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8.10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68 设计研究 RESEARCHES IN DESIGN 在接到武钢博物馆设计任务之初,我 们议论了一个问题 “这个博物馆要不要有 特色”也许,可以设计成一个大炼钢车 间, 炉体倾转、 钢花飞溅⋯⋯与此同时, 我 们也想到了一种对博物馆建筑的论点,曾 经有一种理论,认为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 应该强调特色,不应 “喧宾夺主” , 而应当 以突出展品为主要目的, 上世纪7 0 年代, 在 对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讨论中,对 赖特的建筑设计持批评态度的人就是这种 观点。 当然, 时光流转, 社会演变, 上述这 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现在看起来确实过于刻 板, 有点 “纯粹经院式说教” 的味道。 事实 上,几十年来在博物馆设计中几乎没有人 按这种理念去做, 简言之, 就是有些不合时 宜了。 想通了这一点, 我们思路清晰, 目的明 确,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一个极具特色的 “钢铁博物馆” , 而这个特色, 主要是指在建 筑上有个性, 有特点, 而不仅仅是馆内陈列 和工艺流程的专业性特点。 在设计构思之前,我们首先从下面几 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分析解读项目本身的 功能定位、 项目的文脉传承、 项目与城市的 关系等,然后梳理出我们在各个方面的设 计构思理念。 “非线性”的建筑形态理念“超三维”的室内空间认知 武钢博物馆设计 胡绍学1肖礼斌2谢坚3 作者单位1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 0 0 0 8 4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1 0 0 0 8 4 3 北京三和创新建筑师事务所 北京,1 0 0 0 3 6 收稿日期2 0 0 8 - 0 1 - 0 9 摘要/ 通过武钢博物馆的设计,阐述了一种与传统不同 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提出了“非线性”与“超三维”的 概念。 关键词/武钢博物馆非线性超三维全球化语境 ABSTRACT/ WISCO Museum designer brings forward a kind of concept- “nonlinear“ and “extra-three-dimension“ in the design, which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notion and technique. KEY WORDS/ WISCO Museum, nonlinear, extra-three- dimension, globalized discourse context 1 文脉传承体现城市特色保留城市记 忆 文脉传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功能, 它要求建筑与人、 城市及自然的和谐, 要求 设计与历史、 文化及社会的共鸣。 建筑不是 独立存在的,和许多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应该根据它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客户 的要求等进行设计, 也就说要找到它的 “定 位” 。 建筑应该是可读的, 具有可识别性, 无 论是从直观的形象上, 还是从象征意义上。 武钢博物馆为原武钢剧院拆改建工程。 武钢剧院兴建于上世纪7 0 年代末, 是武钢 的一个重要的会议场所,而且承办过一些 重要演出,一些演艺界名人在此留下了足 迹。武钢剧院与许多武钢人的记忆有着或 多或少的联系。为了体现城市特色保留城 市记忆, 在传承剧院文脉的同时, 博物馆建 筑作为新的环境因子,也要确定自身新主 角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中着力于以下几项 措施 1 分析用地特点, 精心设计, 使武钢 博物馆融合于现有的建成环境,成为该区 域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武钢博物馆用地 北临冶金大道, 西临工业四路, 对面是武钢 总医院和技术中心科技大楼,是武汉青山 区的重要城市节点。因为四周其它建筑较 博物馆实景 69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8.10建筑学报 高, 甚至可以俯视它, 所以, 武钢博物馆的 设计不但强调街立面,而且也重视第五立 面, 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来考虑。 同时, 虽然在体量上无法和周边一些建筑争锋, 但是, 在艺术风格和体型处理上, 该建筑力 求符合博物馆的性格,特别是钢铁博物馆 的气质, 成为一个城市亮点。 2 原建筑主要为砖混结构, 年久失修, 且原建筑除观众厅及舞台两处外,其余部 分建筑层高均较低,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 的功能需要, 所以只保留原地下人防工程, 改造人防出入口,并妥善处理好防水及渗 漏水问题。