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新城LH-B-07c区块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龙港市新城LH-B-07c区块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龙港市新城LH-B-07c区块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龙港市新城LH-B-07c区块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龙港市新城LH-B-07c区块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龙港市新城LH-B-07c区块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港市新城 LH-B-07c 区块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公示稿) 浙江博绘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2023 年 6 月 目录 1 概述1 1.1 论证工作由来1 1.2 论证工作等级5 1.3 论证范围5 1.4 论证重点5 2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7 2.1 建设内容7 2.2 规划条件7 2.3 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回顾12 2.4 区块用海情况14 2.5 区块用海必要性15 3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17 3.1 自然环境概况17 3.2 海洋生态概况37 3.3 自然资源概况42 3.4 开发利用现状45 4 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51 4.1 用海环境影响分析51 4.2 用海生态影响分析54 4.3 用海资源影响分析55 4.4 用海风险分析57 5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58 5.1 区块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58 5.2 利益相关者界定61 5.3 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61 6 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62 6.1 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62 6.2 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69 7 用海合理性分析76 7.1 选址合理性分析76 7.2 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78 7.3 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80 7.4 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85 8 生态修复方案87 8.1 生态修复重点和目标87 8.2 生态修复方案88 8.3 生态修复预算、实施计划与进展91 8.4 本区块用海生态修复要求94 9 结论与建议95 9.1 结论95 9.2 建议95 1 概述 1.1论证工作由来 江南涂围垦工程位于鳌江口以南、舥艚港以北、东塘以东的龙港沿海,地理 位置详见图 1.1- 1。龙港市新城 LH-B-07c 区块位于温州市龙港新城江南涂围填海 工程南部,海景路北侧。 拟出让区块涉及的图斑目录编号为 330327-0139,图斑总面积 900.6358 公顷, 围填海状态为已填成陆区,利用状态为未利用,审批状态为未登记备案未发证。 拟出让区块属于处理方案中的“其他用海项目(其他中远期拟建用海项目)”。 拟出让区块属于经营性用海项目,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 使用权。 受龙港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本次海域使用论证工 作。接受委托后,项目组根据项目所在海域用海性质、规模和特点,进行了现场 勘查与调访、收集了有关基础资料,并对项目所在海域及附近地形、地质、地貌、 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开发、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资料进行调研,同时向当地自然 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和征询了意见,在此基础上,参照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 则的有关要求,我公司编制完成了龙港市新城 LH-B-07c 区块海域使用论证 报告书(送审稿)。 鳌江口 江南涂历史围填海区 扶贫搬迁建设区 舥艚港 中心渔港 图 1.1-1 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地理区位图 本区块位置 图 1.1-2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现状调查图 本区块位置 图 1.1-3 江南涂拟建项目开发利用计划平面布置图 1.2论证工作等级 出让区块填海造地 2.2928 公顷,小于 5 公顷,判断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等级为二级。 