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_张怀文.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_张怀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_张怀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_张怀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_张怀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_张怀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8 卷 第 2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8 No.2 2020 年 4 月 COAL GEOLOGY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white rot fungi; anaerobic fermentation; methane; Qianqiu coal mine of Yima in Henan ChaoXing 第 2 期 张怀文等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121 煤层气是一种潜力巨大且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清 洁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1]。煤层 气的勘探开发不仅能够减缓温室效应,降低矿井通 风成本,同时也能获得高效清洁的甲烷能源,而微 生物增产煤层气MECBM技术是增加煤层气资源 量的重要途径之一[2]。 一 般 来 讲 , 煤 微 生 物 厌 氧 降 解 产 甲 烷 过 程MECBM 技术核心包括水解阶段发酵细菌、水 解细菌、产酸阶段产酸菌、同型产乙酸菌、产甲 烷阶段产甲烷菌等多阶段多菌群的协同完成[3-4], 且水解阶段是整个过程的限速阶段[5]。前期预处理 是解决水解阶段限速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 括物理、化学及生物预处理等。研究表明,白腐真 菌生物预处理是一种优异的预处理方式,能够通过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等关键酶 催化自由基链式反应,实现对木质素的矿化并将多 聚糖降解为可利用的单糖[6-8]。白腐真菌具有降解复 杂底物参与生化反应的物质,发酵反应的原料就是 底物,也相当于生化反应的反应物的能力,且降解 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适应性强,是对煤炭进行 生物降解和加工的一种新型研究方向[9-10]。白腐真 菌对煤的降解包括氧化和氢化两个过程,不仅可以 将部分煤样降解为气态小分子物质,而且有利于煤 质的精选和燃烧特性的优化[11]。徐一雯等[12]研究了 超声、微波及热碱预处理技术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 产甲烷的影响;夏大平等[13]研究了酸、碱预处理后 煤发酵联产氢气–甲烷生成特征与煤结构变化; 张亦 雯等[14]研究了 3 种不同 H2O2浓度预处理中、高阶煤 的生物甲烷生成潜力,发现 0.05H2O2直接注入煤层 或将预处理液注入煤层均可实现生物甲烷的增产。 目前声波、酸碱、氧化剂等物理、化学等多种 预处理方式对煤发酵产气的影响已多有报道[15-17], 但鲜有报道生物预处理煤样的产气特征。鉴于此, 分别对白腐真菌预处理和未进行预处理的长焰煤进 行生物发酵产甲烷实验,研究分析产甲烷过程中不 同阶段产气量、化学需氧量COD、辅酶 F420活性 及煤表面结构变化等规律,为进一步证实白腐真菌 生物预处理的优越性和煤层生物气资源的商业化利 用提供支撑和借鉴。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煤样选自河南义马千秋矿,煤的镜质体最大反 射率为 0.56,为长焰煤。煤层埋深 500 m,储层温 度 25C。在采煤工作面人工采集块状煤样>8 cm 8 cm 8 cm后放在氦气填充密封的低温厌氧罐内, 并及时运往实验室密封保存。煤样的工业分析和元 素分析结果见表 1。 产气菌源来自焦作古汉山矿井水。在采煤工作 面涌水口处人工采集新鲜水样,通入氦气后运往实 验室冷藏保存。白腐真菌由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生 物工程实验室提供。 表 1 义马千秋矿长焰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Table 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 of long flame coal 工业分析 ω/ 元素分析 ω/ MadAadVad FCadCdaf Hdaf Ndaf OSdaf 10.455.3231.1553.08 76.24 5.29 1.08 17.39 1.2 实验方案 以白腐真菌预处理煤样为实验组,未经预处理 煤样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实验前将煤 样破碎筛分至 100150 目0.11.5 mm,并储存在 干燥样品袋内。产气实验在 3 000 mL 发酵瓶中进 行,产生的气体通过排饱和食盐水法集于集气瓶 中图 1。主要实验流程如下。 a. 配置微量元素液 1.5 g 氨基三乙酸,0.5 g MnSO42H2O, 3.0 g MgSO47H2O, 0.1 g FeSO47H2O, 1.0 g NaCl,0.1 g CoCl26H2O,0.1 g CaCl22H2O, 0.01 g CuSO45H2O,0.1 g ZnSO47H2O,0.01 g H3BO3,0.01 g KAlSO42,0.02 g NiCl26H2O,0.01 g Na2MoO4与 1 000 mL 超纯水。 b. 配置产甲烷富集培养基 1.0 g NH4Cl, 0.1 g MgCl26H2O,0.4 g K2HPO43H2O,0.2 g KH2PO4, 1.0 g 酵母膏,0.001 g 刃天青,0.5 g L–半胱氨酸盐, 0.2 g Na2S, 2.0 g NaHCO3, 2.0 g 乙酸钠, 2.0 g 甲酸钠, 0.1 g 胰蛋白胨, 10 mL 微量元素液与 1 000 mL 矿井水。 c. 配置白腐真菌富集培养基 200 g 马铃薯, 20 g 葡萄糖,5 g 蛋白胨与 1 000 mL 超纯水,并将 白腐真菌菌种接种到 PDA 固体培养基上。 将配置好的白腐真菌和产甲烷培养基在35 0.5C 恒温培养箱内富集培养 45 d。 富集培养完成 后向富含白腐真菌的发酵瓶内加入 100 g 新鲜煤样, 好氧预处理 67 d。