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公示稿) 浙江潽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二三年三月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目 录 1 概述 1 1.1 论证工作来由 1 1.2 论证依据 4 1.3 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6 1.4 论证重点 9 2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10 2.1 用海项目建设内容 10 2.2 平面布置、主要结构和尺度[1]13 2.3 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18 2.4 项目申请用海情况 21 2.5 项目用海必要性 21 3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22 3.1 自然环境概况 22 3.2 海洋生态概况[8]24 3.3 自然资源概况 24 3.4 开发利用现状 26 4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4] 31 4.1 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 31 4.2 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及生态损害评估 34 4.3 项目用海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35 4.4 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 36 4.5 项目用海风险分析 37 5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39 5.1 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 39 5.2 利益相关者界定 39 5.3 相关利益协调分析 41 5.4 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 43 6 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44 I 6.1 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44 6.2 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56 6.3 项目用海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62 6.4 项目用海与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符合性分析 62 6.5 项目用海与与自然资办函〔2019〕1857 号文符合性分析 63 7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65 7.1 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 65 7.2 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68 7.3 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71 7.4 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 77 8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分析 79 8.1 区划实施对策措施 79 8.2 开发协调对策措施 80 8.3 风险防范对策措施 81 8.4 监督管理对策措施 82 9 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方案 87 9.1 生态修复重点和目标[10]87 9.2 生态修复措施[10]88 9.3 生态修复进展 92 9.4 生态修复跟踪监测[10]93 9.5 项目用海生态修复要求 94 10 结论与建议96 10.1 结论96 10.2 建议102 11 资料来源说明103 11.1 引用资料103 11.2 现场勘查记录103 II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1 概述 1.1 论证工作来由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位于龙港市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图 1.1- 1),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 号)、关于贯彻落实的 实施意见(自然资规〔2018〕5 号)、关于进一步明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 有关要求的通知(自然资规〔2018〕7 号)、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江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的通 知(浙自然资规〔2019〕1 号)等相关文件要求, 项目所在的江南涂区域围填海 区已编制完成“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报告”和“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 目生态修复方案”,并于 2019 年 4 月 25 日通过了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 专家评审(附件 3),且“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以下简称 “处理方案”)也已于 2019 年 10 月 24 日完成了自然资源部备案(自然资办函 〔2019〕1857 号, 附件 4)。备案后至今, 处理方案中近期急需拟建用海项目(包 括工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 35 个项目, 总用海面积 339.7231 公 顷)已相继完成了海域使用论证,目前正在陆续实施开工建设。 根据处理方案, 其他用海项目属于中远期开发利用项目, 面积共 824.7115 公 顷, 包括工业项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 拟根据城市总 体规划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或出让。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规划面积 7.0984 公顷,其中涉海面积为 6.4373 公顷, 利用民生路面积 0.6611 公顷(国有 建设用地,正在办理土地收储手续),涉海部分位于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未确 权区域,调查图斑编号为 330327-0139 ,该工程属于处理方案中“其他用海项目 (其他中远期拟建用海项目) ” 内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之一,为已填海成 陆区域的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无重大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为了保证海 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相关产业活动的协调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 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建设单位应向政府海洋行政 主管部门申请海域使用权, 同时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等文件。