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生态影响类) 项目名称图佳线K347310道口平改立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 公司道口平改立工程建设指挥部 编制日期2021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图佳线K347310道口平改立工程 项目代码 无 建设单位联系人 张帆 联系方式 15104594139 建设地点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龙爪镇图佳线K348059.4处 地理坐标 起点130度9分40.010秒,45度15分0.210秒 终点130度9分49.710秒,45度14分43.690秒 建设项目 行业类别 五十二、交通运输业、道运输业 131 等级公路 其他 用地(用海) 面积(m2)/长度(km) 15346.7/0.82 建设性质 □新建(迁建) R改建 □扩建 □技术改造 建设项目 申报情形 R首次申报项目 □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 □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 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部门(选填)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文号(选填) 哈铁计函〔2020〕716号 总投资(万元) 3869.03 环保投资(万元) 15 环保投资占比() 0.39 施工工期 6个月 是否开工建设 R否 □是 专项评价设置情况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规划情况 无 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情况 无 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 项目建设符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改基础[2016]1536号)“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提升既有路网质量,推进周边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广泛、内联外通、通边达海的普速铁路网,提高对扶贫脱贫、地区发展、对外开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能力”规划要求。 其他符合性分析 1.1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工程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本)中“二十三、铁路2、既有铁路改扩建”的鼓励类项目,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1.2“三线一单”符合性 “三线一单”主要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 (1)生态保护红线 本项目位于牡丹江市林口县龙爪镇境内,项目所在区域无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名胜古迹及水源地,项目在选定地址建设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关于生态红线划分的要求。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本项目位于重点管控单位内。重点管控单元突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按照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约束,解决局部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生态环境风险高的问题。 (2)资源利用上线 本项目建成后不需要水电热资源,项目建设占用既有道路用地和铁路用地,无须新征用地,土地资源、水资源消耗符合要资源利用上线求。 (3)环境质量底线 本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地最近的地表水体为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乌斯浑河入牡丹江河段水质目标为Ⅲ类水体,本项目运营期不排放废水,不会对地表水体产生污染。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4b类区和2类区标准。根据本次环评分析结果,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质量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项目建设后不会突破环境质量底线。 (4)负面清单 本项目不在黑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黑发改规〔2017〕4号)“林口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内。 本项目不属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中禁止和限制类的项目,符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的要求。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三线一单”的要求。 1.3生态环境相关规划符合性 本项目运营期不排放废水、固体废物,没有固定大气污染排放源,不增加道路车辆数量,道口立交改造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了流动污染源废气排放数量,符合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黑龙江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生态环境相关规划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25 二、建设内容 地理位置 2.1项目所在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龙爪镇图佳线K348059.4处,工程起点坐标起点130度1分8.110秒,45度6分15.190秒,终点130度1分37.780秒,45度6分47.150秒 项目组成及规模 2.2工程组成及规模 项目的主体工程、辅助工程、环保工程、依托工程、临时工程等工程内容,建设规模及主要工程参数见表2-2-1。 