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非理性因素_体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建筑设计中的非理性因素_体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8世界建筑 2 0 0 6 / 0 3 1 9 8 9 年6 月,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工程国际竞 赛, 在1 6 5 份方案中, 丹尼尔里勃斯金德以其独具匠 心的设计方案获得头奖。 竞赛原旨将新旧馆融为一体, 他却对此提出质疑。巴洛克风格的旧馆,位于柏林 k r e u z b e r g 地区, 周边环境已被战火与现代建筑所破 坏。 获奖方案将旧馆与新馆由一条虚空的中轴贯穿, 新 馆将分裂的箭形直插入这块场地, 冲破了巴洛克风格的 三叉几何形, 零散的形体设计, 隐射文化与城市结构遭 到的破坏 ; 对比强烈的新旧建筑, 同时也寓意着犹太民 族在这里被断裂的历史。 银灰色的主体建筑, 冷峻地面 对着浅黄色的旧建筑, 现代而简洁的形态。 工程1 9 9 2 年 动工, 在建造过程中, 遭受连续不断的波折和人们种种 不同的评价。 因为他的方案从根本上震撼了形态学的研 究方法, 首先是摆脱和谐、 明净, 代之以不和谐、 神秘 ; 其次是不强调完美、 统一, 代之以破坏完美、 破碎。 这 种非理性的无序与冲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带着一 种探究的心态, 2 0 0 5 年8 月我们来到了柏林, 亲身体验 这栋建筑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从外部形态、 总图布局、 流线设计、 内 部空间这4 个方面分析建筑中的非理性因素。 1 . 外部形态 作为柏林市立博物馆的一部分, 里勃斯金德的新馆 与巴洛克风格的老馆相邻而建, 但除了檐口高度保持一 致外, 新老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建筑形体极具 雕塑感。 包裹着整个建筑外皮的金属板赋予了外表面的 同一性, 遮掩了建筑的尺度感和重量感。 这层闪光的表 面没有方向感, 不垂直也不水平, 可以任意开口, 任意 裁剪, 任意修补。 接缝也不太讲究, 质感生硬, 冰冷, 一 看便知是建筑师试图营造一种不快的意境。 建筑表面的 开窗看不出什么规律, 就像模型车间里被刻刀反复刻画 过的一块垫板, 布满了横七竖八的散乱刻痕, 这种形态 的处理与理性相去甚远。 2 . 总图布局 新馆总平面的形式也是非理性的, 扭曲的线性给人 一种紧迫感, 但线型的扭转角度却并非是一种必然性的 扭转。 这也是解构主义建筑师在其设计方法论指导下的 结果, 解构本身就不强调形体对位, 而是强调不稳定, 而 这种不稳定恰好契合了犹太人博物馆希望塑造的那种恐 惧、 不安的氛围。 建筑平面布局也极不规则, 是多重折 线, 蜿蜒曲折, 它与一旁旧馆的关系泾渭分明, 对于比 例、 尺度、 韵律、 均衡这些古典的美学法则, 都无法与 之产生联想。 对于一个博物馆, 一个贮藏展品的地方, 没 有用方正的空间, 也没有强调博物馆流线的循环, 而是 极力塑造冲突, 设置多重线型空间, 着力渲染气氛、 激 董春方, 李宇, 陈曦 / D O N G C h u n f a n g , L I Y u , C H E N X i 建筑设计中的非理性因素体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I R R A T I O N A L E L E M E N T S I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S I G N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J E W I S H M U S E U M , B E R L I N 摘要 古典主义创作主题侧重于表达形式美法则, 现代主义 创作主题侧重于表达形式与功能的理性逻辑, 后现代主义的 创作主题侧重于表达文脉及建筑的含义, 这些在解构主义建 筑师的眼里都是 “理性” 的, 而他们树立 “非理性” 的旗帜, 力图表现冲突、 无序、 不完整以及形式和功能的非逻辑成分。 本文通过分析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透视出作品非理性表象下, 理性的思考过程。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l a s s i c a l d e s i g n f o c u s e s o n b e a u t y o f f o r m , a n d t h e m o d e r n i s t i c d e s i g n f o c u s e s o n r a t i o n a l l o g i c s b e t w e e n f o r m a n d f u n c t i o n , w h i l e t h e p o s t - m o d e r n i s t i c d e s i g n f o c u s e s o n e x p r e s s i n g c o n t e x t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l l t h e s e i n d e - c o n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t s ’ e y e s a r e r a t i o n a l , a n d t h e y a d v o c a t e “i r r a t i o n a l i s m ” , a n d s t r i v e t o e x p r e s s a l o g i c a l e l e m e n t s o f c o n f l i c t , d i s o r d e r , 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 , f o r m a n d f u n c t i o n .