根据原浙江省海 洋与渔业局浙海渔发〔2017〕3 号文件精神(附件 5),符合“用海审批目录” 的项 1 目用海可以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 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后逐级报有审 批权的人民政府审批。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用海属于“用海审批目录” 中的 第二类“城市基础设施用海和公益事业用海” 中的第七项“ 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设施用海” 中的“2.博物馆”,因此,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可以通过用 海审批的方式申请获得海域使用权。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拟申请用海面积为 7.0984 公顷,小于 50 公顷, 应报省政府批准项目用海,为确保具体项目尽快落地, 建设单位龙港市新城建设 发展有限公司拟开展该工程的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工作。目前, 本项目立项已获批 (附件 2)。 由于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填海,面积为 6.4373 公顷, 需编写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受建设单位龙港市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 浙江潽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了本次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附件 1)。接受委托后, 项目组根据工程用海性质、规模和特点, 进行了现场勘 查与调访、收集了有关基础资料, 并进行了工程区及附近地形、地质、地貌、海 洋环境及海洋资源开发、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资料的调研, 同时向当地自然资源 主管部门汇报和征询了意见。 根据“ 自然资规〔2018〕7 号”文件中第三条“依法处置未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围 填海项目” 的有关精神, 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可适当简化,重点对用海必要 性、面积合理性、海域开发利用协调等进行论证, 明确生态修复措施。已完成生 态评估和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的, 直接引用相关报告结论。以此文件为基础, 参照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国海发〔2010〕22 号, 以下简称“ 导则” )的有 关要求,我公司编制完成了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送 审稿),敬请审查。 说明本报告如未特别说明,高程均为 1985 国家高程(二期)。宗海图绘制 采用 CGCS2000 坐标系,中央经线 121 00′,项目用海面积量算采用高斯-克 吕格投影。 2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项目位置 鳌江口 扶贫搬迁建设区 江南涂历史围填海区 舥艚港 中心渔港 图 1.1-1 工程地理位置图 ;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1.2 论证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 年 1 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7 年 11 月修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 年 6 月); 4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18 年 3 月修 正); 5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17 年 9 月修正); 6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17 年 9 月修正); 7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2020 年 9 月修正); 8 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2007 年 1 月); 9 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2008 年 3 月); 10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 年 3 月); 11 浙江省海域使用论证管理办法(2006 年 9 月); 12 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管理办法(国海规范〔2016〕3 号); 13 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 24 号); 14 关于贯彻落实 的实施意见(自然资规〔2018〕5 号); 15 关于进一步明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自然资 规〔2018〕7 号); 16 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的通知(自然资规〔2021〕 1 号); 17 自然资源部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 129 号); 18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的通知(浙自然资规〔2019〕 1 号); 19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浙海渔发 4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2017〕3 号); 20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贯彻落实的意见(浙自然资函〔2022〕97 号); 21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经济稳进提质 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浙自然资规〔2023〕2 号); 