表2-2-1主要工程内容、建设规模及主要工程参数表 项目 主要工程内容 备注 主体工程 2.2.1桥梁工程 拟建桥梁上跨图佳铁路,交叉点铁路里程为图佳线K347059.4,对应道路里程桩号为K0290.2,道路与铁路交角为75。该桥第2孔跨越既有道路、第3孔上跨图佳线铁、第4孔跨越既有沟渠及村路。 立交桥孔跨布置为52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小箱梁,桥全长132m,桥梁设计角度75。桥面宽度净8.0m20.5m(防撞墙),桥面横坡采用2.0双面坡,桥上横坡由盖梁调整。 上部结构25m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小箱梁,梁高1.5m,桥跨每孔由4片小箱梁组成,其中中梁1片,边梁2片。 下部结构桥墩采用矩形盖梁柱式桥墩,盖梁高度为1.4m,墩柱采用圆形墩柱,直径为1.4m,桩基础,桩径1.6m;桥台采用肋板式桥台,桩基础,桩径1.2m,桥台盖梁高度为1.3m,设置耳墙和牛腿背墙。 跨越铁路桥孔墩柱边缘距离铁路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为8.84m。 桥面铺装10cmC50防水混凝土面层;防水层;10cmC50防水混凝土桥面现浇层。 2.2.2引道工程 (1)平面设计 引道路线起点与线路左侧并行铁路的既有道路相接,设R40m曲线绕避龙爪镇中学,于图佳线K348059.4处斜交75上跨铁路后落地,终点与线路右侧既有国道201相接,路线全长815.413m。 引道主线共设2条圆曲线(R40m、300m),不设缓和曲线,根据半径值设置相应的超高和加宽。 (2)纵断面设计 本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受控于铁路净高要求,路线起终点与既有路标高顺接。道路最大纵坡为4.000,最小纵坡2.000,不同坡度之间采用竖曲线连接,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400m,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2500m。 (3)路基设计 路基标准横断面 维持道口处既有路基标准,行车道宽23.5m;硬路肩20.5m,土路肩20.5m;路基全宽9.0m。 路拱横坡2,土路肩横坡3。 填方高度小于8m时,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5;当路基高度大于8m时,08m边坡坡率采用11.5,8m以下边坡坡率为11.75。 (4)路面铺装 路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 22cm水泥混凝土面层(弯拉强度≥4.5MPa) 20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0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20cm天然砂砾垫层 路面总厚度为82cm。 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 2-2-1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技术指标 1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20 3 路基宽度 m 9.0 4 路面宽度 m 8.0 5 土路肩宽度 m 21.5 项目位置 6 最大纵坡 4.0 7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Ⅰ级1.3 8 铁路荷载 ZKH活载 9 跨铁路孔桥下最小净高 m 6.8 2.2.3既有路拓宽改造工程 图佳线K348059.4上跨立交桥引道起点处既有道路较窄且路面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平改立工程建成后车辆通行需求,本次设计对既有道口至上跨立交桥引道起点(龙爪镇中学门口)段既有路进行拓宽改造。 (1)平面设计 既有路平面维持既有,因道路左侧为村户,故向铁路侧加宽,既有路加宽后路面宽7.0m,路基全宽8.0m,改造长度878.666m。 (2)纵断面设计 本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受原路标高要求,路线起终点与既有路标高顺接。 (3)路基标准横断面 维持既有路基标准,行车道宽7.0m;土路肩20.5m;路基全宽8.0m。 路拱横坡2,土路肩横坡3。 (4)主要技术标准 2-2-2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技术指标 1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20 项目位置 3 路基宽度 m 8.0 4 路面宽度 m 7.0 5 土路肩宽度 m 20.50 6 最大纵坡 -0.481 7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Ⅰ级 (5)路面结构 水泥混凝土路面22cm水泥混凝土面层(弯拉强度≥4.5MPa) 20cm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 20cm4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 20cm天然砂砾垫层 路面总厚度为82cm。 (6)涵洞 拓宽道路K0551处顺接既有路排水涵一座,采用2-3.0m钢筋混凝土明涵,涵长5.80横延米,交角为90,涵洞出入口挖沟与既有沟渠顺接。 (7)道路靠近铁路侧路肩边缘距离图佳线铁路路肩边缘的距离为8~12m,邻铁路侧全线设置SS级混凝土护栏。 辅助工程 人行地道 在图佳线K347340.6新建1-3.0m人行地道,净高2.5m,主体全长16.0m,主体两侧接坡道,坡道坡比14,左侧坡道长24.9m,右侧坡道长31m,坡道设置风雨棚,梯道全长71.9m。 改移道路 由于新建立交桥及引道阻断了既有道路之间的连接,本工程对既有道路进行改移。 改移道路设于大里程侧桥梁锥坡外,连通既有道路,改道长度75m,路面宽3.5m,采用砂石路面。 涵洞工程 本工程共设2座涵洞 (1)引道K0013处设置排水涵一座,采用1-61.5m钢筋混凝土箱涵,涵长21.76横延米,交角为75,涵洞出入口挖沟与既有沟渠顺接。 (2)引道K0800处设置排水涵一座,采用1-43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涵长18.56横延米,交角为80,涵洞出入口挖沟与既有沟渠顺接。 排水工程 (1)桥面排水 本桥上跨铁路桥孔不设泄水管,采用路面纵向自排水,桥面雨水通过其余孔跨排水管排入地面排水系统。 (2)路基、路面排水 路面设置路拱横坡,雨水流入边沟或散排。 