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_张刚艳.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_张刚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_张刚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_张刚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_张刚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_张刚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特特殊殊采采煤煤与与矿矿区区环环境境治治理理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 张刚艳1, 2,颜丙双1, 2,邹友平1, 2 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北京 100013; 2.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 100013 [ 摘 要]为科学评价老采空区作为新村址的地基稳定性,采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彩色 钻孔电视观测、理论计算方法对厚黄土覆盖层条件下煤层开采 16a 后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 经过多年移动变形,采空区上覆岩层中未发现离层、空洞,采动裂缝已基本闭合,工 作面煤柱上方未发现明显裂缝,隔离煤柱有效控制了覆岩裂缝发育。采动裂缝宽度与采空区距离呈现 远小近大的特征,距离采空区较近的覆岩裂缝宽度相对较大,距离采空区较远的覆岩裂缝已基本完全 闭合,导水裂缝带高度最大减少了 21。分析认为,建筑物附加载荷对老采空区的扰动、残留空隙二 次压缩和地表残余变形对新村址影响较小,地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关键词]采动裂缝; 闭合特征; 导水裂缝带; 地基稳定性 [ 中图分类号] TD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225 201803- 0067- 05 Studying on Mining Cracks Closure Characters of Overburden under Thickly Loess Layer and It’s Application ZHANG Gang- yan1, 2,YAN Bing- shuang1, 2,ZOU You- ping1, 2 1. Mining Institute,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13,China; 2. Coal Mining & Designing Department,Tiandi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cientific uated base stability that old goaf to new village site,and then the mining cracks closure characters after coal mining 16a under thickly loess overburden layer were studied by the following s,which included that drilling fluid leakage observation,colourful TV observation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many years movement and deation,separation,cavity were not found in overburden above goaf area,and mining fractures already closure, and also obviously fractures were not found above working face pillar,overburden fractures development was controlled effectively by i- solation coal pillar,the characters of mining crack width and goaf distance appeared as far small and near large,overburden crack width was large as the distance to goaf was small,and overburden cracks already closure as the distance to goaf was large,and water conducted zone decreased about 21,the influence that buildings additional load to old goaf distribution,the second compress of re- sidual interspace and surface residual deation to new village site all small,and the base also stability. Key words mining crack; closure characters; water conducted zone; base stability [ 收稿日期] 2018-03-07[ DOI] 10. 