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村港三期项目 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论证报告 公示稿 二○二四年一月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目 录 1 无居民海岛的基本情况2 1.1 海岛地理位置2 1.2 海岛历史开发情况3 1.3 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自然环境概况5 1.4 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自然资源及生态概况9 1.5 开发利用情况10 2 项目基本情况10 2.1 项目建设内容10 2.2 项目用岛情况12 2.3 项目用海情况15 3 工程建设方案15 3.1 项目用岛的平面布局15 3.2 主要建筑物与设施18 3.3 项目主要施工工艺、方法和流程 21 4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27 4.1 地形地貌保护及修复方案30 4.2 植被保护及修复方案37 4.3 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与特有物种保护方案37 4.4 珍稀植物保护方案41 4.5 海岛水资源保护方案41 4.6 废水处理方案41 4.7 固废处理方案43 4.8 废气与粉尘等的处理措施44 4.9 周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47 4.10 其他保护措施48 5 海岛生态监测站(点)布局与监测计划51 5.1 海洋生态系统环境监测51 5.2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跟踪监测54 5.3 监测数据管理58 I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1 无居民海岛的基本情况 1.1 海岛地理位置 (1)海岛标准名称 2009 年,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 根据海岛界定 与数量统计方法等相关技术标准, 将马岛界定为海岛。 2011 年 10 月, 海南省 人民政府在马岛中部设置了一座海岛名称标志碑,标志碑上海岛名称为马岛。 (2)地理位置 马岛隶属于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 距离桥头镇 7.97km,距离大丰镇 9.87km, 距离澄迈县 22.18km,距离海口市 23.39km。马岛位于澄迈县北部马村附近海域, 花场湾湾口,离岸最近距离约 0.18km。 (3)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论证报告编写要求的通 知和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综〔2018〕 15 号),项目用岛应采用现状数据计算海岛自然岸线、表面积、岛体和植被等要 素, 因马岛已开挖部分无法确定现状, 本项目采用马岛融合岸线作为计算申请用 岛面积、占用岸线等要素的基础数据。即已开挖部分采用 2016 年马岛岸线数据 计算用岛要素, 其他部分采用现状岸线计算用岛要素。根据融合岸线, 马岛投影 面面积为 93.3901 公顷,岛总表面积为 93.5168 公顷,马岛岸线长度为 8561.35m。 根据马岛生态本底调查报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22 年 9 月), 马岛是泥沙冲积岛, 西侧已连陆。目前马岛东北部区域由于建设花场湾内湾船舶 进出航道改建工程, 将马岛分为了南部岛体和北部岛体两部分。其中, 南部岛体 长约 3000m,最宽处约 55m,岛投影面面积约为 80.4025 公顷,表面积约为 80.5093 公顷;北部岛体长约 500m,最宽处约 220m,岛投影面面积约为 7.3163 公顷, 表面积约为 7.3362 公顷。 马岛南部岛体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 m 之间,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坡度 变化较小, 形态似飞鸽。其中北部区域主要被植被覆盖, 坡度平缓, 最高点约为 m,位于中部近养殖池区域。 北部岛体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 m 之间,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坡度平缓 2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且变化较小, 形态类似骏马头部。最高点高程约为 m,位于岛体中西部近航道区 域。 (4)岸线情况 马岛岸线长度为 8561.35m。