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425-1995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MT425-1995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MT425-1995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MT425-1995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MT425-1995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MT425-1995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T425-1995 MT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425-1995 隔 绝 式 化 学 氧 自 救 器 1995年10月05日发布 1995年12月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隔 绝 式 化 学 氧 自 救 器 MT425-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碱金属超氧化物为生氧剂的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以下简称自救器) 2 引用标准 MT 426 氯酸盐生氧起动器技术条件 MT 427 超氧化钾片状生氧剂技术条件 3 术语 3.1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 isolated chemical oxygen self-rescuer 人的呼吸器官同大气环境隔绝,利用化学生氧剂生的氧,供人佩戴的防毒气和缺氧时逃生用的呼吸保护器。 3.2 防护时间 protective time 自救器在规定功率条件下,起保护作用的额定使用时间。 3.3 防护性能 peotective perance 自救器在防护时间内,保证人体正常呼吸的性能(如吸气温度、吸气成分、呼吸阻力等)。 3.4 呼吸系统 breathing metabolic simulator 自救器本体到呼吸器官,起呼吸保护作用的系统,包括口具、鼻夹、呼吸导管、生氧药罐、呼吸阀、排气阀和起动装置 3.5 仿人呼吸装置 breathing metabolic simulator 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所用的模拟人体呼吸生理过程的专用装置。 3.6 吸气温度 inhalation temperature 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时,在口具测得的吸气气流的温度 3.7 吸气阻力 inhalation resistance 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时,口具和环境大气之间在吸气时的瞬时压力差。 3.8 呼气阻力 exhalation resistance 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时,口具和环境大气之间在呼气时的瞬时压力差。 3.9 药罐通气阻力 ventilated resisitance of canister 以规定流量的空气通过药罐时所产生的压力差。 3.10 进气温度 exhalation temperature 用仿人呼吸装置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在呼气时,进入自救器气流的温度。 3.11 进气湿度 exhalltion humidity 用仿人呼吸装置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在呼气时,进入自救器气流的湿度。 3.12 抽氧量 oxygen extracting volume 用仿人呼吸装置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时按规定的功率要求,从气囊中抽出的富氧空气流量。 3.13 二氧化碳进入量 carbon dioxide injecting volume 用仿人呼吸装置检验自救器防护性能时,按规定的功率要求,进入自救器的二氧化碳流量。 3.14 起动装置 starter 用于自救器初期生氧的装置。 3.15 抗滚动冲击性 antiroll-and-antiimpact property 把自救器装到特制滚箱内,使其受到不规则的滚动和冲撞后,考察自救器的结构坚固性,药罐阻尘性和防护性能的变化。 