1.3论证范围 本次根据论证等级及其用海情况、所在海域特征及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确 定论证范围为区块外缘线向外扩展 8km,论证面积约 106km2。论证范围见图 1.3- 1。 图 1.3-1 论证范围示意图 1.4论证重点 本次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重点为 (1)用海必要性分析; (2)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3)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4)生态建设用海。 2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2.1建设内容 2.1.1 区块概况 项目名称龙港市新城 LH-B-07c 区块 出让单位龙港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 项目地点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 出让规模共出让 1 宗海域,区块面积 2.2928 公顷 用地类型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区块所在调查图斑编号330327-0139 区块用海性质经营性用海 2.1.2 地理位置及概况 江南涂区域位于龙港市东北部、鳌江入海口南岸,南至琵琶山、舥艚作业区, 西接东塘标准堤,用海面积 2494.4725 公顷,位置见图 1.1- 1。 本区块位于江南涂围填海工程内,龙湖片区南侧,海景路以北。区块内生长 有杂草,无人工设施,详见图 2.1- 1。 区块内现状高程在 3.09m3.37m 之间,地形较平坦,详见图 2.1-2。 2.1.3 建设规模和内容 本次出让的 LH-B-07c 区块,位于龙港新城龙湖片区的南部,区块用地性质 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2.2规划条件 根据龙港市新城 LH-B-07c 地块规划要点(龙〔2023〕规划要点 9 号), LH-B-07c 区块规划要点如下 2.2.1 土地使用 建设用海面积22935.56 平方米,该地块坐落于龙港新城海景路以北、渔港 路以东,具体界线详见图 2.2- 1。 规划用海性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图 2.1-1 区块现状 图 2.1-2 区块地形图(略) 图 2.2-1 龙港市新城 LH-B-07c 区块用海红线图 32 用海兼容性要求兼容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娱乐康 体设施用地(B3),兼容教育科研用地(A3) 2.2.2 环境容量 容积率1.0-2.5 要求落实相关绿色建筑的要求。 计入容积率的地上总建筑面积 大于等于 22935.56 平方米 ,小于等于 57338.90 平方米。要求设计一层地下室。 建筑密度≤45 绿地率≥20 绿化要求地块围墙内绿化不小于 2 ,围墙后退部分需建设为绿地(若不 设围墙也应如此),并计入计算绿地率的总绿地面积。且该后退部分绿地建设方 案需与项目建设方案同时审批,并纳入竣工验收范围。若该后退部分设置开口, 在不违反机动车出入口设置要求前提下允许后退部分结合出入口做部分道路硬 化。若龙港新城开发建设中心需在该后退部分建设有关电力、市政管线等基础配 套设施,受让方需无偿配合建设。 建筑高度≤100 米 海域利用率35-55 2.2.3 交通组织 车行出入口方位北侧龙南路(暂命名)、南侧海景路、东侧环科路(暂命 名) 停车配置 根据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 DB33/T1021-2013 号设置机动车位,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停车位应独立设置, 方便使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按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 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建规〔2019〕199 号)设置,建设标准按浙江省工程 建设标准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DB33/1121-2016 号) 执行。 2.2.4 公配设施 各项市政配套设施与龙港新城市政管网相衔接。 32 2.2.5 市政与竖向 场地标高≤5.5 米1985 国家高程基准 ,并与周边做好衔接。 地块内已有地下管线应根据相关规划及规定进行保护和退让或转移。 5G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应按龙港市 5G 移动通信基站布局专项规划 (2019-2025 年)及相关技术标准设置。 2.2.6 城市设计及空间布局 (1)建筑后退空间(高层加退 5 米) 东退 24 米宽环科路道路红线≥10 米 南退 32 米宽渔景路道路红线≥13 米 西退 32 米宽渔港路道路红线≥13 米 北退 24 米宽龙南路道路红线≥10 米 建筑退让应同时满足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温 市规〔2017〕127 号)的要求。 (2)建筑间距按照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温市规〔2017〕127 号)执行。 (3)城市设计要求 整体风貌特征地块建设需符合龙港市新城城市设计要求。 