岸线类型包括自然岸线(砂质岸线、生物岸线) 和人工岸线。 1.2 海岛历史开发情况 (1)马岛行政管理历史情况 马岛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北部马村附近海域, 岛北侧为沙土湾, 南侧为花场湾 潮汐汊道。马岛原为四面环水的孤立沙洲岛, 20 世纪 70~80 年代, 马岛西侧人 为修筑道路后与陆相连,目前马岛西侧最窄处宽约 150m。 1993 年海南太阳集团有限公司在马岛北侧取得 132.5332 公顷海域使用权后, 开始在项目用海区东侧(即马岛东北侧) 修建人工护岸和围堰, 进行填海造地拟 打造太阳湾旅游城项目, 但由于各种原因, 该项目只完成马岛东北侧小片填海造 地区后一直搁置, 该小片填海造地区围堰由于海浪冲刷、侵蚀, 大量吹填泥沙被 冲散和淤积在马岛北侧,与马岛原岛体连为一体。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 2008 年和 2016 年海南省(海南本岛)海岸线中,均将马岛东北侧原太阳湾旅游城项 目完成的吹填区与马岛一同界定为陆地,划为海南省(本岛)陆域。 1994 年 6 月,澄迈县土地管理局按海南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 让规定出让国有津涂 1057.506 亩和澄迈华侨农场转让划拨国有土地 940.494 亩 给海南科华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股份有限公 司),作为兴建玛岛(现马岛) 经济开发区第一期工程用地。土地出让年限为七 十年(琼土用〔1994〕93 号)。并要求从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必须全面动工二年 内必须按规划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否则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000 年 12 月, 澄 迈县政府将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使用权收回(澄府函〔2000〕 170 号)。 2009 年,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 根据海岛界定 与数量统计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将马岛和吹填区整体界定为一个海岛, 按照 无居民海岛的属性进行管理。 ;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2015 年 6 月,澄迈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有关管理规定,有偿收回了海南太阳集团有限公司 132.5332 公顷的海域使用权 证(国海证 094600581 号)并注销。 2016 年, 海南省开展了全省海岸线修测工作。根据 2016 年海南省(海南本 岛)海岸线修测成果,马岛岸线长度为 8451.76m ,面积为 91.5109 公顷。 2017 年 5 月,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建设花场湾内湾船舶进出航道改建工 程,在未办理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手续的情况下, 对马岛进行开挖, 导致马岛东 北部沙咀与马岛主体分离,分为南北两岛。此后马岛岸线基本稳定。 根据马岛岸滩冲淤调查研究报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2 年 6 月),花场湾内湾船舶进出航道改建工程将马岛分为了马岛南部岛体和马岛北 部岛体两部分。其中,马岛南部岛体长约 3000m,最宽处约 55m,面积约为 80.4025 公顷;马岛北部岛体长约 500m,最宽处约 220m,面积约为 7.3163 公顷;合计 总面积为 87.7188 公顷。马岛南部岛体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 m 之间, 最高点约 m,马岛北部岛体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 m 之间,最高点高程约为 m。 (2)海岛地理演变情况 1)马岛西侧连陆过程 20 世纪 70~80 年代前, 马岛为四面环水的孤立砂质海岛。马岛西端决口宽 约 420m,水深 0m 以浅(理论深度基准面),底质主要为砂; 东侧口门宽约 670m, 最大水深约 m,马岛东、西两侧均为花场湾入海口。 20 世纪 70 、80 年代, 马岛西侧通过人工修筑道路, 与海南本岛相连,海岛 丧失“四面环水”的属性。花场湾与澄迈湾之间仅靠马岛东侧潮汐通道进行活动。 2)马岛北侧沙咀形成过程 1993 年,海南太阳集团有限公司在马岛北侧取得海域使用权, 并启动围堰, 在马岛东侧修建人工护岸, 并将大量泥沙推填至马岛北侧海岸。