4 分类 4.1 型式 按自救器的额定防护时间分为四种型式15min型、30min型、45min型、60min型。 4.2 基本参数 如表1所示 表 1 型式 额定防护时间,min 携带质量 Kg 佩戴质量 Kg 外形体积,cm3 功率74kw 静坐 15min 15 60 ≤1.7 ≤1.1 ≤2700 30min 30 120 ≤2.3 ≤1.8 ≤3200 45min 45 180 ≤2.7 ≤2.1 ≤3800 60min 60 240 ≤3.5 ≤2.7 ≤4500 4.3 使用环境条件 a.不受使用环境中窒息性气体和氧的浓度限制; b.使用环境温度040℃。 5 技术要求 5.1 产品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2 防护性能要求 5.2.1 气囊中气体成分。 在规定防护时间内气囊中氧的浓度应不小于21 气囊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应不大于1.5,最大应不大于3.0。 5.2.2 在规定防护时间内,气囊不得出现吸空现象。 5.2.3 起动生氧性能 起动装置引发后30s内,气囊应达排气时体积的2/5,60s内应达排气时体积的4/5。 5.2.4 防护时间 自救器的额定防护时间应符合表2规定 表 2 型式 额定防护时间,min 功率74kw 静坐 15min 15 60 30min 30 120 45min 45 180 60min 60 240 5.2.5 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 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用经功率为74W的防护性能检验后的药罐通气阻力来判定。对未经滚动冲击试验的自救器,防护性能检验后的药罐通气阻力应不大于196Pa。经滚动冲击试验的自救器,防护性能检验后的药罐通气阻力应不大于245Pa。 对于供出口的自救器,呼吸阻力则用防护性能检验时的脉动阻力来表达与判定。 5.2.6 吸气温度 在口具处的吸气温度,对15min型不大于60℃,对30min型、45min型、60min型应不大于55℃。 5.3 主要部件性能要求。 5.3.1 吸气阀 吸气阀逆向漏气量应不大于0.3L/min。 5.3.2 排气阀 5.3.2.1 排气阀开启压力应在98294Pa范围内。 5.3.2.2 排气阀经逆向气密性试验,1min内水柱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49Pa。 5.3.3 起动装置 5.3.3.1 起动装置生氧量30s应不小于2L,60s应不小于4L。 5.3.3.2 氧酸盐生氧起动器击发后,外壳温度和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MT 426”的规定。 5.4 结构要求。 5.4.1 自救器外壳气密性 外壳经气密性试验,15s内压力计水柱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78Pa。 5.4.2 自救器呼吸系统气密性 5.4.2.1 经气密性试验,1min内压力计水柱上升值应不大于98Pa。 5.4.2.2 设在气囊内呼气阀和药罐通气管之间的连接器壁和接头处应不漏气。 5.4.3 抗跌落性 经跌落试验,自救器外壳气密性应符合5.4.1条要求。起动装置应不起动。 5.4.4 抗滚动冲击性 自救器经抗滚动冲击性试验后,起动装置应不起动,漏入与药罐相连接的部件内的药粉量应不超过100mg,防护性能应符合5.2条各项规定。 5.4.5 封印条开启力 封印条开启力应在39118N范围内。 5.4.6 自救器本体从外壳内取出时的拉出力,不得大于98N。 5.4.7 自救器外表面不得有明显肉眼可见的划伤和磕痕。 5.5 设计要求 5.5.1 自救器结构应便于携带和悬挂。 5.5.2 自救器启闭装置工作应可靠。启闭搬手、封印条应由保护,不会被随意碰开,并能从外部状态判断出自救器是否被打开过。 5.5.3 自救器的结构应能使专门训练的人在30s内完成佩戴操作。 5.5.4 启动装置 起动装置的击发机构,不得有卡滞现象,并应保证在自救器规定的服务年限内,能可靠地引发起动器生氧,起动装置的焊接和连接处,应保证不漏气。酸瓶型起动装置壳体和药罐连接处,佩戴使用时不得开焊与漏气,在服务年限内拔掉销针,密封胶帽不得漏气。酸瓶在规定的服务年限内,不得破裂和漏酸。 5.5.5 口具、鼻夹 5.5.5.1 口具结构应能保证密封,不应从口边漏气。 5.5.5.2 鼻夹应能保证密闭鼻孔,不易脱落。 5.5.6 排气阀拉绳应结实、可靠,在佩戴时要保证拉绳不被拉断。 5.5.7 腰带、脖带和头带应符合以下要求 a.便于快速、牢固佩戴,不易误操作; b.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有自锁功能。 