预处理结束后,保留煤颗粒沉淀 物并用 KOH 溶液中和预处理发酵液,同时向预处 理发酵瓶内加入同质量、同粒度的煤样及 1 000 mL 产甲烷富集液,轻轻摇晃至混合均匀,在预处理装 置基础上形成产甲烷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在液体取样口 4 每隔 3 d 抽取一次菌液,置于 ChaoXing 12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1发酵瓶;2橡胶塞;3、6穿刺钢针;4液体取样口; 5气体取样口;7橡胶软管;8洗气瓶;9集气装置 图 1 生物产气模拟装置 Fig.1 Simulation device for biogenic gas production 50 mL 离心管内,并向离心管内充入氦气以保证其 厌氧条件,用封口膜密封后放置在 4C 冰箱内冷藏 保存。 1.3 分析方法 1.3.1 产气量 利用排水集气法测量产气量大小,即用量筒对 排水集气装置中的排水体积进行测量,水体积即为 产气量大小。 1.3.2 化学需氧量COD 采用 6B-200 型 COD 速测仪测试产甲烷过程中 发酵液的 COD 质量浓度。测试前对发酵液进行稀 释发酵液∶蒸馏水120∶。 取 7 支带有标号的洁 净 消 解 管 , 分 别 对 应 不 同 取 液 阶 段 的 测 试 样 品0.15 mL,并依次向消解管内加入 1 mL C1试 剂一种氧化剂,5 mL C2试剂浓硫酸。将消解管 依次放入 6B-12 型智能消解仪内消解 10 min,消解 完成后先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2 min,再向各消解管内 分别加入3 mL蒸馏水, 并再次在自来水中冷却2 min。 水冷结束后将消解管内各试液倒入特定比色皿中测 试样品的 COD 值。 1.3.3 辅酶 F420活性 取不同阶段发酵液各 10 mL 加入 50 mL 离心管 中, 并加入 10 mL 生理盐水搅拌稀释, 在 6 000 r/min 条件下离心 15 min。 收集沉淀物, 并再次加入 15 mL 生理盐水,同时在 95C 恒温水浴锅内水浴加热 30 min。冷却至室温后,向离心管内加入 25 mL 乙 醇溶液,并再次在 6 000 r/min 条件下离心 15 min。 离心后取上部清液,并用 4 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 节上部清液 pH 值至 13.5,之后再在 8 000 r/min 条 件下离心 15 min,并将离心后的上部清液等体积分 成 2 份。 其中一份用 6 mol/L 的盐酸溶液调节 pH 值 略低于 3.0,并记录盐酸使用量,另一份加入与盐酸 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参照对比样。使用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计测试上述2份试液在波长 420 nm处的吸 光度值,并按照式1计算辅酶 F420的活性。 Af C sL  1 式中C 为辅酶 F420浓度,μmol/L;A 为 pH<3 的 样品溶液做参照,pH13.5 的试液在 420 nm 的吸光 度值; f 为稀释倍数25 倍; L 为比色皿厚度1.3 cm; s 为 F420在 pH13.5 时的毫摩尔消光系数54.3。 1.3.4 其他指标 实验组与对照组发酵液离心后取上部清液,并 用蒸馏水稀释 10 倍。使用 UV-5200 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测试上部清液稀释后在 254 nm 处吸光度值 UV254,用来代替 TOC总有机碳含量。采用 FEI Quanta FEG 25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产气前后煤表面变化特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气量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气量结果如图 2 所示。由 图 2 可以发现,两者产气量均大致呈现先上升后 下降的变化趋势,且总产气量分别是 2 322.0 mL 与 1 330.2 mL。① 实验组在反应第 1 天开始产 气122.0 mL,最大值出现在第 3 天294.0 mL,占 总产气量的 12.66。4 d 之后产气量开始逐渐下降, 最终维持在 67.67 mL。 ② 对照组初始产气时间晚于 实验组第 5 天,且出现两个明显的产气峰值。这是 因为白腐真菌能够有效降解煤中的木质素[18-19],继而 缩短了产甲烷过程的水解持续时间。1116 d,产气 量由 44 mL 增加到 294 mL。 16 d 之后产气量开始下 降,最终定格在 32 mL,远小于实验组。 图 2 实验组和对照组产气量变化特征 Fig.2 Changes in gas production of the EG and CG 2.2 化学需氧量 COD 与碳转化率 煤是一种微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混合物,外源 菌的添加降解可使煤中脂肪烃、小分子芳香烃等可 溶性有机质增加。发酵液中有机质含量越多,化学 需氧量COD值越大。 实验组与对照组发酵液内COD ChaoXing 第 2 期 张怀文等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123 值如图 3 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 COD 分别为 32.34176.00 mg/L 与 576609 mg/L, 碳转化率分别 是 5.10与 4.70表 2。这说明实验组的降解转化 过程更为彻底, 更多的有机质被转化生成 CH4、 CO2 等目标产物,而不是残留在发酵液内。 产气前由于未对白腐真菌做进一步分离处理, 使得实验组前 3 d 发酵液内有机质降解量大于生成 量,COD 值由 65.02 mg/L 降至 32.34 mg/L 图 3。 随后实验组水解和产酸阶段39 d生成的氨基酸 类、酯类、酸醇类等小分子有机质使得 COD 值由 32.34 mg/L 增加到 137.13 mg/L。1221 d,产甲烷 菌利用乙酸、甲基类等有机质生成 CH4与 CO2, 同时酸毒性有机质开始逐步积累,使得 COD 值71.412176.0066.3297.47 mg/L呈先增加后 降低再增加的浮动特征。 对照组 COD 值变化与实 验组基本相似,但拐点出现时间略有差异,这与两 者反应体系内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间竞争强度密切 相关。 图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化学需氧量 COD Fig.3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COD 表 2 产气前后碳含量变化 Table 2 Changes in carbon element 碳质量分数 ω/ 组别 产气前 产气后 碳转化率/ 实验组 76.24 72.35 5.10 对照组 76.24 72.66 4.70 2.3 辅酶 F420活性 研究证实, 单位比色皿在 254 nm 波长光程下紫 外线吸收度 UV254与 TOC 相关度高,可以作为总有 机碳含量 TOC 的一种很好的替代参数[20]。 