13532/j. cnki. cn11-3677/td. 2018. 03. 017 [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矿井 “抽建掘采”系统布局优化与评价技术 2016ZX05-045-007-003 [ 作者简介] 张刚艳 1975- ,男,湖北鄂州人,副研究员,现任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特采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地质灾 害治理和 “三下”采煤方面的技术应用和研究工作。 [ 引用格式] 张刚艳,颜丙双,邹友平 .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 [J] . 煤矿开采,2018,23 3 67-71.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采煤沉陷区居民的生产生活 条件,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我国多地相继启动了 受损严重村庄的搬迁治理工作。对于资源型城市, 煤炭的高强度开采导致大量土地损毁,建设用地匮 乏,将不可避免地利用沉陷区作为建筑物兴建场 地 [1 ]。 采空区及其上覆岩层残留裂缝空间的二次压缩 或失稳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较大 [2-3 ],为研究采 动覆岩裂缝发育特征,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和 实测研究。刘天泉院士 [4-5 ]提出了覆岩破坏 “三 带”理论,并对垮落法开采时垮落带、裂缝带的 发育特征和高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巷道观测、 钻孔观测及工作面直接观测,得出了不同地质采矿 条件下的两带高度计算经验公式;王文学等[6-7 ]采 用彩色钻孔电视、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岩芯 RQD 指标等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煤层开采 15a 后的 覆岩裂隙进行了实测分析,得出了覆岩裂隙闭合效 应和两带变化特征,并建立了地下煤层开采空间演 化模型,分析了采空区裂隙岩体应力恢复的时空特 征; 张玉军等 [8-9 ]采用漏失量观测、彩色钻孔电视 76 第 23 卷 第 3 期 总第 142 期 2018 年 6 月 煤矿开采 COAL MINING TECHNOLOGY Vol. 23No. 3 Series No. 142 June2018 ChaoXing 观测和相似模拟试验,对综放开采的覆岩破坏高度 及裂缝分布特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对监测到的 裂隙发育演化进行了数字化分析;刘贵等[10 ]采用 漏失量观测、彩色钻孔电视观测和相似模拟试验, 对非充分采动条件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特征进行了 研究,认为非充分采动条件下裂缝带发育形态为拱 形,区别于充分采动条件下的马鞍形;徐智敏 等 [11 ]利用现场超声波成像技术、实验室试验等手 段,对煤层顶板采动裂隙闭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 究,揭示了顶板隔水层采动裂缝的闭合规律。 以上学者的研究对覆岩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多 是在煤层开采后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对厚黄土层 非薄基岩条件下煤层采动裂缝长期压实后的变化特 征及闭合规律研究较少。作者利用钻孔冲洗液漏失 量观测、彩色钻孔电视观测的可视化手段,对厚黄 土层覆盖非薄基岩条件下煤层开采 16a 后的覆岩裂 缝闭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将对该区域地基稳定性 评价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搬迁新村址,位于山西某矿老采空区 之上,该矿开采的 4 号煤层厚 1. 46~4. 36m,倾角 5~7,煤层厚度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变厚趋势, 主要地层为第四系、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和二叠 系下统山西组,4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覆基 岩厚度约 170m,第四系黄土层厚度约 135m,采用 综合机械化长壁采煤法。为掌握研究区采空区塌实 及上覆岩层裂隙闭合情况,结合该矿地质采矿条件 及工作面实际回采情况,在 42201,42202 工作面 及隔离煤柱上方各布置一个观测钻孔,即 GC1, GC2 和 GC3 孔。42201,42202 工作面开采时间为 1996 年 3 月 ~ 2001 年 7 月,GC1 钻孔位于 42202 工作面下巷内侧,距离下巷中心线约 10m; GC2 钻 孔位于 42201 和 42202 工作面隔离煤柱中央,距离 42201 下巷 11m,距离 42202 上巷 29m;GC3 钻孔 位于 42201 工作面中央,距离下巷中心线约 51m。 钻孔布置与工作面平面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观测钻孔布置 2覆岩裂缝实测分析 2. 