5.5.8 自救器有效期 矿工携带的自救器,按一班作业计算有效期为3年,贮存和使用总时间累计为5年。用片状生氧剂的自救器,允许使用5年。 5.6 材料要求 5.6.1 金属材料 外壳、腰带环、封口带等金属件,应使用耐腐蚀材料制造。使用非耐腐蚀材料时应作耐腐蚀处理。 5.6.2 橡胶材料 5.6.2.1 橡胶材料的耐热性、耐老化性和耐化学性 a.与药罐外壁接触的橡胶材料,经1802℃恒温2h后(见附录A中A1条)应不发粘,并不得产生刺激性气体; b.其他部位的橡胶材料,经1202℃恒温2h后应不发粘(见附录A中A2条) c.呼气管和吸气软管等,在有少量超氧化钾富氧环境下,经折叠,在702℃、240h后老化试验,应补发粘,保持气流畅通,装水不漏,并仍适合佩戴使用(见附录A中A3条)。 5.6.2.2 与人呼吸器官接触的橡胶材料,不应刺激皮肤,与口腔中口水接触时,不能溶出毒物,并应无异常气味。 5.6.2.3 制作气囊的橡胶和橡胶件,在1002℃,恒温1h不应产生有害气体和异味。 5.6.2.4 气囊应采用不透气、与生氧剂摩擦时不着火的材料制作。 5.6.3 塑料材料 5.6.3.1 制作外壳用的塑料应由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应有防静电措施。 5.6.3.2 所有塑料部件,应有满足使用要求的机械强度,在低温条件下应不裂不脆,在高温条件下应不变形,不开裂(见附录A中A4和A5条)。 5.6.4 玻璃纤维滤尘垫 玻璃纤维滤尘垫的通气阻力和机械强度应能满足自救器使用的要求。滤尘垫不能分解,产生刺激性气味和有害气体。滤尘垫在高温条件下与超氧化钾接触时应不燃烧(见附录A中A6条)。 5.6.5 头带、脖带、腰带和隔热垫等纤维材料,要采用阻燃材料。 6 试验方法 6.1 防护性能试验 6.1.1 试验条件 6.1.1.1 试验所采用的各项参数如表3所示,其中呼吸量为呼出空气量和二氧化碳进入量之和。 表 3 功率 W 检验参数1 进气温度 ℃ 进气湿度 呼吸量 L/min 呼吸频率 min-1 抽氧量 L/min 二氧化碳进入量L/min 74 370.5 95以上 300.3 251 10450.05 1.350.02 静坐2) 370.5 95以上 100.3 101 0.40.05 0.40.02 1) 表中规定的呼吸量、抽氧量、二氧化碳进入量的体积,均指大气压力为101.3kPa、温度为20℃的量值。 2) 允许用等效人佩戴试验进行。 6.1.1.2 仿人呼吸装置管路系统的总容积应不超过2L(不包括人工呼吸机)。系统气密性在正压1960Pa下,1min内压力计水柱下降不大于98Pa。系统的检验滞后时间不大于30s。 6.1.1.3 实验室环境温度为203℃,气压为101.31.34kPa。超出这个范围进行试验时应对呼吸量、抽氧量、二氧化碳进入量的体积,换算到20℃、101.3kPa状态下。 6.1.1.4 试验前应把自救器放在试验室相同环境温度下2h以上,再进行防护性能试验。 6.1.2 仪器、设备 a.隔膜式人工呼吸机呼吸量范围1040L/min,呼吸频率10,15,20,25,30min-1;呼吸比11; b.鼓泡吸湿式饱和器加热空气温度3545℃;增湿能力达相对湿度95以上;内部结构和尺寸见图1a,允许使用水面吸湿式饱和器,但同时要配置加热温度范围2060℃、准确度0.5℃的恒温水浴; c.汞接点温度计测量范围20100℃,准确度0.2℃; d.浮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010.1m3/h,准确度2; e.薄膜式气泵流量不小于3L/min; f.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准确度0.5℃; 测量范围050℃,准确度0.1℃; g.圆筒式水柱计测量范围-1.961.96kPa,准确度10Pa,水面上空间体积200100mL; h.热磁式氧分析仪测量范围0100,准确度0.2 i.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仪测量范围0100,准确度0.2; j.干燥塔容量0.25L k.秒表 l.大气袋容量80L。 6.1.3 试验准备 6.1.3.1 试验装置按图1组装,从鼓泡吸湿式饱和器8出口处到温度计10处要用棉纤维保温,从干球温度计19处到温度计10处长度为20cm,保温的管路总长为4050cm。 6.1.3.2 分析钢瓶4中二氧化碳浓度,计算出二氧化碳实际进入量。 6.1.3.3 按6.3条方法检查人工呼吸机和气路上呼气、吸气阀的逆向漏气量不大于0.5L/min,然后调定呼吸频率。 6.1.3.4 把管路接头21脱开,管口B用橡胶塞堵住,开始调节人工呼吸机呼吸量。开动人工呼吸机。把呼气通入大气袋并计时,达到2min时,取下大气袋,把气体用手推法推入湿式气量计,计算出每分呼吸量。 6.1.3.5 将准备要接在仿人呼吸装置上的自救器口具出口处,接一长约25cm的呼吸软管。