22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通知 (浙自 然资发〔2022〕18 号); 23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浙江省(市)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 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函(自然资办函〔2022〕2080 号); 24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项目用海监管工作的函(自然 资办函〔2022〕640 号); 25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备案 意见的复函” (自然资办函〔2019〕1857 号); 26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国海域使用论证信用平台有关事宜的公告(2021 年 1 月); 27 国家海洋局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2008 年 1 月); 28 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国海环字〔2016〕 664 号); 29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 (浙政办发〔2021〕56 号)。 1.2.2 技术标准和规范 1.2.2.1 技术标准 1 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 1997); 2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 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 4 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 5 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 ; 6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 。 5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1.2.2.2 技术导则和规范 1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国海发〔2010〕22 号); 2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 3 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GB/T28058); 4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 5 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 6 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 7 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 8 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 9 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HY/T251-2018); 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11 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 (国海规范〔2017〕13 号); 12 建设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试行)(2017 年 5 月) ; 1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4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 2021); 1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 -2015)。 1.2.3 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 1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 年)(国海发 〔2015〕8 号); 2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2018 年 9 月修订); 3 浙江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政函〔2017〕38 号); 4 浙江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6-2020 年)(浙海渔规〔2017〕 14 号); 5 龙港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5 年); 6 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整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9 年 7 月)。 1.3 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1.3.1 论证工作等级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本项目用海类型为“造地工程用海” 中的“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 (编码 7.71),用海方式为“填海造地” 中的“建设填 6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海造地” (编码 1.11)。 根据导则,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级按照项目的用海方式、规模和所在海域特 征进行划分。本用海项目位于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 非敏感海域, 用海方式为 建设填海造地, 用海面积为 6.4373 公顷,参照导则中关于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 级的判据,确定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级为二级,具体见表 1.3- 1。 表 1.3-1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级判据及结果一览表 序号 用海方式 用海规模 所在海域特征 论证等级 1 其他建设填 海造地用海 参照判据 填海造地 510 公顷 敏感海域 一 其他海域 二 工程特征 填海造地 6.4373 公顷 江南涂区域围 填海区内 二 1.3.2 论证范围 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论证范围应依据项目用海情况、所在海域 特征及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等确定,应覆盖项目用海可能影响到的全部区域。 