1钻孔冲洗液漏失量 图 2 为 GC1,GC2,GC3 钻孔岩性、冲洗液漏 失量及水位变化情况。 图 2钻孔岩性、冲洗液漏失量及水位变化情况 图 2 a为 GC1 钻孔钻进过程中漏失量及水 位变化观测数据,钻深 240~284. 7m 层段时,钻孔 冲洗液消耗量为1. 19~1. 55L/s,平均1. 42L/s,钻 孔水位深度为 103 ~ 115m,平均约为 107m,漏失 量保持高位震荡,钻孔水位有所增大但相对平稳, 说明该层段未受到明显的采动破坏影响。当钻深 286. 3m 时,钻孔冲洗液消耗量突然增加至 2. 05L/ s,未经衰减继续增大,孔内水位则由 109m 下降 至 149m,降幅 40m。钻深 290. 1m 时,冲洗液消耗 量增加至 2. 25L/s,孔内水位 155m。钻深 302. 7m 86 总第 142 期煤矿开采2018 年第 3 期 ChaoXing 时,漏失 量 达 到 2. 35L/s,之 后 又 迅 速 增 大 到 2. 85L/s,钻孔水位则由 159m 下降至 186m,降幅 27m,孔口有轻微吸风现象。GC1 钻孔处 4 号煤埋 深约为 318. 2m,煤层采高为 2. 30m,根据冲洗液 漏失量观测结果,GC1 钻孔观测到的导水裂缝带顶 点的孔深初步判定为 286. 3m,导水裂缝带高度为 31. 9m,裂采比为 13. 87。 图 2 b为 GC2 钻孔钻进过程中漏失量及水 位变化观测数据,钻深 205. 3~261. 8m 层段,钻孔 冲洗液消耗量为 0. 06~0. 16L/s,平均为 0. 12L/s, 钻孔水位深度为 16. 5 ~ 20. 5m,平均约为 18. 2m, 漏失量和水位有所增加,但变化平稳,幅度较小, 说明层段尚未受到明显的采动破坏影响。钻深 261. 8~297. 8m 层段,钻孔冲洗液消耗量一般为 0. 11 ~ 0. 25L/s,钻 孔 水 位 深 度 一 般 为 19. 1 ~ 23. 6m,平均约为 21. 1m,漏失量和水位有所增 加,但变化仍较为平稳,幅度较小,说明该层段上 覆岩层未受到明显的采动破坏影响。GC2 钻孔总体 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较小,钻进过程中漏失量和水位 均缓慢增大,变化幅度较为平缓,未出现大幅度变 化情况。缓慢增大的原因是随着揭露岩层深度增 大,覆岩原生裂隙增加所致; 未出现冲洗液全部漏 失及钻孔水位大幅下降的现象,是由于该钻孔对应 井下为 42201 和 42202 工作面隔离煤柱,煤柱的支 撑作用,大幅度减少了覆岩中新裂隙的产生,阻止 了裂隙的发育。 图 2 c为 GC3 钻孔钻进过程中漏失量及水 位变化观测数据,钻深 180~240. 3m 层段,钻孔冲 洗液消耗量为 0. 2~1. 1L/s,平均为 0. 5L/s,钻孔 冲洗液消耗量明显增大,推测原因为该层段原生裂 隙较发育。当钻进至 241. 1m 时,冲洗液消耗量突 然增大,经过短暂的衰减之后又迅速增大,钻深 268. 5m 时,冲 洗 液 漏 失 量 为 2. 55L/s,钻 深 275. 6m 时,冲洗液消耗量为 2. 35L/s。孔内水位 则从孔深 270. 5m 开始明显下降,钻进至孔深 273. 1m 时,钻孔水位由上轮的 90. 7m 突然降至 137. 1m,降幅达 47. 4m。分析认为,出现冲洗液 全部漏失及钻孔水位大幅下降现象是覆岩受到较明 显的采动破坏影响,覆岩采动裂隙延伸扩展,改变 了岩层原有的完整性,增加了岩层渗透性,使得钻 孔冲洗液漏失量大幅增加。钻进至约 283. 5m 时钻 进速度明显变快,并伴随有轻微掉钻和埋钻现象, 起钻后岩芯破碎,多呈块状,检测到孔口有轻微吸 风现象。GC3 孔处 4 煤底板的深度约为 300. 5m, 煤层平均采厚约为 2. 20m,根据钻孔冲洗液漏失量 观测结果,GC3 孔导水裂缝带顶点的孔深初步判定 为 270. 5m,导水裂缝带高度 30. 0m,裂高采厚比 13. 64。 根据上述观测结果可知,42201 工作面和 42202 工作面经覆岩压实和水力作用 16a 后,导水 裂缝带高度分别为 31. 9m 和 30. 0m,位于工作面 一侧的观测孔 GC1 实测导水裂缝带高度大于位于 工作面中央的观测孔 GC3,工作面采动裂缝发育特 征仍然符合 “马鞍形”形态的分布规律。GC2 观 测孔位于工作面煤柱正上方,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 和水位变化规律与 GC1,GC3 观测孔明显不同,冲 洗液漏失量较小且波动幅度也不大,结合钻孔柱状 结构可知,工作面之间的煤柱仍然保持较好,有效 控制上覆岩层运动,阻止了采动裂隙发育。 2. 2彩色钻孔电视观测 根据 GC1 钻孔观测结果统计,钻孔深度 145~ 280m 范围内,共分布 14 条裂缝,裂缝分布密度为 0. 1 条/m,以闭合裂缝为主,大部分裂缝宽度小于 3mm。285~ 304m 范围内共分布 12 条裂缝,裂缝 分布密度为 0. 6 条/m,大部分裂缝也基本闭合, 存在 少 数 张 开 裂 缝。如 图 3 所 示,钻 孔 深 度 285. 5m 时,裂缝开始呈现裂缝群的状态,裂缝角 度开始快速增大,由水平变为倾斜,进而出现大角 度垂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达 10mm,因此可判定 钻孔已经进入导水裂缝带范围,导水裂缝带高度为 32. 7m。这也解释了该位置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迅速 增大,水位急剧下降的现象,与冲洗液漏失量观测 结果基本相符。 图 3 GC1 钻孔 284~287m 段影像 根据 GC3 钻孔观测结果统计,钻孔深度 140~ 96 张刚艳等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2018 年第 3 期 ChaoXing 250m 范围内,共分布 25 条裂缝,以闭合裂缝为 主,裂缝分布密度为 0. 28 条/m,大部分裂缝宽度 小于 3mm。270~285m 范围内,共分布 27 条裂缝, 裂缝分布密度为 5. 