全线路基相应设置了边沟或排水沟。 附属设施 (1)防撞墙立交桥主体两侧满跨设置SS级钢筋混凝土防撞墙。 (2)防护网本桥跨铁路桥孔及相邻两孔桥面两侧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高度不小于2.5m,网眼不大于0.25cm2。 (3)桥梁护栏路侧布设护栏。 ①填方高度H≤3m时不设置路侧护栏; ②填方高度H>3m时路侧设置波形梁护栏; (4)交通标志 ①引道起、终点处设置限速、限载等标志。 ②标志支架结构采用单柱式,设置于路侧,标志边缘距路面或路肩边缘不得小于25cm,标志下缘距路面的高度为200cm。 临时工程 施工 便道 施工便道利用施工场地周边的既有道路和工程永久占地新修建的施工道路。 / 环保工程 施工期 大气 粉状易起尘建筑材料进行苫布遮盖,施工场地围挡,大风天气禁止进行土石方施工,施工场地定期洒水抑尘。 噪声 使用低噪声设备,合理规划施工期行车路线,夜间禁止施工。 水环境 桥梁施工时采取简易围堰兼沉淀池收集施工废水,施工废水沉淀后上清液用于场地抑尘;施工营地租赁附近民房,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堆肥利用。 固废 项目挖方回填利用,道口和道口房拆除建筑垃圾约10m3,用于乡村道路的修补。生活垃圾利用租住民房处既有垃圾收集设施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生态 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恢复为原地类,裸露地面撒草籽绿化,林地补栽原树种树木,工程砍伐林木货币补偿,异地补种。 运营期 大气 排放不达标的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噪声 控制行车速度,限制车辆鸣笛 生态 加强引道两侧绿化林地的维护 公用工程 给水 施工用水主要为混凝土构筑物养护用水,本项目施工用水采用城镇自来水管网供水。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利用驻地村屯供水系统供水。 排水 本项目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场地降尘。施工营地租赁附近民房,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堆肥利用。 供电 本项目用电由附近村屯既有输电线路引入。 工程占地 永久 占地 跨线桥工程永久占地合计26580m2,其中铁路用地513.3m2,水田25046.7m2,苗圃1020m2。 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永久用地15346.7m2,其中铁路用地9526.7m2,既有道路用地5840.0m2。 / 临时 占地 工程临时用地数量2000m2,为工程材料厂占地。占地类型为苗圃用地 / 土石方工程 工程占用耕地及林地,需要先将水田和苗圃地表0.3m厚的表土清理出来临时存放在施工场地附近。 跨线桥梁工程挖方10391.7m3(清表土数量7820m3),填方57974.2m3,利用方6047.5m3,须外购土方51926.7m3,剩余表土方4344.2m3,用于工程临时占地生态恢复以及周边劣质农田改良。道路拓宽改造挖方3097m3,利用方3097m3,填方3527m3,须借方430m3。 总平面及现场布置 2.3工程布局情况和施工布置情况 2.3.1工程布局情况 本项目在林口县龙爪镇图佳线K347310道口两侧建设,跨线桥由道口向大里程侧移位749m至图佳线K348059.4斜交75上跨铁路,桥梁东侧引道与G201国道相连西侧与龙爪镇既有道路相连。拓宽上跨立交桥引道起点处至既有铁路道口西侧之间的道路,工程布局见附图2。 2.3.2施工布置情况 施工期间施工道路大部分利用既有道路,既有道路拓宽加固后作为施工便道连接施工现场,其他新建施工便道位于永久征地内。 在拟建桥梁图佳线下行线k348100左侧空地内设置临时材料厂和施工场地,大临工程布置见附图2。 施工方案 2.4工程施工方案 桥梁施工方案上部结构箱梁采用预制吊装施工,跨铁路孔桥需在列车天窗内施工,施工时对铁路轨面采用满铺木枕防护,防止落物落梁破坏轨面。 施工顺序 (1)施工准备0.5个月。修建通往工地的临时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工程。 (2)桥梁、路基工程同时开工,工期3个月。桥梁下部工程开始施工、路基工程同步实施。 (3)路面工程1.5个月。路基、桥梁下部工程工程完成后进行路面工程建设。 (4)附属及配套工程0.5个月。路面工程完成后进行附属及配套工程施工。 (5)竣工验收0.5个月。 施工总工期6个月(不含冬歇期) 其他 无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生态环境现状 3.1生态功能区划 3.1.1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黑政发〔2012〕29号)项目所在地林口县位于“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发展方向 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主要是濒危珍惜动植物分布较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生态系统的区域。 水源涵养型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禁止非保护性采伐,力争全面停止主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开展以中幼林抚育为重点的森林抚育经营,保护野生动物;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开发林木和水资源,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清洁能源等为主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形成生态主导型产业格局;合理分布农业人口,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条件与省内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繁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障社会稳定;基本建立起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保持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的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加强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扩大保护范围,降低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水域及湿地环境。 