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3 6卷第 1 期 2 0 0 9年 2月 中 国 地 质 GE0LoGY I N CHI NA Vo 1 . 3 6. N0. 1 Fe b. 。 2 0 0 9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潘桂棠 1肖庆辉 2陆松年 3邓晋福 冯益民5张克信 张智勇 2王方 国 1邢光福 郝国杰 3冯艳芳 2 1 . 成都地质矿产研 究所 , 四川 成都 6 1 0 0 8 2 ; 2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 究中心,北京 1 0 0 0 3 7 ; 3 . 天津地质矿产 研 究所 , 天津 3 0 0 1 7 0 ; 4 . 中国地质 大学 北京 ,北京 1 0 0 0 8 3 ; 5 .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6 . 中国地质 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 资源国家重点实验 室,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7 .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 1 0 0 1 6 提 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 区研究已有百余 年的历史 ,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 区, 都 以不同学派对中国 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 和方法论 , 有不 同的方案。 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 回构造观、 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 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 的“ 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 为指导思想 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 是集 中国地质构造之 大 成 .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 的关键问题 。 它既是板块 构造研究的理论 问题 .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 以 地层划分和对比、 沉积建造 、 火 山岩建造 、 侵入岩浆活动、 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 承接融合 中国 “ 三大主流大地 构造观” 的经典划分理念 .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 以成矿规律 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 点 . 以不 同 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 区和不 同时期的造 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 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 的基本原则 .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 主要 由陆块 区和造山系组成为 9 个一级构造单元 , 以及相应的 5 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 问 题 .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 大地构造 ; 构造单元 ; 陆块区 ; 造山系 ; 多岛弧盆系 中图分类号 P 5 4 4 文 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3 6 5 7 2 0 0 9 0 1 - 0 0 0 1 2 8 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 构造研究 成果 的表达形 式之 一 .