1≤h2( 上梁先破坏) 时 M= 1 4 ( f mW2+ K fmW2) L L 4- 3 L 2/ 3 2- d2/ 2 L / 2-d 1+ 2 ( K+ 1 ) B / ( h 1+ h2 []) ( 1 6 ) 破坏模式 2下的极限弯矩和销栓剪力与相关 参数之间的关系如图 6所示. 图 6 五架梁极限弯矩和销栓剪力与相关参数关系 824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 3卷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从图 6 ( a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木梁破 坏时的极限弯矩迅速增大; 随着 b 1/ b2或 4 d / L的 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缓慢增大. 经比较, 木 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h 1/ h2的影响较大, 受 b 1/ b2和 4 d / L的影响较小. 从图 6 ( b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迅速变大, 后增幅减缓; 随着 b 1/ b2或 4 d / L的增大, 木梁破坏 时的销栓剪力也变大. 经比较, 当 h 1/ h2<1时, h 1/ h2对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影响较大, b1/ b2和 4 d / L的影响较小; 当 h 1/ h2>1时, b1/ b2和 4 d / L 对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影响较大, 而 h 1/ h2的影 响较小. 2 拼合檩条结构机制 檩条在跨度较大且受力较大时, 往往通过在下 部增设随檩枋的方法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 图 7为拼合檩条模型. 图 7 拼合檩条模型 同样考虑荷载平衡方程及变形协调条件, 再考 虑上下二梁的物理方程, 可求出销栓所受的剪力为 N= q ( L 2+ 2 d L- 2 d2) / 1 2 ( h 1+ h2) / 2+ ( K+ 1 ) B ( 1 7 ) 式中, q为檩条所受均布荷载. 拼合檩条的破坏模 式同样可分为 2种 ① 销栓首先破坏, 形成叠合 梁, 随着荷载的增大, 木梁最终破坏; ② 销栓的强 度很高, 木梁率先达到极限强度而破坏. 2 . 1 破坏模式 1 销栓破坏时, 上下梁的极限弯矩需满足 M1< f mW1且 M2< fmW2, 销栓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M=1 8 q L 2= A f vL 2 L 2+ 2 d L- 2 d2 h 1+ h2 2 + ( K+ 1 ) [] B ( 1 8 ) 在销栓破坏后, 形成叠合梁构件, 在小变形情 况下, 两梁的曲率相同, 则木梁最终破坏时的最大 弯矩为 当 h 1> h2时 M= M1+ M2= 2 f m( I1+ I2) h 1 ( 1 9 ) 当 h 1≤h2时 M= M1+ M2= 2 f m( I1+ I2) h 2 ( 2 0 ) 破坏模式 1下的极限弯矩与相关参数之间关 系的比较如图 8所示. 图 8 拼合檩条结构极限弯矩与相关参数关系 从图 8 ( a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销栓破 坏时的极限弯矩先减小后增大, 当 h 1/ h2接近 0 . 5 时, 极限弯矩达到最小值, 后随着 h 1/ h2的增大而 增大; 随着 b 1/ b2的增大, 销栓破坏时的极限弯矩 也逐渐变大, 但幅度不大; 随着 4 d / L的增大, 销栓 破坏时的极限弯矩迅速减少. 经比较, 销栓破坏时 极限弯矩受 4 d / L的影响较大, h 1/ h2次之, b1/ b2 的影响较小. 从图 8 ( b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 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也逐渐增大; 随着 b 1/ b2 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基本呈线性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与 4 d / L的比值无关. 经比 较,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h 1/ h2和 b1/ b2的影 响相差不大. 2 . 2 破坏模式 2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应满足 N< 2 f vA / 3 , 因 此木梁破坏时的最大弯矩为 当 h 1> h2( 下梁先破坏) 时, M= ( f mW1+ fmW1/ K ) L 2/ 8 L 2 8- ( L 2+ 2 d L- 2 d2) / 1 2 1+ 2 ( K+ 1 ) B / ( h 1+ h2) ( 2 1 ) 当 h 1≤h2( 上梁先破坏) 时, M= ( f mW2+ K fmW2) L 2/ 8 L 2 8- ( L 2+ 2 d L- 2 d2) / 1 2 1+ 2 ( K+ 1 ) B / ( h 1+ h2) ( 2 2 ) 破坏模式 2下的极限弯矩和销栓剪力与相关 参数之间关系的比较如图 9所示. 从图 9 ( a ) 可看出, 随着 h 1/ h2的增大, 木梁破 924第 2期淳庆, 等 古建筑木结构拼合梁结构机制 h t t p / / j o u r n a l . s e u . e d u . c n 坏时的极限弯矩迅速增大; 随着 b 1/ b2或 4 d / L的 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缓慢增大. 经比较, 木 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h 1/ h2的影响较大, 受 b1/ b 2和 4 d / L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图 9 ( b ) 可看出, 随 着h 1/ h2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迅速变大, 后增幅减缓; 随着 b 1/ b2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销 栓剪力也变大; 随着 4 d / L的增大, 木梁破坏时的 销栓剪力迅速增大. 经比较, 总体而言, 4 d / L的变 化对木梁破坏时的销栓剪力影响较大, b 1/ b2和 h 1/ h2的影响相对较小. 图 9 拼合檩条结构极限弯矩和销栓剪力与相关参数关系 3 结论 1 )根据本文公式, 可以对拼合三架梁模型、 拼 合五架梁模型及拼合檩条模型在不同破坏模式 ( 销栓先破坏或木梁先破坏) 下相应的极限荷载进 行计算. 2 )对于拼合三架梁和拼合檩条而言, 销栓先 破坏时, 销栓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4 d / L的影响最 大, h 1/ h2次之, b1/ b2的影响最小. 木梁破坏时的 极限弯矩与4 d / L无关, 受 h 1/ h2和 b1/ b2的影响相 差不大. 木梁先破坏时, 极限弯矩受 h 1/ h2的影响 较大, 受 b 1/ b2和 4 d / L的影响较小. 销栓剪力受 4 d / L的影响较大, 受 h 1/ h2和 b1/ b2的影响较小. 3 )对于拼合五架梁而言, 销栓先破坏时, 销栓 破坏时的极限弯矩受 4 d / L的影响最大, h 1/ h2次 之, b 1/ b2的影响最小. 木梁破坏时的极限弯矩与 4 d / L无关, 受 h 1/ h2和 b1/ b2的影响相差不大. 