该区域中农业产粮大县(市、区),应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本项目为铁路平交道口改立交及相连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跨线桥工程占地为水田、铁路用地、苗圃用地以及既有道路用地,工程建设不会对区域主体功能区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3.1.2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位于“Ⅰ4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区”的“Ⅰ411乌斯浑河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所在区域林口县面积7181平方公里,该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天然林面积逐渐减少,水源涵养功能降低,土壤侵蚀较重”。生态环境敏感性表现为“土壤侵蚀敏感性为中度敏感;有大面积区域生物多样性敏感性为高度敏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产”,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为“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扩大森林面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工程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恢复为原地类,裸露地面植树种草。项目建设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产”影响很小。 3.1.3水土保持区划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黑龙江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项目所在地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级“东南部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水土保持区划内。 东南部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I-2-2hz) (1)基本情况 本区包括牡丹江市、绥芬河市、鸡西市、七台河市、东宁市和林口县等21市(县),区域总面积50334.77km2,其中耕地面积14118.47km2,林地面积32152.54km2。区域总人口475.92万人,人均耕地0.30hm2,农村各业生产总值468.75亿元。 本区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11068.77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1.99,其中轻度侵蚀4171.78km2,中度侵蚀3113.77km2,强烈侵蚀1883.74km2,极强烈侵蚀1285.85km2,剧烈侵蚀613.63km2。现有侵蚀沟22900条,沟道密度0.19km/km2。 本区山势起伏,森林密布,为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隆聚的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69~1686m,年降水量520~700m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类型主要有暗棕壤、草甸土和沼泽土等。主要河流有牡丹江、倭肯河和乌苏里江及其一级支流穆棱河等。本区植被以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林业资源丰富。鸡西、七台河的煤炭、石墨和稀有金属矿藏丰富,矿区散布其间。镜泊湖为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 (2)主导基础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 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蓄水保水、农田防护、防灾减灾、拦沙减沙;社会经济功能为农业林业生产、粮食生产、水源地保护、河湖边岸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 (3)重点防治区划分 本项目位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黑龙江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划定的“东北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Ⅱ2)”(省级重点治理区)内。 (4)重点治理方略 重点治理区应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蓄水固土、减少泥沙下泄为目标,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开展“山水林田湖”统一规划和全面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开展生态修复、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植被面积。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侵蚀沟治理工程、配套保护性耕作和坡面蓄排体系建设,提高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同时,严格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通过全面规划和规模治的能力 3.1.4项目用地及周边与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相关的生态环境现状 本项目位于林口县龙爪镇图佳线K348059.4处。 林口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距牡丹江市120公里,距煤城七台河、鸡西不足100公里,是连结三市的枢纽。是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等对俄贸易口岸的前沿腹地。 (1)地形地貌 林口县大部分属山区,境内山多林密,江河纵横。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西部山势险峻,东部渐趋平缓。西部大综岗子山海拔1 357米,为全县最高点。东部以大楚山为分水岭,分成南、北两部分。 (2)气候 林口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下,季节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气候多变;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由于全县属中低山丘陵漫岗地带,地形复杂,山区局部小气候比较明显。全县热量、水份、日照等气候条件。牡丹江、乌斯浑河下游河谷平原地区,热量较高,雨量较多,无霜期长。中低山区,高寒冷凉,气候条件较差。 (3)河流水系 项目所在地东侧为乌斯浑河。乌斯浑河全长141.12公里,发源于大楚山北麓,流经龙爪、林口、古城、建堂、刁翎四镇一乡后汇入牡丹江。 (4)水文地质特征 工点范围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圆砾层及以下地层中。水位埋深1.5m~2.6m高程为264.70~270.97m左右,水位年变化幅度2~3m。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并以地下径流及蒸发方式排泄。 (5)土地资源 2005年底,林口县土地总面积为718473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9706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4116公顷,其他土地面积24650公顷。 根据林口县土地第二次调查成果,到2009年底,林口县土地总面积为7129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262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033公顷,其他土地面积25247公顷。 (6)野生动、植物 林口县广袤的林海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建国前,县域曾有“棒打狍子瓢 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 林木类有红松、白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冷杉、胡桃、水曲柳、榆树、杨树、桦树、椴树、柞树、桑树等许多品种,其中红松、胡桃、黄菠罗、水曲柳等是经济实用价值很高的珍贵树种;云杉、冷杉属于珍稀自然保护树种。 草类有小叶樟、大叶樟、五花草、乌拉草、芦苇等。 本项目路基、桥梁工程建设用地类型有铁路既有用地,既有道路用地以及普通耕地和人工林地。由于铁路、公路交通比较繁忙,人类活动频繁,项目所在区域没有大型野生动物活动。 3.1.5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牡丹江市环境质量公报2020年度,2020年牡丹江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达标。 2020年牡丹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2.1。市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一氧化碳日均值及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均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为乌斯浑河(又名武斯浑河),为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未确定水体功能,未规划水质目标。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黑龙江省乌斯浑河入牡丹江口处水质目标为Ⅲ类水体。根据牡丹江市环境质量公报2020年度,项目所在区段牡丹江口内2020年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满足水质目标要求。 (3)声环境 根据牡丹江市环境质量公报2020年度,2020年牡丹江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7分贝,声环境质量为一般。 2020年牡丹江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声环境质量为较好。 2020年牡丹江市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1类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2、3、4类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夜间3、4类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1、2类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 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3.2与本项目相关的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铁路道口改造工程,原有铁路建成于1935年,当时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原有工程无污水排放,无固定大气污染源,不需申请排污许可证。 项目所在地铁路并行G201国道,铁路公路交通繁忙,项目所在区域没有大型野生动物活动,不会对动物迁徙造成阻隔影响。项目所在地铁路路基两侧为普通耕地,原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 经现场监测,本项目铁路边界处的声环境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交通干线两侧4b类标准的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表3-3-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序号 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级别 1 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mg/m3 2 生态环境 保护地表植被,临时占地恢复原有地类,裸露地面绿化 3 地表水环境 禁止施工产生的废渣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进入乌斯浑河。 