可 直接 服务 于资 源 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 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 组成 、 岩石构造组合, 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 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这样 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 构造 单元 构造单 元既反 映 了地壳 物质组 构上 大地 构造环境 或大地构造相 的时空属性 。 又具有不同 构 造阶段 的时空层 次属性 板 块构 造将 六 大 或更 多1 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 . 并将分隔它们的 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但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 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细结构划分 . 尚 需结合特定 区域的地质特征进一步厘定 本文的目 的是在中国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加 以 集成综合 . 用现代大陆地壳演化观点思考 . 强调“ 将 今论 古 ”的 比较 构造地 质方 法论 和大地 构造相 时空 结构分析方法.更精细地划分特定构造阶段和大地 构造环境中形成的、 各个不 同尺度、 不同岩石一 构造 组合的构造单元 揭示 中国大陆各种壮观的地质构 造现象. 即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 . 在空间上形成于 不 同部位 和不 同深度的构造单元彼此 间的相互关 系 展现构成现今所见地壳表层 的存在状态 、 结构组 形 成 和 组 合 系 统是 构造 同时 性 和 历 史 性 的综 合 图 像 . 以利于成矿地质背景 、 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预测 收稿 日期 2 0 0 8 -1 0 - 2 0 ; 改回 日期 2 0 0 8 - 1 2 2 4 基金项 目 国土资源部“ 全国重要矿产 预测评价” 项 目二级课 题“ 全 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 1 2 1 2 0 1 0 7 3 3 8 0 2 资助。 作者简介 潘桂棠 , 男 , 1 9 4 1 年生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区域地质和大地构 造研究 , E - ma i l g u i t a n g _ p a n y a h o o . c n 。 1 2 中 国 地 质 2 0 0 9钲 勘查评价 , 以及发展地质科学理论需求。 1 大地构造研究 的历史和现状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陆、 大洋, 或某一大尺度区 域, 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 、 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 , 目的是 了解 海洋 、 大 陆、 山脉 和盆 地 的成 因和发展过 程. 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中国大地构造形 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涉 及不同的构造区域 . 公开发表的论著达千余篇之多。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 同学派对中国大陆 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 . 有不同的方案。 相对而 言 。 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 1 - 4 ] 、 王鸿祯先生 等历史 大地构造 观 叫和李春 昱先 生等[ 1 o 1 板块 构造 观为指导 思想的大地构 造单元划 分方案 .是集 中国 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 深远 。 黄汲清 1 9 4 5 先生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是 中国大地构造的首次系统论述 2 0 世纪 6 0年代以 来和他 的学生们进一 步论述 了中 国大地 构造基本 轮 廓.划分的一级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 和地槽褶皱系[ 1 - 4 ] . 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 以来 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 三大构造域 任纪舜等编制的大地构造图. 