1995 年, 由于部 分围堰未完成,在波浪冲刷和沿岸流作用下,围堰北侧形成一长约 900m、宽约 150m 的沙咀。 1995~2003 年,马岛北侧沙咀在 NE 向风浪作用下,泥沙进一步向西输移, 并在沿岸流的进一步作用下,形成倒钩状沙咀。 3)马岛北部岛体形成过程 4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2003 年后, 马岛北侧太阳湾旅游城项目仍未完围堰,向海堆积的泥沙在波 浪和潮流的作用下继续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 马岛北侧沙咀形状逐渐趋向稳定, 并覆盖有大量木麻黄林。 2017 年 5 月后,已形成的太阳湾旅游城项目的吹填区一部分逐渐被开挖形 成花场湾另一潮汐通道,将马岛分为了南部岛体和北部岛体两部分。 形成马岛北部岛体至今 5 年里, 马岛岸线整体较稳定, 未出现明显冲淤变化 较大的区域。 1.3 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自然环境概况 1.3.1 气候概况 项目所在区域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受海洋性调节影响。冬季干燥少雨, 夏季湿润多雨,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多。 据海口气象站 42 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港区的气象概况如下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23.9℃; 极端最高气温为 38.9℃(出现在 1952 年 4 月 10 日); 极端最低气温为 2.8℃(出现在 1955 年 1 月 12 日); 日最高气温≥35℃的年平均日数为 24.2d。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为 1615.9mm。降水多集中在 5~10 月,该 6 个月的降水量占 全年总降水的 80,其中以 9 月份降水量最多。全年日降水量≥25mm 的年平均 日数为 19.0d。 (3)风况 本区处于东亚季风南缘, 冬半年盛行偏北风, 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年平均风 速为 3.2m/s。每年的 10 月至翌年的 3 月以偏 NE 向风为主, 5~8 月盛行偏 S 向 风, 4 月和 9 月为季风转换季节。 常风向为 NE,频率为 15,次常风为 ENE 和 SSE 向,频率分别为 11和 10。强风向为 N 向, 最大风速 25m/s,瞬时极大风速>40m/s。全年出现 7 、8 级的大风日数平均为 13.5d。 5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略 图 1.3-1 风玫瑰图 (4)雾 年平均雾日为 30.3d,每年的 12 月到翌年的 3 月为多雾期, 其他各月都有雾 出现。 一般雾持续 3h 左右,但持续最长可达 12~15h。 (5)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5,由于受海洋调节, 水汽丰富,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变 化不大,其变幅为 82~87,最小相对湿度为 7.1。 1.3.2 海洋水文 (1)潮汐及水位 琼州海峡受其东口来的潮波和海南岛南部往北部湾来的西向潮波的共同影 响, 使得沿岸的潮汐类型和潮流变化复杂。潮汐类型自东向西的变化 木兰头为 不正规半日潮,秀英为不正规全日潮,马村为正规全日潮。 (2)潮流 马岛潮流主要呈往复流动, 南部潮流流向与潮汐通道走向一致, 北部受地形 等多因素影响流向较发散。从潮流流速平面分布上看, 南部受潮汐通道束水影响 流速较大, 北部流速较小。从流速垂线分布上看, 同一个站位各层流速分层较明 显,表层流速大于中、底层流速。从潮流平均流速上看, 南部落潮流强于涨潮流, 北部涨、落潮流相差不大,涨潮流略强。 (3)波浪 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常浪向为 NE,次常浪向为 NNE 和 NNW。强浪向为 NW,次强浪向为 NE 和 WNW 向。 从马村站的实测波浪资料可以看出, 马岛区域的主要波浪作用方向为常浪向 NNE~NE,强浪向为 NNW~NW 向。次强浪向为 NE 向。 1.3.3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略图,直接影响到本场地稳定的断裂有两条 一是光村- 铺前活动断裂,距场地南侧边缘约 1km;二是颜春岭-道崖断裂,其西北段经过 6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码头区的西南角,向西北方向延伸。 光村-铺前断裂走向大致为 80, 倾向北北西, 倾角 80, 深部断距数百米, 浅部断距几十米至一百米不等。