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 738—199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MT-T 738—199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MT-T 738—199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MT-T 738—199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MT-T 738—199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MT-T 738—199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 C S7 3 . 0 4 0 D2 7 备案号 1 0 5 81 9 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 /T7 3 81 9 9 7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 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P e r f o r m 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w a s h e r yh y d r a u l i cc l a s s i f i e r s 1 9 9 7 - 1 2 - 1 2发布1 9 9 8 - 0 7 - 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发 布 目 次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评定方法1 4 曲线绘制3 5 表格填写3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报告表 4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格式法产率计算表 4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计算实例 5 Ⅰ MT/T7 3 81 9 9 7 前 言 目前,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的评定尚无国际标准。我国在1 9 8 0年颁布实施了煤炭部指导性文件 MT/Z57 9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本次为第一修订。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 同时代替MT/Z57 9。 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提示了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报告表的基本格式。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提示了格氏法产率计算表格式。提供了计算实例。 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提供了计算实例。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选煤分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雪萍、 邓晓阳、 李长安。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选煤设计研究院负责起草并解释。 Ⅱ MT/T7 3 81 9 9 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煤 炭 行 业 标 准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P e r f o r m 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w a s h e r yh y d r a u l i cc l a s s i f i e r s MT/T7 3 81 9 9 7 代替MT/Z5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 9 9 7 - 1 2 - 1 2批准 1 9 9 8 - 0 7 - 0 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 设施 工艺效果的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选煤厂斗子捞坑、 角锥沉淀池、 倾斜板沉淀槽、 水力旋流器等水力分级设备 设施 工 艺效果的评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 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T7 1 8 68 7 选煤名词术语 MT5 89 3 煤粉筛分试验方法 3 评定方法 3 . 1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的评定指标 共三项 分级效率, 平均分配误差和通过粒度。 3 . 1 . 1 分级效率 3 . 1 . 1 . 1 分级效率计算公式 ηEcEf-1 0 0 1 Ec ruuc Fc,r 1 0 0 2 Ef1 0 0 Ff,r-ruuf Ff,r 3 式中 η 分级效率,; Ec 粗粒物正配效率,; Ef 细粒物正配效率,; ru 底流产物产率,; uc 底流产物粗粒物含量 占本级 ,; Fc,r 计算入料中粗粒物含量,; Ff,r 计算入料中细粒物含量,; uf 底流产物中细粒物含量 占本级 ,。 