围墙设置东侧、北侧退 24 米宽道路红线≥8 米,南侧、西侧退 32 米宽道 路红线≥10 米。沿周边道路围墙应采用通透式围墙,高度不大于 2.2 米,该地块 可不设置围墙。 2.2.7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主导功能为配建停车场库及消防、人防等必要的配套设施。 地下空间开发应综合考虑地质情况和市政管线敷设要求,结合海绵城市的相 关规范开展设计。 其它地下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应不小于 3 米,相邻地块有安全防护等特 殊要求的,应满足相关规范及要求。 根据温州市人防工程产权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温政办〔2021〕71 号) 规定,该项目须配建人防工程,依法结建的人防工程及独享的口部建筑无偿移交 给政府指定单位,产权归国家所有。具体以人防部门相关规定为准。 32 2.3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回顾 本区块所在的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已填成陆,仅预留部分防洪排涝水系, 因此本次论证仅对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下内容引用江南涂 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报告。 2.3.1 施工平面布置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在原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外侧海堤建成后进行填海,其 与江南涂围区南侧的中心渔港配套设施区一同实施,填海采用吹填方式,吹填后 进行软基处理。吹填土来自江南涂围区外侧的航道疏浚土。 吹填区分为 6 个区块,区块之间用隔堤分割,本区块为吹填区 A2 内。 图 2.3-1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吹填施工布置图 32 2.3.2 施工工艺和方法 2.3.2.1 海堤施工工艺 海堤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石料开采→碎石加工→测量放样→土工布铺设 →碎石垫层铺设→ 塑料排水板→经编土工布→抛石-反滤土工布→ 闭气土方(与 抛石交替进行)→迎潮面护底→迎潮面护面→堤身砌石→堤顶结构。 (1)铺设土工布退潮时露滩地段,采用人工赶潮,直接将土工布铺设在 滩涂面上。退潮时补露滩地段,采用专业的土工布铺设船进行水下 GPS 定位铺 设。 (2)碎石垫层施工土工布铺设定位后,从各料场运输碎石抛填至土工布 上,涂面高程在平均潮位以下的采用船抛,平均潮位以上的采用车抛。 (3)塑料排水板施工先定位,将塑料排水板通过导管从管靴中穿出,将 塑料排水板与桩尖贴紧管靴,以导杆顶住管靴插入土层中,送达预定设计深度后 拔出导杆。 (4)抛石。 (5)镇压层护面施工迎潮面镇压层兼做施工路面,利用抛填车辆碾压密 实,并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超高。 (6)堤顶道路及堤顶防浪墙在大堤堤身抛石全部完成并连续 3 日内沉降 效益 2mm/d ,再进行堤顶路面施工。 2.3.2.2 隔堤施工工艺 (1)砂被及吹填砂施工首先铺设砂被及吹填砂作为排水垫层,开展多个 工作面,直接人工摊铺,以砂库供砂筑堤。 (2)打设排水板待砂被和吹填砂施工完成后,插板机进场进行陆上排水 板施工。 (3)铺设通长袋再铺设通长袋作为加筋垫层。 (4)袋装砂棱体施工开展多个工作面,采取短流水作业,阶梯式推进。 (5)铺设无纺布为防止砂被及袋装砂棱体袋布裸露在外风化,在堤身外 侧铺设一层无纺布。 (6)泥灰结石路面施工施工测量集中场地备料场拌法拌合运输 摊铺整平碾压成型。 32 2.3.2.3 填海施工工艺 填海工程包括吹泥和软基处理。疏浚船距吹泥区距离较近时,采用单船作业 方法。距离较远采用绞吸船接力泵船作业方法。 (1)吹泥工艺 1)单船作业法连接岸管浮管,绞吸船接力泵船作业法确定接力泵船摆放位 置及系统管线连接方案。 2)管架头安装及试吹填。 3)正式吹填,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吹填口位置,保证吹填平整度。 4)管线拆除,船机退场。 (2)软基处理工艺 软基处理采用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浅层处理有砂垫层 真空预压深层处理。 1)吹填疏浚土至设计标高,静置、晾晒一定时间。 2)搭设工作浮桥,铺设土工编织布。 3)插塑料排水板。 4)连接主管和支管,安放检测仪器。 5)铺设抽真空设备,覆膜密封。 6)抽真空先试抽真空,再确定真空度达到 85kPa ,并持续抽真空。抽真 空过程中,应保证真空泵 24 小时不停泵。 7)停止抽真空、平整场地。 2.4区块用海情况 2.4.1 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本区块用海类型为“造地工程用 海 ”中的“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 ”,用海方式为“填海造地 ”中的“建设填海 造地 ”。 2.4.2 用海面积 区块面积为 2.2928 公顷。 2.4.3 用海期限 本区块用海期限 40 年。 2.5区块用海必要性 2.5.1 建设必要性 2.5.1.1 是提供配套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龙港新城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地带,长三角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部 和对接发展的前沿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组成部分、温州市 启动对接海西区的“五大对接行动 ”的前沿阵地。