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ur七anroad engineering GB 51286-201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8 年9 月1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家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road engineering G 51286 -2018 4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河北l鹏润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淤 开本850X1168毫米1/32 印张2Ys字数63千字 2018年9月第一版2018年9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7.00元 统一书号15112 31465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百[寄本社退换 11jfS政编码100037 本社网址http// www.cabp. 网上书店hllp//www.china- 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GB 50153的有关规定确定设计使用年限。应根据 其所处环境类别和环境条件进行结构耐久性设计,对需更换的构 件应明确更换要求,并应预留足够的更换空间。 4. 1. 10 桥梁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位于 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桥梁,应从设计、施工、运 营及养护等方面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 4.2荷载 4.2.1 桥梁设计应根据道路的功能、等级和发展要求等具体情 况选用设计汽车荷载。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荷载等级及其标准 值、加载方法和纵横向折减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车荷载应分为城A级和1城B级两个等级。 2 汽车荷载应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应由 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应采用车道荷 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桥台和挡土墙等的计算应采用车辆荷 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 3 车道荷载的计算罔4.2. } -1应符合下列规定 l 111 111 11111 111111111111 图4.2.1 - 1车道街裁 1城A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应为 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CPk的选取当桥梁 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 270kN;当桥梁计 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k360kN;当桥梁计算 13 跨径在5m50m之间时,Pk值应采用直线内捅求得; 当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标准值Pk应乘以 1.2的系数; 2城B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和集中荷载 标准值Pk应按城A级车道荷载的75采用; 3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 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应只作用于 相应影响线中一个最大影响线峰值处。 4 车辆荷载的立面、平面布置及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A级车辆荷载的立面、平面、横桥向布置图 4.2.1-2及标准值应符合表4.2.1-1的规定。 车轴编号l2 3 、 4 轮重kN60140 140 200 轴重kN3070 70 100 总重kN700 3.6111 1d 6.0111 7.2m 18m a立而 5 160 80 llll I T--41 llJ 『 忏一寸卜一一卜一比厂 忏-I平一-←-佯L b平面布置 图4.2.1-2城-A级车辆荷载的立面、平面、横桥向布置一 14 c横桥向布置 |主I4. 2. 1-2 城-A级车辆荷载的立面、平I町、横桥向布置二 表4.2.1-] 城-A级车辆荷载 车辆11编号.{立2 3 4 5 钊l重kN 50 140 140 200 160 轮巫kN 30 70 70 100 80 纵向前illlEm I 3. 6 I 6 I 7. 2 I f哥m斗在轮的横向“1距m 1.8 1.8 1.8 1.8 1.8 车轮着地的0. 25 X 0.6X 。.5X0.6X 0.6X m 宽度长度 。.250.25 。.25O. 25 O. 25 2城B级车辆荷载的立丽、平面、横桥向布置图 4.2.1←3及标准值应符合表4.2.1-2的规定。 表4.2.]-2 城-8级车辆荷载 车辆iI编号单位2 3 4 5 4111童kN 30 l20 120 140 140 轮亟kN 15 60 60 70 70 纵向前IllIm 3. 0 1.4 7. 0 1.4 每组车轮的横向中距m 1.8 1.8 1.8 1.8 1.8 夺轮着地的宽度长度 1丁1O. 3XO. 2 O. 6 X O. 2 O. 6X O. 2 O. 6X O. 2 0. 6 XO. 2 15 4 3 车轴编号l 140 70 140 70 120 60 120 60 制l重kN15 总重kN550 轮重kN30 叫」 7.0111 l j j rom同 12.8m a立面布置 一一--t- L一-110载长度, m ; 4. 2. 2-1 4. 2. 2-2 wp一一单边人行道宽度,m;在专用非机动车桥上取1/ 2桥宽,大于4m时仍按4m计。 4.2.3 非机动车道和l专用非机动车桥的设计荷载的选取.应充 分考虑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荷载工况。 4.2.4 作用在桥梁人行步道栏杆扶手上的竖向荷载应为 1. 2kN/m,水平向外荷载应为2.5kN/m。