新建博物馆的结构跨越人防工 程,保证了新建筑的主体结构和原人防工 程结构各自的独立性,并形成跨度达 1 5 m 的序厅大空间, 保护措施、 结构处理和功能 设置达到高度统一。 3 新扩改建部分均采用钢结构, 即钢 梁、 钢柱、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体系, 但保 留原建筑门厅、观众厅及舞台大部分轴线 体系, 以传承历史的记忆。 同时为了延续剧 院空间的记忆,原观众厅部分依旧设计成 一个大空间,而把展陈单元设计成几个架 设在空中的箱体结构,大空间与箱体结构 之间形成的两个主要的狭长共享空间和若 干箱体间空间把天光导引下来,产生了许 多微妙的光影效果,很好地契合了博物馆 空间的特性。 4 在旧建筑拆改前, 先期对原有建筑 周边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及胸径1 5 c m 以上的 树木予以移栽。根据现场实勘,计有3 0 年 以上树龄的枇杷树、 大雪松各1 棵、 水杉若 干棵、 马尾松若干棵, 这些树木均应委托园 林部门移栽到临时部位,待建筑主体完成 后, 在建筑周边广场及绿化工程施工时, 再 按绿化景观设计要求分别进行永久栽植。 这样既体现了保护环境的绿色理念,也保 持了自然环境的延续和记忆。 2 项目功能定位解读 武钢博物馆应是传承悠久的冶铁文化、 展现企业发展成就、 弘扬武钢企业精神、 树 立武钢企业形象、 集展示陈列、 科学教育为 一体的场所,属于企业历史类和科技产品 类博物馆的范畴。 对此, 我们确定了本项目 设计的几条基本理念 1 建筑个性与形象要反映该种企业、 该类技术和该种产品的特征。 简言之, 建筑 看起来像一种钢铁产品。 2 重点展示该企业的历史、 现状和远 景, 也就是昨天、 今天和明天的企业整体发 展脉络。 3 着重反映该种技术产品的制作流程。 在武钢博物馆的设计中,在二楼大楼梯旁 边专辟了了一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特展 空间, 用来介绍钢铁生产的制作流程。 4 力争成为专业类科普教育的基地, 参观流线和展陈布置的设计要强调观众的 参与和互动。 3 非线性的建筑形态理念 武钢博物馆的建筑形态理念是一种对 “非线性” 的追求。 非线性是相对线性而言 的, 线性强调以下几个属性首先是直线, 线性函数的图像就是直线, 推而广之, 其图 像为方形、正多边形等成规矩的形状;其 次, 各元素之间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知道输 入就可以得到输出;相互关联也是线性的 主要特征, 可以叠加或消减, 而不是一些没 有关联的元素的拼贴,亦即所谓“映射” ; 强调方向感, 向量 V e c t o r 又称矢量, 最广 义指线性空间中的元素,它的名称起源于 物理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总之, 线性形态的特征是几何上的规律性、关联 性、 因果性, 而我们的理念, 就是要反其道 而行之, 要做到其图像元素为曲线或不成 规矩的折线;各元素之间没有确定的比例 室外效果图 总平面 一层平面 2008.10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70 设计研究 RESEARCHES IN DESIGN 关系 ; 元素之间没有关联;没有方向感或尽 量消弭方向感。武钢博物馆的建筑形态的 控制性要素是连续的折面, 窗户的排列、 线 条的划分以及体块的组合都不遵循传统的 比例和韵律,不同的构件和体量之间并没 有必然的关联,也没有具体和统一的方向 感。武钢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很好地吻合了 非线性的属性。 形态上,非线性的追求符合我们对整 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理念。从整体 体型上考虑建筑外观,不同于通常传统的 水平、 垂直线条划分立面设计, 我们希望本 建筑外形具有一种工业制成品的特征。从 视觉艺术心理学角度来解读,非线性美学 虽然与传统的线性美学背道而驰,但两者 也能殊途同归,因为非线性规律最后追求 的是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这也和格式塔 完形美学的精髓相一致。在武钢博物馆的 整体体型设计中, 强调塑造体积、 体块的组 合, 强调色彩、 肌理、 光泽和质感。 光洁细 腻的表面, 虚与实的强烈对比, 深邃的阴影 效果,倾斜但完整的超尺度墙面产生的庞 大气势,整个建筑就像一件巨大的钢铁雕 塑, 厚重、 从容、 安静且稳健地坐落在周围 建筑的环抱之中。 4 “超三维”的室内空间认知 踏上从主入口开始延伸的“钢铁之 路” ,观众可以开始一次室内空间的阅读。 沿着一道书本样方整的引墙, 通过前厅, 进 入序厅。钢铁之路转变为序厅的主题展示 墙, 一个有力的立体钢架构。 主展厅是三组 架设在大厅之中的 “集装箱” , 这也是本项 目室内设计中最与众不同之处,表述了下 面几个有趣的设计理念 1 “超三维”的空间认知 一般情况下,建筑室内设计总是将室 内各个立面竖起来展开设计 二维的、 比例 线条的划分 , 但在本项目中, 我们考虑了 观众的视觉感受的需要及参观流线的延伸 衔接需要, 加入了时间因素, 考虑了空间的 动感流动因素, 不仅仅是平面的流动, 而是 动感的空间流动, 因而姑且称为 “超三维” 。 三维是一个几何的概念。自建筑作为 一种人类自觉的制造起,大概就和几何学 产生了脱不了的干系。欧几里得几何对建 筑的影响之深远, 任何一种估量都不过分。 