进一步发 展了黄先生的认识 .将 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 陆块群、 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 . 将显生宙 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 平洋造 山区 .而将华 南早古生代 造 山带 也作为古 亚 洲造山区的一部分[1 4 q 其立论基点是中国各主要 陆块 . 在新元古代时已形成了统一的古中国地台. 其 后的裂解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动 .或是冈瓦纳大 陆裂离 . 亚洲大陆增 生 。 这一 多旋 回学说 与板块构 造 相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王鸿祯先生等在 2 0世纪 7 0年代用板块构造学 说审视 中国大地构造 演化 . 8 0年代 编制 中国及邻 区 构造古地理图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及邻 区大地构 造划分和构造发展 阶段【5 _ 目 . 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 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 .从空间论是全球构 造活动论 。 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 、 扬子和塔里木地台 克拉通 以及其问不同时期的造 山带。 板块边界并不在地台边界. 应在遥相对应的古 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 带称对接消减带 , 大陆边缘的拉伸、 张裂 、 地块移离 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 . 称之为叠接消减带 将 中国地壳演化划分为陆核、 原地台、 地台、 超大陆和 泛大陆以及陆内演化五大阶段 . 其中晋宁期 1 0 0 0 ~ 8 3 0 Ma 和印支期 2 3 0 2 1 0 Ma 是地质最重要 的造 山期。强调地质历史与时空结合. 不受学派羁绊 . 科 学求实创新的思路.提倡系统论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的方法论. 为中国大地构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奠定地 表构造格架和单元细结构划分的基础 李春昱先生等基于区域地质、 地层古生物、 岩石 学及古地磁等多学科研究 .划分了中国板块构造轮 廓㈣. 编制了第一代亚洲大地构造图 1 8 0 0万 及说 明书 . 中国陆壳块体分别归属于 7 个不同古板块 . 并认为这些古板块之间被大洋分隔.强调大陆及其 边缘海、 大洋盆地 , 在地质时期均会作大规模漂移 。 蛇绿混杂带等是洋壳扩张、 俯冲、 碰撞的遗迹 。 指出 “ 哈萨克斯坦很可能原来是西伯利亚大陆的一部分. 在古生代初分裂 出来 .形成许 多岛弧及沉积盆地 带” 。 “ 古生代的哈萨克斯坦很类似于新生代 的东南 亚” 。“ 土耳其一 中伊朗一冈底斯原是冈瓦纳古陆的 一 部分. 在古生代末一中生代分裂出来” . “ 高加索之 北 、 向东经科佩特山、 兴都库什 , 进入西藏班公湖至 滇西澜沧江 亚洲大地构造 图表示 为昌宁一孟连 带 , 向南接马来西亚劳勿一文冬带. 该沿线是冈瓦 纳古陆与古欧亚板块最初的碰撞缝合带” 上述诸多 见解体现了作者深邃洞察力和创新观点.也经受了 实践 和时 间的考 验 2 0世纪 6 0 年代 以来 . 国内外用板块 构造理论编 制各种大地构造图件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目前国外 代表性的图件有 加拿大构造图旧, 澳大利亚新南威 尔士构造图 . 印度尼西亚区域构造图旧. 阿巴拉契亚 造 山带 构造岩 相图闳, 科 迪勒拉造山带构造地层 图【2 1 j . 巴基斯坦北部 碰撞 带构造地 层分区图tz 2] 等 等 . 这 些为 我们研究 中国大地构造开拓了全球构造的视野 . 并 提供 了编制此类 图件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国内代表性 的图件有 1 8 0 0万亚洲大地构造 图㈦. 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p_ 31 . 中国及邻区 大地构造图旧。 中国大地构造相图 . 1 1 0 0 0万中国陆 区地球动力学纲要图陶。 西藏板块构造一 建造图陶. 青 藏高原板块构造图网. 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图12 s ] . 