两者应分别计算。作 用在人行天桥栏杆扶手上的竖向荷载应为1.2kN/m,水平向外 荷载应为2.5kN/m,两者应分别计算且不与其他活载叠加。 4.2.5 除可变作用中的设计汽车荷载与人群荷载外,作用与作 用效应组合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的有关规定执行。 4.3结构 4.3.1 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应同时满足构造和l施工工艺 17 的要求。 4.3.2 桥梁应根据桥梁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结构破坏可能产生 后果的严重性,对重要部位的桥梁或结构提高设计安全等级。 4.3.3 曲线梁桥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结构支承体系应满足 曲线桥梁的受力和变形要求。 4.3. 4 位于通航河流或有漂流物的河流中的桥梁墩台及临近车 行道、易受汽车撞击的桥墩应进行防撞设计。 4.3.5 桥梁结构应采取可靠的抗倾覆措施,应具有足够的抗倾 覆安全度,并应避免局部构件失效引起的整体倒塌。 4.4抗震 4.4.1 对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O.05g及以上地区的城市桥 梁.应进行抗震设计,并应采取抗震措施。 4.4.2 桥梁应根据结构形式、在城市路网中位置的重要性以及 承担的交通量,进行抗震设防分类。 4.4. 3 对技术特别复杂的特大桥梁的地震动参数,应按地震安 全性评价确定,其他各类桥梁的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国家现行标 准的有关规定确定。 4.4.4 工程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 厚度划分,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4.4.5 当桥梁采用服震或隔震方法设计时,减震或隔震支座应 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屈服强度,相邻上部结构之间应设置足够的 间隙。 4.5施工 4.5.1 桥梁施工应满足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的要求,应优先采用 预制化、机械化等对社会交通影响相对较小的施工方案。 4.5.2 桥梁工程建设应在施工前确定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的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应制定满足安全、质量和l环保要求 的控 制指标、控制措施。 18 5隧道 5. 1一般规定 5.1.1 隧道设计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以及交通功能等要求,应协调 好与地面、地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各种管线的关系,减少功拆 迁,并应协调好与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 5.1.2 隧道设计应根据勘测和调查资料,综合地形、地质、水 文、气象、环境、地震以及施工和营运条件等因素,进行必要的 技术、经济、环保等方面的方案比选,应达到安全实用、质量可 靠、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的要求。 5.1.3 隧道防灾设计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应根 据隧道内交通量、交通特性、防灾设备、自然环境条件、隧道长 度和平纵技术标准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5.1.4 隧道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8306规定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5.1.5 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 计统一标准GB 50] 53的有关规定确定设计使用年限,隧道主 体结构应按满足100年正常使用的永久性结构设计。 5.1. 6 隧道施工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 全、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文明施工。 5.2总体布置 5.2.1 隧道总体布置及配套运营管理设施的设置,应满足隧道 正常运营、管理维护、防灾救援等需要。 5.2.2 当隧道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复杂以及存在严重 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时,应采取安全可靠的工程技术措施。 20 5.2.3 隧道平面线形应根据地形、路线走向、洞口位置、沿线 障碍物和施工工法等因素确定。 5.2.4 当隧道出口处设置平面交叉口时应满足洞口行程长度及 等待车辆排队长度的要求。 5.2.5 隧道纵坡设计应满足车辆行驶安全的要求。 5.2.6 隧道横断面及内轮廓设计应根据线路技术标准、建筑限 界、结构形式、施工工法、设备布置、防灾和运营养护等要求 确定。 5.2.7 隧道内严禁布置可燃、易爆管道。 5.2.8 主隧道与车行、人行疏散通道和横通道连通处,应采取 防火分隔措施。 5.2.9 当隧道内通行公共电汽车、有轨电车等客运车辆时,应 满足火灾工况下客流疏散逃生的要求。 5.3结构 5.3.1 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沿线建设条件、工程地质条件, 通过技术经济、功能效果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选择结构形式 和施工方法。主体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应 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 5.3.2 隧道结构应就其施工过程和正常使用各阶段,进行结构 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必要时还应进行变形和刚度计算。 5.3.3 隧道结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要求、场地条件、结构类 型和埋深等因素,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提高结构和接头处整体抗 震能力。 