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浙台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龙港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力实施“投资驱动 ”战略,发展“浙商回归经济 ”,带动企业投资意愿增强。 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等 相关规划都将江南涂区域布局为临港产业基地。 商业服务业的发达兴起,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创建美好生活 的重要方面。商务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 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 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对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商业服务业作用 不仅表现在产出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同时商业服务业发展对孕育市场关系、 完善市场机制以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均有重要作用。 商业用地较工业用地在环境影响方面是正效益,商业用地能促使周边用地功 能的完善。目前,龙港新城已形成的大片综合居住区,迫切需要有一定的配套设 施来支撑当地居民的生活及消费,因此,为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其周边规 划一定规模容量的商业用地是非常有必要的。 拟出让区块用地性质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项目建成后能够为新城产业发 展提供配套服务,有利于疏解龙港老城人口,建设功能健全、配套完善、宜居宜 业的滨海花园城市。 2.5.1.2 是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举措 2018 年 12 月 27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 题处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自然资规〔2018〕7 号),通知指出依法处置未取得 32 海域使用权的围填海项目,开展生态评估和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对已经纳入 通过审查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具体处理方案的项目办理用海手续。 2019 年 4 月 24 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关 于印发(浙江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的通知(浙自然 资规〔2019〕1 号),方案指出规范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用海审批,对于全省 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报自然资源部备案之前,选址在已填海区域且对海 洋生态环境无重大影响的近期和中期建设项目,沿海各市政府应加快处理,成熟 一个、处理一个,确保尽快落地。 2019 年 10 月 24 日,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通过自然 资源部备案(自然资办函〔2019〕1857 号)。至今,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 问题中的近期急需拟建用海项目(包括工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 35 个项目,总用海面积 339.7231 公顷),已相继完成了海域使用论证,目前部分 已开工、部分已出让、部分正在报批过程当中。 本区块位于 330327-0139 号图斑,围填海状态为已填成陆区,利用状态为未 利用,审批状态为未登记备案未发证。本区块属于处理方案中的“其他用海项目 (其他中远期拟建用海项目)”。因此,加快本区块的实施进程,能够完善处置围 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的具体工作,是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举措。 综上分析,本区块建设必要性充分且迫切。 2.5.2 用海必要性 本区块所在的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已填成陆,纳入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清单, 该区域已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有关要求的 通知(自然资规〔2018〕7 号)规定,编制生态评估报告和生态修复方案,该 区域处理方案已获自然资源部批复,本区块的实施是落实处理方案备案文件要求, 完善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的具体工作,是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的重要举措。 