断裂控制了盆地内自第三纪以来大厚度松散碎屑 物的沉积, 可能形成于第三纪的初期, 在第四纪仍有活动, 1605 年的琼州大地震 震源位于断裂的东端。 颜春岭-道崖断裂为隐伏断裂, 走向 320, 西北段偏西呈弧形弯曲, 走向变 为 290, 倾向北东, 倾角不详。根据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989 年 12 月 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 150000,长流幅、海口市 幅、白莲市幅及灵山市幅)资料,推测该断裂构造可能形成于晚第三纪初期, 控制着晚第三纪松散碎屑物的沉积与火山喷发。 初步查明沿 LK1、LK2、MK4、MK45、MK46、MK47、MK48、MK49、MK34 、 HA2、HA9、HK15 连线, ④层淤泥质粘土底标高均低于连线两侧 4~8m,为“U ” 型沟谷, 波状起伏, 与沿颜春岭-道崖断裂西北段向海区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初步 推测该“U”型沟谷可能为颜春岭-道崖断裂切割所致。 1.3.4 地层分布 略 1.3.5 地震效应 略 1.3.6 海岛地形地貌 马岛南部岛体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 m 之间,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坡度 变化较小, 形态似飞鸽, 最高点约 m,位于马岛南部岛体中部近养殖池区域。马 岛北部岛体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 m 之间, 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坡度平缓且 变化较小, 最高点高程约为 m。马岛南部岛体岸滩有多处侵蚀陡坎, 存在岸滩侵 蚀和岸线后退加剧的可能。 马岛北部岛体南北两侧为花场湾潮汐通道,其中南侧通道宽约 260m,水深 为 m 至 m,是内湾码头进出的唯一航道。北侧通道宽约 210m,水深为 m 至 m, 7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由于通道内存在废弃桥梁,无法作为航道使用。 马岛是澄迈湾湾顶沙堤的地貌结构,属堆积岛,岛上物质来源为松散砂砾, 土壤以沙土为主, 主要由长石、石英质中砂组成。潮间带物质以砂的组分比例最 高,其次为粉砂,砾石和粘土的组分比例较低。 1.3.7 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 马岛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澄迈湾海区, 北临广阔的北部湾, 本海区遭受热带气 旋袭扰的概率较高, 影响该地区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 根 据统计 1981~2010 年期间登陆或影响该地区的热带气旋不含热带低气压年平 均 2.8 个,其中登陆该地区的热带气旋年平均为 0.5 个。热带气旋影响本海区时, 会出现大风并常伴有暴雨, 海面出现巨浪和风暴潮, 会侵蚀马岛海岸, 影响岛体 稳定性。 2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降现象。穿过菲律宾进入 南海直逼琼东海岸并在琼海市或文昌市登陆的台风, 以及从海南岛北部沿海和琼 州海峡穿过的台风, 对海南岛所造成的台风暴潮往往都比较大, 威胁性强, 带来 的潮灾也特别严重。 风暴潮多发生于 7 月~10 月,占总数的 80以上,这与台风活跃季节相吻 合。根据海南省沿海风暴潮的发生发展规律, 海南省东北部岸形易形成风暴潮增 水,因此,马岛所在海区为易受风暴潮侵袭的区域。 3地震 马岛位于花场湾潮汐通道入海口处,为砂质海岛。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略图, 直接影响到本场地稳定的断裂有两条 一是光村-铺前活动断裂,距马岛南侧边 缘约 1km;二是颜春岭-道崖断裂, 其西北段经过马岛东南角, 向西北方向延伸。 根据地质钻探结果, 马岛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无不良地质构造现象及地质灾害的 影响, 但区域场地土类型软弱土, 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属于抗震不利地段, 地 震时易发生震陷和侧向滑移。因此, 马岛开发利用时, 应做好相关防灾减灾对策 措施。 8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1.4 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自然资源及生态概况 (1)土壤与淡水 岛上无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和泉水等地下水的分布, 但有两口人工水 井, 均位于岛中南部区域。