用加热管加热鼓泡吸湿式饱和器水浴,其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使汞接点温度计在指示到37℃以上,开动呼吸机通气至少在5min以上,观察温度计10的指示,直至调节到达370.5℃,读取干湿球温度计19读数作为标定值,并计算湿度应在95以上,把汞接点温度计定位,检验时一定要把干湿球温度计控制在标定值上。干球温度计到仿人呼吸装置的温度计10的距离为20cm。 6.1.3.6 调节呼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时,继续操作步骤6.1.3.5,人工呼吸机继续运转,打开二氧化碳钢瓶4,把二氧化碳按计算流量通入气路,2min后,把呼气收集在大气袋中,再把气体通入预先调好的二氧化碳分析仪17,呼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应在4.50.10范围内。 6.1.3.7 按图1,图la装置布置,作气密性检查,应符合6.1.1.2条的规定。 6.1.3.8 调好二氧化碳红外分析仪和热磁式氧分析仪。 6.1.3.9 把受检自救器气囊装上取气接头,按6.9条检查自救器呼吸系统气密性并应符合5.4.2.1条的规定。 6.1.4 起动性能试验方法 6.1.4.1 如图1所示,把自救器接好,用手将气囊内气体排空。 6.1.4.2 拉起动装置,用秒表测出气囊鼓起时间,检查是否符合5.2.3条的规定。 6.1.5 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吸气温度和呼吸脉动阻力和防护时间测定方法。 6.1.5.1 预先调好二氧化碳流量和抽氧量。记下湿式气量计6的初读数,同时开启二氧化碳钢瓶、人工呼吸机和薄膜式气泵12,并开始记时。 图1 仿人呼吸装置示意图 1人工呼吸机;2呼气阀;3吸气阀;4二氧化碳钢瓶和减压器;5、14、15浮子流量计;6湿式气量计;7缓冲气囊;8鼓泡吸湿式饱和器;9受检自救器;10温度计;11圆筒式水柱计;12薄膜式气泵;13三通接头和流量调节夹;16干燥塔;17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器;18热磁式氧分析器;19干湿球温度计;20气量计;21管路接头;22吸气冷却器 图la 鼓泡吸湿式饱和器结构示意图 6.1.5.2 测定开始后要观察气囊鼓起与收缩情况,同时要注意薄膜式气泵流量和气量计20的指示流量,使抽氧量符合表3的规定,进入分析仪器的流量应符合该仪器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同样要控制好二氧化碳进入量达到表3的规定。吸气冷却器22的水套应充水,如发现干湿球温度19指示过高,应加强通水冷却。 6.1.5.3 对15min型自救器,每隔2min记录吸气温度、氧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呼吸脉动阻力。其余各型自救器,每5min记录一次。继续以上操作直至规定的防护时间(应将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仪指示的滞后时间计算在内)。如中途发现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浓度不符合5.2.1条的规定或气囊中无气时应立即停止测定,记下湿式气量计6终读数,同时迅速取下自救器。药罐按6.2条的方法测定通气阻力。检查是否符合5.2.5条的规定。用湿式气量计6之终读数与初读数之差,计算每分钟二氧化碳进入量,核对是否符合表3的规定。用同样方法核对抽氧量。 6.1.6 防护时间和气囊气体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计算。 6.1.6.1 防护时间 从检验开始到终了的时间为自救器防护时间。 6.1.6.2 气囊中气体平均二氧化碳浓度按下式计算 Cav(C5C10Ce/2)/n 式中 Cav平均二氧化碳浓度; C5,C10,Ce5min,10min直至终了e(min)时气囊中二氧化碳浓度; n记录气囊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次数。 6.2 药罐通气阻力测定方法 6.2.1 测定装置如图2所示 6.2.2 仪器 a.浮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44m3/h,准确度2; b.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176kPa,准确度9.8Pa; c.连接胶管(内径2025mm)。 6.2.3 测定步骤 把流量30L/min稳定、干燥的气流(水蒸气含量应不大于7g/m3)通过药罐3,测量它的进气口与大气的压力差,减去空白阻力值,即为通气阻力。 6.3 吸气阀逆向漏气量测定方法 见图3。 6.3.1 仪器、设备 a.气泵流量不低于3L/min; b.