本区块的实施是龙港新城龙湖片区的重要配套设施,区块建设能够完善龙港 新城配套设施,促进龙港新城的发展,区块用海必要。 总体来说,本区块出让可加快处理江南涂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完善龙港新 城配套设施,推进龙港新城的建设步伐,本区块用海是必要的。 32 3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 气象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位于鳌江河口南岸,附近主要气象站为鳌江站。鳌江气 象站位于鳌江北岸的鳌江镇,东经 12030′ ,北纬 2736′ ,距江南涂区域围填海 区所在位置约 5.5km 。资料系列始于 1958 年,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 降水、积雪、积冰、日照、蒸发、地湿、风、云等。项目用海区及附近海域属中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长冬短, 基本上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又受台风及季风影响,山地、丘陵、平原之间 小气候区差距较大。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洪涝、干旱、大风、龙卷风、冰雹 等。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18.0℃ , 最低为一月份,平均气温 7.9℃; 最高为七月份,平均 气温 28.3℃ 。绝对最高气温 40.8℃ , 绝对最低气温-5.0℃。 (2)降雨 所在区域雨水丰沛,空气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 1535mm ,平均雨日 176d。 降水主要集中在 3~9 月,约占全年的 80%。 (3)风况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风向和风速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全年主导 风向是东到东北风,其频率为 21 。多年平均风速 2m/s 。极大风速 40.4m/s ,相 应风向东;极大风速持续时间最长为 8h19min ,相应风向为东及风速为 36.5m/s。 8 月风速最大,平均为 2.4m/s ,极大为 36.5m/s ,相应风向为南。 (4) 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1866.8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42。其中气温 10℃以上期 间的日照时数 1350.7h ,占全年日照百分率 30。极大年日照时数 2204.8h;极小 年日照实数 1533.3h 。按季排列如下夏季 638h ,秋季 506.2h ,冬季 368.6h ,春 季 354h。七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大,256.4h;二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小,104.2h。 (5)湿度 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 83,最小相对湿度 32 11 。月平均相对湿度以 4 月至 6 月为最大,达 86至 88;1 月、11 月、12 月最小,为 79。 3.1.2 海洋水文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 2018 年 34 月进行了春季观测,布设 6 个水 文测站,1 个临时潮位测站进行(见表 3.1- 1 和图 3.1- 1)。 表 3.1-1 20172018 年水文观测站位表 类型 站名 WGS84 坐标 水深(m) 经度(E) 纬度(N) 定点潮流站 C1 定点潮流站 C2 定点潮流站 C3 定点潮流站 C4 定点潮流站 C5 定点潮流站 C6 临时潮流站 苍南电厂 长期潮流站 鳌江水文站 图 3.1-1 2018 年水文站泥沙测验站位示意图 32 3.1.2.1 潮汐 2018 年春季水文测验期间,苍南电厂临时潮位站和鳌江水文站 2 个潮位站 潮汐类型指标值(H01HK1)/HM2)分别为 0.22、0.20,为规则半日潮海区;浅海 影响系数 HM4/HM2 分别为 0.02 、0.11 ,主要浅海分潮振幅(HM4 HMS4HM6 )之 和分别为 0.07 m.0.42 m,因此,两季调查结果都表明项目用海区水域潮汐性质可 归属为正规半日潮的类型。2018 年春季的潮位统计资料见表 3.1-2。 表 3.1-2 2018 年观测期间潮汐特征值统计表(85 高程,单位m) 项目 站名 2017 年秋季 2018 年春季 临时潮位站 鳌江水文站 临时潮位站 鳌江水文站 潮位 最高潮位 最低潮位 平均高潮位 平均低潮位 平均海面 潮差 最大潮差 最小潮差 平均潮差 涨、落潮 历时 平均涨潮历时 平均落潮历时 3.1.2.2 潮流 (1)实测最大流速、流向 2018 年春季水文测验期间,实测最大涨潮流速为 0.81m/s(314 , 出现在大 潮期间 C5 测站的表层,最大落潮流速为 0.83m/s(136 , 出现在大潮期间 C5 测站的表层。 