木 梁先破坏时, 极限弯矩受 h 1/ h2的影响较大, 受 b 1/ b2和 4 d / L的影响较小. 当 h1/ h2< 1时, 销栓剪 力受 h 1/ h2的影响较大, 受 b1/ b2和4 d / L的影响较 小; 当 h 1/ h2> 1时, 销栓剪力受 b1/ b2和4 d / L的影 响较大, 受 h 1/ h2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 解读[ M] .南京 东南大 学出版社, 2 0 0 5 . [ 2 ]张至刚,刘敦桢. 营造法原[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 9 8 6 . [ 3 ] Mi l n e rM W,B a i n b r i d g eRJ .N e w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f o r t i m b e re n g i n e e r i n g [J ] .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E n g i n e e r , 1 9 9 7 , 7 5 ( 1 6 ) 2 7 8 2 8 2 . [ 4 ]I s s aCA ,K m e i dZ .A d v a n c e dw o o de n g i n e e r i n g g l u  l a mb e a m s[ J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B u i l d i n gMa t e r i a l s , 2 0 0 5 , 1 9 ( 2 ) 9 9 1 0 6 . [ 5 ]S e r r a n oE ,G u s t a f s s o nPJ ,L a r s e nHJ .Mo d e l i n go f f i n g e r  j o i n tf a i l u r ei n g l u e d  l a m i n a t e d t i m b e rb e a m s [ J ]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S C E ,2 0 0 1 , 1 2 7 ( 8 ) 9 1 4 9 2 1 . [ 6 ]C a s t r oG ,P a g a n i n i F .Mi x e dg l u e dl a m i n a t e dt i m b e ro f p o p l a r a n dE u c a l y p t u s g r a n d i s c l o n e s [ J ] . E u r o p e a nJ o u r  n a l o f W o o da n dW o o dP r o d u c t s , 2 0 0 3 , 6 1 ( 4 ) 2 9 1 2 9 8 . [ 7 ]A n s h a r i B ,G u a nZW,K i t a m o r i A ,e t a l .S t r u c t u r a l b e h a v i o u r o f g l u e dl a m i n a t e dt i m b e r b e a m sp r e  s t r e s s e d b yc o m p r e s s e dw o o d[ J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B u i l d i n g Ma t e r i a l s , 2 0 1 2 , 2 9 ( 4 ) 2 4 3 2 . [ 8 ]周乾,闫维明.古建筑木结构叠合梁与组合梁弯曲受 力研究[ J ] .建筑结构, 2 0 1 2 , 4 2 ( 4 ) 1 5 7 1 6 1 . Z h o uQ i a n ,Y a nWe i m i n g .B e n d i n ga n a l y s i so nc o m  p o s i t eb e a m 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b e a m 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w o o d e nb u i l d i n g s[ J ] .B u i l d i n gS t r u c t u r e ,2 0 1 2 ,4 2 ( 4 ) 1 5 7 1 6 1 .( i nC h i n e s e ) [ 9 ]熊海贝, 康加华, 吕西林. 木质组合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 J ] .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2 , 4 0 ( 4 ) 5 2 2 5 2 8 . X i o n gH a i b e i ,K a n gJ i a h u a ,L X i l i n .B e n d i n gt e s t s i n 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c o m p o s i t et i m b e rb e a m[ J ] .J o u r n a l o f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2 0 1 2 ,4 0 ( 4 ) 5 2 2 5 2 8 .( i nC h i n e s e ) [ 1 0 ]黄菊华, 钱应平, 李厚民. 不同形式叠合梁的应力分 析[ J ]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 0 0 8 , 2 3 ( 3 ) 8 7 8 9 . H u a n gJ u h u a , Q i a nY i n g p i n g , L i H o u m i n . S t r e s s a n a l  y s i so f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b e a m o fd i f f e r e n tf o r m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8 ,2 3 ( 3 ) 8 7 8 9 .( i nC h i n e s e ) [ 1 1 ]刘增夕,张鹏,舒庆琏.异性材料叠合梁研究[ J ] . 广西工学院学报, 1 9 9 8 , 9 ( 3 ) 2 4 2 6 . L i uZ e n g x i ,Z h a n gP e n g ,S h uQ i n g l i a n .Ar e s e a r c ho f u n l i k em a t e r i a l sc o i n c i d e n c eb e a m[ J ] .J o u r n a lo f G u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8 ,9 ( 3 ) 2 4 2 6 .( i nC h i n e s e ) [ 1 2 ]揭敏.自由叠合梁中的弯矩计算[ J ] .力学与实践, 1 9 9 5 , 1 7 ( 4 ) 6 4 6 5 . J i eMi n .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n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o f f r e ec o i n c i d e n c eb e a m[ J ] .Me c h a n i c s i nE n g i n e e r i n g , 1 9 9 5 , 1 7 ( 4 ) 6 4 6 5 .( i nC h i n e s e ) 034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 3卷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