西秦 岭造山带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 1 1 5 0万 中国新疆及 邻 区大地构造图 , 青海大地构造图【3 1 ] 等等 , 上述成 果为我们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细结构划分奠定了重 2 第 3 6 卷 第 1 期 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3 要基 础 。 大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在地球物理、 国土资源评价 和油气资源勘查等[3 2 - - 方面也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的基本原则 在原有板块构造的理论框架中. 全球构造格架和 洲际板块边界是清晰的. 但在区域地质调查 , 中比例 尺地质填图、 编图中.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 当前板块 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大地构造研究的 理论问题 .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 决的实际问题 因此 . 如何应用板块构造观点划分中 国大地构造单元 . 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 关键在于 理顺大地构造研究的思路。 理解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 化的基本特征以及确立构造单元划分准则。 全球岩石圈构造演化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 石圈两种构造演化体制 .这两种构造演化体制既有 平行发 展 、 相互 影 响 、 互有 联 系 的一 面 , 又 能 通过 大 陆岩石圈拉伸裂离和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两种机制 实现互 相转换 的一 面 笔 者认 为 . 大 致在 新太古 代 , 地球表 面开始出现海 洋 陆分异 , 岩石 圈进入板块 构造演化阶段 之后全球岩石圈构造演化即开始进 入这两种构造体制演化和相互转换的发展历史 , 历 经哥伦 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和潘基亚超大 陆形成及其裂解等。 大洋从超大陆裂解 、 扩展到俯 冲 消亡的演化过程 .其生命期至少需要 6 0 0 8 0 0 Ma 。 大洋岩石圈双向俯冲形成陆缘弧和多岛弧盆系。多 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是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向大陆 岩石圈构造体制转换的标志。这两种构造体制在演 化过程 中都形成一些地球动力学上互相联系的构造 单元 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演化 中形成的一些构造 单元消失. 但记录在多岛弧盆系和碰撞结合带中, 追 踪识别不同时期形成 的蛇绿混杂岩带或俯冲增生杂 岩 对接带、 结合带、 碰撞带等 是理解大陆地壳演化 的关键 . 是构建区域大地构造格架的核一 t L , 。 而大陆岩 石圈构造体制演化形成保留了地球演化最完整的地 质记录 , 保 留了新太古代以来的沉积记录。 这些保存 较好的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地质构造环境信息 ,正是 大地构造相的物质表现.也是我们划分大地构造单 元 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应承接融合上述三 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 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 以地层划分和对 比、 沉积建 造、 火山岩建造 、 侵入岩浆活动 、 变质变形等地质记 录为基础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 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 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 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 造 事件形 成 的优势 大地构 造相 的时空 结构组 成和存 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中国大陆地壳组成和结构最基本特征是 由一系 列不同时期多岛弧盆系转化为造山系的构造域 围限 华北 、 扬子、 塔里木三大陆块 ; 中国东部在中生代以 来深部软流层上涌 . 