一般情况下, 论证范围以用海外缘线为起点, 二级论证向外扩展 8km,本项目论 证等级为二级论证, 项目位于江南涂围填海区内, 论证范围以江南涂围填海区外 缘线外扩 8km 为界, 论证范围面积约为 205.5km2 ,论证范围及四至坐标详见图 1.3- 1。 7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2735′00.65″N 12033′35.87″E 2734′48.67″N 12033′27.51″E 苍 南 平 阳 2737′43.20″N 12039′56.19″E 2734′08.30″N 12046′52.09″E 项目位置 2723′53.25″N 12038′45.74″E 2722′49.91″N 12040′39.45″E 大 渔 湾 N 图 1.3-1 海域使用论证范围示意图 8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1.4 论证重点 本项目用海面积为 7.0984 公顷,位于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调查图斑编 号为 330327-0139,该工程属于处理方案中“其他用海项目(其他中远期拟建用海 项目) ” 内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之一,为已填海成陆区域的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无重大影响。本项目用海类型为“城镇建设填海造 地用海” (编码 7.71),用海方式为“建设填海造地” (编码 1.11)。 根据“ 自然资规〔2018〕7 号” 文件中第三条“依法处置未取得海域使用权的 围填海项目” 的有关精神,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可适当简化, 重点对用海必 要性、面积合理性、海域开发利用协调等进行论证, 明确生态修复措施。同时参 照导则中表 D.1 的有关要求,并结合项目自身特征和所在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 海洋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状等,确定本次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重点为 (1)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2)项目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3)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4)项目用海生态修复要求。 9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2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2.1 用海项目建设内容 2.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性质等 项目名称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 龙港市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投资额度 71825 万元 项目地点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 用海面积 6.4373 公顷 项目性质 新建项目 2.1.2 项目用海地理位置及概况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位于龙港市北部、鳌江入海口南岸, 南至琵琶山、舥艚 作业区, 西接东塘标准堤, 介于东经12035′58.974″ ~12039′32.878″ ,北纬 2730′04.478″~2733′56.757″之间,用海面积2494.4725公顷,地理位置见图2.1- 1。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规划面积7.0984公顷, 其中涉海面积为6.4373公 顷, 利用民生路面积0.6611公顷(国有建设用地),项目所在区块东至城南大道 绿地,南至北月河绿地, 西至朝晖路, 北至湖东路。根据规划, 龙港市新城主要 划分为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产业集聚区和龙湖片区等3个区,本项目在龙港市 新城规划中属于位于其中的中央商务区。 10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平 阳 江南涂围填海项目 龙 港 项目位置 苍 南 图 2.1-1a 项目地理位示意图 11 项目位置 图 2.1-1b 项目地理位示意图(遥感影像,局部) 12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2.1.3 建设规模及内容[1] 根据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 院有限公司,2022 年 9 月),工程总面积 70983.67m2(106.48 亩),其中 64373m2 涉及海域使用, 工程总建筑面积 81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71000 m2,地下建 筑面积 10000m2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展览展示区、库房区、综合办公区、公 共服务区、研学实践区、配套附属用房等。项目总投资约 71825 万元,建设周期 为 48 个月。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2.1- 1。 表 2.1-1 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规划总用海面积 m2 70983.67 折合106.48亩 2 总建筑面积 m2 81000 2.1 地上建筑面积 m2 71000 展览展示区 m2 15000 库房区 m2 8000 综合办公区 m2 6000 公共服务区 m2 18500 研学实践区 m2 20000 配套附属用房 m2 3500 2.2 地下建筑面积 m2 10000 3 容积率 - 1.00 4 建筑占地面积 m2 14000 5 建筑密度 - 20 6 绿地面积 m2 24844 7 绿地率 - 35 8 机动车停车位 个 570 充电桩68个 9 工程投资 万元 71825 2.2 平面布置、主要结构和尺度[1] 2.2.1 项目平面布置 本项目位于龙港市新城中央商务区, 根据地块实际地形, 充分考虑各功能区 之间的关系, 项目整体平面布置如下 项目地块为长方形, 主体建筑位于地块中 间,在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及海洋博物馆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后, 一层和二层设置 展览展示区、配套附属用房; 三层设置公共服务区; 四层和五层设置研学实践区、 综合办公区。在西侧朝辉路布置一个主入口,在北侧湖东路布置一个次入口。项 目总平面布置情况见图 2.2- 1。 13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图 2.2-1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14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2.2.2 项目主要结构和尺度 2.2.2.1 交通组织 交通出入口的设计遵循相关规范。