5. 3.4 隧道结构应根据所处的环境类别和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 设计。 5. 3.5 隧道应根据环境条件、结构特点、施工方法等因素进行 防排水设计。 21 5.4 设备及设施 5.4.1 隧道通风系统的设置应满足正常工况时通风、火灾工况 时防排烟的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环保和节能的要求。 5.4.2 隧道应根据火灾危险等级设置自然或机械排烟系统,避 难设施内应设置防烟系统。 5.4.3 隧道给水必须满足隧道运营所需的生产、生活和消防用 水的要求。 5.4.4 隧道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 标准的规定及环保要求。 5.4.5 隧道应根据隧道长度、车种组成及火灾危险性等配置消 防灭火设施。消防给71GB/T 18833的有关规定。隧道内在紧急 情况下安全逃生和救险要求较高,相应的人员在识认时不具备反 射识认的条件,规定应急、消防、避险等指示标志应采用主动发 光标志或照明式标志。 指路标志版面文字可并用汉字和其他文字对照形式。根据城 市规模、性质及特点,对不同道路等级是否采用汉字和其他文字 对照,可有不同要求。但对各城市旅游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商 贸、旅游景点、国际性活动场所等处的指路标志宜采用中英文对 照形式。 标线的可视性受路面清洁程度以及天气的影响很大,尘土、 雨、雪的覆盖以及夜间条件会较大地降低标线的可视性,因此对 标线的不粘污性以及在不利天气下的视认性提出要求,以保证交 通安全和交通效率。 6.2.4 交通标志结构设计应满足功能要求和安全性的要求,要 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各种标志结构的尺寸、 连接方式、土建基础等,应根据设置地点的风速、标志版面大 小、材料等由计算确定。 6.2.5 路面标线涂料种类较多,其性能应满足一定使用期内车 轮碾压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并应符合道路路面抗滑要求及环 保要求。 6.2.6 如果快速路中央带和路侧有足够安全净距,或提供足够 宽的无阻碍的恢复区,驶出路外的车辆就可以靠自己恢复正常行 63 驶,不会酿成严重事故。否则应设置防撞护栏。 根据交通事故调查,在快速路的主线分流区、快速路臣道 出口处等位置,属于危险三角区,容易发生车辆碰撞事故。快 速路分流区和臣道出口处小客车的运行速度往往不能按规定降 速,这些路段是恶性事故多发的路段。另外,互通式立体交叉 臣道和隧道内主线分流端也是事故多发的路段,因此,这些部 位需设置防撞设施,以降低事故发生时对事故车辆和内部乘员 的伤害程度。 6.2.7 决定是否设置路侧护栏或高路缘石的主要因素是车辆越 出路外的事故严重程度。在事故中,除越出路外车辆及车上人员 外,还有可能造成其他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行驶车速相对较 高,路侧紧邻车行道有桥墩、灯杆、标志杆及其他障碍物时,或 道路外侧高差较大有跌落危险时,车辆越出路外的后果可能较严 重;车辆越出路外可能与其他车辆、集中的人群、高危险的设施 等相撞,造成严重事故或二次事故。这些情况需要设置防撞护栏 或高路缘石予以预防。 6.2.8 主干路流量大、车速快,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 施以保证交通安全,这对于发挥主干路交通功能作用也是需 要的。 6.2. 9 本条规定目的为防止行人意外跌落。 6.2.10 隔离设施有隔离栅或绿障等,设置目的是防止行人进入 机动车快速行驶的道路。城市快速路或立体交叉的高标准阻道, 若没有阻隔设施,行人可能会横穿车道,而这些道路作为车流连 续流道路,驾驶员对于局部路段人流横穿车道缺乏思想准备,极 易造成人车相撞事故,因此应设置必要的隔离设施阻隔行人 穿越。 6.2.11 防落物网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桥梁上跨快速行驶的 通道时,桥梁上的行人不经意间撒落硬物、桥上杂物被风吹到桥 下或桥上车辆装载的物品撒落到桥下.造成快速行驶的车辆以较 高的相对速度与硬物相撞,或散落的物品造成车辆非正常行驶, 64 造成交通事故及对公民人身和财产的伤害。 6.2.12 防撞护栏是一种纵向结构设施,通过自身变形或迫使车 辆爬高来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的 目的。防撞护栏的设置应实现以下功能 1 阻止事故车辆越出路外或进入对向车道; 2 使事故车辆回到正常行驶方向; 3 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员的伤亡; 4诱导驾驶员的视线。 防撞垫在受到车辆碰撞时,通过自身的结构变形|吸收碰撞能 量,减轻对乘员的伤害程度。根据防撞垫的导向功能,可分为可 导向防撞垫和非导向防撞垫。防撞垫应具有以下功能 1 车辆正面碰撞或斜向碰撞时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减轻 乘客伤害程度; 2 对于可导向防撞垫,车辆侧面碰撞时,能改变车辆的碰 撞角度,并将车辆导向正确方向。 防撞设施等级的选择与车辆质量、车速、车辆越出路外的危 险程度等因素有关,设计时应合理确定。 6.3 交通管理设施 6.3.1 道路使用者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员及行人等 ,交 通信号灯应能被所有的道路使用者清晰、准确地识别。对于行人 信号灯,尤其要确保儿童、老人、残障人士能清晰、准确地识别 和方便地使用。 为保证交通信号能被清晰、准确地识别,城市主干路宜左右 各设1组,有利于各车道车辆的视认,并可作为故障备份。当路 口较宽导致信号灯视认距离过长时,应设置远近2套灯组。 6.3.2 通常情况下,城市道路的等级规模是根据交通需求确定 的,因此道路等级与交通量成正比。考虑到交通监控系统是新兴 发展的学科,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且国内城市经济发展 不平衡等因素,在工程建设时应结合道路交通量、管理需求和经 65 济能力句实际情况,参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执1J 。 根据树梁、隧道及道路性质将交通监控系统配J分为不同等 级,监控系统配置还应充分考虑与道路服务水平相以1日。 66 ωI 151 123 1 465 坐元 1 - 巧、d一 -oo -- -AO ; - - 1i一呵, 11 一且 ,、J一 i - - 号一价 书一 统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