4 声环境 见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评价 标准 3.4.1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标准值见下表 表3-4-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浓度单位 SO2 年平均 20 60 ug/m3标准状态 24小时平均 50 150 1小时平均 150 500 TSP 年平均 80 200 24小时平均 120 300 PM10 年平均 40 70 24小时平均 50 150 PM2.5 年平均 15 35 24小时平均 35 75 NO2 年平均 40 40 24小时平均 80 80 1小时平均 200 200 CO 24小时平均 4 4 mg/m3标准状态 1小时平均 10 10 表3-4-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编号 项目 分类标准值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PH值(无量纲) 6~9 2 溶解氧≥ 饱和率90或7.5 6 5 3 2 3 高锰酸盐指数≤ 2 4 6 10 15 4 化学需氧量(COD)≤ 15 15 20 30 40 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3 3 4 6 10 6 氨氮NH3-N≤ 0.15 0.5 1.0 1.5 2.0 注除PH外,其余项目标准值单位均为mg/L;本项目执行Ⅲ类标准 表3-4-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单位LeqdB(A)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昼间 夜间 4a类 70 55 2类 60 50 道路边界40m以内区域执行4a类标准,道路边界40m以外区域执行2类标准 3.4.2排放标准 表3-4-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单位mg/m3 污染物 生产工艺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颗粒物 施工作业、运输 ---- 周界外浓度最高为1.0 表3-4-5建筑施工场地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 昼间 夜间 备注 70 55 夜间噪声最大声级超过限制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 其他 本项目运营期没有固定大气污染源,没有废水排放源,不产生总量指标控制的污染物,本项目不需要总量指标。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1施工期工艺流程简述 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如下图 图4-1-1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4.1.2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是场地平整、桥梁基础施工、引道路基填筑施工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土石方运输车辆的往返产生扬尘和车辆尾气。 4.1.3 施工期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为水泥混凝土构筑物养护废水、桥梁施工基坑废水以及施工设备冲洗废水,通过施工场地设置的沉淀池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不外排。 施工人员产生生活污水,经驻地村屯化粪池收集,定期清掏堆肥利用。 4.1.4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推土机、挖掘机、卡车等施工机械等会产生噪声污染,源强82~90dBA之间。 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在昼间施工中,多数机械在30m范围内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昼间标准,而所列的机械中装载机在200m范围内超过了GB12523-2011中的夜间标准。 4.1.5施工期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道口和道口房拆除,桥梁基础施工建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生活垃圾等,如果不能合理处置,将会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1.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工程占地 跨线桥工程永久占地合计26580m2,其中铁路用地513.3m2,水田25046.7m2,苗圃1020m2。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永久用地15346.7m2,其中铁路用地9526.7m2,既有道路用地5840.0m2。具体占地类型及数量见表4-1-1。 表4-1-1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 单位m2 占地性质 占地类型 铁路用地 既有道路用地 水田 苗圃用地 合计 永久占地 10040 5840 25046.7 1020 41946.7 临时占地 2000 2000 工程临时占地用作材料厂,占地类型为苗圃用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占用苗圃, (2)土石方工程 跨线桥梁工程挖方10391.7m3(清表土数量7820m3),填方57974.2m3,利用方m3,须外购土方51926.7m3,剩余表土方4344.2m3,用于工程临时占地生态恢复以及周边劣质农田改良。道路拓宽改造挖方3097m3,利用方3097m3,填方3527m3,须借方430m3。 表4-1-2 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m3 项目 挖方 填方 利用方 借方 弃方 桥梁工程 10391.7 57974.2 6047.5,农田改良利用4344.2 51926.7 0 道路改造 3097 3527 3097 430 0 合计 13488.7 61501.2 9144.5,农田改良利用4344.2 52356.7 0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车辆燃油尾气影响,车辆行驶时的路面扬尘污染,没有固定大气污染。 