马岛土壤 pH 范围为 5.62-8.66,平均值 7.00,以酸性 土壤为主; 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水平低, 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 土壤 中铅、镉、铬、汞、砷、铜、锌、镍含量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 (2)沙滩 马岛是典型泥沙岛, 沙滩资源丰富。沙滩是海岛重要的旅游资源。马岛南部 岛体北部沙滩长 2.9km,砂质洁白松软,主要由中粗砂、细砂组成,滩面宽阔, 坡度平缓, 最宽处约 50m,最窄处约 20m,是马岛的优质沙滩。马岛南部岛体南 部沙滩面积较小、宽度较窄, 最宽处约 20m;马岛南部岛体东部沙滩长约 100m, 坡度较大,最宽处宽度约 30m。 (3)海域环境质量 马岛周边海域绝大多数调查站点以一类水质类别为主, 但有部分站点水质现 状类别为三类,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 其点位超标率为 11.1,最大超标倍数为 0.33。三类超标点位所在海洋功能区为港口航运区, 其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 为不劣于三类海水水质, 总体而言, 监测区域海水水质均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要 求,水质状况级别为良好。马岛周边海域沉积物质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 标准, 沉积物质量状况级别为良好。岛滩及周边区域有垃圾堆积现象, 影响海岛 整体生态环境和景观价值。 (4)海洋生态 马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蓝藻、绿藻、金藻 5 大门类 100 种, 细胞丰度介于 8.87104306.41104cells/m3 之间,平均细胞丰度为 73.26 104cells/m3 ;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海链藻、并基角毛藻、菱形海线藻、旋链角 毛藻、夜光藻球形棕囊藻。浮游动物共有 10 类 106 种,种类较为丰富,主要为 沿海近岸种。其中,桡足类 44 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 41.9,优势种类有肥 胖箭虫、隆线拟哲水蚤、琴形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和鱼卵。大型底栖动物共有 4 个生物类别, 41 种, 其中环节动物 1 种,脊索动物 7 种,节肢动物 24 种,软 9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体动物 9 种,优势种类有 2 种,为红狼牙鰕虎鱼和凸云母蛤。游泳动物 135 种, 隶属于 17 目 55 科, 其中鱼类为 12 目 46 科 108 种, 头足类为 3 目 3 科 9 种, 甲 壳类 2 目 6 科 18 种。马岛周边海域主要渔业种类为胡椒鲷、太平洋棘鲷、丝鳍 海鲶、脉海鲶、颈斑鲾、皮氏叫姑鱼、圆鲹、竹荚鱼、银灰半棱鳀、叫姑鱼、鹿 斑鲾、舒氏猪齿鱼、钝头叫姑鱼、条纹斑竹鲨、尖嘴魟和鲾等。 (5)红树林 马岛南部岛体南侧潮间带分布有红树林,最大一处红树林面积约为 0.80hm2, 其它为零星分布。红树林优势种为红海榄、海榄雌, 群落高度在 1.2m~2m 之间, 覆盖度 75~85之间。 (6)岸线水深等资源情况 马岛岸线长度为 8561.35m。岸线类型包括自然岸线(砂质岸线、生物岸线) 和人工岸线。 水深略。 1.5 开发利用情况 马岛及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类型主要是海水养殖、道路、码头及公益设施设置 等。 马岛上养殖池塘均已废弃。岛上日常用水、电均从相邻的圣目村引入。马岛 南部岛体东南侧建有简易渡船码头, 主要用于马村、桥头镇等附近村镇村民出行。 马岛南部岛体现有泥土路和人行小路, 泥土路贯穿马岛南部岛体东西至渡船码头, 长约 3km。马岛南部岛体与马岛北部岛体之间是花场湾的潮汐通道, 也是船舶进 出花场湾的航道。马岛北部岛体南北两侧为花场湾潮汐通道, 其中南侧通道宽约 260m,是内湾码头进出的唯一航道。北侧通道宽约 210m,由于通道内存在废弃 桥梁,无法作为航道使用。 2 项目基本情况 2.1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名称马村港三期项目 10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2)项目性质新建工程 (3)申请用海情况 项目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中的港口用海, 用海方 式包括“建设填海造地”“港池、蓄水等”,项目拟申请总用海面积为 98.6935 公 顷,其中填海造地用海面积 35.1209 公顷、港池用海面积 63.5726 公顷(港池一 用海面积 59.5354 公顷,港池二用海面积 0.0002 公顷,港池三用海面积 4.0370 公 顷)。 (4)申请用岛情况 本项目用岛类型界定为“交通运输用岛”。本项目用岛 方式界定为“填海连岛与造成岛体消失的用岛”。项目用岛总面积为 13.0048 公 顷。 (5)项目占用海岛岸线情况 项目建设占用海岛自然岸线长度 1687.6m,新 增岸线长度为 152.2m。 (6)总投资约**亿元 (7)地理位置项目位于海南省澄迈县海口港马村港区,马村港二期码头 工程项目以南。项目地理位置见图 2.1- 1。 (8)建设规模 拟形成码头岸线总长度 1270 米, 分为西侧生产性岸线 630 米段,南侧生产线岸线 640 米段,两段岸线之间夹角为 115, 630 米岸段建设 项目建设 1 个 3 万吨级、 1 个 7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部分按靠泊 7 万吨 级集装箱船、部分按靠泊 10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640 米岸段建设 2 个 2 万吨 级集装箱泊位、 1 个 2 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 2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 计)以及 100 米工作船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 5 千吨级件杂货船设计),设计年 吞吐量为 160 万 TEU 和 85 万 t 件杂货。同时利用南侧 640 米岸段东侧的 100 米 岸段建设支持系统泊位。项目陆域总面积约 63 公顷,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表 2.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数量 单位 备注 1 年吞吐量 集装箱 160 万 TEU 件杂货 85 万 t 2 码头长度 1270 m 3 泊位数量 多用途 5 个 1 个 3 万吨 级、 1 个 7 万 吨级、 2 个 2 万吨级集装 箱泊位、 1 个 2 万吨级多用 途泊位 11 序号 项目 数量 单位 备注 4 陆域总面积 62.42 公顷 5 填海面积 35.12 公顷 6 用地面积 20.57 公顷 7 建设期 24 月 2.2 项目用岛情况 1)项目名称马村港三期项目。 2)项目用岛区位本项目占用部分马岛北部岛体作为码头及堆场区,占用 其余马岛北部岛体及周边海域作为港池。 3)项目用岛类型及用岛方式 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综〔2018〕15 号),本项目用岛类型界定为“交通运输用 岛”。本项目用岛方式界定为“填海连岛与造成岛体消失的用岛”。 4)项目用岛面积 13.0048 公顷。 5)项目占用海岛岸线情况 项目建设占用海岛岸线长度 1687.6m,新增岸线 长度为 152.2m。 6)项目用岛年限 50 年。 表 1.3.7-1 分类型用岛面积 序号 类型 面积 1 仓储建筑 1.6325 2 道路广场 0.9838 3 港口码头 1.2035 4 人工水域 9.1850 5 合计 13.0048 12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图 2.2-1 用岛位置图 13 略 图 2.2-2 项目用岛占用融合岸线类型图 略 图 2.2-3 项目用岛占用 2022 年实测马岛岸线类型图 略 图 2.2-4 项目形成岸线示意图 14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2.3项目用海情况 项目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中的港口用海, 用海方式包括“建设填海造地” “港池、蓄水等”,项目拟申请总用海面积为 98.6935 公顷, 其中填海造地用海面 积 35.1209 公顷、港池用海面积 63.5726 公顷(港池一用海面积 59.5354 公顷, 港池二用海面积 0.0002 公顷, 港池三用海面积 4.0370 公顷)。项目建设占用岸线 3173.7m,其中大陆人工岸线 1486.1m,海岛岸线 1687.6m,新形成岸线长度 1551.6m 。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为 50 年。 项目用海部分根据海域使用管理相关要求, 单独开展海域使用论证等相关工 作。 3 工程建设方案 3.1项目用岛的平面布局 (1)项目总平面布置 项目位于海南省澄迈县海口港马村港区南部, 马村港二期码头工程项目以南。 