区域岩石圈拆沉去根 . 引发地壳 伸展形成叠加造 山裂谷构造系统 基于上述特征本 文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造山 系和叠加造山 裂谷 系为一级构造单元 。 各级构造单元的命名原则 一 级 大区域地理名称 一级构造属性名词 相 当于大地构造相的相系 , 如秦祁昆造山系; 二级 区域地理名称 二级构造属性名词 相当 于大地构造相的大相 , 如东昆仑弧盆系; 三级 地 理 名称 十 三级 构造 属性 名 词 相 当于大 地构造相的相 地质时代 , 如北昆仑岩浆弧 P z 。 1 造山系构造单元划分 造山系是造山带的集成 。是在大陆边缘受控于 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形成的前锋弧及其之后的一系 列 岛弧 、 火 山弧 、 裂 离地 块 和相 应 的弧 后 洋盆 、 弧 间 盆地或边缘盆地 , 又经洋盆萎缩消减、 弧一 弧 、 弧一陆 碰撞 、 多岛弧盆系转化形成的复杂构造域 。 整体表现 为大陆岩石圈之间的时空域中特定的组成、 结构、 空 间展布和时间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 。可进一步划出 二级、 三级及序次更低的构造单元。 1 根据多岛弧盆系组成的造 山系中区域地质 发展过程总体特征和优势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 . 以 结合带、弧盆系和夹持于其间的地块作为二级构造 单元. 构成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骨架。 2 在洋陆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形成的俯冲增生 杂岩带、 蛇绿混杂带 弧弧碰撞带、 弧陆碰撞带 , 近 陆岛弧、 弧后盆地 、 弧前盆地、 洋内岛弧带或洋岛等; 在结合带或弧盆系 中划 出规模较小的裂离地块、 陆 缘弧、 前陆和弧后前陆盆地 、 走滑拉分盆地 、 陆缘裂 陷盆地或裂谷盆地等 , 可作为三级构造单元 。 3 根据关键地质事件的性质、 特点、 序列 、 时代 和空间分布特征 .特别要重视各构造区带的时间一 空 间一 事件的差异进行构造单元划分 依据区域地 3 4 中 国 地 质 2 0 0 9 球物理场特征对已进行构造分 区的单元及其边界进 行再厘 定 2 陆块区构造单 元 的划分 陆块区具有长期和复杂的演化过程,具基底和 巨厚盖层连续稳定的单元 . 作为一级构造单元 . 由前 新太古代形成 的硅铝质原始大 陆壳地质体称为陆 核 陆核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垂向增生占有重要地 位 . 表现为一 系列古 老穹 隆构造 的存在 。 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是继古老陆核形成后 , 已 出现 洋陆 的分 异和陆块漂移 . 形成俯 冲和碰撞 带 , 是 地壳增生和再造的最重要时期. 因此 . 可勾画出相当 于年轻造 山带中的一些大地构造相和地质单元 . 如 岩浆弧、 弧后盆地、 前陆盆地 , 裂谷。 中元古代是华北陆块 克拉通 形成期 , 新元古 代是扬子、 塔里木等陆块形成期。除叠加的构造一 岩 浆岩带外 .盖层主要按地层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大地 构造优势相划 分不 同的构造单元 盆地类 型 。 1 依据陆块区不同演化阶段不 同基底和盖层 的岩石建造组合, 可划分为陆块 含陆核 作为二级 单元。 2 华北陆块新太古代一古元古代的地质记录 以及扬子、塔里木陆块 中元古代一新元古代地质记 录. 保存该时期基底陆壳物质的组成、 物质来源和形 成 环境 ,特 别 是 由侵 入 岩 构成 的岩 浆 弧 为标 志 T T G和 D MG组合 以及表壳岩的火山一 沉积记录、 岩石组合、 地球化学、 热事件等特征 , 可将基底划分 出岩浆弧 、 裂谷等三级 构造单元 。 3 大尺度范围盖层细结构的划分, 依关键地质 事件形成的大地构造相及沉积盆地的性质、 类型、 序 列、 时代和空间分布特征, 如 被动陆缘盆地 、 陆表海 盆地、 碳酸岩台地 、 陆缘裂谷 、 陆内裂谷、 断陷盆地、 压陷盆地等作为三级构造单元 3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是在对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 基础上 .结合特定构造部位和构造时期所发生的主 要地质事件 .并将在这一事件 中所形成特定 的岩 石一构造组合厘定为优势大地构造相 亚相 , 分析 其与相邻构造部位优势大地构造相之间的时空联系 和动力学背景 .并综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信息 而厘定各级大地构造单元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主 要服务于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规律的研究 , 一 、 二 和三级构造单元分别对应成矿域、 成矿省、 成矿带 。 