4 条/m,大部分裂缝也基本闭 合,仅存在少数张开裂缝。钻孔深度 271. 8m 以 下,裂缝多以裂缝群的形式出现,纵横交错,可见 岩层已经进入了导水裂缝带,导水裂缝带高度为 28. 7m。这与钻孔冲洗液漏失量的观测结果基本相 符合,如图 4 所示。由于多年的压实,裂缝带内大 部分裂缝已基本闭合,存在的张开裂缝宽度在 5mm 以下。 图 4 GC3 钻孔 270~273m 段影像 由上述观测结果可知,采动覆岩裂隙宽度的分 布特征为远小近大,即受煤层开采影响,距离煤层 较远的覆岩内产生的裂缝经过多年的覆岩运动近乎 压实闭合,裂缝宽度在 3mm 以下;距离煤层较近 的覆岩内产生的裂缝经多年压实后,大部分裂缝也 基本闭合,但仍存在少量张开裂缝,最大宽度达 10mm,裂缝分布密度也随着靠近煤层而逐渐变大。 2. 3覆岩破坏高度变化对比分析 采动岩体裂隙场随工作面的逐渐推进而形成, 不同区域上覆岩层的受力形式及位置也不同 [9 ]。 煤层采出后在上覆岩层中形成垮落带、裂缝带和弯 曲下沉带,垮落带和裂缝带又统称为导水裂缝带, 当工作面推进到一定距离后,导水裂缝带将逐渐发 育到最大高度。经过多年覆岩运动,采动岩体裂缝 在工作面后方压应力区压实作用、渗流携带物质填 充作用以及软弱岩层遇水膨胀作用下 [11 ],大部分 裂缝逐渐闭合,导水裂缝带高度也将发生变化。 采用公式对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进行计算, 其两带最大发育高度为 37. 2m,如表 1 所示。根据 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结果和彩色钻孔电视观测结 果,综合判定 GC1 和 GC3 钻孔导水裂缝带高度分 别为 32. 7m 和 30. 0m,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可知, 导水裂缝带高度分别降低了 4. 5m 和 7. 8m,降幅 为 12和 21。 表 1导水裂缝带高度变化 计算方法 钻孔编号 GC1GC3 漏失量观测/m31. 9 30. 0 彩色钻孔电视观测/m32. 728. 7 理论计算/m37. 2 36. 5 3新村址地基稳定性综合评价 地面建筑物的建设将改变原有地表荷载分布, 其对采动破碎岩体地基的扰动是采动破碎地基或老 采空区 “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建筑物荷 载对地基的扰动深度进入 “两带”破坏范围,可 能造成建筑物的较大不均匀沉降,甚至严重破坏。 当建筑物载荷 σz小于 10地层自重应力时,认为 附加载荷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地基扰动深度 一般通过弹性理论进行计算,布辛尼斯克 Bouss- inesq推导出了半空间弹性体内竖向集中应力作 用下任意点的竖向应力表达式 σz 2p π 2mn1 n2 8m2 1 n2 4m 槡 21 4m2 n2 4m2 arctan n 2m1 n2 4m 槡 2 1 式中,σz为地层中任意点与均布载荷 p 之间距离 为 z 时的竖向应力; p 为单层建筑对地表的均布载 荷,kPa; l 为矩形基础长度,m;nl/b,mz/b, b 为矩形基础宽度,m;αc为应力系数,其计算公 式为 αc 2 π 2mn 1 n2 8m2 1 n2 4m 槡 2 1 4m2 n2 4m2 arctan n 2m1 n2 4m 槡 2 2 以新村址为例,新村地面建筑物以 2 层住宅和 1 层公建为主,其中住宅的平面宽度 13m,最大长 度 50m,公建的平面宽度 9~13m,长 25~50m,表 土层平均容重取 18kN/m3,表土层下方基岩的平均 容重取 25kN/m3。计算得出拟建场区建筑物的最大 影响深度为 22m,根据观测孔观测成果,导水裂缝 带最大高度为 32. 7m,而本区域采空区的最小埋藏 深度 285m,安全保护层厚度远大于 2 倍的建筑物 荷载影响深度。 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稳定后,老采空区覆 岩虽经历长时间的移动、压实,仍不可避免地存在 离层、裂缝和孔洞,而受建筑载荷影响老采空区残 留空隙二次压缩或失稳是浅部老采空区地表产生新 07 总第 142 期煤矿开采2018 年第 3 期 ChaoXing 的较大变形的根本原因 [12 ]。根据观测结果,新村 址地层内未发现离层、孔洞和较大裂缝,经过多年 压实、渗流携带填充和软弱岩层的遇水膨胀作用, 采动裂缝已经基本闭合,对新村址地基稳定性较有 利。 地表经过多年移动变形,移动期已经结束,基 于概率积分法计算的残余变形量为 最大残余下沉 33mm,最大残余水平变形 0. 4mm/m; 最大残余倾 斜变形 0. 5mm/m,远小于 “三下”采煤规范 中规定的建筑物损坏等级 I 级的数值。综合分析认 为,新村址地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结论 1厚黄土层覆盖条件下煤层开采后覆岩经 过 16a 以上移动变形,采空区上覆岩层中未发现离 层、空洞,采动裂缝已基本闭合; 工作面煤柱上方 未发现明显裂缝,隔离煤柱有效控制了覆岩裂缝发 育。 2根据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彩色钻孔 电视观测结果,采动裂缝宽度与采空区距离呈现远 小近大的特征,距离采空区较近的覆岩裂缝宽度相 对较大,距离采空区较远的覆岩裂缝已基本闭合, 导水裂缝带高度降低了 12~21。 3厚黄土覆盖层条件下煤层开采 16a 后, 建筑物附加载荷引起的老采空区的扰动、残留空隙 二次压缩和地表残余变形对新村址影响较小,地基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1] 王正帅,邓喀中 . 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分析与建筑地基稳 定性评价 [J] . 煤炭科学技术,2015,43 10 133-137, 102. [ 2] 韩科明 . 