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5 建筑学报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从设计、 施工直至展陈布置完成, 武钢 博物馆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2 0 0 8 年9 月 1 3 日,武钢博物馆正式开馆。建筑的外部 形态和内部空间都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 在建筑师严格控制下,展陈布置基本上也 能和整体设计理念相匹配。 1 体现企业博物馆特色 武钢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博物馆, 是展示企业成就、 弘扬企业精神、 树立企业 形象的场所, 同时兼具把中国冶铁文化、 历 史和现代钢铁产品及科技一并展现出来的 功能。企业博物馆的展品和内容和企业性 质密切相关,然而一般都不是重要的文物 或艺术品。 所以, 企业博物馆要强调展馆本 身的独特性和标志性,而其它性质的博物 馆, 如遗址博物馆, 展馆应该烘托展品, 建 筑形式不宜喧宾夺主。 同时, 企业博物馆强 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而不是把观众和展 品简单隔开。 武钢博物馆的馆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 的展品,非线性的形态特征和深灰色金属 外饰面结合后产生的效果具有工业制成品 的特征,其个性与形象比较好地反映了武 钢集团的精神面貌和产品特征。内部展示 空间自由流动, 避免了简单的 “糖葫芦” 式 的展厅布局, 不但强调展示流线的引导性, 而且增加了观众的选择可能。行进在自由 流动的空间里, 时间缓缓流逝, 观众也沉浸 在企业历史、 现状和远景的展示序列里, 静 静地感受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企业整体发 展脉络。 博物馆三楼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特展空间介绍了钢铁生产的制作流程,观 众亲自参与, 互动效果非常显著。 2 走向建筑设计新思维 研究百年来世界建筑思潮演变的过程,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1 建筑活动 及形式演变呈波浪形起伏发展 ; 2 每一种 思潮都是在前面的思潮基础上演变发展的, 设计新思维的实践 武钢博物馆 胡绍学1肖礼斌2谢坚2 作者单位1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 0 0 0 8 4 2 北京三和创新建筑师事务所 北京,1 0 0 0 3 6 收稿日期2 0 0 8 - 1 2 - 1 8 演变过程呈交错状态,不存在截然的分野 界线;3 顺应时代、社会、经济、技术发 展的思潮 思维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有继续 发展的可能。新世纪的建筑设计思维发展 应该建立在上世纪的思潮基础上。其中有 些方式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比如 “高科技” 、 “乡土”和“绿色生态”等。而另一些方式 则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如 “逆向思维” 、“非 线性思维” 、“二元论思维” 和 “超三维思维” 等。 在武钢博物馆中, 我们尝试运用了这些 建筑设计新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背离通常的角度思考问 题。 比如, 我们设计单体建筑时, 通常总是 强调它和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或一致。然 而,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为什么城市环境不 能随着建筑单体的加入而进行相应的改 变毕尔巴鄂是一个西班牙日渐没落的工 业城市,因为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的落成而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仿, 武钢博物 馆馆址位于 “红钢城” 生活区内。 整体城市 环境比较陈旧, 缺乏亮点。 武钢博物馆在尊 重社会文化心理延续的同时,摆脱传统形 式的束缚, 如一个巨大的抽象雕塑, 坐落在 十字路口的一角。 非线性思维是对确定性的挑战,对不 确定性的提倡,目的是更好地表达真实世 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非线性思维根源于 混沌理论,是新的建筑哲学及设计手法的 发展源泉之一,成为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并 存、 冲突、 融合和创新的一个理论基础。 非 线性的属性包括 1 其形式无法用简单的 语言或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 ; 2 各元素之 间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也不能用通常的 方式去推理或归纳元素之间的生成关系; 3 元素之间不能简单地叠加或消减, 它们 的组合似乎是随性的拼贴 ; 4 其形式没有 方向感或尽量消弭方向感,处于一种混沌 的布朗运动状态。武钢博物馆的体型由连 续的折面塑造而成, 线条的划分、 窗户的排 列以及体块的组合都没有遵循传统的比例 和韵律,整体形态极富动感却没有明确的 方向感, 很好地吻合了非线性的特征。 针对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教 条, 文丘里提出了 “二元论” 观点, 即功能 就是功能, 形式就是形式。“二元论” 认为, 功能和形式具有各自独立的主体地位,其 它元素, 如结构、 技术、 地理、 气候、 文化 等因素也是一样。 这种 “二元论” 思维方式 的指导意义在于, 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不必再拘泥于从功能出发,或者是从形式 出发, 而是可能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始构思, 然后综合其它不同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到 一个完整的方案成果。武钢博物馆的设计 构思过程就是这样, 首先是形式的确定, 然 后布置功能, 再翻过来对形式进行调整, 最 后完成方案设计。 “超三维” 是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维方 式。它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 素,充分考虑人们在行进过程中对空间的 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增加了由不确定的 方向感带来的与时变化和可选择性。超三 维的流动空间的方向和流线一般是立体的、 开放的,呈现为发散和内聚结合的网络化 体系。武钢博物馆的室内流动空间的塑造 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 这里, 没有闭合的空 间, 也没有单一走向的通道。 铁灰色的腐蚀 面钢板, 白色荔枝面微晶石的折墙, 1 2 m 高 的非洲黑檀木板,5 c m 深的静静的景观水 池⋯⋯天光在它们之间转折反射,光影变 化出人意料, 富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趣。 空 中廊桥把三组箱体空间和两条竖向空间结 合起来, 形成了大小穿插、 高低错落的空间 组合, 空间之间相互对视, 彼此借景, 人们 行走其间, 步移景异, 空间体验极其丰富。 武钢博物馆是一种探索,是运用建筑 设计新思维的一次尝试,也是对传统的设 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挑战。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