直至今日,欧几里得几何依旧是绝大部分 建筑师进行空间想象的主要工具。几何原 本 中讨论的那些完美图形, 比如直线、 圆 等, 以及图形之间的完美关联, 比如比例、 平衡和对称等,影响了建筑师的设计工作 两千多年,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延续下 去。 但是, 这种影响并不都是有利的, 它无 疑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建筑师的思维。 正因为没有欧几里得几何的桎梏,中 国古典建筑才能产生 “作庙翼翼” 和 “如 斯飞” 的别样生动感, 建筑群体才能有机地 把流动的空间串联起来,化空间意识为时 间进程。 这种把时间因素考虑到设计中去, 在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的 营造中, 显得尤为突出。 步移景异, 互为因 借, 起承转合, 旷奥变化, 才是空间组合的 楼梯效果图共享空间效果图1共享空间效果图2 序厅效果图 71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8.10建筑学报 或实际上都是直线。但是在已建立的古典 球面几何里, 上述事实不再成立。 在一个球 面上,两点间最短连线是通过这两点的最 大圆上的弧线。而且球面上任意三角形内 角和大于1 8 0 。 这不是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事情, 而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当一个二维 的东西, 放置在一个三维的面上, 意义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钢博物馆中, 二维的几 何形和文字游走在三维的折面上,产生了 新颖的效果和强烈的陌生感。达利的作品 中经常出现的柔软弯曲的手表运用的也是 这种处理手法。 2 个性化和有情感的细部设计与材料 运用 室内用材的色彩、 肌理、 光泽和质感追 求钢铁的感觉, 力求品味、 个性和特征都能 和博物馆的主题相呼应。强化这种刚强有 力的工业化特征, 以至于让人感觉, 空气中 弥漫的味道也似乎是钢铁的感觉,虽然不 是沁人心脾的绵甜, 却是一种沉郁的暗香, 散发着钢铁的张力 细节设计是对建筑形态理念和空间认 知方式的深化,是从深层文化体系中挖掘 建筑意象并将它们并置、 拼贴和迭合, 从而 形成人与建筑的精神交互的重要手段。本 方案中,采用不同材料来暗示和限定不同 性质的空间,室内与外部形态的交界面采 用与外部面材相同的材料,箱体结构和内 部展陈空间的围护采用锈蚀钢板,而其它 辅助用房的围护采用浅灰色石材。三种材 料体系的并置诠释了不同的空间氛围。特 殊空间和建筑细部的设计结合叙事功能。 二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特展空间除了向 参观者展示钢铁的工艺流程外,还从文化 内涵上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相呼应。 3 “视觉空间停泊点” 的作用 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在视觉感受上 形成 “借景” 、 “对视” 的效果, 也造成 “空 间停泊点” 。 本方案中, 三个悬空的开口形 箱体, 为这种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参观 人群融入到建筑的多边的空间中,成为相 互的视觉冲击点,让彼此的出现成为彼此 记忆的激发点,空中交错的廊桥和围护结 构上非线性开设的洞口都是设置这种“停 泊点” 的重要手段。 这种意境被现代著名诗 人卞之琳的断章充分地诠释 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 结语 武钢博物馆的设计, 是一种探索, 也是 一种向传统的室内外形态设计理念和设计 方法的挑战。武钢博物馆的设计强调交往 性、 不确定性、 整体性的表达, 力求运用新 兴的科技力量,塑造网络化的建筑形态和 室内外空间体系。 我们继承传统, 我们更憧 憬未来。 过去和未来、 现代和传统、 科技和 人文、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线性和非线性、 欧氏几何和超三维等这些对立元素相互抗 争又相互支撑。我们探索的目的就是在这 些看似互相矛盾的元素中找到它们殊途同 归的目的地整体和谐,正如当今复杂 繁变的全球化建筑语境一样, 最终的归宿, 恐怕还是“和而不同” 。■ 要点。 武钢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追求 “超三维” 的效果,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 取 得独特的空间认知。在博物馆的室内设计 中, 许多地方融入了这种时光流转、 步移景 异的手法。 虽说没有芭蕉沐雨的清响, 却能 披泽于逼仄天井中孤注一泻的天光;虽说 没有红梅染雪的芬芳,却能感受到清静小 院中斑驳跳跃的水亮。光与影的交叠增加 了空间的层次,狭窄而高挑的共享空间和 宽阔而平静的展陈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立体网络, 没有中心, 没有边界, 相互 穿插和渗透。展陈空间和共享空间之间的 漏窗墙让人想起园林里的意境, 相互借景。 欧氏几何认为两点最短连线从理论上 展厅实景 室内水池实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