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J e w i s h M u s e u m i n B e r l i n , t h e a r t i c l e o p e n s o u t t h e c a u s e o f l o g i c a l t h o u g h t u n d e r t h e i r r a t i o n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 关键词冲突, 无序, 非理性 K e y w o r d s C o n f l i c t , D i s o r d e r , I r r a t i o n a l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系 收稿日期 2 0 0 5 - 1 2 - 2 0 1 1 不规则的破碎的外部形态 1 1 9建筑论坛/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F O R U M 5 2 择。 所以, 3 个角点其实可以有1 2 种可供选择的路径。 虽然有天花上光带的指引, 但我们在线性的空间里, 在 一个个锐角的岔口上, 我们感到如果没有地图, 还是会 迷失。 我们是往左、 往右还是直走, 然后又分别通往哪 里天花上的光带纵横交错, 呈现左右皆可的意思。 我 们犹豫了, 理性的设计中, 对于流线的引导应该是清晰 的, 不会出现左右皆可这种含混的情况。 犹太人博物馆 的流线安排是非理性的, 给了人们太多的可能性, 这或 许是它希望给参观者造成一种迷乱、 折磨, 以体会当年 发情绪。 我想, 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正是里氏之所以在众 多设计中一举胜出的关键所在吧。 3 . 流线设计 地下部分由3 条相互交叉的轴线构成, 分别象征着 犹太人的3 种命运 “死亡” 通往轴线尽端的 “大屠 杀之塔” ,“逃亡” 通往轴线尽端的 “霍夫曼花园” , “共生” 一部长长的楼梯直通三层展厅。 从平面的 流线上我们可以看到, 3 条轴线相互搭接, 在中心形成 一个三角形的构架, 在每个角点上都有4 个方向可供选 3 4 2 处于流线交叉位置的场景 3 总平面上规则的旧馆和折线的新馆 4 三条相互交叉的轴线 5 “大屠杀之塔” 室内仰视 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4 . 内部空间 “死亡” 轴线的尽端 是 “大屠杀之塔” , 推开门是一 个空灵的房间, 房间高约一二十米, 周围都是高墙, 一 片昏暗, 光线从屋顶的缝隙洒下来, 一种死亡的恐惧感 使得我们本能地贴墙而立。 站定之后, 我们才意识到, 房 间本身是完全空的, 高宽比极大, 而且平面是梯形的, 建 筑师以一种极度夸张的高宽比塑造一种空灵、 压抑的气 氛, 这种非理性的尺度赋予了空间独特的个性。 在这个 1 2 0世界建筑 2 0 0 6 / 0 3 空间里, 我们没有找到其他的出口, 只能原路返回。 在 此, 我们遇到了建筑师设置的第一个尽端式空间。“死 亡” 轴线的另一端是 “落叶庭院” 。 这是一个满地是铸铁 构件的庭院, 四周是冰冷的混凝土墙面, 同样是死一样 的沉寂。 我们定睛一看, 下面的铁铸件竟然是骷髅的脸 孔, 自己脚下有成千上万这样的铁件, 人走在上面发出 铁件碰撞的铿铿之声。 这种声音在狭小的同样是高宽比 很夸张的空间里回响, 不禁一阵毛骨悚然。 在这个庭院 里, 我们同样没有找到其他的出口, 只能原路返回。 在 此, 我们遇到了建筑师设置的第二个尽端式空间。“逃 亡”轴线的尽端是“霍夫曼花园” ,共有4 9 根6 m 高的 方柱。 柱子是倾斜的, 地面也是倾斜的, 但倾斜的柱子 与倾斜的地面是相互垂直的。 这样就对置身其中的人构 成了错误的空间参照系, 重力场和视觉经验产生矛盾, 让人总觉得自己站不直并下意识地调整身体的位置。 这 个庭院仍然是尽端式的, 至此, 我们经历了第3 个尽端 式的空间。 我们原路返回, 根据指示图, 我们拾级而上, 通往 “共生” 的轴线。 这是一条长长的楼梯, 楼梯一直 通向3 层展厅的最顶上一层。 楼梯上空有一些不规则的 相互交叉的混凝土构件, 据说这些都是有结构作用的 梁, 但按照直观的结构逻辑还是让参观者难以理解, 感 到随时会受到那些来历不明的 “刀光剑影” 的侵犯。 进 入展厅, 其中的陈列品很多, 据介绍当初布展时动了不 少脑筋, 地面上也标示了参观线路的箭头, 但参观者仍 像是在走迷宫一样。 室内看见的景像同样是迷乱、 动荡 和无序。 在这里, 展品似乎已经多余, 因为建筑个性太 强, 本身就成了展品。 结语 解构主义建筑师们力图创造出新的有意味的建筑形 式, 以求探寻能够体现新的审美观念的途径。 他们突破 传统建筑的形式禁忌, 完全拒绝传统建筑艺术所强调的 完满统一、 和谐规整、 严谨有序的构图章法, 对传统建 筑观念进行消解、 淡化, 把建筑艺术提升为一种能表达 更深层次的纯艺术、 尝试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 象。 纵观整个建筑, 设计从外部形态、 总图布局、 流线 设计、 内部空间4 个方面实现了建筑师的想法, 形式或 许是非理性的, 但处理的思路仍然是理性的, 透过非理 性的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其理性的本质, 设计是源于分 析的, 是有目的的, 而不是凭空想像、 天马行空的, 手 法始终应该为想法服务。 □ 参考文献 1 . 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2 68 7 9 6 “落叶庭院” 室内的场景 7 “霍夫曼花园” 密集的斜柱 8 展厅内部迷乱的场景 9 “共生” 轴线上长长的楼梯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