拟形成码头岸线总长度 1270 米,分为西侧生产性岸线 630 米段, 南侧生产线岸 线 640 米段,两段岸线之间夹角为 115, 630 米岸段建设项目建设 1 个 3 万吨 级、 1 个 7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部分按靠泊 7 万吨级集装箱船、部分按 靠泊 10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640 米岸段建设 2 个 2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1 个 2 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 2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 以及 100 米工作 船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 5 千吨级件杂货船设计),设计年吞吐量为 160 万 TEU 和 85 万 t 件杂货。同时利用南侧 640 米岸段东侧的 100 米岸段建设支持系统泊 位。项目陆域总面积约 63 公顷,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2)项目用岛平面布置 本项目利用马岛北部岛体北部作为马村港三期项目码头、堆场区域。码头为 多用途泊位(水工结构按 2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长度约 440m,堆场为重箱集 装箱堆场,面积合计 1.63 公顷。 本项目利用马岛北部岛体南部和现状水域作为马村港三期项目停泊水域和 回旋水域。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取 56m 。回旋圆直径为 275m,回旋水域底标 15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高取 m。 3.1.1 水域布置 (1)码头及前沿停泊水域 码头轴线方向 155 335,码头岸线长度 630m,可同时停靠 1 艘 3 万吨 级和 1 艘 7 万吨级集装箱船(水工结构部分按靠泊 7 万吨级集装箱船、部分按靠 泊 10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码头轴线方向 90 270,码头岸线长度 640m, 可同时停靠 2 艘 2 万吨级集装箱船、 1 艘 2 万吨级件杂货船(水工结构按靠泊 2 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工作船泊位岸线长度 100m,可兼顾生产性泊位(水工结 构按靠泊 5 千吨级件杂货船设计);码头面顶高程为 m。 项目南侧 640m 岸线位于港口码头用岛区块,码头轴线方向 90 270, 长度约 440m。 (2)回旋水域 船舶回旋水域、港池布置在码头前方, 10 、11泊位回旋圆直径为 600m, 回旋水域底标高取 m;1214泊位回旋圆直径为 275m,回旋水域底标高取 m; 工作船兼顾生产性泊位水域底标高取 m。 项目 1214泊位前方为项目人工水域用岛区块,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取 56m。回旋圆直径为 275m,回旋水域底标高取 m。 3.1.2 陆域布置 本工程陆域总面积为 62.42 公顷,陆域宽度约 630m,自码头前沿至本工程 港外道路纵深约 1150m。根据功能不同, 主要分为码头前沿作业区、堆场区、辅 建区和港区道路四部分。 (1) 码头前沿作业区 码头与陆域连片布置。西侧岸线码头前沿作业区宽 52.0m,码头前沿至海侧 轨道中心 4.0m,轨距 30m,后轨后方布置 18m 宽舱盖板堆放区;南侧岸线码头 前沿作业区宽 37m,共布置海测轨、中轨、后轨 3 条轨道, 码头前沿至海侧轨道 中心 3.0m,海测轨距中轨、后轨距离分别为 10.5m 和 16m,满足不同轨距船岸 设备作业需求。 16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南侧岸线码头前沿作业区位于港口码头用岛区块,前沿作业区宽 37m,共布 置海测轨、中轨、后轨 3 条轨道, 码头前沿至海侧轨道中心 3.0m,海测轨距中 轨、后轨距离分别为 10.5m 和 16m,满足不同轨距船岸设备作业需求。 (2) 堆场区 集装箱重箱堆场布置在陆域前方, 空箱堆场布置在陆域后方, 集装箱堆场总 面积约为 33.23 公顷, 自前向后依次布置重箱堆场(含冷藏箱堆场)、空箱堆场。 重箱堆场采用轨距 29.3m 的 ERTG 和轨距 40.0m 的 RMG 进行堆场作业; 空箱堆 场采用空箱堆高机作业。 件杂货堆场面积 3.00 公顷, 布置在集装箱重箱堆场东南侧, 采用轮胎吊、叉 车作业。 本工程危险货物集装箱在港区内为直装直取作业, 不在港内堆存, 仅在港内 设置应急处理场及相关设施, 危险货种包括 第 2 类(2.1、2.2 项)、第 3 类、第 6 类、第 7 类、第 8 类、第 9 类危险货物。 本工程危险品应急处置场位于纵一路南侧、横二路东侧, 主要用于处理危险 品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临时危险, 其上建有处理场地、集水池以及应急设备库。应 急处置场可同时放置两个 20 英尺的集装箱, 铺面进行抗腐蚀处理,高程不高于 周围堆场及道路, 其周围设置水沟、集污池等设施。