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相的复原是建立在可观察 、 可 鉴别 、 可测量的岩石一 构造组合的基础上。 不同的大 地构造相环境控制着不同成矿类型和不同的成矿作 用。 当代地质找矿勘查 、 资源评价和预测及成矿理论 研究均离不开大地构造相的判别和构造 成矿 单元 的成矿地质背景的厘定 中 国大地 构 造分 区 的建 议方 案 见 图 1和表 1 其中包括一级分 区 9个 . 二级分区 5 6个 , 三级分区 1 8 9个 。一级 区为造 山系 、 陆块 区 。全 国共划分 为 5 个造山系 天山一兴蒙造山系 、秦祁 昆造山系、 武 夷一云开一台湾造山系、 西藏一三江造山系、 菲律宾 造 山系 ; 4 个 陆块 区 华北 陆块 区、 塔里 木陆块 区 、 扬 子陆块区、 印度陆块区。 造山系的二级分区包括结合 带 、 弧盆 系 、 地块 陆块 区的二 级分 区分 不同时代 、 不 同构造 环境 的古 陆块 4 中国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的基本特征 1 华北陆块区 华北陆块区.由 5 个规模较小的陆块及其之间 的洋壳 消减 、 碰撞汇 聚 1 9 0 0 ~ 1 8 0 0 Ma 而成 统一 的华北古大陆 . 记录了中国最古老地壳的形成过程. 经历了古、 中太古代陆核的孕育 。 新太古代初始克拉 通 化 , 古 元古 代结 晶基底 形成 . 中元古 代扩 张裂 陷 . 中、新元古代一古生代稳定盖层沉积和中生代陆内 构造作用等演化阶段[3 8 - 4 0 ] 由前新太古代地质体构 成 陆核 , 如 陈台沟一沂 水陆核 、 迁西陆核 、 兴 和陆核 , 其表壳岩系和变质深成岩系均经历了麻粒岩构成的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表现为一系列地壳垂向增生占 主导的穹隆构造[4 1 一 以五台一太行岩浆弧 新太古代1 为中轴带 , 其 东西原陆块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 结构和演化特征 其东部迁西群和鞍山群有 3 8 . 4 亿 年的同位素年龄 数据 西部迄今有大于 3 0 0 0 Ma的地壳年龄数据报 导 , 主体以含炭高铝质变质的孔兹岩系组合为主 东 部为新太古代花岗岩一 绿岩组合㈣ 五台一太行中轴 带发育高压麻粒岩带.一些学者认为该带即为东西 古陆块的碰撞结合带 古元古代的辽河一青龙 河陆缘裂谷记录了原陆块复杂的演化过程 在 山西五 台 吕梁地 区的古元 古代滹沱 群底部发 育了中国最古老的河流相砾岩 在古元古代的吕梁 群、 辽河群、 河北青龙河群、 双山子群、 安徽凤阳群均 4 5 第 3 6卷 第 1 期 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5 表 1 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分区 Ta h i e 1 Te c t o n i c u n i t s o f Ch | n 。 。 级构造 单元 二级构造 单元 大相 三级构造 单元 相 ] - 1 ~ l 漠河前陆箍地 J I l 一 2额尔 占纳岛弧 P z 卜l 一 3海拉尔一呼马弧后盆地 P z I 一 ] 大兴安岭弧盆系 T ~ 1 4扎兰屯一多宝出 岛弧 P z 1 - 1 5二连一 赞根山蛇绿混杂岩带 P z 卜l 一 6锡林浩特岩浆弧 P z 。 卜2 松辽地块 断陷翁地 J K - 2 1松辽 断陷盆地 j K I 一 3 小兴安岭 一 张r才岭岩浆 弧 P zl 、M z 卜4佳术斯地块 P t I 一 5 完达 山 郧 达哈达 给台带 rJ 1 I 一 6兴凯地块 l 7 1 索 伦I1 f蛇绿 混杂岩 带 P z 。 I 7索伦山 一 西拉未伦结合带 卜7 2 蠢千乌拉蛇绿混杂 岩带 篮片岩带 I 一 8 包尔汉圈一温都尔庙弧盆系 I 一 8 一 l y -- 台一呼兰镇岩浆 弧 P z 。 I 一 8 - 2温都 尔庙俯冲增 生杂 岩带 P z 2 1 8 3宝音阁岩浆弧 P z 卜9 一 l 圈包 山 中蒙边境 岩浆弧 O - D 1 - 9 2红石 l 裂谷 c I 9 3明水岩浆弧 c 卜 9 额济纳 一 北山弧 盆系 j 一9 ~ 4公婆泉岛弧 0 一 S I天山一 兴蒙遗 】 一 9 - 5哈特布其岩浆弧 C P 卜9 6恩格尔乌苏蛇绿提杂岩带 c 山系 一1 0 - 1 阿尔寨陆缘弧 P z I l 0 阿 尔泰弧盆系 一 1 0 2阿尔泰南缘增生弧 P z 。 一1 0 - 3颓尔齐斯复合增生楔 P z 1 1 I 斋桑一额尔齐斯结合带 P z 【 一 1 2 1 北准噶尔洋内弧 P z 。 1一 l 2 东一 西准噶尔弧盆 系 l~ 1 2 2科克森他乌~阿尔曼泰蛇绿混 杂带 P z 。 