煤厌氧发 酵产甲烷是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偶联反应,产甲烷菌 位于整条厌氧生物链最顶端,而辅酶 F420作为一种 产甲烷菌所特有的酶类,与产甲烷菌的活性有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是产甲烷菌活性状态的反应指标之 一[21-22]。因此,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反映试 液内底物变化情况及产甲烷活性状态的 UV254大小 和辅酶 F420活性,测试结果如图 4 所示。 图 4 辅酶 F420与 UV254变化 Fig.4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enzyme F420 and UV254 一般来说,产酸细菌生长速率较快,世代时 间微生物每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为 1030 min, 而 产甲烷菌生长非常缓慢,其世代时间一般在 46 d[23]。 实验组煤样经预处理后,其孔隙连通性增强,孔径 增大, 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和降解点[24-25]。 从开始接种到培养第 3 天,产甲烷菌的世代时间还 未完成,数量较少,但产酸细菌的世代时间早已完 成,数量较多,并对煤进行了部分降解,使发酵液 内生成了乙酸、丙酸、丁酸等酸性有机物。但丙酸、 丁酸等酸性有机物无法被产甲烷菌直接利用,导致 发酵液内总有机碳的生成速率高于降解速率。 因此, 实验组 UV254值升至 0.026 43 cm,辅酶 F420活性降 至 0.005 03 μmol/L图 4a。随着产甲烷菌世代时间 的完成,辅酶 F420活性增长迅速,在第 6 天时达到 最大活性值 0.011 72 μmol/L,同时有机碳开始被 大量消耗,在第 6 天时含量出现最低值,UV254 为 0.021 81 cm。之后产甲烷菌的活性由于酸性有 机物的过度积累而受到抑制,由最大值降至最小 值0.003 65 μmol/L,有机碳含量开始逐步增加, UV254最终维持在 0.03 cm 附近。 在反应前 6 d, 对照组发酵液内用于满足菌体繁 殖代谢及细胞活动所需能量的有机碳源酵母膏优先 ChaoXing 12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8 卷 被消耗, 致使发酵液内有机碳不断减少,UV254降低 至 0.008 09 cm图 4b,而产酸细菌与产甲烷菌在生 长速率的差异性,使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生 的酸抑制了辅酶 F420活性[26-27],导致其在第 36 天 增长较为缓慢。之后水解和产酸阶段生成的酸性物 质与煤中碳源被其有效利用,辅酶 F420活性增长迅 速,在第 9 天时达到最大活性值 0.007 97 μmol/L, 而细菌代谢所生成的大量含碳有机物也直接导致了 接种液内有机碳的快速增加。918 d,有效碳源的 减少影响并降低了辅酶 F420的活性,使其降低至最 小值 0.003 47 μmol/L。18 d 之后,对照组与实验组 中,辅酶 F420活性的增加可能与产甲烷菌群的迁移 和本身生理状态的调整、煤孔隙结构的变化相关, 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4 SEM 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气前后扫描电镜图片如图 5 所示。 图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气前后煤显微结构变化特征 Fig.5 Changes in coal micro structure of EG and CG before and after gas production 由图 5 可以发现,实验组在产气前预处理结束 后煤表面更加粗糙,且表面微生物吸附量也更多, 这为其后续产甲烷过程中水解期的缩短与总产气量 的增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产气结束后煤表面 更加粗糙,且有菌簇的形成。与实验组相比,产气 前对照组煤表面相对光滑, 且微生物吸附量也较少。 产气结束后,对照组煤表面同样变得较为粗糙,但 粗糙度小于实验组。图 5 表明煤样在产气前后均发 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并伴有菌群的迁移和吸附, 且白腐真菌预处理能够明显改善和提高煤中有机质 的有效降解。这与实验组具有高产气量、高碳转化 率、高辅酶活性的“三高”特征具有很好的吻合性。 3 结 论 a. 煤样经白腐真菌预处理后初始产气时间明 显提前,较对照组提前 4 d,总产气量和碳转化率也 明显增加。 b. 实验组降解更为彻底,实验组和对照组化学 需氧量 COD 分别是 32176 mg/L 与 576609 mg/L。 c. 辅酶 F420活性受 TOC 含量和产酸细菌的影 响,且实验组辅酶活性更高,降解过程也更为彻底。 d. 白腐真菌预处理为微生物在煤表面提高了 更多的吸附位点,煤表面更加粗糙,且产气结束后 有菌簇的形成。 请听作者语音介绍创新技术成果 等信息,欢迎与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SID 码 [1] 占迪,何环,廖远松,等. 褐煤强化产甲烷菌群的群落分析及 条件优化[J]. 微生物学报,2018,584684–698. ZHAN Di,HE Huan,LIAO Yuansong,et 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alysis of methanogenic flora and optimization for bioaugmentation methane generation from lignite[J]. Acta Mi- crobiologica Sinica,2018,584684–698. [2] 郭红光,王飞,李治刚. 微生物增产煤层气技术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3584–590. GUO Hongguang, WANG Fei, LI Zhigang.