表 3.1-3 2018 年春季大潮期间实测最大流速(m/s)及流向( o )统计表 区域 站号 潮流 表层 0.2H 0.4H 0.6 H 0.8H 底层 垂向平均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湾内 C1 涨潮流 落潮流 C2 涨潮流 落潮流 C3 涨潮流 落潮流 32 湾口 C4 涨潮流 落潮流 湾口外 C5 涨潮流 落潮流 鰲江口 C6 涨潮流 落潮流 表 3.1-4 2018 年春季小潮期间实测最大流速(m/s)及流向( o )统计表 区域 站号 潮流 表层 0.2H 0.4H 0.6 H 0.8H 底层 垂向平均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湾内 C1 涨潮流 落潮流 C2 涨潮流 落潮流 C3 涨潮流 落潮流 湾口 C4 涨潮流 落潮流 湾口外 C5 涨潮流 落潮流 鰲江口 C6 涨潮流 落潮流 (2)流速 2018 年春季,舥艚港内(C1C3 测站)主要表现为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湾 口及湾外(C4C5 测站)主要表现为涨潮流大于落潮流,鳌江口(C6 测站)大 潮期间涨潮流小于落潮流,小潮期间涨潮流大于落潮流。C1~C6 测站最大垂向 平均涨潮流速分别为 0.28m/s 、0.35m/s 、0.31m/s 、0.31m/s 、0.71m/s 、0.50m/s , 最大垂向平均落潮流速分别为 0.23m/s 、0.30m/s 、0.35m/s 、0.24m/s 、0.65m/s、 0.54m/s。 图 3.1-2 反映了春季各测站大、小潮期间平均流速对比情况,大潮期间潮流 明显大于小潮期间。 春季大潮期间,C1~C6 测站平均流速分别为 0. 11m/s 、0. 16m/s 、0.24m/s、 0. 17m/s 、0.41m/s 、0.27m/s;小潮期间,C1~C6 测站平均流速分别为 0.06m/s、 0. 12m/s 、0. 12m/s 、0.22m/s 、0.22m/s 、0. 15m/s。 图 3.1-2 2018 年春季测验期间各测站平均流速对比情况(略) (3)流向特征 2018 年春季水文测验各测站垂向平均的流矢图见图 3.1-3 图 3.1-4 ,由图可 见,工程水域各测站往复流特征明显,湾内涨、落潮流流向主要沿着航道走向, 湾外涨潮流为西北向,落潮流为东南向。从调查结果看,湾内 C1 测站涨潮流主 流向为 SSSWS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 NNENEENE 向;湾内 C2 测站涨潮 流主流向为 WSW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 ENEEESE 向,湾内 C3 测站涨潮流 主流向为 WWNW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 EESESE 向,湾口 C4 测站涨潮 流主流向为 WWNW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 ENEEESE 向,湾口外 C5 测 站涨潮流主流向为 WNWNWN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 ESESESSE 向,鳌 江口 C6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 NWN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 SESSES 向。 3.1.2.3 泥沙 2018 年春季水文测验期间,全水域平均含沙量为 0.565kg/m3 ,全水域大、 小潮期 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 0.791kg/m3 、0.340kg/m3 。实测最大含沙量为 10.080kg/m3 ,出现在鳌江口 C6 测站大潮期间底层;最小含沙量为 0.045kg/m3, 出现在鳌江口 C6 测站小潮期间表层。 图 3.1-3 2018 年春季大潮测验期间流矢图(垂向平均)(略) 图 3.1-4 2018 年春季小潮测验期间流矢图(垂向平均)(略) 3.1.3 地形地貌及冲淤环境 为了了解项目用海区附近的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本报告收集了江南 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报告中的相关调查资料。 3.1.3.1 地形地貌 鳌江口地区沉积环境良好,滩涂资源丰富,且集中在河口口门两侧。鳌江口 出海水道北侧发育为淤泥质平原海岸。潮滩宽广低平,高潮时海水漫至堤岸,低 潮时大片淤泥质潮滩出露,形成潮间带。本岸段水下地形单一,等深线与岸线走 向基本平行,其中 2m 等深线距岸 9 12km,水下坡度仅为 0.5‰左右。南侧的江 32 南潮滩也为典型的淤泥质潮滩,受鳌江口出海水道深槽的影响,发育受到一定限 制,潮间带宽约 35km ,水下坡度也多在 0.5‰左右。 根据围区外现状地形(图 3.1-5),鳌江口呈不对称的喇叭口状,由口门向外 侧海域逐渐扩大。口门江南涂与西湾之间的水域宽度较窄,地形南深北浅,最深 处约为 5m。南侧的江南涂堤线外侧 0m 线以上区域窄,北侧的西湾南堤外侧宽。 口门向外至蒜屿海域,等深线由密变疏,水深逐渐加深至 6m 左右。南侧舥艚港 内等深线大致与南北侧岸线走向基本平行,两侧水深小而中间大,0m 等深线宽 度为 120m700m 不等,最深处为琵琶山水域,约为 4.7m。 图 3.1-5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外侧地形图(略) 3.1.3.2 岸滩冲淤稳定性 (1)岸线变化 图 3.1-6 为鳌江、飞云江河口附近海岸线近 80 年的演变图,1931~1987 年, 飞云江南口岸线外推 600m,年均外推 11m,至 2011 年,受一系列大规模筑堤围 垦工程的影响,岸线大幅度外推,其中飞云江南口岸线外推 2000m,鳌江北口外 推 1000 余米,鳌江南口江南围垦区域则外推 4000m,年均外推 40~160m,反映 了这期间上述地区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及人类活动对岸滩演变的深刻影响。 