J一 】 2 - 3 塔尔巴哈台一 兰塘湖复合 岛弧带 P z I一 1 2 4唐 古巴勒一卡拉麦里复台俯冲增 生杂岩 带 P z l一 】 3 - 1准噶尔地块 I 一 1 3 2依连哈比尔尕一博格选裂谷盆地 C - P I I 3 准噶尔一吐哈地块 l一 1 3 - 3吐哈地块 I 一 1 3 - 4 疆 罗塔 格裂谷带 c 一 1 I 一 1 4冰达坂一米什沟结合带 0 s 一1 5 - 1 赛里本陆缘盆地 P z 博洛科努陆缘弧 ,D I l 5伊宁一中天山地块 一 1 5 - 2 伊犁裂谷 c ~ l 5 - 3中天 山岩浆弧 P z 一 1 6 _ 1 哈 尔克山北坡高压越高雁变质带 s 一 I l 6那拉提一红柳河结合带 一 1 6 2 乌 瓦门一 拱拜子蛇绿混杂岩带 s D 一 1 6 3 红柳 河~ 洗肠 井蛇绿混杂岩带 P z l 一 1 7 - I 东阿 菜一哈尔 克“ 『 弧前增生带 P z 一 『 I 一 1 7 ~ 2西南天 山 扛醣盆地 C - P I 一1 7南天山一罗雅楚山弧盆系 I 一 1 7 3 额尔宾 t 一 库米什残余盆地 D l l 7 - 4南天 山一霍拉 山陆缘裂谷 P z I I l i 陈 台沟一沂水 占陆核 A r a I I 一 1 2胶辽裂谷 P t t lI I l 胶 辽陆块 t I 一 1 3秦 皂岛岩浆弧 A l 5 卜1 - 4泰 山岩浆弧 A r 瞽弼碳酸盐台地 ∈- 0 I I 一 2 - 1 冀东古陆核 A r ” 一 2 2遵化一五 台太行 山岩浆 弧 r 燕辽裂谷, P t 『 I 一2晋冀陆块 l l 一 2 3晋东南碳酸岩台地 P z “一 2 - 4晋中一长治陆表盆地 t2 - p 、T 卜2 5吕粱碳酸岩台地 P z 昌粱醋缘岩浆 弧,P t - I l[ 一 3 一 l 恒 山一 承德一 建 P 岩浆弧 P t 冀北火陆边缘岩浆蛐z 。 1 1 3大青 I h一冀北古弧盒 系 P t I 卜3 ~2犬青山一凉城陆缘盆地 P t . I I 一 4披 山一 阴 l 【j 陆块 I 一 4 一 t圊阳一 兴和古陆梭 A r I I华北 陆块 区 l 一 4 - 2色尔腾 f l |一太 仆寺旗岩浆弧 r 火陆边缘岩浆弧 ,P z I -4 3狼 卜 _ 帕 云鄂 博裂谷 P t z I I 一 5 1鄂尔多斯 古陆核 鄂尔 多斯盆地。 M z I I 一5鄂尔 多斯陆块 I I 一 5 2贺兰山被动陆缘盆地 P z . I I 一 6 1中条 山陆缘裂谷 P t , I 卜6豫皖陆块 I 卜6 2太华一登封岩浆 弧 A r , 熊耳裂谷,P t I I 一 6 2华北南缘陆缘虢地 z 一 6 I I - 7 一 l 包尔乌{ 卜 雅布拉断陷熊地 K I I 一 7阿拉謦陆块 T 卜7 ~ 2 迭 布斯格一 阿拉普右旗陆缘岩浆弧 P I I -- 7 3龙酋山基底杂岩带 A r 。 --P t , 一1 华 北凹陷盆地 C z l 卜B硅加裂陷盆地系 一 B - 2汾渭裂符 c z B _ 3吉兰泰一包头断陷盆地 c z 6 6 中 国 地 质 2 0 0 9年 续表 1 Ⅲ一 卜1塔里木盆地 C z Ⅲ一 1 - 2柯坪陆缘盆地 P z I I I - 1 - 3 库鲁克塔格 陆缘盆地 P z Ⅲ 一1塔里木 陆块 I l l 一 1 - 4北 山裂谷 Pz 2 Ⅲ塔 里木 陆块 区 I I I 一 1 - 5塔西南边缘裂谷 P z z I l I - 1 - 6铁格里克裂谷 P t s Ⅲ- 2 - 1柳 园裂谷 c - P I] I 一 2敦煌陆块 Ⅲ一 2 - 2 敦煌基底杂 岩隆起 P t H I I I 一 2 - 3阿尔金 北陆核 A r 3 Ⅳ一 卜 1 走廊 弧后盆地 0 一 S Ⅳ- 1 北祁连弧盆系 1V 一 1 - 2 走廊 南山岛弧 E~ 0 Ⅳ一 1 - 3北祁连 蛇绿 混杂岩 带 0 - S Ⅳ- 2 - 1中祁连 岩浆弧 0- D - Ⅳ一 2 2疏勒南山一 拉脊山蛇绿混杂岩 带 0 - S Ⅳ 一 2中一南祁连弧盆系 Ⅳ 一 2 3 南 祁连 岩浆弧 0 - D Ⅳ一 2 4宗务隆山一 夏河甘加裂谷 C - P Ⅳ一 3全吉地块 I V一 4 1红柳沟一 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一 S Ⅳ一 4 2阿中地块 Ⅳ 一 4阿尔金弧盆系 Ⅳ 一 4 3 江嘎萨依一 巴什瓦克高压变质增 生杂岩带 ∈ I V一 4 - 4阿帕一 茫崖 蛇绿混 杂岩 带 ∈一 s 1 V - 5 - 1柴 北缘蛇绿 混杂岩带 ∈一 S Ⅳ 一 5柴北缘结合带 Ⅳ 一6 2滩间 山火 山弧 0 Ⅳ一 6柴达木地块 I V一 6 - 1柴达木盆地 I V 一 7 - 1 奥依且克一塔木其岛孤 0 - P Ⅳ一 7 2库地一 祁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 P z Ⅳ 一 7西 昆仑弧盆系 Ⅳ 一 7 3柳什塔格一上其汉岛弧 0 - P Ⅳ一 7 4康西瓦一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 C - P I v秦祁 昆造 山系 I V - 8 - 1 祁漫塔格北坡一夏 日哈岩浆弧 O s Ⅳ一 8 2 祁漫塔格蛇绿混杂岩带 P z Ⅳ一 8 - 3北 昆仑岩浆弧 P t 3 _ P z I Ⅳ 一 8东 昆仑弧盆系 Ⅳ -8 4乌鲁赛赤河弧间裂谷盆地 C Ⅳ一 