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ly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J]. Microbiology China, 2015,423584–590. [3] VINSON D S,BLAIR N E,MARTINI A M,et al. Microbial methane from in situ biodegradation of coal and shaleA review and reuation of hydrogen and carbon isotope signatures[J]. Chemical Geology,2017,453128–145. [4] FLORES R M, RICE C A, STRICKER G D, et al. Methanogenic pathways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United StatesThe geologic fa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 ology,2008,761/252–75. [5] 贾舒婷,张栋,赵建夫,等. 不同预处理方法促进初沉/剩余 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13,321 193–198. JIA Shuting,ZHANG Dong,ZHAO Jianfu,et al. Research on different pre-treatment s for improving anaerobic diges- tion of primary/excess sludge of biogas production[J].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13,321193–198. [6] 汪少洁. 白腐菌降解转化低阶煤的试验及机理研究[D]. 武 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WANG Shaojie. Experimental and mechanism study on white rot fungi degradation of low-rank coal[D]. WuhanHuazhong Uni- 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2008. [7] PINTO P A, DIAS A A, FRAGA I, et al. Influence of ligninolytic enzymes on straw saccharification during fungal pretreatmen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11261–267. [8] KELLER F A,HAMILTON J E,NGUYEN Q A. Microbial pretreatment of biomass[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 nology,2003,1051/2/327–41. ChaoXing 第 2 期 张怀文等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125 [9] 柳珊,吴树彪,张万钦,等.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 发酵产甲烷影响实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增刊 2 124–129. LIU Shan,WU Shubiao,ZHANG Wanqin,et al. Effect of white-rot fungi pretreatment on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an- aerobic digestion of corn stover[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3,44S2124–129. [10] 李俊旺. 白腐真菌降解褐煤的研究[D]. 淮南安徽理工大学, 2009. LI Junwang. Studies on lignite degradation by white rot fungi[D]. Huainan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2009. [11] 王龙贵,张明旭,欧泽深,等. 白腐真菌对煤炭的降解转化试 验[J]. 煤炭学报,2006,312241–244. WANG Longgui,ZHANG Mingxu,OU Zeshen,et al. Ex- perimental of coal biodegradation by white rot fungu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6,312241–244. [12] 徐一雯,蒋建国,刘诺,等. 预处理对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 联合厌氧发酵的影响[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97558–566. XU Yiwen,JIANG Jianguo,LIU Nuo,et al. Effects of pre- treatment on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kitchen waste and other organic wastes[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597558–566. [13] 夏大平,陈曦,王闯,等. 褐煤酸碱预处理–微生物气化联 产 H2–CH4的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2017,42123221– 3228. XIA Daping,CHEN Xi,WANG Chuang,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of H2-CH4 from lignite jointly with acid-alkali pretreatment-microbial gasification[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7,42123221–3228. [14] 张亦雯,郭红光,李亚平,等. 过氧化氢预处理中/高煤阶 煤增产生物甲烷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 479 262– 267. ZHANG Yiwen,GUO Hongguang,LI Yaping,et al. Study on medium/high rank coal-producing methane with hydrogen per- oxide pretreatment[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 479262–267. [15] 陈曦. 