浮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0160.16m3/h,准确度2; c.洗气瓶容量500mL; d.橡胶套和橡胶塞橡胶套套在呼吸阀盒上,使阀盒和胶套连接处保持气密,并连接通气管线。橡胶塞用来连接通气管线和堵住呼气阀; e.湿式气量计测量范围00.5m3/h,最小分度值0.025L; f.秒表 6.3.2 测定步骤 将呼吸阀盒的呼气阀用橡胶塞6堵住,再用橡胶套套在阀盒上,阀盒的另一端接在玻璃管之橡胶塞5。洗气瓶4内的进气管端面到水面的水柱高度为100mm。由气泵1送气并把流量控制在1.5L/min,如吸气阀7在980Pa时关闭不严,可用秒表从湿式气量计9测出每分逆向漏气量。 6.4 启动装置总供氧量测定方法 6.4.1 氯酸盐生氧起动器的总供氧量按MT 426测定。 6.4.2 酸瓶型起动装置总供氧量测定方法,见图4。 6.4.2.1 仪器、设备 a.生氧药罐; b.橡胶接头; c.湿式气量计测量范围00.5 m3/h,最小分度值0.025L; d.秒表。 6.4.2.2 测定步骤 首先拔出销针,同时按动秒表计时,每10s记录一次湿式气量计上的流量读数直至不生氧。 6.5 自救器外壳气密性试验方法 6.5.1 仪器 a.自救器气密性检查仪(图5)最高工作压力不小于13.73kPa,准确度2.5; b.秒表; c.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476kPa,准确度9.8Pa。 6.5.2 试验步骤 把自救器放在腔体4内,按动顶盖与固定钩1上的手把,使顶盖压住密封圈2。水柱压力计5内的水柱压力上升到不低于13.34kPa时,按动秒表,稳定10s后读数,再过15s再读数,观察水柱压力下降值。 图5 自救器气密性检查仪示意图 1顶盖与固定钩;2空心橡胶密封图;3受检自救器;4腔体;5水柱压力计 6.6 封印条开启力和自救器本体从外壳取出时的拉出力测定方法 6.6.1 封印条开启力 6.6.1.1 仪器 管型测力计测量范围0150N;最小分度值5N。 6.6.1.2 测定步骤 将自救器开启装置的搬手栓上一铁钩,再把管形测力计的钩子钩在铁钩上,与自救器的上盖成8090角,用力拉测力计,当搬手开启,封印条拉断时,测力计上的读数即为封印条开启力。 6.6.2 自救器本体从外壳取出的拉出力 6.6.2.1 仪器 管型测力计测量范围0150N;最小分度值5N。 6.6.2.2 测定步骤 把管形测力计钩住自救器本体的脖带或头带,拉测力计,把自救器本体从外壳取出时,测力计指示的最大值即为拉出力。 6.7 排气阀开启压力测定方法 装置和仪器如图6所示。向气囊通入约1.5L/min流量稳定的空气流,由水柱压力计(规格同6.2.2b)读取排气阀开启压力值。 图6 排气阀开启压力测定装置示意图 1 受检排气阀;2气囊;3接头;4三通连接管;5水柱压力计 6.8 排气阀逆向气密性试验方法 装置如图7所示,试验时将排气阀1以逆向向下方向,连接在橡胶套2a上,然后从启闭开关5处送气,使容积为2.5L的检验箱体内保持980Pa的压力,关上启闭开关5,观察水柱压力计4在1min内的水柱压力计下降值。 图7 排气阀逆向气密性试验装置示意图 1受检排气阀;2连接头;2a橡胶套;3检验箱体;4水柱压力计;5启闭开关 6.9 自救器呼吸系统气密性试验方法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试验时用抽气装置抽气,使自救器呼吸系统内的压力为-784Pa,观察1min时水柱压力上升值。 图8 自救器呼吸系统气密性试验装置示意图 6.10 抗跌落性试验方法 将自救器从1.0m高处自由落下到混凝土地面上,正面、反面、侧面各跌落一次,然后检查其外壳气密性和启动装置是否已起动。 6.11 抗滚动冲击性试验方法 将自救器放在内边为300mm的正方形木箱内,木箱用20mm厚松木板制成,以对角线为轴,进行旋转冲撞,转速为60r/min,经10min冲撞后,检查起动装置是否已起动、气囊与软管漏入药粉量,恢复原状后,再作防护性能试验。 7 检验规则 7.1 出厂检验 7.1.1 产品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并发给合格证后方准出厂。 7.1.2 出厂检验项目见表4 表 4 序号 技术要求 条数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备注 逐台检验 抽样检验 1 5.2.1 - √ √ 关键项目 2 5.2.2 - √ √ 关键项目 3 5.2.4 - - √ 4 5.2.5 - √ √ 关键项目 5 5.2.6 - √ √ 6 5.2.3.1 - √ √ 7 5.2.3.2 - √ √ 8 5.3.3.1 - - √ 9 5.3.3.2 - - √ 10 5.3.1 √ - √ 关键项目 11 5.3.2.1 √ - √ 12 5.3.2.2 √ - √ 13 5.4.2 √ - √ 关键项目 14 5.4.1 √ - √ 15 5.4.7 √ - - 16 5.4.3 - √ √ 17 5.4.4 - √ √ 18 5.4.5 - √ √ 关键项目 19 5.4.6 - √ √ 关键项目 20 8.2 - - √ 注“√”为应检验项目;“-”为不检验项目 7.2 型式检验 7.2.