应急处置场旁边设置洗眼器 和沙箱。危险货物集装箱在码头装卸时应严格按照危险货物集装箱港口作业安 全规程及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安全规程等国家及行业规范操作。 集装箱重箱堆场位于仓储建筑用岛区块,重箱堆场采用轨距 29.3m 的 ERTG 和轨距 40.0m 的 RMG 进行堆场作业。 (3) 辅建区 考虑充分利用马村二期工程的办公管理设施, 辅建区布置在港区中部偏东北 方向的不规则地块内, 尽量靠近马村二期管理区, 方便两者联系。本项目港区红 线内辅建区内布置机修车间、材料工具库等机修设施, 给水泵房、生活污水处理 站、含油污水处理站、危废暂存间、中心变电所等公共配套设施, 此外布置办公 楼、综合楼、候工楼及食堂, 供现场办公、候工、休息等使用; 同时在港区东南 角地块内设置拆装箱库 1 座。 辅建区不占用马岛。 17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4) 进出港大门与港区道路 港区内围绕堆场设置纵、横向主干道。纵向主干道为纵一路纵三路,宽度 均为 24m。横向主干道为横一路横五路, 其中横一路横四路宽度为 16m,横五 路宽度为 24m。 港区进、出港大门布置在横五路中部位置, 采用进出合一的模式, 布置 8 条 车道, 4 进 4 出。为防止大门附近车辆拥堵, 在进、出港大门南侧和港内生产辅 建区内分别布置了港外、港内停车场。 项目纬二路和经三路部分位于道路广场用岛区块,宽度为 24m。 3.2主要建筑物与设施 3.2.1 主要建筑物结构 根据项目平面布置, 用岛范围内建筑物包括 3 万吨级泊位码头作业区、集装 箱堆场、纬二路和经三路。 (1)2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结构方案 码头采用顺岸连片式布置, 码头面高程为 m,泊位前沿底标高为 m。码头沉 箱主体结构以下设置约 4m 厚的抛石基床, 石料为 10~100kg 块石, 为防止波浪 及水流对抛石基床的淘刷破坏, 基床块石外侧设置 60~100kg 块石护底。沉箱底 宽 11.2m(包括前趾 1.2m),高 15.0m,长 18.25m,横向、纵向分别设置 2 个、 4 个仓格。沉箱单件重约 1600t,沉箱内回填 10- 100kg 块石。 沉箱上现浇钢筋混凝土胸墙, 胸墙内布置水电管沟。沉箱墙后设置减压棱体, 减压棱体材料为 10~100kg 块石。减压棱体后方回填中粗砂形成陆域。墙后减压 棱体与陆域回填砂之间依次设置不小于 500mm 厚的二片石垫层、不小于 800mm 厚的混合倒滤层, 并要求在其上铺砌倒滤土工布两层, 防止回填料中细小颗粒析 出。 码头前轨设置在胸墙上方, 后轨采用灌注桩基础, 灌注桩直径 1000mm,间 距 4.5m,桩底设计标高 m,桩基础上部现浇后轨道梁,梁高 2.2m。前轨与后轨 轨距 16m,轨道均采用 QU80 钢轨。 附属设施方面, 系泊设施采用 1000kN 系船柱, 间距约 18m 布置; 防冲设备 选取 1150H 两鼓一板标准反力型橡胶护舷,间距约 18m 布置一组。 18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2)集装箱堆场 本工程堆场工艺方案综合考虑集装箱码头的各类因素, 如作业管理、港口性 质(旧设备利用) 及吞吐量情况、堆场布局、使用要求等, 重箱堆场采用搬迁的 ERTGRMG 工艺方案,冷藏箱堆场采用搬迁的 RMG 工艺方案,空箱堆场作业 采用 RMG 和空箱堆高机。 3.2.2 水域主尺度 3.2.2.1 泊位长度 根据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165-2013),在同一码头岸线上一字形连续 布置泊位时,码头总长度按下式确定 端部泊位 Lb =L1.5d 中间泊位 Lb =Ld 式中 Lb -码头泊位长度(m); L-设计船长(m); d-富裕长度(m); 本工程码头岸线分为两段, 南北向和东西向岸线。考虑到岸线对同时停靠不 同吨级船舶的适应性、灵活性, 满足多种不同吨级船舶组合情况下的靠泊要求, 西侧码头岸线长度取 630m,南侧码头岸线取 640m,设计码头岸线长度与停泊船 型的组合见下表 表 3.2-1 630m 岸线集装箱泊位船型组合岸线需求分析表 船型组合 岸线长度(m) 组合 1 1 艘 7 万吨级1 艘 3 万吨级 272413130031630 组合 2 1 艘 7 万吨级2 艘 5 千吨级 13121131213130031630 表 3.2-2 640m 岸线件杂货船型组合岸线需求分析表 船型组合 岸线长度(m) 组合 1 1 艘 2 万吨级件杂货船2 艘 2 万吨级集装箱船 211832018320166476 40 组合 2 3 艘 2 万吨级集装箱船 201832018320183316 40 项目西侧岸线最终选用 1 艘 7 万吨级1 艘 3 万吨级集装箱船泊位组合;南 19 马村港三期项目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侧岸线为了使得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