预处理褐煤的微生物降解联产H2-CH4实验研究[D]. 焦 作河南理工大学,2018. CHEN Xi. The coproduction of H2-CH4 by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retreated lignite[D]. Jiaozuo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8. [16] HUANG Z X,LIERS C,ULLRICH R,et al. Depolymerization and solubilization of chemically pretreated Powder River basin subbituminous coal by manganese peroxidaseMnP from Bjer- kandera adusta[J]. Fuel,2013,112295–301. [17] JONES E J P, HARRIS S H, BARNHART E P, et al. The effect of coalbed dewatering and partial oxidation on biogenic methane potent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3,115 54–63. [18] COLLINS P J,FIELD J A,TEUNISSEN P,et al. Stabilization of lignin peroxidases in white rot fungi by tryptophan[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7,6372543–2548. [19] FERRAZ A, RODRIGUEZ J, FREER J, et al. Biodegradation of Pinus radiata softwood by white-and brown-rot fungi[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1, 171 31–34. [20] 蒋绍阶,刘宗源. UV254作为水处理中有机物控制指标的意 义[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261–65. JIANG Shaojie,LIU Zongyuan. The meaning of UV254 as an organic matter monitoring parameter in water supply waste- water treatment[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2002,24261–65. [21] CHENG Yunhuan,SANG Shuxun,HUANG Huazhou,et al. Variation of coenzyme F420 activity and methane yield in landfill simulation of organic wast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07,173403–408. [22] YADVIK A,SREEKRISHNAN T R,KOHLI S,et al. En- hancement of biogas production from solid substrates using dif- ferent techniquesA review[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4, 9511–10. [23] 任南琪,王爱杰. 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473–74. REN Nanqi, WANG Aijie.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anaerobic biotechnology[M]. 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473–74. [24] 董志伟,郭红玉,夏大平,等. 基于显微 CT 的煤生物降解过 程中孔隙演化精细表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9, 475 63–69. DONG Zhiwei,GUO Hongyu,XIA Daping,et al. Micro CT-based meticulous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sity evolution of coal in the process of biodegradation[J]. Coal Geology Explo- ration,2019,47563–69. [25] 夏大平,苏现波,吴昱,等. 不同预处理方式和模拟产气实验 对煤结构的影响[J]. 煤炭学报,2013,381129–133. XIA Daping, SU Xianbo, WU Yu, et al. Effect of experiment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 s and simulating biogenic methane production on co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3,381129–133. [26] 王爱宽, 秦勇. 褐煤本源菌在煤层生物气生成中的微生物学特 征[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6888–893. WANG Aikuan,QIN Yong. Perance of indigenous bacteria during the biogenic gas generation from brown coal[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11,406 888–893. [27] 孙斌,李金珊,承磊,等. 低阶煤生物采气可行性以二连 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2018,3911 1272–1278. SUN Bin,LI Jinshan,CHENG Lei. The feasibility of biological gas recovery in low-rank coalA case study of Jiergalangtu de- pression in Erlian basin[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8,3911 1272–1278.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