8 5鄂拉 山陆缘弧 T I V 一 8 - 6 赛什塘一兴海蛇绿混杂岩带 P - T N一 9 1东 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 P z I V一 9南 昆仑 结合带 Ⅳ- 9 2木孜塔格一西大滩一布青 山蛇绿混杂岩带 P Ⅳ- 9 3玛多一玛沁增生楔 P T 2 Ⅳ一 1 O 一 1 宽坪弧后盆地 P z 1 I V - 1 0 2北秦岭 --郎坪 岩浆弧 P z Ⅳ一 1 0 - 3 商丹蛇绿混杂岩带 P z t IV- l O - 4中秦岭陆缘盆地 P z Ⅳ 一 1 0秦岭弧盆系 I V - l O 一 5泽库前陆盆地 T t z Ⅳ- 1 0 - 6西倾 山一南秦岭陆缘裂谷带 P z IV- l O 一 7武 当陆缘裂谷 N h Ⅳ- l O 一 8勉略蛇绿混杂带 C - T Ⅳ- 1 1 - 1大别高压一 超 高压变质岩系折返带 Ⅳ 一 l 1大别~苏鲁地块 IV -1 卜2苏鲁高压一 超高压变质岩系折返带 V 一 1郴州一萍乡一江绍结合 带 v 一 2 1罗霄岩浆弧 s V 一 2 2云开岛弧 S V - 2罗霄一云开弧盆 系 V - 2 - 3六万大 山一大容 山岩浆弧 P v 一 2 4钦 防残余盆地 S - T v 武夷一 云开一 v 一 2 - 5十 万大 山断陷盆地 J K 台湾造 山系 V - 3华夏地块 v 一 4东南沿海岩浆弧 J 3 - X V - 5 1五指 山岛弧 M z v 一 5海南地块 V - 5 - 2 琼 南碳酸岩 台地 ∈一 0 - 6 - 1台西前 陆逆推 带 v 一 6台湾弧盆系 P z V - 6 2大南澳蛇绿 混杂岩带 J K 、N 2 7 第 3 6卷 第 1 期 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7 续 表 1 v I 一 1下扬子陆块 v I 一 1 1 下扬子 苏皖前陆盆地 s 一 P z 。 v I 一 1 2 怀玉山天 目山被动边缘盆地 P z v I 一 1 - 3 鄂中碳酸盐台地 P z v I 一 1 4 幕 阜山 鄂东被动边缘盆地 P z 1 v I 一 1 5 江南古岛弧 P t 南华裂谷, 咖 1 V I 一 1 6宜春断陷盆地 P z 2 V I v I - 2 一 l 米仓 山 一 大巴山基底逆推带 扬 v I _ 2 2龙 门山基底逆推带 子 v I _ 2 3 J I l 中前陆盆地 M z 陆 v I _ 2 4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 台地 P z 块 v I 一 2 5 上扬子东南缘被动边缘盆地 P z 区 v I - 2 6 雪 峰山陆缘裂谷盆地 N h v I _ 2 上扬子古 陆块 v I - 2 7湘桂断陷盆地 P z 。 v I _ 2 8 南盘江一右江前陆盆地 T v I - 2 9 富宁那坡被动边缘盆地 P z v I _ 2 1 0康滇基底断隆带 攀西上叠裂谷,P V I 一 2 - 1 1 楚雄前陆盆地 M z v I 一 2 1 2盐源一丽江陆缘裂谷盆地 P z v I 一 2 一 l 3哀牢山基底逆推带 V I I i - I 摩天岭陆缘裂谷盆地 N 黄龙碳酸盐台地 P z Y I l 一 1 2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 T 3 V I I l巴颜喀拉地块 V I I 一 1 - 3 雅江残余盆地 T V I I l _ 4 康西瓦一泉水沟前陆盆地 T 。 v I I . 2 1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P 2 一 T 3 v I I _ 2 2 义敦沙鲁里岛弧 T s V I I _ 2 3中咱一 中甸地块 v I I _ 4 西金乌兰湖金沙江哀牢 山蛇绿混杂岩带 c T V I I 一 2 5治多江达维西一 绿春陆缘弧带 P 2 一 T V I I - 2三江弧盆系 V I I - 2 - 6昌者 一兰坪双向弧后前陆盆地 M z v I I - 2 7 开心岭一杂多景洪岩浆弧 P 2 一 T v I I - 2 - 8乌兰乌拉湖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带 P 2一 T v I I _ 2 - 9 碧罗雪山一崇山岩浆弧 P T V I I - 2 1 0 临沧岩浆弧 P T V I I 一 3 1 若拉岗日陆缘弧 T s V I I 一 3 2羌北地块 弧后前陆盆地, T 。 - J v I I 一 3 3 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地块 V I I 一 3 _ 4 托和平错查多岗 日 洋 岛海山增生带 C - P V I I V I I 一 3 羌塘弧盆系 V I I 一 3 5 龙木错一 双湖俯冲增生杂岩带 P z z - I 西 V I I 一 3 咱 南羌塘增生楔 P z z T 藏 V I I 一 3 7 扎普一多不杂岩浆弧 J { V I I 一 3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