在设计人流、车流主要与外部联系的确切 位置时, 首先考虑周边道路现有交通状况。海洋博物馆主入口设置在地块北侧朝 辉路上, 并于地块东侧设置次入口和地下室出入口。馆内采用人车分流制, 形成 一个安全、舒适、安静的海博馆展览环境。 2.2.2.2 绿化及景观[2] 本项目绿化优先选用适合龙港地区的树种和草皮, 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 发 挥植物造景的综合效果。道路两侧绿化主要以行道树为主, 辅以低矮的绿篱, 起 着遮挡日晒、挡风、降尘、降噪, 以及交通组织的功能。同时, 在建筑设计过程 中, 将适当设置屋顶绿化景观,丰富周边建筑的俯视景观。 根据龙港市海洋博物馆(XC-3- 11)建设工程项目拟选址意见(附件 6), 本地块绿地率 ≥35,本项目实际绿地面积 24844 平方米,绿地率为 35,符 合选址意见的要求。 2.2.2.3 无障碍设施及配套 (1)建筑主出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 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 15mm ,并 以斜面过 3 度。在门完全开启的状态下, 建筑物无障碍出入口的平台的净深度不 应小于 1.5 m,并设有雨篷。室内走道宽度大于 1.5m。公共部位门均采用平开门。 (2)电梯为无障碍电梯。 (3)无障碍门采用平开门。 (4)细部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 2021)设计。 (5)在地下停车场设置部分无障碍车位,均匀分布,方便使用。 2.2.2.4 建筑设计 (1)立面设计 建筑本身意在发挥形体构成本身的形式美, 造型简洁, 反对过多装饰, 从繁 杂到简单, 从整体到局部, 都给人简洁、干净的印象。以简洁主义作为本方案的 建筑语言, 追求形式反映功能的建筑理念, 注重功能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摒弃一 切纯粹为造型而设计的多余构件, 以精致的细节、合理的比例、适中的体量, 创 造了一个简洁明快、并富有强烈时代感的海洋博物馆。 15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图 2.2-2 立面设计效果图 (2)展厅 展厅是海洋博物馆的核心部分,主要解决好“三线”(流线、光线、视线) 的设计问题。各展厅环绕放射枢纽(中央大厅及共享空间) 布置, 观众参观完一 组陈列室后,回到放射枢纽,再到其他展厅,适合观众选择性参观。 图 2.2-3 展厅示意图 (3)室内照明 馆内公共区域的一般照明, 力求为观众参观游览营造出舒适的环境氛围。陈 列照明根据照明对象不同, 可分为墙壁展品照明、立体展品照明和展柜照明。墙 壁展品照明采用定向性照明, 从墙壁射出的光既可以映衬烘托出相应的展品特征, 又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立体展品照明多用于大型展品, 如塑像、模型 等。结合大型展品外观、材质的不同特点, 映射出不同的灯光效果。展柜照明则 特别注意散热环节, 避免产生直接眩光。在文物保护方面, 海博馆积极做好对光 损害的防护,确保展品的安全性。 16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图 2.2-4 室内照明示意图 2.2.2.5 结构设计 (1)自然条件及基本参数 ①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基本风压为 0.90kN/m2(n50 年),地面粗糙度为 B 类;基本荷载 0.35N/m2(n50 年)。 ②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峰值加速度 0.05g ,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2)设计要求 ①合理使用年限为 100 年。 ②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3)结构设计 ①基础型式 地基基础暂定为桩基础, 具体选型待提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后 确定。 ②上部结构选型 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主体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宜取为乙类 ,混凝土梁 柱承重、现浇混凝土板、现浇混凝土楼梯、均采用现浇混凝土。 ③考虑海洋博物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复合化, 一般楼面展厅的使用活 载较原规范适当提高,考虑到主入口层的展览区域一般用于重型物品(如石雕等) 17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的展示, 且主入口层展品类型的变化较大, 并考虑展品运输等要求, 提出主入口 层楼面活载不宜小于 8kN/ m2 ,主入口层的非展览区域楼面活载可适当降低,但 其楼面使用活载不应小于 5kN/m 2。 2.2.2.6 公用配套工程 公用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给排水系统、电气工程、智能化系统、暖通系统等。 其中智能化系统包括基础通信设施建设、智能安防管理、智能应用服务和智能站 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四个方面。 2.3 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已于 2010 年底合龙,围区内已统一吹、回填,项目用 海区域现状高程为 4.235.40m 。目前,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报告”和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方案”均已编制完成, 并已通过评审。本用海项 目位于已填海成陆的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内, 作为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工程的一部 分, 项目用海区填海施工已与整体工程同步实施, 本用海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地 块整平及后续建筑物建设,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如下 2.3.1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工程施工平面布置 江南涂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建设利用原江南海涂围海养殖区的围堤和隔堤, 包括北堤、顺堤和北隔堤。其中占用北堤 1184m、占用顺堤 5561m,占用北隔堤 长 2573.70m,围区建设隔堤长 49149m。实际施工时, 江南涂区建项目和江南海 涂围垦工程南部的中心渔港配套设施建设区同步填海。 隔堤堤身材料采用袋装砂, 结构形式为斜坡堤, 地基处理采用通长砂袋+排 水板排水固结方案。隔堤堤顶兼顾施工便道和吹填管线通道作用,顶宽 5m,堤 顶标高设有6.0m 和6.5m 两种。堤顶道路采用泥灰结石路面结构, 隔堤内侧今 后吹填成陆, 内坡不采用护面, 外护面(袋装砂斜坡堤) 采用复合布袋体+无纺 布简易护面,内、外坡护脚设置反压棱体。 2.3.2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工程施工工艺和方法 2.3.2.1 海堤施工工艺 海堤施工流程为 施工准备→石料开采→碎石加工→测量放样→土工布铺设 →碎石垫层铺设→ 塑料排水板→经编土工布→抛石-反滤土工布→ 闭气土方(与 抛石交替进行) →迎潮面护底→迎潮面护面→堤身砌石→堤顶结构。 