注uc和uf可由底流产物粒度特性曲线查获,Fc,r和Ff,r则由计算入料粒度特性曲线查获。 3 . 1 . 1 . 2 计算分级效率时, 用规定粒度划分粗粒物和细粒物。 3 . 1 . 1 . 3 计算斗子捞坑的入料和底流物的数量百分数时, 应扣除其中大于3mm的部分。 1 3 . 1 . 2 平均分配误差 3 . 1 . 2 . 1 平均分配误差计算公式 P EmP E uP EL 2 4 P EuS 7 5 Sp 5 P ELS p S2 5 6 式中 P Em 平均分配误差; P Eu 上分配误差; P EL 下分配误差; S7 5 分配曲线上对应于分配率为7 5的粒度值; Sp 分配粒度, 即分配曲线上对应于分配率为5 0的粒度值; S2 5 分配曲线上对应于分配率为2 5的粒度值。 注 1S7 5、Sp和S2 5均由分配曲线上查得。 2当分配曲线很不规整, 无法同时求得S7 5和S2 5时, 则可由P Eu或P EL代替P Em 3 . 1 . 3 通过粒度 通过粒度S9 5以溢流物中9 5的量通过标准筛筛孔的大小来表示, 单位为mm。 3 . 2 指标应用原则 当评定水力分级设备 设施 工艺效果时用分级效率。当新研制设备的技术鉴定, 新投产设备的验 收或重要的生产技术检查时, 应同时使用分级效率和平均分配误差。通过粒度为辅助评定指标。 3 . 3 指标的计算 3 . 3 . 1 产物产率应尽可能由计量法测定, 当计量有困难时, 则按格氏公式法计算。 ru ∑ N i1 Gf i-G0 i Gu i-G0 i ∑ N i1 Gu i-G0 i 2 1 0 0 7 r01 0 0-ru 8 式中 Gf i 实际入料中第i个粒度级的产率,; Gu i 底流物中第i个粒度级的产率,; G0 i 溢流物中第i个粒度级的产率,; ru 底流物的产率,; r0 溢流物的产率,。 3 . 3 . 2 评定指标的数值修约到小数点后两位。 3 . 4 数据检验 3 . 4 . 1 均方差检验 获得产物产率后, 应用均方差检验, 均方差小于3 . 0为合格。 均方差计算公式 σ ∑Δ 2 N-M1 9 式中 2 MT/T7 3 81 9 9 7 σ 均方差; Δ 计算入料和实测入料各粒级含量之间的差值; N 所用筛分资料中的粒级数; M 水力分级作业的产物数。 4 曲线绘制 4 . 1 粒度特性曲线 绘制实测入料、 计算入料和各分级产物的由细至粗的累计粒度特性曲线。 4 . 2 粒度分配曲线 一般仅绘制底流产物分配曲线。 分配率的计算公式 εiU i Fi1 0 0 1 0 式中 εi 为第i粒级在底流中的分配率,; Ui 为第i粒级在底流中的分配量 占入料 ,; Fi 为第i粒级在计算入料中的含量,。 5 表格填写 5 . 1 评定结果应填入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评定报告表, 其格式见附录A。 5 . 2 格氏法产率计算表格式见附录B。 5 . 3 计算实例见附录C。 3 MT/T7 3 81 9 9 7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报告表 试验编号试验地点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分级设备技术特征入料特性指标评定指标和计算参数 设备名称入料名称 型号规格入料浓度, g/L 分级效率η 处理能力, m 3/ hm 2 t/ hm 2 入料量Q ,m3/h 平均分配误差P Em 入料灰分Ad , 通过粒度 S9 5 ,mm 有效面积,m2 底流产率 ru , 分配粒度 Sp ,mm 溢流产率 r0 , 规定粒度 Sd ,mm 其 他 条 件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格式法产率计算表 粒级 mm 实测入料产 率Gf , 底流产率 Gu , 溢流产率 G0 , Gf i-G0 iGu i-G0 iGu i-G0 i 2 Gf i-G0 i Gu i-G0 i 0 . 5 0 0 0 . 5 0 00 . 2 5 0 0 . 2 5 00 . 1 2 5 0 . 1 2 50 . 0 7 5 0 . 0 7 50 . 0 4 5 0 . 0 4 5 合计 4 MT/T7 3 81 9 9 7 附 录 C 提示的附录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计算实例 C 1 某选煤厂圆锥分级沉淀池检查资料如表C 1所示, 要求计算其分级效率, 分配误差P Em和通过 粒度。 表C 1 实测入料和产物粒度组成 指标 粒级,mm 实测入料底流溢流 产率,累计产率, 产率,累计产率, 产率,累计产率, 0 . 5 0 01 3 . 5 01 0 0 . 0 04 4 . 7 11 0 0 . 0 00 . 0 01 0 0 . 0 0 0 . 5 0 00 . 2 5 07 . 5 08 6 . 5 01 7 . 0 35 5 . 2 91 . 0 51 0 0 . 0 0 0 . 2 5 00 . 1 2 51 2 . 1 57 9 . 0 01 0 . 5 93 8 . 2 67 . 9 09 8 . 9 5 0 . 1 2 50 . 0 7 57 . 9 66 6 . 8 51 0 . 0 02 7 . 6 71 2 . 1 89 1 . 0 5 0 . 0 7 50 . 0 4 54 . 5 15 8 . 8 93 . 5 31 7 . 6 75 . 2 07 8 . 8 7 0 . 0 4 55 4 . 3 85 4 . 3 81 4 . 1 41 4 . 1 47 3 . 6 77 3 . 6 7 合计 1 0 0 . 0 01 0 0 . 0 01 0 0 . 0 0 C 2 计算产物产率 表C 2 产率计算表 粒级 mm 实测入料产 率Gf , 底流产率 Gu , 溢流产率 G0 , Gf i-G0 iGu i-G0 iGu i-G0 i 2 Gf i-G0 iGu i-G0 i 0 . 5 0 01 3 . 5 04 4 . 7 10 . 0 01 3 . 5 04 4 . 7 11 9 9 8 . 9 86 0 3 . 5 9 0 . 5 0 00 . 2 5 07 . 5 01 7 . 0 31 . 0 56 . 4 51 5 . 9 82 5 5 . 3 61 0 3 . 0 7 0 . 2 5 00 . 1 2 51 2 . 1 51 0 . 5 97 . 9 04 . 2 52 . 6 97 . 