本项目运营期没有废水排放。 运营期车辆运行产生噪声影响,项目建设前后噪声影响程度变化很小,由于跨铁路线桥梁有原道口南移801m,使得G201国道与楚山村的距离变大,道路交通噪声对村屯的影响降低。 运营期没有固体废物产生和排放。 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车辆运行产生的扬尘对道路两侧植物、农作物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小。 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 既有铁路道口位于龙爪镇内,道口左侧均为商铺及住宅,道口右侧为农田,且有一条水沟与铁路平行,原位修建立交拆迁量较大,为减少拆迁,向铁路大里程侧移位764.6m至图佳线K348059.4处新建525m简支转连续箱梁桥,第2孔跨越既有道路,第3孔跨越铁路,第4孔跨越既有水沟及道路。 工程在选定的地点建设,施工期对村屯居民的扰动较小,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较小。项目不占用基本农田,运营期噪声影响较小,项目选线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合理可行。 大临工程就近布置,减少工程材料运输扰动范围,选址合理可行。 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5.1.1 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中应强化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及施工建设方面的有关规定; (2)材料场等临时工程场地四周设2.5m高挡板防护,防止扬尘污染环境; 施工场地内堆放的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以及工地堆存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建筑土方应当采取围挡、遮盖或者其他抑尘措施; (3)施工现场采用喷水、遮盖、压实等措施;弃土及时清运,避免二次扬尘。施工现场建立洒水清扫抑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非冰冻期每天洒水不少于2次,并有专人负责; (4)施工期间,装卸和运输渣土、砂石、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采用苫盖措施遮盖易起尘物料,尽量减少扬尘; (5)遇有4级以上大风或重污染天气预警时,必须采取扬尘防治应急措施,应停止土石方挖掘、运输、装卸及其他有可能产生扬尘的作业。 以上防止扬尘污染措施,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运行稳定,可使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大气污染降到最小,粉尘浓度贡献值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规定的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0mg/m3,可被周围环境所接受。 5.1.2施工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桥梁的施工场地及料场选址应离开河岸有一定的缓冲距离,防止生产生活废水对水体造成污染,防护距离一般应在20~30m以上,确保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施工废水不排入水体中。 (2)桥梁基础施工采用钢板桩防护措施,降低基坑水产生量,产生的基坑废水排入沉淀池处理,沉淀后用于施工降尘,严禁弃入地表水体。 (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入租住村屯的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外运堆肥利用。 (4)施工机械和车辆冲洗过程产生冲洗废水,经设置的沉淀池集中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采取上述措施,本项目施工对地表水体影响较小。 5.1.3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噪声控制可从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防护、以及控制施工时间等方面来考虑。 (1)优先选用噪声影响小的施工机械设备; (2)合理布局,制定施工计划时,应尽可能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使用,临近村屯距离小于200m时夜间(2200-600)不施工。 (3)物料运输车辆通过村镇时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须控制车辆行车速度并尽量保持匀速行驶,不鸣笛或少鸣笛,夜间(2200-600)不进行临近村屯的运输作业和其他噪声扰民作业。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物料运输对沿线声环境影响较小。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治理措施可行。 5.1.4 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1)土石方开挖区域表土临时堆放在施工场地范围内,采用草袋围挡、防雨布覆盖,防止水土流失,表土全部用于路基边坡防护。 (2)对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弃土和砂石废料及时进行清理,做到随产随清,贯彻清洁生产的思想。桥梁基础施工将产生一定量的泥浆和钻渣,经沉淀、固化后,运至弃渣场填埋场处理。 (3)道口道口房拆除产生建筑垃圾,约10m3,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用于田间道路的修补,可以就地消化。 (4)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清运,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5)桥梁基坑施工产生的的钻渣、泥浆进行固化处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不外排。 采取以上措施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