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材料、药剂、工艺、结构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正常生产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d.停产一年后,恢复; e.出厂检验结果和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时。 7.2.2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4 7.3 组批和抽样 出厂抽样检验中样品,应从成批生产产品中,随机抽取。型式检验样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产品中随机抽取。 抽样基数为400台,出厂抽样建阳抽取3台,型式检验抽取5台。 出厂抽样检验的抽取3台中,2台作74W防护性能试验,1台先作5.4.3条抗跌落性和5.4.4条抗滚动冲击性能试验后,再作74W防护性能试验。 型式检验抽取的5台中,2台作74W防护性能试验。2台先作5.4.3条抗跌落性和5.4.4条抗滚动冲击性能试验后,再作74W防护性能试验。1台作静电防护性能试验。对于自救器上氯酸盐生氧起动器的抽样和检验,按MT 426有关规定执行。 7.4 判定规则 出厂收养检验和型式检验结果中,如有一项关键项目不合格,即判该批产品不合格;其他项目如有二台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如有一台不合格,则应加倍抽样,重作全部项目试验,如果仍有一台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8.1.1 自救器外壳的明显处应有名牌,名牌文字应清晰牢固,并有一下标志 a.制造产名称; b.产品型号和名称; c.安全标志,生产许可证编号; d.制造日期和批号。 8.1.2 包装箱表面应由下列标志 a.制造厂名称; b.产品型号和名称; c.数量; d.尺寸、净重、毛重; e.“严禁受潮”、“切勿倒置”、“小心轻放”、“远离火源”等文字或符号; f.安全标志和生产许可证编号。 8.2 包装 a.产品包装时应有防止搬运过程中,因碰撞造成损伤的措施; b.产品包装后,应能经受加速度30m/s2、冲击频率80120min-1历时2h的振动试验,包装不应损坏; c.包装箱内应有装箱单,产品合格证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等文件。 8.3 运输 运输时不能和油类、腐蚀性化学药品混装。并要求有防日晒和防雨措施。 8.4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通风良好库房内。温度在040℃范围内,要远离热源,不准和易燃和腐蚀物品同放在一库房内。 附录A 橡胶件、塑料件和玻璃纤维滤尘垫试验方法 (补充件) A1 与药罐外壁接触的橡胶材料耐热性试验方法 把制成的零部件放入干燥箱内在1802℃恒温2h后,观察试样。 A2 其他橡胶件耐热性试验方法 把制成的零部件(气囊胶布用10cm50cm胶布条),放入干燥箱内在1202℃恒温2h后,观察试样。 A3 橡胶件耐老化性和耐化学性试验方法 对于呼吸软管、同药罐连接的呼气管,分别加入约0.1g超氧化钾药粉,两端用口具塞塞住,把呼吸软管压扁三折后,用细绳扎住(呼气管可对折、压扁扎住),在氧浓度大于30条件下(可把橡胶管放在用气囊胶布粘结的口袋中,再通过氧气达到富氧条件),放入干燥箱内,经702℃、240h老化试验后,观察其结果。 A4 塑料件耐高温试验方法 把制成的塑料部件,放入干燥箱内,在602℃、恒温16h后,观察试样。对塑料制热交换器,要用手按压,观察焊缝处是否开裂。 A5 塑料件耐低温试验方法 把制成的塑料部件放入低温箱内,在-302℃,恒温16h后,观察试样。 A6 玻璃纤维滤尘垫不燃性试验方法 把玻璃纤维滤尘垫放入有超氧化钾药粉金属罐内,加热到3505℃,同时用玻璃棒搅拌5min,观察是否燃烧。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部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检测及救护器材分会归口。 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施申忠、李传宏、曲义良。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