2 41 1 . 4 3 0 . 1 2 50 . 0 7 57 . 9 61 0 . 0 01 2 . 1 8-4 . 2 2-2 . 1 84 . 7 59 . 2 0 0 . 0 7 50 . 0 4 54 . 5 13 . 5 35 . 2 0-0 . 6 9-1 . 6 72 . 7 91 . 1 5 0 . 0 4 55 4 . 3 81 4 . 1 47 3 . 6 7-1 9 . 2 9-5 9 . 5 33 5 4 3 . 8 21 1 4 8 . 3 3 合计 1 0 0 . 0 01 0 0 . 0 01 0 0 . 0 05 8 1 2 . 9 41 8 7 6 . 7 7 底流产率 ru ∑ N i1 Gf i-G0 i Gu i-G0 i ∑ N i1 Gu i-G0 i 2 1 0 01 8 7 6 . 9 7 5 8 1 2 . 9 41 0 03 2 . 2 9 溢流产率 r01 0 0-3 2 . 2 96 7 . 7 1 C 3 计算入料粒度组成和分配率 5 MT/T7 3 81 9 9 7 表C 3 计算入料粒度组成和分配率计算 粒级,mm 几何平均 粒度 S1S2 实测入料 产率F 底流产率 Gu , 溢流产率 G0 , 计算入料产率 Fr , 占本级占入料占本级占入料占本级累计 分配率 ε , 1 2 3 4 5 6 7 8 57 9 5 8 1 0 0 0 . 5 0 00 . 7 0 71 3 . 5 04 4 . 7 11 4 . 4 40 . 0 00 . 0 01 4 . 4 41 0 0 . 0 01 0 0 . 0 0 0 . 5 0 00 . 2 5 00 . 3 5 47 . 5 01 7 . 0 35 . 5 01 . 0 50 . 7 16 . 2 18 5 . 5 68 8 . 5 7 0 . 2 5 00 . 1 2 50 . 1 7 71 2 . 1 51 0 . 5 93 . 4 27 . 9 05 . 3 58 . 7 77 9 . 2 43 9 . 0 0 0 . 1 2 50 . 0 7 50 . 0 9 77 . 9 61 0 . 0 03 . 2 31 2 . 1 88 . 2 51 1 . 4 87 0 . 5 82 8 . 1 4 0 . 0 7 50 . 0 4 50 . 0 5 84 . 5 13 . 5 31 . 1 45 . 2 03 . 5 24 . 6 65 9 . 1 02 4 . 4 6 0 . 0 4 50 . 0 3 25 4 . 3 81 4 . 1 44 . 5 67 3 . 6 74 9 . 8 85 4 . 4 45 4 . 4 48 . 3 8 合计 1 0 0 . 0 01 0 0 . 0 03 2 . 2 91 0 0 . 0 06 7 . 7 11 0 0 . 0 0 注0 . 5mm级的上限取1 . 0 0。0 . 0 4 5mm级的下限取0 . 0 2 3mm。 C 4 计算均方差 表C 4 均方差计算表 粒级,mm 实测入料产率F ,计算入料产率 Fr ,ΔFr-FΔ 2 0 . 5 0 01 3 . 5 01 4 . 4 40 . 9 40 . 8 8 0 . 5 0 00 . 2 5 07 . 5 06 . 2 1-1 . 2 91 . 6 6 0 . 2 5 00 . 1 2 51 2 . 1 58 . 7 7-3 . 3 81 1 . 4 2 0 . 1 2 50 . 0 7 57 . 6 91 1 . 4 83 . 5 21 2 . 3 9 0 . 0 7 50 . 0 4 54 . 5 14 . 6 60 . 1 50 . 0 2 0 . 0 4 55 4 . 3 85 4 . 4 40 . 0 60 . 0 0 合计 2 6 . 3 7 σ Δ 2 N-M1 2 6 . 3 7 6-212 . 3 0 因σ小于临界值3 . 0 0, 故认为合格。 C 5 绘制粒度特性曲线和分配曲线。 C 5 . 1 以表C 1中的粒级为横坐标, 入料累计产率, 底流累计产率和溢流累计产率为纵坐标, 可绘制成实 测入料, 底流产物和溢流产物的累计粒度特性曲线; 以表C 3中的计算入料累计产率为纵坐标, 可绘制出 计算入料粒度特性曲线。绘制出的累计粒度特性曲线如图C 1所示。 C 5 . 2 以表C 3中的几何平均粒度为横坐标, 以分配率ε为纵坐标, 绘制底流粒度分配曲线。绘出的 分配曲线如图C 2所示。 C 6 计算分级效率 C 6 . 1 确定有关数据 以规定粒度Sd0 . 2 5mm划分粗粒物和细粒物, 由图C 1查得 Uf3 8 . 9 9则Uc1 0 0-3 8 . 9 96 1 . 0 1 6 MT/T7 3 81 9 9 7 图C 1 粒度特性曲线 图C 2 底流粒度分配曲线 Ff r7 9 . 4 0则Fc,r1 0 0-7 9 . 4 02 0 . 6 0 粗粒物正配率 Ec ruuc Fc,r 3 2 . 2 96 1 . 0 1 2 0 . 6 0 1 0 09 5 . 6 3 细粒物正配率 Ef 1 0 0Ff r-ruuf Ff,r 1 0 07 9 . 4 0-3 2 . 2 93 8 . 9 9 7 9 . 4 0 8 4 . 1 4 所以 ηEeEf-1 0 09 5 . 6 38 4 . 1 4-1 0 07 9 . 7 7 C 7 填写表格 按附录A填写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报告表。 7 MT/T7 3 81 9 9 7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性能报告表 试验编号 0 0 1试验地点矿务局选煤厂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分级设备技术特征入料恃性指标评定指标和计算参数 设备名称圆锥沉淀池入料名称煤泥 型号、 规格 ϕ1 0m 入料粒度g/L 7 0 分级效率 η , 7 9 . 7 7 处理能力, m 3/ hm 2 t/hm 2 1 8 . 0 0 入料量Q , t/h 平均误差P Em 2 . 5 0 入料灰分Ad , 1 8 通过粒度 S9 5 ,mm0 . 1 8 有效面积 7 5m 2 底流产率 ru 3 2 . 2 9 分配粒度 Sp ,mm0 . 2 2 溢流产率 r0 6 7 . 7 1 8 MT/T7 3 81 9 9 7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