18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1)铺设土工布退潮时露滩地段,采用人工赶潮,直接将土工布铺设在 滩涂面上。退潮时补露滩地段,采用专业的土工布铺设船进行水下 GPS 定位铺 设。 (2)碎石垫层施工土工布铺设定位后,从各料场运输碎石抛填至土工布 上,涂面高程在平均潮位以下的采用船抛,平均潮位以上的采用车车抛。 (3)塑料排水板施工 先定位,将塑料排水板通过导管从管靴中穿出,将 塑料排水板与桩尖贴紧管靴, 以导杆顶住管靴插入土层中, 送达预定设计深度后 拔出导杆。 (4)抛石 (5)镇压层护面施工 迎潮面镇压层兼做施工路面,利用抛填车辆碾压密 实,并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超高。 (6)堤顶道路及堤顶防浪墙在大堤堤身抛石全部完成并连续 3 日内沉降 效益 2mm/d,再进行堤顶路面施工。 2.3.2.2 隔堤施工工艺 (1)砂被及吹填砂施工首先铺设砂被及吹填砂作为排水垫层,开展多个 工作面,直接人工摊铺,以砂库供砂筑堤。 (2)排水板打设待砂被和吹填砂施工完成后,插板机进场进行陆上排水 板施工。 (3)铺设通长袋再铺设通长袋作为加筋垫层。 (4)袋装砂棱体施工开展多个工作面,采取短流水作业,阶梯式推进。 (5)铺设无纺布为防止砂被及袋装砂棱体袋布裸露在外风化,在堤身外 侧铺设一层无纺布。 (6)泥灰结石路面施工施工测量集中场地备料场拌法拌合运输 摊铺整平碾压成型。 2.3.2.3 填海施工工艺 填海工程包括吹泥和软基处理。根据疏浚船位置的远近, 吹泥又分为单船作 业和绞吸船接力泵船作业方法。 (1)吹泥工艺 ①疏浚船距吹泥区距离较近时, 采用单船作业方法, 先测量定位, 然后进行 浚前航道水深测量。距离较远采用绞吸船接力泵船作业方法,根据施工土质、 19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绞吸船泥泵所产生的有效扬程, 确定大型绞吸船与大型接力泵船之间的管线长度。 ②单船作业法连接岸管浮管,绞吸船接力泵船作业法确定接力泵船摆放位 置及系统管线联接方案。 ③管架头安装及试吹填; ④正式吹填,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吹填口位置,保证吹填平整度; ⑤管线拆除,船机退场。 (2)软基处理工艺 ①吹填疏浚土至设计标高,静置、晾晒一定时间; ②搭设工作浮桥,铺设土工编织布; ③插塑料排水板; ④连接主管和支管,安放检测仪器; ⑤铺设抽真空设备,覆膜密封; ⑥抽真空 先试抽真空, 在确定真空度达到 85kPa,并持续抽真空。抽真空 过程中,应保证真空泵 24 小时不停泵; ⑦停止抽真空、平整场地。 2.3.3 本项目后续施工工艺和方法 本用海项目后续施工主要为地块整平及后续建筑物建设,主要施工方法如下 (1)施工准备 施工前准备足够的运输车辆, 以便集中上料, 料源处有专人控制回填石方的 质量,严禁不合格的填料进入施工现场。 (2)石方填筑 石方运输采用自卸车从料场施工便道进入施工场地。卸料过程中安排专门人 员对粒径大于 20cm 的石块进行人工破碎, 对强度大, 人工破坏不了的及时清出 施工场地,卸料全部完成待监理检测合格后,再统一进行推平。 (3)推平 用推土机对卸料进行推平, 推平过程中人工及时对粒径大于 20cm 的石块进 行破碎或清出施工场地。 (4)建筑物施工 根据总平面布置, 进行博物馆主体建筑物施工。 20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2.4 项目申请用海情况 2.4.1 项目申请用海类型和方式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申请用 海类型为“造地工程用海”中的“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编码 7.71),申请用 海方式为“填海造地” 中的“建设填海造地” (编码 1.11)。 2.4.2 项目申请用海面积 根据控规和用海单位提供的项目用海平面布置,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 拟申请的建设填海造地用海面积为 7.0984 公顷,,共 2 宗海。 2.4.3 项目申请用海期限 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 40 年。 2.5 项目用海必要性 本用海项目利用已填成陆的海域, 建设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能够加 快推进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进程, 本项目的建设对于推动当地文 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实施龙港市海洋博物馆 建设工程是必要的, 项目用海也是必要的。 21 龙港市海洋博物馆建设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3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气象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位于鳌江河口南岸, 附近主要气象站为鳌江站。鳌江气 象站位于鳌江北岸的鳌江镇, 东经 12030′,北纬 2736′,距江南涂区域围填海区 所在位置约 5.5km。资料系列始于 1958 年,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降 水、积雪、积冰、日照、蒸发、地湿、风、云等。项目海域所在区附近海域属中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气候, 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 夏无酷热, 冬无严寒, 夏长冬 短, 基本上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 又受台风及季风影响, 山地、丘陵、平原 之间小气候区差距较大。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洪涝、干旱、大风、龙卷风、 冰雹等。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18.0℃,最低为一月份,平均气温 7.9℃;最高为七月份,平均 气温 28.3℃。绝对最高气温 40.8℃,绝对最低气温-5.0℃。 (2)降雨 所在区域雨水丰沛,空气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 1535mm,平均雨日 176d。 降水主要集中在 3~9 月,约占全年的 80%。 (3)风况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风向和风速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全年主导 风向是东到东北风, 其频率为 21。多年平均风速 2m/s。极大风速 40.4m/s,相 应风向东; 极大风速持续时间最长为 8h19min,相应风向为东及风速为 36.5m/s。 8 月风速最大,平均为 2.4m/s,极大为 36.5m/s,相应风向为南。 (4)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1866.8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42。其中气温 10℃以上期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