图 3.1-6 1931 年至 2011 年飞云江、鳌江、瓯江河口附近海岸线演变图 (2)工程所在海域冲淤变化 从历史上看,大部分滩涂资源在持续淤涨中扩大,低滩不断淤积成中、高滩 涂,而本地区一些围涂促淤工程实施后,往往使工程前沿的水下地形抬升,滩涂 淤涨加快延伸。 鳌江河口滩涂资源丰富,沿海潮间带泥沙供应充足,沉积环境良好,以淤涨 型滩涂为主,有持续开发广阔前景。根据历史记载,自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 至 1979 年,海岸线共向东海推移 2~7km ,平均每年 2.2~7.7m ,而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的 30 年中,平均每年以 10~20m 的速度向东海延伸。 图 3.1-7 鳌江口年均冲淤量分布(单位m) 由此可见, 自 1965 年到 1986 年期间,鳌江口海域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 鳌江口附近潮滩和河口影响区,处于比较快的淤积状态,其年平均淤积强度在 32 0.05~0. 10m 之间,视不同部位略有变化,最大淤积强度可以达到 0.2m/a 左右。 图 3.1- 10 给出了 1996~2007 年工程所在海域海床断面 CC′、DD′、EE′和 FF′ 的冲淤变化图(断面具体位置见图 3.1-8)。由图分析可知,1996~2007 年间,鳌 江口附近海域整体上呈侵蚀冲刷态势,冲刷深度多在 0.4~1.0m 之间,年冲刷强 度约为 3~8cm/a 。此外,断面 CC′ 、DD′冲淤变化分析表明,工程所在海域北侧 潮滩有向南轻微淤涨的态势,其中断面 CC′ 的深槽在 1996~2007 年的 12 年间, 共向南偏移 60~90m ,平均约 5~7m/a 。断面 DD′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深槽 向南迁移的速度相对较小。 图 3.1-8 鳌江口 2007 年水下地形海床断面位置图(略) 图 3.1-9 鳌江口 2007 年水下地形海床断面位置图(略) 图 3.1-10 鳌江口河口区 1996-2007 年海床断面地形变化图(略) 图 3.1- 11 为 1996~2010 工程海域海床断面 L6、L8 和 L17 的冲淤变化图(断 面具体位置见图 3.1-9)。由图分析可知,1996~2010 年间鳌江口海区整体上呈侵 蚀冲刷态势。断面 L6 位于工程北侧潮滩,其地形变化表明,海床冲刷幅度自陆 向海逐渐增大,其中高滩附近(距岸 2km)海床冲淤幅度基本相当,12 年间海 床冲淤变化多在 0. 1m 以内;距岸 2~8km 处的滩面海床冲刷深度多在 0.3~0.5m 左右,而距岸 8~9km 处的滩面海床冲刷深度则可达 0.7~0.9m 。断面 L8 位于 工程东侧,滩面海床冲刷深度多在 0.6~0.8m 左右;断面 L17 位于工程东南侧, 滩面海床冲刷深度多在 0.3~0.6m 之间。 图 3.1-11 鳌江口河口区 1996-2010 年海床断面地形变化图(略) 3.1.4 工程地质 本报告有关地质资料参考龙港新城东海大道工程初步设计(报批稿)(上 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14 年 2 月)中有关工程地质的 内容。拟出让区块位于东海大道南侧。 (1)地形地貌 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呈三角形地带,西南有 5 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挺拔 其间,地势高峻,沟源区多峭壁、瀑布;东北端为鳌江口,地势低平,标高仅 32 3m5m,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风化作用活跃,风 化厚度达 10m 以上。流水作用强烈,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特点,应列为侵蚀剥蚀低山范围。 龙港新城地势平坦,海拔高度约为 3.5m(黄海高程),为河网密布的海积平 原,土地肥沃。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微倾,东面略低,西面略高,境内地形分为平 原、河流、海涂三大块。龙港新城海涂滩地平坦,涂面宽广,南北平均长 8.5km, 东西平均宽 3.5km,总面积 4.37 万亩。海涂高程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坡度约 1/1000 ,最外侧围堤涂面高程-2.0m 左右。 (2)区域地质构造 龙港新城位于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杂岩带中,是环太平洋构造一岩浆矿成带 的一环。龙港新城系雁荡山山脉东侧余延部分,发育晚侏罗系至早白垩系地层, 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绝大多数为晚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和燕山期酸性、中酸性侵 入岩组成。地层由老至新包括①白垩系下统朝川组(k1c)、②白垩系下统馆头组 (k1g)、③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组(J3m)、④第四系全新统(Q4)、⑤次火山岩λk1c)、 ⑥岩浆岩εγ5)。 龙港新城属华夏系构造带,新华夏系构造分布较零散。华夏系构造发育强烈, 以北 40 60 东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发育。从构造形迹空间 来分,主要有泰顺雅阳~温州梧士延和平阳矾山两个构造带。华夏系构造主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