建筑荷载影响下的浅部老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相似 材料模拟研究 [J] . 煤矿开采,2015,20 4 97 - 100, 142. [ 3] 韩科明,李凤明 .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 [J]. 煤 炭学报,2009,34 12 1616-1621. [ 4] 刘天泉 . 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及其应用 [J]. 煤 炭学报,1995 1 1-5. [ 5] 刘天泉 . 大面积采场引起的采动影响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J]. 矿山测量,1981 1 70-77. [ 6] 王文学,隋旺华,董青红,等 . 松散层下覆岩裂隙采后闭合 效应及重复开采覆岩破坏预测 [J]. 煤炭学报,2013,38 10 1728-1734. [ 7] 王文学,王四巍,刘海宁,等 . 采后覆岩裂隙岩体应力恢复 的时空特征 [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34 1 127 -133. [ 8] 张玉军,张华兴,陈佩佩 . 覆岩及采动岩体裂隙场分布特征 的可视化探测 [ J] . 煤炭学报,2008,33 11 1216-1219. [ 9] 张玉军,李凤明 . 高强度综放开采采动覆岩破坏高度及裂隙 发育演化监测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 S1 2994-3001. [ 10] 刘贵,张华兴,刘治国,等 . 河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发育 特征实测及模拟研究 [ J] . 煤炭学报,2013,38 6 987- 993. [ 11] 徐智敏,孙亚军,董青红,等 . 隔水层采动破坏裂隙的闭合 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 [ J]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29 5 613-618. [责任编辑 徐乃忠]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上接 102 页 3埋深、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及水文地 质条件共同决定了天池煤矿 15 号煤瓦斯含量的高 低分布特征。陷落柱、顶底板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 的共同作用下会造成 15 号煤瓦斯逸散,最终造成 瓦斯含量偏低,但分析认为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含 量的影响有限。 [ 参考文献] [ 1] 李长兴,魏国营,王蔚,等 . 瓦斯地质规律法在煤层瓦斯 含量预测中的应用 [ J] . 煤矿安全,2014,45 12 145-148. [ 2] 于不凡 . 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 [M]. 北京煤 炭工业出版社,2005. [ 3] 张松航,汤达祯,唐书恒,等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 集与产出条件 [ J] . 煤炭学报,2009,34 10 1297-1304. [ 4] 叶建平,武强,王子和 .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 制作用 [J]. 煤炭学报,2001,26 5 459-462. [ 5] 姚艳斌,刘大锰,黄文辉,等 .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 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 [J] . 煤炭学报,2006,31 2 163-168. [ 6] 闫宝珍,王延斌,丰庆泰,等 . 基于地质主控因素的沁水盆 地煤层气富集划分 [J] . 煤炭学报,2008,33 10 1102- 1106. [ 7] 赵庆波,张公明 . 煤层气评价重要参数及选区原则 [J]. 石 油勘探与开发,1999 2 23-24. [ 8] 张子敏. 瓦斯地质学 [M] .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 9] 李贵中,王红岩,吴立新,等 . 煤层气向斜控气论 [J] . 天 然气工业,2005,25 1 26-28. [ 10] 魏国营,王保军,闫江伟,等 . 平顶山八矿突出煤层瓦斯地 质控制特征 [ J] . 煤炭学报,2015,40 3 555-561. [ 11] 张书林,孙喜贵,陈杰 . 常村井田构造成因及对瓦斯赋存 的影响 [J].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 12 92-96. [ 12] 董书宁 . 对中国煤矿水害频发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探讨 [ J] . 煤炭学报,2010,35 1 66-71. [ 13] 李军涛. 低渗高瓦斯煤层群上邻近层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J]. 煤矿开采,2016,21 4 127-129.[责任编辑 李青] 17 张刚艳等 厚黄土覆盖层下覆岩采动裂缝闭合特征及应用研究2018 年第 3 期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